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何楚滅楚人想著復國,而秦朝滅亡後無人復秦

2020-12-26 騰訊網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話出自《史記 項羽本紀》中範增對項梁所說的一番話,當時正處於秦末天下大亂的時刻,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正進入轉折點,吳廣被殺,陳勝被秦將章邯打得大敗死於車夫莊賈之手,而另一支農民軍秦嘉立原楚國貴族景駒為楚王,也被項梁所擊敗殺害,劉邦也在這個時刻剛起兵。

反秦起義的大潮正處於低谷,項梁召集部分反秦義軍商議今後如何行動,於是範增在會上說了一番話,大概的意思是說:

範增引用楚南公說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陳勝失敗是應該的,秦國滅亡六國時,楚國最沒有過錯,自從楚懷王被秦國扣留後,楚人至今經常懷念,所以楚南公說:哪怕楚國只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陳勝起兵沒有立楚王后裔為王,所以他失敗了,所以你應該立楚國王室後裔為楚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話最早是楚南公說的,楚南公是誰,沒有人知道,從名字看應該是楚國的貴族,這話啥時候說的,也不知道,只知道範增對項梁複述了這一番話,這番話的背景是天下開始蜂擁反秦最關鍵的時候,尤其是楚人反秦最為激烈。

項梁

項梁、項羽以及整個項氏家族都是原楚國的貴族,他們是楚人,打起反秦第一戰的陳勝、吳廣也是楚國人,包括後來建立西漢王朝的劉邦也同樣是楚國人,所以說秦朝被一幫楚國人所推翻也說得過去,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楚國人對秦朝這麼仇恨?為什麼楚國人一心想著復國?

其實這是一個文化認同和歸屬感的問題,戰國七雄都是存在幾百年以上的諸侯國,在秦國沒有統一天下之前,每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語言、貨幣、度量衡量、文字以及自己的國君,楚人對楚國國君效忠,趙人對趙國國君效忠,齊人對齊國國君,這種認同感持續了幾百年。

是秦國發起的統一戰爭,結束了這種局面,原來的楚人效忠的是楚國國君,秦統一天下後,所有楚人都效忠秦朝皇帝,這個效忠對象發生了改變,另一個就是存在幾百年的文化習俗全部也變了,變成了滅亡自己國家的秦國文化,楚人一時難以習慣。

秦滅六國

不僅楚人難以習慣,原東方六國短時間也是難以習慣的,只有秦人沒有改變,因為一直用的秦法,習慣的就是秦國文化,但是,楚國與其他東方六國比起來,只有一個優勢,就是原來的國土面積是最大的,人口是最多的,楚國鼎盛時期包括今天的河南南部、湖北和湖南全部、重慶和貴州一小部分、江西全部、安徽大部分、江蘇大部分、山東南部、浙江全部、上海全部等地。

所以劉邦、陳勝、吳廣、項梁、項羽、範增等人都是原楚國人,楚國地大物博,人才也最多,當年秦國滅楚時,王翦憑藉一戰擊敗了楚軍主力,隨後攻破了楚國各地的重要城池,楚國滅亡,但是,楚國滅亡並不比韓國、趙國、魏國、燕國、齊國冤多少,範增說楚國沒有過錯,那韓國、趙國、魏國、燕國、齊國又有什麼過錯呢?

秦滅六國只是天下趨勢如此,六國中哪一國都不存在過錯,範增之所以這麼說,只是為了反秦的需要,便於團結楚國人反秦,楚國之所以復國也是因為反秦戰爭勝利後的順理成章,如果戰爭失敗,就不存在復國的可能了。

秦末農民戰爭

但是,楚國的復國與原來的楚國並沒有多大的關係,雖然項梁在反秦之初立了楚王后裔熊心做楚懷王,但是楚懷王熊心後來還不是被項羽派人殺害,然後項羽自己當了西楚霸王,楚人所復的楚國早已經不是原來的楚國了,只是一個還叫楚國,由楚人所建立的國家而已。

楚國之所以能復國,最大的原因就是趕上了好時勢,因為陳勝吳廣一反秦,整個天下除了原來的秦國區域,其他所有的六國區域全部都反了,這是一種時勢,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風口,風口上的豬都會飛,放在秦末就是只要你反秦,大概率就能成功,這就是趨勢,正是在這種大趨勢下,所以楚國能復國,不僅楚國復了國,原東方六國全部復了國,不僅東方六國復了國,整個天下一下子就多了十幾個諸侯國。

項羽和劉邦的楚漢之爭

光是項羽就分封了18路諸侯,還有一些沒有被分封的諸侯自立山頭,比如田榮、彭越和陳餘,這些被分封的諸侯中,有一部分是原來東方六國的王室貴族之後,比如韓王成,魏王豹,另一部分是依靠軍功和實力崛起的新晉貴族,這些新晉貴族的身份有可能是農民,比如陳勝、吳廣,也有可能是奴隸或者囚徒,比如英布。

那麼這些諸侯後來去了哪裡,包括秦朝滅亡後的秦人為什麼不能復國?

先說一點,不是秦始皇的直系後代全部被殺,秦國就不能復國,其實只要是秦人在,並且有人願意復國,同時趕上好的時勢,才能復國,楚國復國就是這樣,但是,在整個楚漢戰爭中,項羽分封的18路諸侯,基本上全部被劉邦收編了,比如英布,項羽分了項布為九江王,後來英布投靠劉邦被封了淮南王。

項羽分封諸侯

除了英布這樣被收編的,大部分諸侯被劉邦所消滅,比如魏王豹,被劉邦手下所殺,除了諸侯,劉邦還收編了幾乎所有秦朝的力量,劉邦是第一個進入關中的諸侯,但他沒有燒殺搶劫,而是約法三章,也沒有殺害秦國宗室,所以劉邦贏得了秦人的民心,所以劉邦的軍隊中有大量的秦人。

楚漢戰爭期間,劉邦的後方包括巴蜀、關中都是原來秦國的地盤,這些地盤上生活的就是原來的秦人,這些人全部歸屬了劉邦,這就是秦朝滅亡後沒有人復國的原因所在,因為秦人全部投靠劉邦,變成了漢人,他們認同了劉邦所建立的漢,沒有必要再復秦,所以就沒有人復秦

另外,劉邦不僅是得了六國的民心,更是得了秦人的民心,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一個有民心支持的漢朝是不會有人造反要復國的,百姓在乎的不是哪個時代,而是穩定的生活,秦末的農民起義是因為秦朝失了六國民心,而漢朝沒有失,所以不會有人復國。

相關焦點

  •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為何秦朝滅亡後老秦人沒有開展復國運動?
    但秦朝滅亡後,為什麼沒有人掀起恢復故國的浪潮?曾經「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老秦人為何不復仇?其實,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一:秦國貴族勢力幾經挫折,損失慘重。一個國家滅亡後,最希望復國的是那些曾經的貴族,因為他們的利益損失最大,不管是韓人張良還是楚人項家後人等,皆是如此。但秦國的貴族在秦國發展過程中卻歷經波折,實力受損嚴重,無力承擔復國的重任。
  • 項燕為何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到底有什麼根據?神預測?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並不是說真的3戶人家,而是一個泛指,。第一,楚國的面積龐大。楚國從春秋時期就開始不斷拓展領土,吞併小諸侯國,成為春秋戰國時期面積最為遼闊的國家。面積龐大,人口眾多,是楚國再次崛起的資本,這也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現實根據。第二,楚國離秦國的統治中心遠。楚國離秦國國都鹹陽相對較遠,楚國有事,秦國不能迅速地到達,使楚國成為秦朝末年山東起義軍的後方。
  • 楚人是哪裡人?為何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說
    人們常說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實際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而這裡說的三戶,並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三戶人家,而是楚國的三大姓氏家族,即昭(昭陽)、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戶)。在楚國未滅亡之前,其實就是這三戶一直在控制楚國的朝政。歷史上楚國有三閭大夫的官職,就是管理這三個大家族的,屈原曾擔任三閭大夫之職,可見此三家之強。
  • 項羽與劉邦真的是楚人麼,他們到底是什麼關係?
    項羽,名藉 前232-前202年一、兩個人的家鄉秦末都屬彭郡,夏商時原本屬徐國,周朝滅徐國後長期歸屬宋國。戰國末期,齊、楚、魏聯合滅宋,彭地短暫歸齊後歸楚國。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劉邦還人稱沛公,所以項羽和劉邦都可以自稱楚人,打楚國招牌似乎也沒大毛病。二、兩人先祖都是姬姓,都不是楚人,但當時都自認為是楚人,內心對楚國的忠誠都是可疑的。兩人都打著興楚反秦的旗號,借著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的時機,趁亂而起,投機起兵謀奪天下。
  • 秦朝短命是因秦始皇對六國貴族心慈手軟?恰恰相反
    秦始皇兼併六國,一統天下僅僅十三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起的反秦起義立即引發全國連鎖反應,六國紛紛復國,兩年秦朝滅亡。此外,秦末反秦各國紛紛復國時,韓國,應該是說韓王安這一支無後,要去立橫陽君韓成為韓王,韓成不知道啥輩分,不過韓成之後的韓王信就要追溯到韓襄王那支,可見韓王安一系同樣遭到屠戮。及項梁之立楚懷王也,燕、齊、趙、魏皆已前王,唯韓無有後,故立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而燕國復國時的新王是韓廣,跟燕國王室沒啥關係,後來項羽分封,以臧荼為燕王,同樣不是燕國貴胄。
  • 南楚君主列表,木匠立國延續6王,前面小心翼翼,後面自相殘殺
    唐末亂世可以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凡是手裡有些軍權的都想著置辦點兒自己的「產業」,一開始名義上都是大唐旗下的某某節度使,後來梁、唐、晉、漢、周五代時,又都做名義上的中原王朝冊封的王。但從始至終他們都是處於自治狀態,除了需要每年向中原王朝上貢之外,再無其他。
  • 湖北的簡稱為何選擇了「鄂」字,而放棄了「楚」字?
    那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什麼有著荊楚大地之稱的湖北省的簡稱是「鄂」,而不是「楚」呢?其實許多湖北人都願意湖北省簡稱為「楚」而非「鄂」,甚至近些年一些民間組織自己便將「鄂」改成了「楚」,比如原來我們稱湖北商人為「鄂商」,現在他們被稱為「楚商」,那這是到底是因為什麼,讓這麼多湖北人對「鄂」字表現得如此深惡痛絕呢?
  • 五代十國南楚的滅亡,放棄低調、兄弟相殘、改尊南唐、引狼入室
    像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其歷史往往是很多人的一個知識短板,其實裡面也有很多精彩故事。不著急,咱們可以一點一點的來補。今天咱們聊五代十國中南楚的滅亡過程,也就是最後兩任國君,之所以說國君而不是皇帝,因為人家南楚從來沒稱帝,從馬殷創建以來,一直是尊梁、唐、晉、漢為正朔。
  • 楚二離竟被楚七邪囚禁調教!章節1
    不知道為何,聞到菸草的氣息,反而讓他感到了些許安心,他輕輕的抬起頭,卻觸碰到了一個溼熱的嘴唇,青澀中帶著狂野,又有著一絲熟悉的感覺,楚二離本能的想要後退,卻被對方扣住了自己的後腦,對方用舌尖撬開了他的牙齒,退無可退,楚二離索性迎合起了對方,水乳交融,良久,吻閉。
  • 霸王為何獨寵虞姬?《楚情》裡有標準答案
    項王故裡的建築風深沉而厚重,項羽兵敗自刎年僅30歲,死前說他無顏見江東父老,然而江東父老一隻念著霸王,2000多年後,在他的出生地修了項王府。
  • 疑心生暗鬼,八戒遭磨難,楚人怕鬼不分是非
    西遊故事中的八戒,劉伯溫寓言中的怕鬼楚人,都給後人留下了令人玩味的故事。《西遊記》第32回,唐僧師徒來到平頂山地界。悟空讓八戒去巡山,打探妖怪的動靜。八戒偷懶,鑽進了一彎紅草坡,倒頭就睡起了懶覺。悟空變成飛蟲和啄木鳥捉弄他。八戒遭到一番戲弄,被啄木鳥啄得厲害,實在睡不著了,就回去向唐僧匯報,謊稱山裡有一堆妖怪。悟空揭穿他的謊言,讓他再去巡山。
  • 韓國人內史騰滅韓易如反掌,秦國人滅楚功敗垂成
    但第二個被秦國滅亡的國家,不是趙國而是魏國。而韓國的滅亡,非常悲催,還是被韓國人滅掉的。第二個滅亡的國家不是趙國而是魏國。秦始皇掃六合,一統天下,其順序並非是我們常說的韓、趙、魏、楚、燕、齊,而是韓、魏、楚、燕、趙、齊。理由很簡單,秦國滅亡燕國後,回國時順路把代國給滅了。
  • 這幾個霸氣的成語,都來自楚
    此後楚莊王治國威德並用,在洛陽問鼎時,聽到王孫滿說「在德不在鼎」後,便領兵回國繼續勵精圖治,發奮圖強成就雄圖霸業,用「一鳴驚人」來形容也不為過了。 《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有一次,楚莊王率軍攻打鄭國,鄭國到晉國求援,說楚人很驕傲,出兵就可以把楚軍打敗。 但晉國有一位謀士卻十分清醒,他說楚莊王自從滅了庸國後,時常告誡百姓,不要忘記楚國先君開創基業時「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生活,楚國「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這樣的國家哪裡驕傲了。結果晉國不聽,任性出兵,被楚軍打敗。
  • 穿越古今的華麗,傳承千年的楚文化—楚式漆器髹飾技藝
    漆器開始活躍在漢朝人生活的每個角落。所謂「養生送終之具也」,從日常生活的吃喝、居住、出行到死後的陪葬、棺材、墓室,均與大漆息息相關。在成語「買櫝還珠」的故事中,楚人賣其珠於鄭者,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吸引鄭人的「櫝」,正是楚式漆器。
  • 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另外秦國也有部分土地與趙國接壤,同時趙國還在長期與匈奴人作戰。可以說擁有眾多人口和優秀文臣武將的趙國,從地理上而言是名副其實的四戰之地。人們覺得長平之戰臨陣換將,是因為趙王昏庸無能所致。其實並不全是,擁有大量人口本是一大優勢,但再加上地理上的四戰之地,反而讓人口眾多成為了趙國的包袱。
  • 六國被滅後,後人都向秦復仇,秦滅亡後秦人怎麼不向漢復仇?
    當年在六國間也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而其他小諸侯國貴族雖然沒有楚國這麼霸氣,但也總是冷不丁給秦始皇搞個暗殺。比如韓國貴族張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暴秦終於被推翻,天下又陷入了楚漢相爭的局面。最後還是劉邦棋高一著,戰勝了項羽。按理說,劉邦取代了秦朝在中國的統治,應該是老秦人的仇人。為何卻沒見老秦人向漢朝復仇呢?
  • 如懿傳屈楚蕭 如懿傳屈楚蕭第幾集出來
    如懿傳屈楚蕭一部電影《流浪地球》讓許多觀眾認識到了演員屈楚蕭。他的酷帥和本身氣質,也讓許多女粉絲對他喜愛不已。其實,除了電影《流浪地球》,屈楚蕭也還參演過其他好的作品,比如說清宮劇《如懿傳》。
  • 楚人美,不服不行
    《山村老屍》雖然楚人美與貞子頗為相似,但兩者的不同之處也一眼可辨。被丈夫殘忍拋棄、殺害的可憐女人,一身藍色戲服的悽慘女鬼,從身世到造型都更加貼合我們的文化,讓人更有代入感。比如幾人玩招魂遊戲時將自己的血液滴入碗中,割破手指就血如泉湧的既視感實在太過誇張,血液在碗裡呈現莫名的橘紅色,簡直就是一碗冰紅茶好不好。再比如楚人美從馬桶裡鑽出來的情節。一代恐怖女王鑽馬桶是不是太掉價了?難道不會弄髒戲服嗎?人家貞子好歹也是鑽電視機啊......
  • 秦始皇派50萬秦軍已徵服百越,秦朝滅亡時趙佗為何不北上救秦?
    公元前221年,經過幾代君王的不懈努力,秦王嬴政終於掃平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大一統王朝——秦朝,並自稱始皇帝。然而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後,短短3年,秦朝於公元前207年即宣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