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1月21日電 題:從「三塊銅板」到「一橋飛架」——寫在雞鳴三省大橋建成通車之際
新華社記者胡旭、王曦、江宏景
「青龍山翩翩起舞,赤水河縱情高歌。蜀滇黔畔山水秀,雞鳴三省我家鄉……高空飛架便民橋,窮則思變去追夢……」21日上午,看著剛剛建成通車的雞鳴三省大橋,年屆古稀的朱啟壽扯開嗓子,用方言朗誦自己寫的打油詩,眾人聽得哈哈大笑,又紛紛豎起大拇指。
位於烏蒙山區的「雞鳴三省」之地,渭河與倒流河奔騰相交匯入赤水河,「Y」字形大峽谷將巍巍高山劈成三半,分屬川滇黔三省。在這片見證過中央紅軍重大歷史事件的紅色土地上,雞鳴三省大橋橫空佇立,恰似烏蒙山區鄉親脫貧奔康的堅強脊梁。
赤水印初心
站在雞鳴三省大峽谷四川一側,對岸兩省近在咫尺,腳下壁立千仞、赤水滔滔!谷底的古渡口旁,崖壁上拴船的石孔早已磨得透亮,訴說著當地數輩人艱難的出行,也見證了1935年中央紅軍長徵至此的軍民佳話。
在四川省敘永縣石廂子彝族鄉,60歲的肖為勤說,爺爺給我們講,當年紅軍長徵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血。
據黨史工作者介紹,中央紅軍召開的「雞鳴三省」會議,是長徵走向勝利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紅軍在此除暴安良、扶弱濟困,與彝族同胞共度春節的故事也在赤水河畔流傳至今。
天塹變通途
山高谷深、林峰蒼茫,烏蒙山是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而位於地理「死角」的「雞鳴三省」一帶更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落後的交通成為最大瓶頸。
「地無三尺平,沒有一條好路可走!」說起從小走路吃的苦頭,67歲的敘永縣水潦彝族鄉岔河村村民唐明秀深有體會,「背一背簍李子過河去賣,一大早出發,來回一趟,到家已經是第二天晚上了,中間這一晚在山路上,走到哪兒天黑就在哪兒歇。」
岔河村53歲的趙貴忠祖輩三代划船,他14歲就從父親手裡接過爺爺傳下來的擺渡活計,一幹就是20多年。「最擔心安全問題,河水很深,就怕出事。」趙貴忠說,因為危險,家人讓他放下船槳、拿起鋤頭,「大家都盼望有一座橋。」
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後,「交通攻堅」成為頭等大事。「這幾年總共修建公路92公裡,所有的行政村和自然社都通上了水泥路。」水潦彝族鄉黨委幹部張偉說,雞鳴三省大橋建成後,以前過河幾個小時的路程變成幾分鐘,區域交通格局從相互隔離變成跨省融合,脫貧攻堅有了基礎支撐。
烏蒙今勝昔
從2016年11月破土動工,大橋就凝聚了周邊3省8縣12個鄉鎮群眾期盼的目光。「每天都有人在山頭觀看。」雞鳴三省大橋項目部經理蔣中橋說,大橋長286.4米、寬11.5米,建設中克服了滑坡、危巖等不良地質問題,歷時三年,趕在春節前通車,可以讓更多群眾在節日期間安全回家、便捷出行。
「村裡許多老人一輩子就盼望修一座大橋,今天終於實現了!」49歲的水潦彝族鄉岔河村村民楊崇茂說,他的大姐嫁到貴州、二姐嫁到雲南,以前一年也見不到幾回,現在橋修通了路修好了,天天見都可以,自家種的李子、桃子以後也能到雲南鎮雄去賣個好價錢。
「以前我們的發貨服務範圍只在大橋這一邊,下一步就能過橋延伸到對岸的村子了,以後還可以幫助村民把特色農產品通過網際網路賣到全國各地。」水潦彝族鄉京東家電專賣店店長樊朋飛是鄉裡最早的「電商創客」之一,如今大橋建成催生了他更大的夢想。
「冰脆李是這裡的特產,縣裡還幫助引進了甜橙龍頭企業,隨著大橋通車、道路通達,我們的特色產業將面向更大市場,真正成為老百姓靠得住的致富產業。」張偉說,雞鳴三省一橋飛架,「盤活」了「死角」,凝聚了民心,大大激發了當地的發展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