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身上黑點很多,項羽看似完美,為何很多人背楚投漢追隨劉邦?

2020-12-15 遙望燕園

韓信、魏豹、陳平、英布……

如果仔細梳理楚漢相爭中的名人名單,我們可以列出一大串背楚投漢的名單,韓信等人都會赫然在列。

韓王劉邦身上的黑點很多,而霸王項羽看似比較完美,為什麼他們最後都背楚投漢,追隨韓王劉邦呢?

以前,我也想不明白這個問題。

但在最近,花大力氣關注美國現任總統川普之後,我突然就明白了,某種意義上,項羽就像川普,叫人難以捉摸。

一般來說,老實人都不願意跟心機鬼打交道,因為老實人捉摸不透心機鬼想什麼。

但心機鬼還是會有很多朋友,心機鬼的朋友都是聰明人。

因為聰明人可以琢磨出心機鬼在想什麼,弄得清楚心機鬼的套路。

但無論是老實人還是聰明人,都不願意跟精神病人打交道,因為老實人和聰明人都搞不清精神病人下一秒會做什麼,會有什麼驚人之舉,會發出什麼驚人之語。

某種意義上來說,項羽和川普,都有精神病人身上體現出的神經質,叫人難以捉摸。

楚漢相爭最膠著的時候,項羽約戰劉邦,要求跟劉邦單挑。

這聽上去是很有「貴族氣」但也很傻的要約,劉邦自然不會赴約。項羽能提出這樣傻的要約,就說明項羽想一出是一出,完全不考慮邏輯。

另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是項羽把劉邦父親綁到兩軍陣前,要求佔優勢的劉邦投降,如果劉邦不投降,他就殺了劉邦的父親。

這是毫無「貴族氣」反而很流氓的舉動,項羽為何會自降身份,做出這等愚蠢之事?因為項羽已經無計可施了,項羽完全不考慮劉邦根本不可能同意,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想到什麼法子就試什麼什麼法子。

結果不出意料,這個法子也失效了。

這兩件事中的項羽,表現的是一個矛盾的項羽,而項羽之所以如此矛盾,就因為項羽的腦迴路與眾不同,比較神經質,叫人難以捉摸。

另外兩次難以捉摸的,是鴻門宴和垓下之戰。

鴻門宴開始前,項羽暴怒,宣布要去打劉邦,結果項伯到灞上走一遭,項羽又不想打劉邦了,但項羽仍舊多多少少還有殺劉邦的心,劉邦主動到鴻門,跟項羽講和,項羽又高高興興地留劉邦吃飯,吃飯的時候,範增示意殺劉邦,項羽又不回應,範增讓項莊舞劍,項羽又在那看熱鬧,樊噲闖宴席,對項羽劈頭蓋臉一頓批評,項羽又默不作聲,劉邦藉機逃走,項羽似有不快,但又高興地收下劉邦的禮物並放張良等人回到灞上。

項伯和範增,都摸不清項羽的想法,似乎項羽根本就沒什麼想法,又或者想法很多,一會想殺,一會又不想殺。

垓下之戰就更搞笑了,還有十萬大軍在手,項羽卻夜裡驚醒,飲酒,寫詩,哭泣,然後拋棄虞姬,帶著八百勇士逃跑,逃跑又不帶地圖,迷路了,被老農欺騙,誤入沼澤,再次損兵折將,明明是要逃跑,見追兵趕來,還不快跑,而是跟追兵硬拼,把僅剩的二十八人拼死兩個,然後再跑,好不容易跑到烏江岸邊,又不跑了,讓馬跑,自己步行,跟追兵對壘,最後還能再殺幾個漢軍的時候,又突然自殺了。

明明是要跑的,結果不跑了,不跑就直接束手就擒或自刎唄,沒有,反而要繼續跟追兵拼,拼就拼到底嘛,結果突然自殺了。

這是多麼地叫人難以捉摸啊。

再聰明的人,也不願意跟這樣一個神經質的項羽打交道啊。於是很多人就都去投靠劉邦了,這其中最有意思的是韓王信,本來已經向項羽投降了,結果又自己跑回劉邦身邊……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史記·黥布列傳》

相關焦點

  • 劉邦人品不如項羽,但劉邦很多人追隨而項羽卻眾叛親離,為什麼?
    劉邦就是那個時代擁有好手段的人之一,卻不是唯一的一個,因為同為秦末豪傑的項羽,也是很有手段的,只不過最後他輸給了劉邦,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項羽代表了六國貴族的利益,他本身就是六國貴族後裔,楚國項氏一族是世代在楚國為將的,項羽從小就很看重自己的出身,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項羽身邊聚集的人,大多和他的志向一致。
  • 項羽封英布九江王,劉邦沒有給予封王,為何英布卻叛楚投漢
    然而,漢使遊說英布,只是給了一個封王的空頭支票,劉邦能不能奪取天下還在兩可之間,尤其公元204年劉邦屢戰屢敗,項羽優勢還很大時,為何英布卻叛楚投漢?公元前204年,楚漢爭霸第三年,劉邦又一次攻打項羽失敗,失利後從梁地撤退來到虞縣,非常生氣的劉邦對身邊的人出口成髒:「像你們這些人,不配共同謀劃天下大事。」
  • 霸王項羽勇悍仁強,為何那麼多人背楚投漢?因為劉邦略勝一籌!
    西楚霸王項羽勇悍仁強,為什麼陳平、韓信等人卻選擇背楚投漢?在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之後,韓信和劉邦有一次對話,這次對話中,韓信就開門見山地問劉邦,你覺得自己和項羽比起來,到底誰更勇悍仁強。劉邦沉默良久,最後回應一句,不如。正是這句不如,才顯得漢王劉邦比霸王項羽更勝一籌,才讓陳平、韓信等人選擇背楚投漢。為什麼說劉邦這一句不如,就反映出劉邦比項羽更勝一籌?首先, 正因為項羽比劉邦勇悍仁強,所以項羽才不會重用陳平、韓信等人。
  • 攻破項羽老巢,劉邦:「來呀,快活啊!」被教做人:「背水」別狂
    提到「背水一戰」,很多人想到的,可能都是韓信以少勝多的「封神」之作,抑或是其「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指揮藝術。其實,在韓信背水一戰的前一年,即公元前205年,韓信當時的「主子」劉邦,也親身經歷了一場「背水」之戰。
  • 劉邦與項羽|性格與命運的關係
    然而,兩個人較量的結局是:劉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華橫溢,他們君臣攜手,同心同德,最終打敗了兵多將廣、不可一世的項羽。作為對手,項羽完全未能意識到劉邦的強大。他孤傲自負、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錯再錯,終於兵敗垓下,自刎於烏江。那麼,究竟是哪些個人因素造就了劉邦和項羽全然不同的命運和結局呢?劉邦戰勝項羽,常常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議。
  • 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諷刺的是,天下大定之時,劉邦團隊復盤,劉邦說:「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他問自己為何能得天下,讓謀臣大將們都說說。項羽是主將,劉邦為輔。他倆打城陽,城打下來,項羽就屠城了。劉邦是在旁邊看著的,他後來就不幹這種事兒。04 對人不僅是威其實項羽對人如何,從別人對他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了。
  • 垓下之圍,項羽選擇烏江自刎,為何劉邦到死之前才明白?
    面對項羽的自殺,劉邦當時想必是驚訝的,為了防止項羽渡烏江,他甚至派出了不少大將前往阻攔,結果反而多此一舉。由此不少人覺得,當時的劉邦是不理解項羽自刎的真相的,直到其臨終,才真正明白各中原因,為何這麼說呢?因為對於劉邦而言,一次困境就放棄自己的野心,甚至結束自己的生命的行為,他是做不出來的。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千年年來,後世無數文人墨人對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事情感到惋惜 ,甚至後世不少文人墨客認為楚霸王項羽當年只要肯過烏江,他日捲土重來未可知,因此這才有後世文人墨客留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些詩句,司馬遷也將楚霸王項羽列入
  • 項羽與劉邦真的是楚人麼,他們到底是什麼關係?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劉邦還人稱沛公,所以項羽和劉邦都可以自稱楚人,打楚國招牌似乎也沒大毛病。二、兩人先祖都是姬姓,都不是楚人,但當時都自認為是楚人,內心對楚國的忠誠都是可疑的。兩人都打著興楚反秦的旗號,借著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的時機,趁亂而起,投機起兵謀奪天下。
  • 如果不是鴻門宴中錯放劉邦,項羽能否建立一個朝代?
    2、分封諸侯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分封的人員包括六國王室之後,滅秦有功、追隨自己的將領,秦朝降將。又將較強的勢力加以限制,劉邦被分到巴蜀,意圖將其困在西南一隅,關中則一分為三,三個秦朝降將為王,用以看住劉邦,擋住他的出路。齊國同樣被分為三部分,置齊國實力派田榮於不顧,分為濟北、齊、膠東三國。各國的封地,相鄰的諸侯或多或少都有矛盾及利益衝突,這是項羽專門設計的。許多人指責項羽分封是復古,違背了歷史的潮流,其實,他也是不得已。
  • 鴻門宴偏袒劉邦,項羽為何不殺了項伯
    項伯,名項纏,是項羽的叔叔。項伯早年行俠仗義,秦統治時期曾與張良有舊交情。曾經因犯下殺人罪,跟隨韓公子張良躲藏在 下邳 (今江蘇睢寧西北)。到了項梁在吳中起兵造反之時,項伯也跟隨他參與這件事。後來跟隨項梁北上,擁立熊心為楚懷王,被任命為楚國左尹。秦二世三年,參與北伐援救趙國,後隨項羽參加巨鹿之戰,又跟隨項羽佔領函谷關。
  • 漢初藩王為何一再背叛劉邦?連異姓兄弟盧綰都與劉邦反目成仇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韓信當初在中原死心塌地幫助劉邦進攻項羽,哪怕被項羽俘虜,也要亡歸劉邦,再投故主。甚至剛剛被劉邦從潁川調往太原的時候,韓信也表現出了為大漢戍邊的積極態度,主動請求將國都由晉陽遷往更靠近北方邊境的馬邑。
  • 曾經項羽的前鋒大將,淮南王英布,為何在劉邦兵敗時叛楚投漢
    彭城之戰,劉邦聯合諸侯討伐楚王項羽,最後高祖劉邦兵敗,兵士被殺過多,導致睢水停流,就連劉邦的父母妻子也是被項羽擒獲。而當時的淮南王英布卻是做了一個非常的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在彭城之戰,劉邦正處於劣勢的時候,經過隨何的勸說,竟然同意了背叛項羽。
  • 項羽手下最倒黴的將領:饒了劉邦一命,劉邦卻將他處死
    楚漢戰爭期間,項羽手下不少將領都幫過劉邦的忙,比如說項羽的叔父項伯。除了項伯外,其實還有一位將領。他在奉命追殺劉邦時,已經追到了劉邦,但卻將其放走。此人對劉邦可以說是有著不殺之恩,可是後來劉邦卻恩將仇報,將其此人殺死!這到底是怎樣一段歷史呢?這個倒黴的將領又是誰呢?
  • 劉邦逆襲項羽的轉折點:若不是這兩次機會,劉邦這輩子無出頭之日
    劉邦命運的第一次轉折點,是從項梁戰死開始的。在項梁戰死之前,項梁不僅是楚國的首席大佬,而且還是楚國最大的實力派;關鍵是,項梁這個人一出道,就是從火併盟友開始的,而且還有項羽那兇悍的助手,所以楚國的眾多軍政大佬,諸如英布、呂臣、蒲將軍,一直倍受壓制,劉邦自然也不例外!
  • 張良為何受重用,鴻門宴解救劉邦
    據《資治通鑑》記載,張良是在投靠他人的路上遇到了劉邦,在一番討論之後,張良卻選擇了追隨劉邦。再多次的關鍵戰役劉邦也是採用了張良的計策,而大獲全勝。小編覺得,兩人之間更多的是惺惺相惜,劉邦孟理解張良的經世之才,並且知人善用。二張良也有幸尋得一知己,願意為其鞠躬盡瘁。
  • 劉備從漢高祖劉邦身上學到了哪些成功之道?
    也就是說,劉邦為人豁達大度,能寬厚待人,喜好結交豪傑。 事實也是如此,蕭何、樊噲、盧綰、周勃、灌嬰、夏侯嬰、周昌等一大批西漢的開國功臣,都是劉邦在年輕時就已經結交的了。 徵戰天下後,劉邦還常被人視為「寬厚長者」。楚懷王熊心在派誰去攻打秦都鹹陽而感到為難時,有許多臣子認為劉邦是「寬厚長者」,推薦劉邦去攻打鹹陽。
  • 如果項羽打敗劉邦,我們會像歐洲一樣小國林立?往前百年可能會!
    「羽之神勇,千古萬」這是後世對楚霸王項羽的評價,可以說他是一位英勇善戰之人,是真正的英雄!但只有作戰的神勇卻沒有統帥的謀略,不得不說的是這位英雄的結局卻充滿了悲情色彩。在兵敗之時,他還沒有選擇逃生,而是選擇從容自刎,後人每每說起都會感到扼腕嘆息、唏噓不止。
  • 劉邦被項羽射了一箭,沒死,之後象棋就有了1條不成文的規定
    相信象棋這個東西大家都已經十分了解了,就是不會玩,多多少少也是聽過的,而樓下小區大爺們也是象棋的忠實粉絲,每天吃飽了飯沒事就圍著下象棋,而會玩象棋的人都知道,紅方帥和黑方將是不能碰面的,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 陳平在鴻門宴上就見過劉邦,為何背楚投漢時,還像初次見面似的?
    波雲詭譎的鴻門宴會上,除了劉邦、項羽、範增、項莊、項伯、張良、樊噲外,其實還有一些人的名字被記錄了下來,如紀信,是和樊噲一起護送劉邦回灞上的四個將軍之一,又如陳平,是叫劉邦回酒桌上繼續喝酒的人。照理說,這陳平和劉邦,早在鴻門宴會上就見過了,為何陳平背楚投漢時,劉邦還像第一次見陳平似的。陳平背楚投漢時,楚漢相爭已進入軍事相爭的階段,劉邦當時在修武,陳平經好友魏毋知的引薦,方才得到了見劉邦的機會,還不是單獨見劉邦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