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蘇澄宇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還記得今年五月下旬發生的大象死亡事件嗎?當時,在波札那的國家公園裡,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陸陸續續死了300頭大象。
△圖源:guardian
因為沒有槍傷,象牙也沒丟失,所以排除了獵殺的可能性。因此,事件發生後,專家懷疑有兩種致死的原因,一種是化學中毒,另一種是病原體中毒,不過並沒有給出具體的結論。
到了8月份,在辛巴威邊境的萬基國家公園附近,又出現了20頭大象的屍體,因為和之前波札那的大象死亡事件的時間很接近,所以人們覺得這兩起大象死亡事件是有關聯的。
直到最近,波札那政府給出了官方答案,大象是因為喝了含有大量藍藻毒素的水源死亡的。
什麼是藍藻?藍藻離我們並不遠。雖然我們肉眼看不到單個或少量的藍藻,但當它們聚集起來的時候,就成了死水裡一片綠油油的水華,有時候甚至可以從太空看到。
△圖源:guardian
△圖源:WBFO
藍藻一般都出現在死水裡,因為流動性比較小,營養容易在那裡聚集,有了吃的自然就繁殖得快了。而所謂的營養,可能來源於工業廢水、養殖廢水。
新聞裡用的「藍藻」一詞,其實是舊名,新名應為「藍細菌」。之所以有名稱的變化,是因為我們之前一直以為它是一種植物,它不僅看起來像植物,有些藍細菌還可以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就是植物的典型特徵。但後來我們發現,藍細菌沒有核膜,與細菌很像,所以現在就被歸為細菌域,藍菌門。
不過為了方便起見,下文我們繼續使用藍藻這一稱呼。
為什麼藍藻會有毒?其實不是所有的藍藻都有毒,並且不同的藍藻產生的毒素也不太一樣。那些有毒的藍細菌細胞破裂後,會釋放出毒素。毒素有三種類型:肝毒素、神經毒素和皮膚毒素。當然,這只是類型,並不是毒素的具體種類。
不同的毒素的作用方式不一樣。肝毒素顧名思義,主要對動物的肝臟下手,有微囊藻毒素、節球藻毒素和柱孢毒素等幾類。
△圖源:文獻1
以微囊藻毒素為例,這是一個環狀七肽化合物,在被釋放到水體之後,動物喝了這些水,會進入體內與細胞內的蛋白磷酸酶結合,抑制酶的活性,細胞內就不能正常地開展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簡單來說,就是細胞失去活性,不能正常工作了。接下來,肝臟會充血腫大,臟器會被破壞、出血、甚至死亡。毒性發作慢的話,可能形成腫瘤,誘發肝癌。
節球藻毒素和微囊藻毒素的作用機理類似,柱孢毒素則不太一樣,可以作用於腎上腺、胸腺、心臟,造成細胞內的DNA損傷。
神經毒素主要作用於神經系統,包括魚腥藻毒素、石房蛤毒素和新石房蛤毒素等。產生它的有魚腥藻、顫藻、束絲藻、浮絲藻等等。
以魚腥藻毒素為例,它是一種神經遞質乙醯膽鹼的類似物,會和乙醯膽鹼受體結合,結合之後不容易跑掉,就會長時間刺激肌肉細胞,肌肉過度興奮,就會痙攣,並且會影響呼吸系統,動物就會因為窒息而死。
其他幾種神經毒素也都是與受體結合,然後導致神經傳導出問題,最後呼吸困難,窒息死亡。
皮膚毒素主要存在於生活在海洋裡的藍藻,這裡就不多介紹了。
大象真的是被藍藻毒死的嗎?30年來,全世界有文獻記載的被藍藻毒素毒死的人,有151個人。這和波札那2個月就死了300頭大象的事件根本不是一個量級,也不是一個嚴重程度。究其原因,水體中藍藻毒素往往含量很低,而且還是慢性毒性。急性中毒比較少見,當然也有。
比如,最嚴重的一次人類被藍藻毒死的事件發生在1996年,巴西一個血液透析中心由於使用被藍藻毒素汙染的水而導致60多人死亡。腎透析是什麼概念?那就是說,當時毒素是直接從靜脈血打進腎臟裡的,而不是通過水被喝進去的,可想而知藍藻毒素的量有多大,才造成了嚴重的人員死亡。
那麼疑問來了,通過藍藻毒素快速地毒死一個人並不容易,更何況一頭好幾噸的大象,得噸噸噸喝下多少藍藻毒素才會短時間暴斃?
波札那官方之所以稱藍藻是殺死大象的真兇,並且是神經毒素,是因為在大象的飲水區檢出了藍藻。但目前並沒有公布直接的屍檢結果,因此,是否確實是水中的藍藻導致了大象的死亡,這還真的不好說。
但不管怎麼說,在這兩次事件中,70% 的大象死於藍藻大量繁殖的水坑附近,甚至在一張照片裡,大象的屍體就倒在水坑裡,周圍是一片綠油油的藍藻。可以確定的是,藍藻大量存在於它們的飲水區,這肯定會影響它們的健康。
△圖源:guardian
至於為什麼今年發生了這麼多大象死亡事件,有人猜測是氣候變化,溫度上升。而藍藻在溫暖的水域長得最快,所以今年藍藻特別多,大象死亡的概率自然上來了,因為它們又沒自來水喝,只能喝水坑裡的被汙染的水。
現在人們能做的並不多,接下來,當地政府會在下個雨季來臨時,對大象飲水區進行檢測,看飲水中是否出現水華,從而儘量降低再次大規模死亡的風險。
參考文獻:
1.汪洋, 李樾, 馮悅, 等. 藍藻毒素的類型及其產毒基因[J]. 生態學雜誌, 2017, 36(2): 517-523.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0/sep/21/botswana-says-it-has-solved-mystery-of-mass-elephant-die-off-age-of-extinction-aoe#img-1
2.張志紅. 三種藍藻毒素的神經毒性研究進展[J]. 國外醫學: 衛生學分冊, 2002, 29(6): 344-347.
3.胡宗達, 周元清. 水華藍藻毒素研究概述[J]. 雲南環境科學, 2004, 23(3): 8-11.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