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連番惡戰沒能挽回信任,崇禎陣前換將換上了同樣靠譜的主將

2020-12-21 讀歷見聞

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十六日晚,袁崇煥率軍抵達北京城東南,在左安門外紮營。而此時的後金軍,仍舊忙碌在對京郊地區的劫掠之中。

在此之前的十來天裡,手握大軍的袁督師與後金軍基本上沒正經打過仗,不僅坐視敵人肆意妄為的搶殺劫掠,現在反而先於敵人衝到尚無戰況的北京城下,是勤王還是助賊?這太惹人想入非非了,上至朝廷官員,下至京郊百姓,很多人都在心裡對袁督師犯嘀咕。

但對驚魂未定的崇禎來說,遼東大軍的到來還是讓他心裡多了幾分安全感,他的本能反應是選擇相信和依賴這支力量。

袁崇煥畫像

人總是這樣,在危險時渴望安全,得到安全後又追求臉面,等到臉面也有了,便開始擺威風。

崇禎也不例外,所以毛文龍之死、後金軍入寇所帶給他的憤怒,並沒有成為他此時的第一情感。

不僅如此,崇禎還把他前一天剛剛委以主持京城防務之責的孫承宗打發走了。這位剛從高陽趕到京城的66歲老人,只得按照崇禎的要求前往通州主持防務,他挪出來的位置自然是騰給袁崇煥的。

十一月二十日,後金大軍意猶未盡地暫時結束了對京郊地區的劫掠,他們到達北京城北的土城關,並在當日從南北兩個方向發起攻擊。

從順義敗退回來的滿桂、侯世祿率部防守北城的德勝門,他們面對的是皇太極親率的滿洲右翼四旗和右翼蒙古兵。

侯世祿所部一戰而潰,滿桂所部本來還能死扛,但城頭髮炮誤傷了城下苦戰的明軍,滿桂也被炮彈打傷,不得不退入德勝門甕城休整。

袁督師的遼東大軍則是在南城的廣渠門外迎戰,對手是莽古爾泰、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豪格等人。

明朝北京城平面圖

袁崇煥與部將祖大壽、王承胤分別在西、南、西北三個方向列陣,放開東面給後金軍進攻。

莽古爾泰把軍隊列成四陣,分別由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豪格統領,先是四陣齊攻祖大壽之陣,而後分出豪格之陣去攻王承胤之陣。

激戰半日,王承胤之陣向南移陣退避,祖大壽之陣亦退至城壕,但軍陣沒有被擊潰。

最後,莽古爾泰指揮兩路騎兵向西衝擊袁崇煥督率的軍陣,袁督師親自揮劍上陣組織反衝擊,祖大壽、王承胤亦拼死反擊,最終迫使後金軍退走,袁督師在北京城下的第一戰打贏了。

但後金軍在退走之際,玩了一個陰招。

他們安排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進行了一番高難度的表演,這兩位明朝的叛將看著敗退的後金軍,擺出一副意料之中的神情。

高鴻中湊到鮑承先耳邊,用旁人能夠聽到的音量說:「你知道不?咱是故意輸的!」

鮑承先又湊到高鴻中耳邊,也用旁人能夠聽到的音量說:「我當然知道,這是大汗和袁督師約好的,就是咱們故意退兵。」

這裡的「旁人」是被後金俘虜的一名楊姓太監,第二天他就獲得了一個逃跑的機會,並順利逃回皇宮。

接下去的幾天裡,後金軍沒有再發起大規模的攻勢,因為經過第一天的戰鬥,城外的明軍除袁崇煥外,已經被打的死的死、跑的跑,再想打就得爬城牆了。

但明代北京城牆之高大堅固,絕不是遵化府城所能比的,皇太極騎在馬上去望城門樓子時,估計也得一陣眼暈——太高了,從來沒見過這麼高的城牆。

遵化古城

趁著戰事的短暫緩和,崇禎於十一月二十三日在平臺召見袁崇煥、滿桂、祖大壽、黑雲龍等人,對他們說了很多慰勞的話,勉勵他們努力作戰,早日退敵。

崇禎在這次召見中表現了很好的克制力,他只是讓滿桂脫去衣服展示身體上的傷痕,而並未讓袁崇煥也照做。不僅如此,他還當場賜了一件大衣讓袁崇煥穿上,生怕這位「克虜神將」因走光而露出姣好的肌膚,這真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好領導。

想起一年前初見袁崇煥時的深信不已,此時此刻的崇禎內心泛起苦澀的波瀾,期盼袁崇煥「五年平遼」的痴夢已醒了。道理顯而易見,人家現在送上門來你都奈何不了、不敢出擊,那麼在遼東人家的主場上,你又拿什麼去?

袁崇煥比崇禎年長十六歲,相比崇禎的少年老成,人到中年的袁崇煥並未意識到自己的油膩時代已經到來,他沒有感受到皇帝的克制,沒有去體會大臣們的不滿,更沒有在意京郊百姓的咒罵。

他雖然特意換上了一身布衣薄帽來赴會,但他內心的高調並沒有自覺收斂,在臨近散會時仍沒忘了提要求——希望皇帝允許他能像滿桂一樣率軍入城休整。

但這一次,崇禎還價了,不同意!

對崇禎來說,這是政治,如果同意,等於認可了你半個多月來的種種表現,所以不能同意。這也是諜戰,你與皇太極傳出的緋聞尚待調查,是敵是友還在兩可之間,更不能同意。

但對袁督師來說,這僅僅是軍事上和面子上的需要。

十一月二十五日,袁督師又高調了一次,再次要求享受滿桂的待遇,率軍入城休整。但崇禎鐵了心還價到底,堅決不同意。

這讓打了勝仗的袁督師非常鬱悶,就在這極度鬱悶的心情之下,袁督師迎來了他與皇太極最大也是最後的一次面對面交手。

皇太極所統領的女真八旗,堪稱是中原政權在幾千年間迎來的終極挑戰。女真人在金國覆亡近四百年後勃發出的強悍戰鬥力,得益於努爾哈赤對於女真各部卓有成效的統一,這與蒙元後裔不斷的分裂形成了鮮明對比。

後金騎兵畫像

後金八旗軍的作戰模式與蒙古騎兵的一味騎射衝鋒有著很大的不同,他們以執利刃、穿重甲的肉搏士兵為前陣,以穿短甲、擅射箭的弓箭手居後掩護,再以八旗最精銳的「巴牙喇」居側後觀望,隨時準備著上前送出致命一擊。

相關焦點

  • 大明棟梁袁崇煥最終下場:崇禎下令凌遲三千多刀,老百姓生吃其肉
    有讀者留言:崇禎皇帝為何殺掉袁崇煥?袁崇煥的下場究竟有多慘?這兩個問題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先說第一個,很多人喜歡說這是崇禎皇帝對袁崇煥不夠信任。這完全是不了解真實的歷史,崇禎皇帝最主要錯誤是對袁崇煥信任過頭了。
  • 袁崇煥為什麼對崇禎誇下海口?他難道不知道此舉的後果嗎?
    袁崇煥之所以提出五年平遼的計劃,主要是因為他想要獲得都督遼東軍事的全權。在崇禎皇帝繼位前,袁崇煥和同僚多次不和,遼東名將毛文龍和袁崇煥也有很深的仇恨。 《明史》記載,袁崇煥「為人慷慨負膽略,好談兵。
  • 眾說紛紜袁崇煥,到底是漢奸還是抗清名將?
    ,卻被誣陷與後金軍有勾結,崇禎皇帝判其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裡,並抄沒家產。袁崇煥得知後,寫下血書,與名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等將士盟誓以死守城。一面堅壁清野,一面命令下屬盤查奸細、守護糧草,並傳檄給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守將楊麒,如果有將士逃到這裡,可全部斬殺。
  • 堂吉訶德式的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能力不足,又剛愎自用,將國家帶入滅亡的深淵,他就是明朝的堂吉訶德,一心不斷努力地向著目標前進,只不過搞錯了方向,結果墜入深淵之中。再後來,皇太極繞過山海關,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故意繞開堅固的北京城,一路走走停停,劫掠而去,袁崇煥奉命追擊,卻被皇太極從容撤離。最終,袁崇煥被以通敵罪處決,不過筆者覺得是崇禎殺袁崇煥,是因為袁崇煥沒有完成談判大業,還讓清軍劫掠中原,讓崇禎丟盡顏面,畢竟袁崇煥是關押一段時間後,才被斬首,說到底還是不相信通敵,但是談判大事卻壞了事,不過崇禎沒有想到自己的用人失誤,在朝鮮危難之際,何曾想到出兵呢?
  • 袁崇煥入獄、滿桂戰死,孫承宗收復關內四城拔掉了皇太極扎的釘子
    火線接替袁崇煥主持京城防務的滿桂,對自己作為主帥的新崗位有著冷靜的認識。雖說早年間當兵打仗的時候,小兵滿桂砍了人頭只知道拿去換賞錢,不願意體驗若用人頭換官職能一舉兩得的妙處,十足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實誠人,但性格上的實誠並不代表腦力上的傻。
  • 冤殺袁崇煥,恢復向後金走私火藥
    第四章 袁崇煥與雙島斬帥登萊總兵楊國棟在崇禎元年舉報毛文龍向後金走私,同樣沒有好果子吃,他很快被調離登萊戰區,並被下獄。罪名和閻鳴泰一樣,閹黨。但是,楊國棟並沒有閻鳴泰的惡運,他經過短暫牢獄之災後,又在崇禎二年重新上崗,出任通州總兵。
  • 明朝袁崇煥之死:為什麼他走向絕路?社會原因和個人原因雜糅引起
    清末民初,在民族情緒和反清情緒高漲的影響下,人們將袁崇煥抬高到了極致,認為崇禎帝輕信反間,誤殺袁崇煥,以致自壞長城。孟森在《明清史講義》中有專題《專辯正袁崇煥之誣枉》,對袁崇煥的被污衊和崇禎的刻薄寡恩感慨不已。
  • 袁崇煥被凌遲達3000餘刀卻一聲未吭,他真的死得冤嗎?(下)
    看完摺子之後,崇禎眼睛突然為之一亮,並大為驚喜,連聲稱讚不已。拍腿大聲叫道:「好好,朕立即命你為兵部尚書!」另外又賜給他尚方寶劍一柄,御製錦袍玉帶一條,並賦予袁崇煥統一節制和管轄遼東諸將諸軍的特權。有先斬後奏生殺大權! 這時袁崇煥知道他不是天啟皇帝,他是崇禎,一個開明的君主。
  • 性格決定成敗——崇禎帝的性格缺陷導致明朝滅亡
    這接二連三的意外之事讓這個沒長大的孩子變得成熟,他開始思考開始懷疑身邊的事,並且注意觀察每個細節。並決心自立、自強,不讓任何人來左右自己。他要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來驗證一切。為了給父皇爭氣,給母后報仇,他更加潛心學問。為了能在仇人面前隨遇而安,平靜坦然,他熟讀《皇明祖訓》。對害死莊妃的魏忠賢雖然痛心疾首,但表面上還要保持謙卑的態度,因為他知道,在這個險惡的皇宮裡只有自己才能保護自己,誰都不能相信。
  •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逃跑,山海關虎視眈眈,北京城鐵桶合圍,往哪跑
    1.北京城中的崇禎帝,已經猶如困獸之鬥,與骨幹大臣之間相互不信任,最終走向了眾叛親離的境地回顧歷史,我們能夠發現,崇禎跟他的父親萬曆皇帝乃至他的哥哥明熹宗相比,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勤奮皇帝,在政事上宵衣旰食,兢兢業業,並且其本身也是中上智慧。
  • 袁崇煥為何敢誇下海口五年平遼?只因他對後金政局的錯誤判斷
    崇禎元年(1628年)四月崇禎任命袁崇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崇禎平臺召見袁崇煥,袁慷慨陳詞,宣稱只需五年,便可平定遼東,崇禎壯其言,賜崇煥尚方寶劍,便宜行事。袁崇煥的權力達到頂峰。
  • 崇禎繼位時,明朝是否真的無力回天,小冰河期的影響真有那麼大嗎
    大明是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王朝,近代由於大清的反侵略事跡實在太過「光輝」,所以總有許多歷史愛好者會想著如果給大明續個命,把它放在大清的位面世界局勢又將如何。那我們來看看大明同樣在王朝末期的時候到底怎樣?
  • 把崇禎換了,明朝是否有機會起死回生
    當古代的農民吃不起飯,就會走上反抗的道路,明朝立國兩百多年,期間也發生過無數次起義,為何沒什麼大的影響,到了崇禎年間就不行了呢?有人可能會說了「積重難返」!明朝從土木堡之變後就開始走下坡路,萬曆末年遼東後金割據一方,牽扯了明朝大部分精力……但是,直到崇禎十一年,滿清(後金)依然在謀求同明朝的議和,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包圍北京前夕,希望同崇禎對話,只希望割據一方,而不是推翻明王朝。事實上,在崇禎即位之初,大明朝國內整體形勢還是趨於穩定。
  • 歷史 假如崇禎也有朋友圈
    而在景山的歪脖樹上,崇禎的身體孤獨地懸在那裡,左腳光著,右腳穿著一隻紅鞋。他的朋友圈,不會再更新。  其實,崇禎沒有朋友  其實,崇禎沒有朋友。而他的臣子們,各有各的牢固的群,比如東林群、後宮群、皇親國戚群,當然,少不了太監群,大家在各自群中,聊得火熱,在朋友圈裡,很多人還會特別對崇禎設置「不讓他看我的朋友圈」。
  • 都說閹黨禍國,為什麼崇禎上吊時,只有太監跟著殉國,士大夫呢?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皇城陷落,崇禎帝自縊在萬壽山,宦官王承恩一同殉死。明朝享國兩百七十六年,底蘊深厚,也很多文臣武將在抵禦外敵時戰死沙場,比如孫傳庭、楊嗣昌、滿桂、趙率教,楊國柱、孫承宗等等,這些人都是忠貞為國之士。不過在李自成攻破京城之際,大量官員直接舉手投降,而只有王承恩一人陪崇禎赴死,這是為何?
  • 吳三桂若不獻出山海關,清軍是否能入主中原?
    這次入關的最大成就,是皇太極成功實施了反間計,使崇禎皇帝殺掉了袁崇煥,為清軍剪除了最大的勁敵。1632年,皇太極率八旗鐵騎由蒙古草原進軍,兵抵張家口以北,迫使明軍守將締約講和,然後收兵而還。1636年,皇太極命阿濟格統率八旗,破居庸關入長城,俘獲人畜無算,後經冷口關出長城北還。
  • 雖沒有經天緯地之才,但範復粹稱得上是崇禎朝一位任勞任怨的首輔
    於是他悲劇了,在東廠太監王德化的彈劾下,崇禎下旨將薛國觀問罪下獄並且還抄沒家產,直接支援了遼東前線充作軍餉。或許,這算是薛國觀為了抗清事業所做的唯一一件益事吧。在薛國觀之後,範復粹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第六十三位內閣首輔。
  • 如果你是崇禎皇帝,你上位後會殺魏忠賢嗎?
    這從崇禎皇帝上臺之後就可以看出,擁有五虎」、「十狗」、「十孩兒」、「四十孫」,連袁崇煥都為他建立生祠,勢傾天下魏忠賢,被崇禎皇帝在熹宗去世後的兩個月用計拿下,命他去鳳陽守陵,後自殺而死被分屍。崇禎皇帝剛登上皇位之時,年輕有活力,血氣方剛,自信心爆棚,一心想要恢復仁宣之治,他雖事事親為,生活節儉,但性格剛愎自用,還比較多疑。
  • 哪家情感挽回公司最靠譜?
    的確,在分手後,有很多人苦苦哀求,使出渾身解數都沒辦法挽回愛情,造成一生的遺憾。然而,為了讓愛沒有遺憾,各種感情挽回機構就誕生了。挽回感情行業創始於幾年前,由一家叫破鏡重圓公司的開始,幾年以來,也伴隨著人們對情感需求的高漲,許多挽回行業的「雜牌軍」打著挽回專家的旗號就冒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