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道運石和山羊馱磚,修建嘉峪關城時工匠們想出的絕妙法子

2021-01-08 懶遊的故事

嘉峪關

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伙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

演武場

大家正在長籲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

嘉峪關上看通往長城第一墩的古城牆

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嘉峪關

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裡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儘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天下雄關碑

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裡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長城第一墩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徵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

相關焦點

  • 嘉峪關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多出一塊是為定「巨龍」鎮國運?
    嘉峪關的修建鞏固了大明朝的邊疆,也給後世留下了不少傳說,定城磚便是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一個。定城磚,又稱定龍磚,是放置在嘉峪關西甕城門樓後簷臺上的一塊磚,它被放置在城牆上千年,卻無人敢動,關於它,民間有很多種傳說,但是都離不開一個叫「易開佔」的人。
  • 嘉峪關,不只是一塊磚的傳奇,還包含了很多人的努力!
    嘉峪關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省段重要節點城市、甘肅省域次中心城市、國家重要冶金和先進位造業基地, 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也是明代萬裡長城西端的起點,也是新興工業旅遊現代化區域的中心城市,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邊鎖鑰匙」、「戈壁鋼城」, 獨特的地理優勢、深厚的歷史積澱、
  • 探尋嘉峪關歷史足跡,展現古代遺址昔日雄姿
    關城布局合理,建築得法,適合戰爭防禦需要。關城有三重城廓,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固若金湯,牢不可破。可以看出,如果有足夠的兵力,嘉峪關真是易守難攻。但在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滿速兒汗入寇肅州,遊擊將軍芮寧陣亡,全軍陷沒,嘉峪關失守。
  • ...青海湖、海西、敦煌、嘉峪關、門源9日遊(上)好去處GOODPLACE 6...
    DAY6 鳴沙山月牙泉DAY7 敦煌莫高窟—嘉峪關關城DAY8 祁連山—七彩丹霞風景區門源、西寧DAY9 門源百裡油菜花海—扁都口生態休閒旅遊區—祁連山草原—莫家街鐵橋長兩百多米,寬約有七八米,保持了一百多年前修建時的黑色鐵架橋身,十分古樸。晚上時的鐵橋則是另外一番美景,此時遍布橋身的彩燈都會亮起,整個鐵橋的輪廓明亮清晰,是拍攝蘭州夜景最好的地方。黃河母親雕像黃河母親雕塑位於蘭州黃河南岸的濱河路中段,是全國諸多表現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雕塑藝術品中最漂亮的一尊。
  • 甘肅「最富裕」城市,不是省會蘭州,而是「邊陲鎖鑰」之城嘉峪關
    甘肅省,簡稱甘或隴,中國省級行政單位之一,位於黃河上遊,甘肅歷史跨越八千餘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和黃帝相傳誕生在甘肅。如今的甘肅仍佔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曾經有名的河西走廊,如今也是歐亞大陸必經之地,那麼不知道大家好不好奇,甘肅省哪個地方最富裕呢,其實這個地方不是蘭州市也不是慶陽市,而是嘉峪關。
  • 位於甘肅的嘉峪關:是長城景色最美的地方,被譽為天下第一奇關
    嘉峪關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是中國長城最雄偉的地方, 另外,這也是古代絲綢之路通過的地方,對古代中國的歷史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文化價值, 另外,這裡也是國家AAA級的旅遊勝地, 在這裡不僅能看到古代勞動人民建築的雄偉,還能看到嘉峪關附近的崎嶇地形和美麗風景,這是很多人來這裡旅行參觀的理由, 我剛來這裡就不後悔了。
  • 【城博線上展覽】休閒嘉峪關——旅遊之 「嘉」 專題展(三)
    龍王灘廣場以龍文化為主題充分突出嘉峪關市歷史文化特色,以嘉峪關地域文化的藝術提煉奠定基礎,分別以敦煌傳承景區、邊塞龍圖騰區、絲路風情景區、民風娛樂景區、長城風採景區、商務接待景區、飛天龍韻景區和保留現狀區等八個區域反映了本地的區域文化特徵,並滿足城市濱水景觀的功能需要。
  • 巴林草原石房子千古之謎?沉重的石板怎樣搭上去的?用途是什麼?
    巴林草原遼祖陵裡有一座石房子,用幾塊碩大沉重的石板拼合而成,千百年來矗立在那裡,吸引了後來人的目光……這石板是怎樣運來的?這石頭房子是用來做什麼的?假期與三五友人,驅車百餘裡,實地查看,查閱史料,為大家破解如下:幾塊碩大沉重的石板從山下,藉助冰和滾木,再加上數不清的力士,是可以運到山上來的。而石房子的用途,可能有四個。一是用來停放阿保機的屍體的。
  • 大昭寺覺沃佛:一座寺和一座城的傳奇由來
    大昭寺覺沃佛:一座寺和一座城的傳奇由來文/舒放西藏作為旅遊勝地,被幾乎所有旅遊推薦書(手冊)名列為「一生中必須去一次的地方」之一。這表明當年擇地的時候有過反覆斟酌,二來也表明拉薩城和內地以及藏區其他城市不同,這座城市的名稱和周邊的自然地理環境甚少關聯。一如佛教聖地塔爾寺先有塔,再有寺;拉薩城先有寺,後有城。(舊)拉薩的城市布局,就是一座壇城,壇城的中心,就是大昭寺。大昭寺是後來的名稱。
  • 「簡快系統思考」究竟怎麼想出這個奇妙方法?相信你也能做到
    時丁晉公主營復宮室,患取土遠,公乃令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塹。乃決汴水入塹中,引諸道竹木排筏及船運雜材,儘自塹中入至宮門。事畢,卻以斥棄瓦礫灰塵壤實於塹中,復為街衢。一舉而三役濟,計省費以億萬計。這個故事記載的是北宋真宗年間,開封發生火災,皇宮被燒為灰燼,丁渭受命主持修復的故事。
  • 超千匹馱馬 踏崑崙秘道!中國抗日史上最壯烈的一次高原人力運輸
    超千匹馱馬 近200馱工 1000公裡坎坷路交通部很快就批准了陸振軒等人的申請,團隊也火速分工:由陸振軒和劉宗唐擔任從列城到葉城的運輸和踏勘工作,其他人如馬家駒、陸世井和白生良則負責從葉城到國內各地的運輸任務。
  • 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赴嘉峪關拍紀錄片
    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赴嘉峪關拍紀錄片嘉峪關關城每日甘肅網11月6日訊(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平麗豔)11月5日記者從嘉峪關市文旅局獲悉,受中宣部對外推廣局委託,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星空下的文明》節目組和中宣部五洲傳媒中心一行,10月28日專程赴嘉峪關取景拍攝專題紀錄片《長城
  • 蔚縣水泥路沿石廠家【河北達克】
    蔚縣水泥路沿石廠家【河北達克】路沿石長度一般以1米為主,也要其他長度。這主要是為了適應地域石材荒料的長度。路沿石寬度和路沿石高度相對路沿石長度比較靈活麵包磚是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氣、保水性,具有降溫、降噪、調節氣候,提高空氣品質、保持地表水循環的多項功能的。
  • 關東第一城是江戶城,關西第一城是京都嗎?不,是大阪城!
    大阪城興起於日本戰國時代(明朝晚期),是豐臣秀吉在石山本願寺的基礎上擴建而來。至豐臣秀吉去世之前,大阪城的主城已經修建完畢。到豐臣秀賴時期(豐臣家第二位家主,秀吉之子),大阪城的第二和第三道城牆相繼修建完畢,大阪城初見繁華。然而隨著德川家康的崛起,豐臣氏的地位日漸不保,大阪城也將迎來一次大劫難。 1614年,德川家康和豐臣秀賴母子矛盾激烈化,德川家康率大軍包圍大阪城,史稱大阪冬之陣,結果豐臣家戰敗,屈辱求和。
  • 山羊座黃金聖鬥士 修羅
    今後,和我一起化為星辰,守護雅典娜吧!山羊座名為Capricorn,字面意思為【長著角的山羊】,即公山羊。該星座在日語中翻譯為山羊座,而中文則翻譯為摩羯座。根據希臘神話傳說,該星座來自山神潘Pan。潘神的原形即為一隻山羊。當諸神在尼羅河畔設宴慶功時,潘陶醉的吹奏著他心愛的牧笛之中。
  • 跨山越海尋一石一木 聊聊武漢CBD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滿懷雄心壯志的朱棣,決定以天子之身鎮守國門,一道遷都北京的詔書,定下此後餘生光陰的歸處,也拉開了故宮修建的序章。 這座直到永樂十八年才完工的宮殿建築群,匯集了幾乎當時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匠和最精湛的藝術。
  • 「馱英智慧」跑出「馱英速度」
    」  ——廣西左江治旱馱英水庫及灌區工程建設現場見聞  □ 本報記者 蔣欣攸 覃柳鮮 見習記者 農豔芳 黃倩蒨 張瑞雪    馱英水庫樞紐及灌區總乾渠工程瀝青混凝土心牆堆石壩就要填築至233米高程;立起的渡槽、沿地表延伸的明渠、正在修建的暗涵如蛟龍,穿山過嶺……這是記者近日在廣西治旱馱英水庫及灌區工程建設現場看到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