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項羽勇悍仁強,為何那麼多人背楚投漢?因為劉邦略勝一籌!

2020-12-15 遙望燕園

西楚霸王項羽勇悍仁強,為什麼陳平、韓信等人卻選擇背楚投漢?

在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之後,韓信和劉邦有一次對話,這次對話中,韓信就開門見山地問劉邦,你覺得自己和項羽比起來,到底誰更勇悍仁強。

劉邦沉默良久,最後回應一句,不如。

正是這句不如,才顯得漢王劉邦比霸王項羽更勝一籌,才讓陳平、韓信等人選擇背楚投漢。

為什麼說劉邦這一句不如,就反映出劉邦比項羽更勝一籌?

首先, 正因為項羽比劉邦勇悍仁強,所以項羽才不會重用陳平、韓信等人。

在韓信和劉邦的對話中,韓信強調了項羽的各種優點,然後指出,項羽雖然有這許多優點,但項羽很小氣,項羽在該賞賜有功將士的時候,卻把刻好的印信放在手裡反覆把玩,直到印信的稜角都被項羽給磨掉了。

有些事情是一體兩面的,項羽的那些優點,也決定了項羽的缺點。如果項羽不是那麼地勇悍仁強,項羽也就不能在巨鹿之戰中一戰成名,也就不能靠三萬精兵在彭城擊敗十幾萬的漢軍了。正因為項羽這麼地勇悍仁強,所以項羽才會有一種感覺,感覺他是不需要其他人的,其他人的成功,可能還是靠他項羽罩著才成功的。

項羽有這樣的感覺,所以對於其他人,才在該賞賜有功之臣時猶豫不決,正因為項羽猶豫不決,才會使那些有功之人心生異志。也正因為項羽勇悍仁強,所以才不願重用陳平、韓信等人。

其次,正因為劉邦比項羽更有自知之明,所以劉邦才能重用陳平、韓信等人。

自舉事的那一天起,劉邦就很重視人才建設,先後吸納了張良、酈食其、陳平、韓信等許許多多的人才,比較起來,項羽那邊能受到重用的,幾乎就是項家人和跟項羽有姻親的人,項羽重用這些人,大抵是因為,反正每個人都不如他,他就重用這些有裙帶關係的吧,畢竟這些人還是自己信得過的。

劉邦那邊就不一樣了,劉邦始終覺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劉邦一直都在禮賢下士,一直都在四方招募人才。

劉邦非常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弱點,知道自己不是最強的那一個人,所以陳平、韓信等人才能受到劉邦的重用。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淮陰侯列傳》

相關焦點

  • 項羽禮賢下士,為什麼那麼多人背楚投漢?因為感情太廉價
    這時候不用談理想,因為沙陀人本就沒啥理想;也不用談感情,因為大家富貴且多金。但是,之後呢?李嗣源河北稱雄,李存勖御駕親徵。洛陽出兵的時候,雄兵兩萬五千人;等從河南回來的時候,已經跑了一萬多人。帝還過罌子谷,道狹,每遇衛士執兵仗者,輒以善言撫之曰:"適報魏王又進西川金銀五十萬,到京當盡給爾曹。
  • 項羽與劉邦真的是楚人麼,他們到底是什麼關係?
    漢高帝四年 (前203) 改為沛郡。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劉邦還人稱沛公,所以項羽和劉邦都可以自稱楚人,打楚國招牌似乎也沒大毛病。二、兩人先祖都是姬姓,都不是楚人,但當時都自認為是楚人,內心對楚國的忠誠都是可疑的。兩人都打著興楚反秦的旗號,借著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的時機,趁亂而起,投機起兵謀奪天下。
  • 漢初藩王為何一再背叛劉邦?連異姓兄弟盧綰都與劉邦反目成仇
    這在西漢分封的歷史進程中是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因為這標誌著劉邦開了一個先例:他的嫡系豐沛功臣集團中第一次有人晉封王爵了。如果說之前分封七大異姓諸侯的時候劉邦還或多或少有些心不甘情不願,只是出於利害的權衡不得已而為之,那麼這次封王盧綰就更像是真誠地按照周公遺法賞賜親近功臣,準備與他們共享太平了。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千年年來,後世無數文人墨人對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事情感到惋惜 ,甚至後世不少文人墨客認為楚霸王項羽當年只要肯過烏江,他日捲土重來未可知,因此這才有後世文人墨客留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些詩句,司馬遷也將楚霸王項羽列入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何楚滅楚人想著復國,而秦朝滅亡後無人復秦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楚國人對秦朝這麼仇恨? 是秦國發起的統一戰爭,結束了這種局面,原來的楚人效忠的是楚國國君,秦統一天下後,所有楚人都效忠秦朝皇帝,這個效忠對象發生了改變,另一個就是存在幾百年的文化習俗全部也變了,變成了滅亡自己國家的秦國文化,楚人一時難以習慣。
  • 攻破項羽老巢,劉邦:「來呀,快活啊!」被教做人:「背水」別狂
    提到「背水一戰」,很多人想到的,可能都是韓信以少勝多的「封神」之作,抑或是其「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指揮藝術。其實,在韓信背水一戰的前一年,即公元前205年,韓信當時的「主子」劉邦,也親身經歷了一場「背水」之戰。
  • 阿里是楚,騰訊是漢,現在是「楚漢之爭」?
    那麼問題來了,騰訊與阿里的競爭還在持續,未來這兩家公司誰更有前景呢?我們今天不妨慢慢來說!騰訊完成了戰略轉變?起初騰訊這家公司的口碑很一般,為何呢?因為在業內業外人士看來,騰訊最擅長的就是抄襲,關鍵是騰訊抄襲了對手,還能把對手放倒,就問你佩不佩服騰訊?
  • 劉邦身上黑點很多,項羽看似完美,為何很多人背楚投漢追隨劉邦?
    韓信、魏豹、陳平、英布……如果仔細梳理楚漢相爭中的名人名單,我們可以列出一大串背楚投漢的名單,韓信等人都會赫然在列。韓王劉邦身上的黑點很多,而霸王項羽看似比較完美,為什麼他們最後都背楚投漢,追隨韓王劉邦呢?以前,我也想不明白這個問題。
  • 垓下之圍,項羽選擇烏江自刎,為何劉邦到死之前才明白?
    面對項羽的自殺,劉邦當時想必是驚訝的,為了防止項羽渡烏江,他甚至派出了不少大將前往阻攔,結果反而多此一舉。由此不少人覺得,當時的劉邦是不理解項羽自刎的真相的,直到其臨終,才真正明白各中原因,為何這麼說呢?因為對於劉邦而言,一次困境就放棄自己的野心,甚至結束自己的生命的行為,他是做不出來的。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在幹嘛呢?
    秦始皇死後,大一統的秦王朝迅速崩潰,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項羽,是結束秦朝統治,開創大漢王朝的重要人物。 漢初三傑之蕭何:郡縣小吏 蕭何蕭大人的出生時間,在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但史書記載他與劉邦、樊噲、曹參、周勃等這幫人年齡相仿,經常一起喝酒,
  • 最難熬的成皋滎陽之戰:劉邦與項羽間的王者對決
    1.成皋滎陽之戰第一階段:失勢寡助,那就招勢造勢得道未必多助,失道未必寡助;得勢才能多助,失勢必定寡助。項羽困齊、劉邦定秦,打著為義帝復仇的旗號,此時的劉邦,既得道又得勢,所以,漢旗一揮,五十六萬諸侯聯軍、協力攻楚。然而,彭城戰敗之後,劉邦失勢而項羽得勢,所以,寡助多助之勢,驟然間便楚漢易手了。
  • 項羽封英布九江王,劉邦沒有給予封王,為何英布卻叛楚投漢
    然而,漢使遊說英布,只是給了一個封王的空頭支票,劉邦能不能奪取天下還在兩可之間,尤其公元204年劉邦屢戰屢敗,項羽優勢還很大時,為何英布卻叛楚投漢?公元前204年,楚漢爭霸第三年,劉邦又一次攻打項羽失敗,失利後從梁地撤退來到虞縣,非常生氣的劉邦對身邊的人出口成髒:「像你們這些人,不配共同謀劃天下大事。」
  • 項羽只想做霸王而不是帝王,就算鴻門宴不放劉邦,項羽也註定失敗
    大一統大勢所趨,逆勢者必敗,劉邦敗得起,因為劉邦有著關中巴蜀,乃至中原的支持。項羽呢,就一個楚地,而且殺了懷王后楚地也對於項羽懷怨。項羽孤家寡人,八千江東子弟四面楚歌人心盡喪。他拿什麼和劉邦鬥,楚地就算支持他也只是負隅頑抗而已,敗了還沒意識到自己敗在何處歸罪於天。
  • 垓下悲歌,霸王自刎烏江
    另外在戰略方面,項羽及其智囊團走向了邪路,死盯劉邦不放,對於其他諸侯和封地的歸屬工作,不是很關心,往往被動地感到形勢不妙,才去爭奪一下。這和項羽的性格有著莫大關聯,也不知道劉邦當年在彭城做了些什麼,或許是在霸王的臥室裡拉了一泡,以至於從此項羽咬著漢王不鬆口,忽略了很多重要的事情。
  • 陳平在鴻門宴上就見過劉邦,為何背楚投漢時,還像初次見面似的?
    波雲詭譎的鴻門宴會上,除了劉邦、項羽、範增、項莊、項伯、張良、樊噲外,其實還有一些人的名字被記錄了下來,如紀信,是和樊噲一起護送劉邦回灞上的四個將軍之一,又如陳平,是叫劉邦回酒桌上繼續喝酒的人。照理說,這陳平和劉邦,早在鴻門宴會上就見過了,為何陳平背楚投漢時,劉邦還像第一次見陳平似的。陳平背楚投漢時,楚漢相爭已進入軍事相爭的階段,劉邦當時在修武,陳平經好友魏毋知的引薦,方才得到了見劉邦的機會,還不是單獨見劉邦的機會。
  • 霸王為何獨寵虞姬?《楚情》裡有標準答案
    而最近一部電影版《鴻門宴傳奇》由馮紹峰飾演霸王,他和演虞姬的劉亦菲不經意又為宿遷貼上了「文藝範兒小清新」標籤。 如今的項王府也花樣百出,每天在開園之前要舉行個儀式,大跳一段兒楚舞,臆想楚漢戰爭勝利後的歌舞昇平。
  • 秦國統一的那一年,劉邦在喝酒泡妞,項羽痛哭至親,韓信乞討度日
    很多朋友常常有這樣一個認識誤區:認為秦漢是兩個朝代,那麼它們各自的開創者,始皇帝和劉邦等人,貌似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其實,親愛的朋友,你們知道嗎?漢高祖劉邦只比秦始皇小3歲;也就是說,在秦始皇殲滅六國時,其實漢高祖劉邦早已經在歷史的某個角落裡,進行著「升級打怪」的人生歷練了。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在幹什麼?
    秦始皇是在他38歲的時候統一的六國,也就是說秦始皇38歲之前,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都是在幹什麼?想要知道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看看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分別是多少歲?只有了解了他們的年齡,才能知道他們具體能夠幹什麼。秦始皇是公元前259年生人,劉邦是公元前256年生人。
  • 帝王與霸王:分封制在劉邦手裡成了法寶,在項羽手中卻是自裁之刃
    題/帝王與霸王:分封制在劉邦手裡成了法寶,在項羽手中卻是自裁之刃文/金色明月,一位熱愛歷史的,喜歡寫點東西的小人物圖片聲明/本文內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號。為了迎合鼓吹分封的守舊勢力和甚囂塵土的復闢思潮,收攏人心,劉邦在東進擊楚時,就許原韓襄王庶孫韓信為韓王。這種「共富貴」的策略極大地調動了舊貴族的「擁漢」積極性,是劉邦戰勝項羽,走向成功的一大法寶。
  • 「名人百科」漢高祖劉邦——十五個成語、十二項第一無人能及
    明郭勳《英烈傳》第十三回: 「廖永安數出多人,俱是貪財好色的,那裡是英雄出世之主。」解衣推食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釋義:後形容對人的深切關懷。賞析:楚漢相爭時,韓信因為在項羽的手下得不到重用就投靠了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