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十六日晚,袁崇煥率軍抵達北京城東南,在左安門外紮營。而此時的後金軍,仍舊忙碌在對京郊地區的劫掠之中。
在此之前的十來天裡,手握大軍的袁督師與後金軍基本上沒正經打過仗,不僅坐視敵人肆意妄為的搶殺劫掠,現在反而先於敵人衝到尚無戰況的北京城下,是勤王還是助賊?這太惹人想入非非了,上至朝廷官員,下至京郊百姓,很多人都在心裡對袁督師犯嘀咕。
但對驚魂未定的崇禎來說,遼東大軍的到來還是讓他心裡多了幾分安全感,他的本能反應是選擇相信和依賴這支力量。
人總是這樣,在危險時渴望安全,得到安全後又追求臉面,等到臉面也有了,便開始擺威風。
崇禎也不例外,所以毛文龍之死、後金軍入寇所帶給他的憤怒,並沒有成為他此時的第一情感。
不僅如此,崇禎還把他前一天剛剛委以主持京城防務之責的孫承宗打發走了。這位剛從高陽趕到京城的66歲老人,只得按照崇禎的要求前往通州主持防務,他挪出來的位置自然是騰給袁崇煥的。
十一月二十日,後金大軍意猶未盡地暫時結束了對京郊地區的劫掠,他們到達北京城北的土城關,並在當日從南北兩個方向發起攻擊。
從順義敗退回來的滿桂、侯世祿率部防守北城的德勝門,他們面對的是皇太極親率的滿洲右翼四旗和右翼蒙古兵。
侯世祿所部一戰而潰,滿桂所部本來還能死扛,但城頭髮炮誤傷了城下苦戰的明軍,滿桂也被炮彈打傷,不得不退入德勝門甕城休整。
袁督師的遼東大軍則是在南城的廣渠門外迎戰,對手是莽古爾泰、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豪格等人。
袁崇煥與部將祖大壽、王承胤分別在西、南、西北三個方向列陣,放開東面給後金軍進攻。
莽古爾泰把軍隊列成四陣,分別由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豪格統領,先是四陣齊攻祖大壽之陣,而後分出豪格之陣去攻王承胤之陣。
激戰半日,王承胤之陣向南移陣退避,祖大壽之陣亦退至城壕,但軍陣沒有被擊潰。
最後,莽古爾泰指揮兩路騎兵向西衝擊袁崇煥督率的軍陣,袁督師親自揮劍上陣組織反衝擊,祖大壽、王承胤亦拼死反擊,最終迫使後金軍退走,袁督師在北京城下的第一戰打贏了。
但後金軍在退走之際,玩了一個陰招。
他們安排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進行了一番高難度的表演,這兩位明朝的叛將看著敗退的後金軍,擺出一副意料之中的神情。
高鴻中湊到鮑承先耳邊,用旁人能夠聽到的音量說:「你知道不?咱是故意輸的!」
鮑承先又湊到高鴻中耳邊,也用旁人能夠聽到的音量說:「我當然知道,這是大汗和袁督師約好的,就是咱們故意退兵。」
這裡的「旁人」是被後金俘虜的一名楊姓太監,第二天他就獲得了一個逃跑的機會,並順利逃回皇宮。
接下去的幾天裡,後金軍沒有再發起大規模的攻勢,因為經過第一天的戰鬥,城外的明軍除袁崇煥外,已經被打的死的死、跑的跑,再想打就得爬城牆了。
但明代北京城牆之高大堅固,絕不是遵化府城所能比的,皇太極騎在馬上去望城門樓子時,估計也得一陣眼暈——太高了,從來沒見過這麼高的城牆。
趁著戰事的短暫緩和,崇禎於十一月二十三日在平臺召見袁崇煥、滿桂、祖大壽、黑雲龍等人,對他們說了很多慰勞的話,勉勵他們努力作戰,早日退敵。
崇禎在這次召見中表現了很好的克制力,他只是讓滿桂脫去衣服展示身體上的傷痕,而並未讓袁崇煥也照做。不僅如此,他還當場賜了一件大衣讓袁崇煥穿上,生怕這位「克虜神將」因走光而露出姣好的肌膚,這真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好領導。
想起一年前初見袁崇煥時的深信不已,此時此刻的崇禎內心泛起苦澀的波瀾,期盼袁崇煥「五年平遼」的痴夢已醒了。道理顯而易見,人家現在送上門來你都奈何不了、不敢出擊,那麼在遼東人家的主場上,你又拿什麼去?
袁崇煥比崇禎年長十六歲,相比崇禎的少年老成,人到中年的袁崇煥並未意識到自己的油膩時代已經到來,他沒有感受到皇帝的克制,沒有去體會大臣們的不滿,更沒有在意京郊百姓的咒罵。
他雖然特意換上了一身布衣薄帽來赴會,但他內心的高調並沒有自覺收斂,在臨近散會時仍沒忘了提要求——希望皇帝允許他能像滿桂一樣率軍入城休整。
但這一次,崇禎還價了,不同意!
對崇禎來說,這是政治,如果同意,等於認可了你半個多月來的種種表現,所以不能同意。這也是諜戰,你與皇太極傳出的緋聞尚待調查,是敵是友還在兩可之間,更不能同意。
但對袁督師來說,這僅僅是軍事上和面子上的需要。
十一月二十五日,袁督師又高調了一次,再次要求享受滿桂的待遇,率軍入城休整。但崇禎鐵了心還價到底,堅決不同意。
這讓打了勝仗的袁督師非常鬱悶,就在這極度鬱悶的心情之下,袁督師迎來了他與皇太極最大也是最後的一次面對面交手。
皇太極所統領的女真八旗,堪稱是中原政權在幾千年間迎來的終極挑戰。女真人在金國覆亡近四百年後勃發出的強悍戰鬥力,得益於努爾哈赤對於女真各部卓有成效的統一,這與蒙元後裔不斷的分裂形成了鮮明對比。
後金八旗軍的作戰模式與蒙古騎兵的一味騎射衝鋒有著很大的不同,他們以執利刃、穿重甲的肉搏士兵為前陣,以穿短甲、擅射箭的弓箭手居後掩護,再以八旗最精銳的「巴牙喇」居側後觀望,隨時準備著上前送出致命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