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人所愛的面線,其實寓意頗多,你造嗎

2021-03-02 龍海生活通
感恩您的關注

聽說關注我的人,生活都有很大提高了

 品味✥生活✥智慧✥樂趣 

聯繫電話:0596--6538789(林先生)


據傳,閩南面線至今有八百多年歷史。面線寓意頗多。送行,吃上一碗太平線面,希望一路順風。待客,吃上一碗豬腳線面,希望洗塵壓驚去晦氣。孕婦分娩後的調養非常重要,吃雞湯線面或糯米飯,調養身體,可以使奶水通暢。辦酒席如滿月酒時,頭道菜一般用面線,取「福壽綿長 長命百歲」之意。也因此,它常常作為貢品,把面線紮上紅紙或紅線,用於神佛誕辰。


其受歡迎程度,從閩南傳統小吃「面線糊」中,可窺一斑。對許多閩南人來說,早晨出門走進一家面線糊店,點一份面線糊,一天的工作生活從此開始。這裡還有個傳說故事:

相傳,有一年乾隆皇帝來到泉州一個小村莊,不巧這個村正鬧饑荒,村民們窮得都揭不開鍋。當時,乾隆走進一秀才家中,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將家裡啃剩的豬骨頭和魚刺,洗乾淨後下鍋熬出一碗湯,然後用面線碎和木薯粉,做出一碗麵線糊。皇帝吃後,覺得十分鮮美,問這「龍鬚珍珠粥」是用什麼做的?秀才的妻子佯稱是家傳秘方,用上等面線和特等精製地瓜粉加工而成。皇帝一高興,就賞賜了這個巧媳婦,由面線做成的面線糊,也隨著流傳下來。


而麵條,同樣是祭拜佳品。鄭子良說,閩南人習慣祭神佛用面線,祭鬼神用麵條。在閩南的四大節日裡(三月三、七月半、冬至和春節),人們都喜歡買來面線、麵條,祭拜完後,自己煮來吃。或湯、或炒,加一點料,就變成了美味的食物,給枯燥的日常,帶來少許滿足。

聯盟商家推薦




奇怪的樓梯

怎麼走我都走不完?


問題

一棟19層樓的大廈,只安裝了一部奇怪的電梯,上面只有上樓和下樓兩個按鈕。上樓按鈕可以把乘梯者帶上8個樓層(如果上面不夠8個樓層則原地不動),下樓按鈕可以把乘梯者帶下11個樓層(如果下面不夠11個樓層則原地不動)。用這樣的電梯能走遍全部樓層嗎?從1樓開始,你需要按多少次按鈕才能走完所有的樓層呢?走完這些樓層的順序又是什麼呢?

動動腦筋哦!給自己2分鐘時間思考!關注後回復「098」即可揭曉謎底


長按 > 識別圖中二維碼 > 添加關注

一個讓您品味別樣生活的服務平臺

點擊最下面的閱讀原文進入龍海生活通微官網

相關焦點

  • 【 淨圓堂 】淨圓素坊系列「 惠安面線 」
    淨圓堂公司出品「 淨圓素坊 」 屬閩南「 惠安面線 」惠安輞川面線,品牌由弘一大師在惠安為圓淨居士所寫。而後 後人參佛「 靜、鏡、淨 」發現「 淨圓堂 」正是「他們」在尋找的人生生活方式。2019年,法音居士註冊「淨圓素坊」專注素食茶點、素麵等相關產品。
  • 閩南人365天都要吃的面線,會燒開水就能做
    在閩南,有句俗語是:「一吃二穿三行四用」。對於飲食,閩南人絕對是情有獨鐘的,而說到閩南人最喜歡的食品之一,那就是面線了。面線是福建省閩南等地區一種特有的傳統麵食小吃。泉州本地也叫做 「面幹」。它是麵條的一種,因為它細的和絲線一樣,所以被叫做「面線」。閩南面線你為什麼這麼優秀?要做出這麼細的面線,需要經過揉面、抽面、拉麵、甩面、曬面,十幾道工序,歷經7、8個小時,才能做成一份面。
  • 簡單又好吃的閩南面線糊
    面線糊是閩南的特色傳統小吃,遊客來到廈門必須點的一道美食!待湯沸騰,然後把所有食材倒入鍋內煮3分鐘這時候加入面線,面線一定要用手掰碎放入,大火繼續煮八分鐘,加入食鹽和雞精,就可完成起鍋起鍋裝盆。這份香味濃鬱的閩南面線糊就做好啦!
  • 今天來教大家做閩南家喻戶曉的特色小吃——面線
    在福建閩南地區,隨便走進一戶人家都能看見的食材之一便有面線!無論宵夜或是胃難受的時候他們都會想起來一道美食——面線糊/湯。每逢過生日時,按照習俗,睡醒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吃一碗有兩顆水煮蛋的面線。首先,第一步準備材料:油、面線、牛肉羹(沒有的話也可換成豬瘦肉)、青菜、黑胡椒、薑片、香菇末第二步,鍋中倒入少量油,然後下薑片和香菇末炒香第三步,炒香後加入適量清水,然後等待鍋裡的水煮開。
  • 面線這做法快失傳了,老閩南人的月子佳品,手腳冰冷的女人要多吃
    人間煙火,最撫人心,便是那簡單的一日三餐;大家好,我是曉蘋,每天分享生活中美食,讓愛走進廚房,讓家充滿愛。
  • 姐弟溺水獲救後,全家設宴奉上豬腳面線謝恩人!這碗美食竟有這樣的含義……
    送豬腳面線答謝恩人。徐榮華說:「那天看到建議說可以用閩南習俗以豬腳面線作為答謝,我們便入鄉隨俗,以此感謝我們孩子的再生父母!」為了這場答謝宴徐榮華還做了不少功課「閩南吃麵線而我們江西人愛吃米粉,我就讓店家準備了家鄉風味的粉蒸肉和江魚,以及上饒炒米粉,據說食材都是從上饒運來的,希望這地道的家鄉味能表達我們的感激。」他說。
  • 面線 l 最尊貴的主食
    福州的線面就是面線,只是名字不同。大一剛到福州吃過幾次線面也被糊弄了,覺得福州的線面和閩南的面線就只是名字的不同,但其實「線面」和「面線」確是兩種不同的麵食。面線,閩南傳統小吃。由麵粉,鹽,水,米糠,麥麵加工而成。口感:細滑。線面,福州傳統小吃。由面和肉加工而成。口感:較粗糙。而今天想來談談閩南「尊貴的麵食-面線」。
  • 潮汕手工面線:鹹爽的記憶,無窮的回味!
    潮汕鹹面線,也叫潮汕麵條,或者是長壽麵是閩南與粵東交界一帶製作的一種乾麵條,也是著名潮汕特產之一。用麥麵加適量食鹽揉成麵團捏扯成線狀,晾曬乾後,蒸熟成品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和海內外僑胞所喜愛。歷史悠久,相傳不止。鹹面線是潮汕傳統食物之一,一般出現在生日宴會中。配上豆芽和韭菜一起炒,寓意:豆芽(豆生)——生日韭菜——長久面線——長壽
  • 圖文:美味的湖洋面線
    就算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面線糊、芋面線、滷麵線等仍是許多人念念不忘的美食。炒麵線、悶面線 最近幾年搬到縣城,回老家時,經常會有一些朋友託我買湖洋面線,都是五斤十斤地買。父母在老家開了個雜貨店,面線是搶手之物,不到一天,一筐面線便早早售罄。
  • 「天上天公,地上舅公」你可知閩南舅公有多大嗎
    最近都羨慕男主有個好舅舅,你可知閩南母舅公有多大嗎?「母舅公」就是舅舅,母系的兄弟。閩南風俗裡,母舅公到底有多大?從俗語裡可窺知一二,俗話說「天上天公,海裏海龍王,地上母舅公」,就是說天上玉皇大帝最大,海裡龍王最大,地上那可是母舅公最大了!
  • 【傳承】石獅人愛吃的手工面線是這麼做出來的
    趁著陽光充足曬做好的面線  「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數筋玉簪橫」這是北宋詩人黃庭堅行至福建品嘗當地手工面線時的賦詩讚嘆。據載,閩南手工面線的製作年代早於宋代。青蓮村是石獅及閩南一帶遠近聞名的手工面線村,該村延續著數百年的手工製作面線,堪稱閩南拉麵絕活。10月26日清晨6時,記者走進青蓮村三片區6號謝玉樹家的面線作坊,探訪傳統手工面線的純手工製作工序,並用鏡頭記錄了這一系列過程。  攪拌和面是製作面線第一道工序。說話間,謝玉樹將兩袋優質麵粉倒入容器內,加入一定的水、食鹽並反覆攪拌,將麵粉和成麵餅。
  • 曾兩度登上央視《舌尖》,火爆閩南街頭面線糊,你有吃過嗎?
    閩南人歷來講究飲食,形成「鮮、香、淡」的 獨特風味,在色香味上獨樹一幟。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提高,如今閩南各 地大街小巷,雲集著各種各樣小吃,同時也吸引了大量海 外僑胞、臺胞及遊人前往品嘗。今天小編和大家聊一聊閩南比較古老的一道小吃,曾兩度登上央視《舌尖》,火爆閩南街頭面線糊,你有吃過嗎?
  • 閩南人的暖冬,從一碗麵線糊開始
    2020年末,「說咱閩南話App」原創周曆首發上線,它將陪你度過今年接下來的每一天。我們會在每周日,為你推送下一周周曆內容。在閩南,一日三餐前後,熟人之間見面打招呼總會來幾句直接而又親熱的問候,「汝食未(你吃了嗎)?」「食飽未(吃飽沒)?」民以食為天,這些問候多多少少都隱含著對食物的重視。說起閩南人最割捨不下的食物,其中之一大概就是面線糊了。
  • 廣東人看到閩南線面,就放過了福建人
    △莆田線面/微博截圖任憑你煎炒烹炸花式搭配都同樣好吃的線面,怎能叫人不掏心掏肺地去饞、去愛呢。清湯掛麵講究多線面好吃,可不在原料。單看成分表,線面真的太普通了。最簡單的線面,最長情的祝福福州人對線面的愛,比其他地方要多得多得多。在福州,線面的歷史傳說都要多一分神聖浪漫的色彩。相傳,福州線面是九天玄女為給母親王母娘娘祝壽靈機一動的創意。
  • 泉州古早味閩南二十道菜(上)
    1、閩南蘿蔔飯在《舌尖上的中國》裡,一道泉州蘿蔔飯勾起所有在外福建人的胃口
  • 石獅人的一天——手工面線絕活甩拉魔術中傳承「古早味」
    趁著陽光充足曬做好的面線  「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數筋玉簪橫」這是北宋詩人黃庭堅行至福建品嘗當地手工面線時的賦詩讚嘆。據載,閩南手工面線的製作年代早於宋代。青蓮村是石獅及閩南一帶遠近聞名的手工面線村,該村延續著數百年的手工製作面線,堪稱閩南拉麵絕活。10月26日清晨6時,記者走進青蓮村三片區6號謝玉樹家的面線作坊,探訪傳統手工面線的純手工製作工序,並用鏡頭記錄了這一系列過程。  攪拌和面是製作面線第一道工序。說話間,謝玉樹將兩袋優質麵粉倒入容器內,加入一定的水、食鹽並反覆攪拌,將麵粉和成麵餅。
  • 沒有一隻鴨能從閩南全身而退
    對於閩南人來說,薑母鴨、鴨肉麵線、四物番鴨湯等,是熟悉又踏實的家鄉味道,是保存在歲月裡的生活與記憶。這一周周曆正面圖片是薑母鴨。它最早發源於泉州,而後傳遍了整個閩南地區。據《中國藥譜》及《漢方藥典》兩書所記載,薑母鴨原是一道宮廷御膳,相傳為商代名醫吳仲所創,後來流傳至民間,成為了一道名菜。
  • 永春美食——湖洋面線,古早味!
    「面線黏糊糊,免驚娶無某。」「面線親,無行無親。」
  • 閩南人不可不知的閩南習俗,你都知道嗎?
    儘管如此,這些民歌仍具有共同的閩南鄉土氣息,臺灣學者統稱其為福佬系民歌。福佬系民歌在各地流傳中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如福佬系人進入恆春後,受客家系影響,創作了《思想起》、《四季春》、《三聲無奈》、《牛尾擺》等民歌;進入臺北後,創作了《臺北調》、《莰仔腳調》、《艋胛哭調》等。此外,一些古老的閩南民歌流傳到臺灣後,經過數代加工,形成相當完善的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