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廣東廣州府東莞人,明薊遼督師,明末將領,曾率明軍在面對後金(清軍)的戰鬥中,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在早期的抗清鬥爭中,有效遏制了清軍對明朝的侵犯,據清朝編修的正史記載,在崇禎帝即位剪除大太監魏忠賢后袁崇煥得到重用,然而,袁崇煥在與皇太極一戰中,卻被誣陷與後金軍有勾結,崇禎皇帝判其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裡,並抄沒家產。那麼崇禎皇帝對他的判決究竟是對是錯呢?他到底是漢奸還是抗清名將,關於此事正史野史眾說紛紜,而野史多難以考據,那麼今天城南哨站就僅從正史角度和大家一起探討。
大捷
在袁崇煥的一生中,最大的閃光點莫過於其率領明軍取得的寧遠、寧錦大捷了,天啟六年即1626年正月,後金首領努爾哈赤率領大軍西渡遼河,後金軍抵達寧遠後,明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麟擁重兵於山海關,不去支援。 袁崇煥得知後,寫下血書,與名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等將士盟誓以死守城。一面堅壁清野,一面命令下屬盤查奸細、守護糧草,並傳檄給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守將楊麒,如果有將士逃到這裡,可全部斬殺。
努爾哈赤勸袁崇煥投降,但遭到袁崇煥的拒絕。於是努爾哈赤舉大軍發起進攻,袁崇煥等人指揮西洋巨炮,炮轟後金軍,後金軍在巨炮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連續攻城兩天,損失慘重,努爾哈赤被迫撤軍,是為寧遠大捷,大捷之後明廷升袁崇煥為右僉都御史。
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徵朝鮮凱旋後,率兵包圍錦州,守將趙率教與紀用一方面閉城堅守,一方面拖延時間等待援軍,後金軍攻勢猛烈,袁崇煥讓尤世祿、祖大壽率領精銳騎兵四千繞到大軍後面決戰,另派遣水軍從東面進行牽制,並請求薊鎮等地發兵東護關門。袁崇煥在濠溝內排列陣營,用炮遠距離轟擊,並與後金軍近距離搏殺,六月,後金軍久攻不下撤兵,史稱「寧錦大捷」。
自號五年平遼,備受重用
崇禎二年,駐守寧遠等地的士兵因鬧餉譁變,袁崇煥用計將其平定。後袁崇煥請求將寧遠、錦州合為一鎮,同時上書給朱由檢極力稱讚祖大壽等三人的才能,並說自己五年復遼的計劃全靠這三人來實現,如果五年後沒有實現,他將親手將這三人斬殺,自己到司法部門領罪服死。朱由檢加封袁崇煥為太子太保,並賜給蟒衣銀幣。
也就是在這一年,發生了殺毛文龍的事件,而以陣斬大將之事,崇禎皇帝並沒有怪罪,甚至還同意了他增加糧餉的請求。可見對其的信任重用。
己巳之變 下獄處死
崇禎二年十一月,皇太極舉兵數十萬分別進入龍井關、大安口,袁崇煥聽聞後率軍入關守衛,所經過的薊州、撫寧等各城,都分兵留守。崇禎得知後下令嘉獎袁崇煥的部下,並讓袁崇煥統領指揮各地援軍。但不久之後,遵化、三屯營被後金軍攻破,趙率教也在遵化戰役中陣亡,巡撫王元雅、總兵朱國彥自盡。後金軍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煥忙率兵護衛京師。崇禎召見賞賜袁崇煥,袁崇煥以兵馬長途奔波,請入城休整,遭到拒絕。於是袁崇煥駐軍城外,血戰後金軍,互有勝負。後金軍力戰祖大壽不下,於是撤退,明將劉應國等人率兵進行追擊,陣斬後金軍千人,自身也損失慘重袁崇煥又命大炮轟擊金營,後金軍撤退,京都之圍遂解。
但後金軍退兵後,袁崇煥卻被治罪。當初後金軍進入的關口屬於薊遼總理劉策所管轄,而袁崇煥得知後金軍入關後千裡迢迢趕來救援,自認為有功無罪,但是朝中大臣多猜測是袁崇煥放清兵入關,於是誹謗袁崇煥與後金軍有勾結,朱由檢對此也很懷疑。而此時皇太極也設計離間。十二月,多疑的崇禎帝將袁崇煥下獄。
此時,魏忠賢遺黨王永光、高捷、袁弘勳、史褷等人想趁機給魏忠賢報仇,以擅自與後金軍議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定袁崇煥死罪,崇禎三年八月,袁崇煥被處磔刑,家人被流徙三千裡並抄沒家產。
千秋功罪,後人評說
袁崇煥的事跡、評論幾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主要爭議的集中點是袁崇煥殺死毛文龍之過及是否背叛明朝政府等,而城南哨站認為,至少袁崇煥被處死之時說他擅自與敵議和這一罪狀多是以猜忌造成,誅心之論,並沒有確鑿證據,畢竟後世乾隆皇帝承認了皇太極的離間之計,作為一代帝王對此事特意做出的解釋應當是有可信性的。而擅殺毛文龍這一罪名就更是站不住腳了,畢竟袁崇煥殺毛文龍之時,崇禎帝與朝中百官是知道的默認的,當時不說,現在來說,未免有點牆倒眾人推的意思。基於此,城南哨站認為,即使袁崇煥該殺,也不是以勾連金軍的罪狀殺,即使其有罪,但不因以漢奸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