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崇尚鐵路文化 日本興起廢棄鐵路遊

2021-01-11 日本頻道

原標題:民間崇尚鐵路文化 日本興起廢棄鐵路遊

在日本,由於各種原因,一些曾經繁忙的鐵路和車站日趨冷清,最終被廢棄。但日本最近幾年興起「廢線觀光」,讓其中一部分被廢棄的鐵路交通設施「再次復活」,作為旅遊景點重新返回歷史舞臺。一些「廢線遺蹟」受到民眾特別是鐵道迷們的追捧。它們或由於厚重的歷史感、或得益於獨特的自然環境,而被地方看作是珍貴的旅遊資源。日本一些民間團體聯合組建了「廢線協會」,試圖將「廢線觀光」推向日本全國,乃至走向世界。

大力推進廢線觀光

在「廢線觀光」方面,不得不提日本岐阜縣的神岡鐵道。神岡鐵道連接岐阜縣飛驒市神岡町和富山市,因為人口減少和當地礦山廢棄,該段鐵路於2006年11月廢線,但神岡町卻積極「挽救」,他們在廢棄鐵道上安裝了四輪的軌道自行車,遊客可以腳踏軌道自行車,觀賞鐵路沿線的山色風光(如圖)。因為車輪和鐵道碰撞的聲音清脆悅耳,軌道自行車還得到了個「要走了」的暱稱。2007年「要走了」開始運營,到2015年時一年迎來了多達4萬名遊客,獲得日本觀光振興協會的「年度產業觀光大獎」金獎。去年日本導演新海誠的人氣動畫電影《你的名字》上映,因在此地取景,神岡鐵道的人氣也進一步得到提升。

嘗到「廢線觀光」甜頭的神岡町繼續加大活動力度。他們還將曾行駛在神岡鐵路上、後來長期停在車庫裡的舊電氣列車「奧飛驒」重新修理,讓其「復活」。今年4月,神岡町專門讓「奧飛驒1號」重新在神岡鐵路上行駛一天。350名乘客通過抽籤方式坐上了火車,走過了這段「懷舊之旅」,慕名前來參觀的旅遊者和鐵道愛好者超過3000人。安靜的小鎮一時間熱鬧非凡。當天的活動上,一些民間團體還成立了「全國廢線協會」,宣稱要大力推進「廢線觀光」。

「神話觀光」讓鐵路復活

在日本,因「廢線觀光」而「死而復生」的不只有神岡鐵道一條。位於九州宮崎縣的高千穂町是日本著名的「神話之鄉」,這裡有據說是日本神話中天照大神隱藏的名為「天巖戶」的洞窟。高千穗鐵道全長50公裡,連接高千穗町和宮崎縣北部的延岡市,設有高千穗町站、天巖戶站等,鐵路跨越附近峽谷時還有一座350米長的鐵道橋,距離水面高約150米,被稱為「日本第一高鐵道橋」。2005年九州地區遭受颱風災害,高千穗鐵道破壞嚴重,2008年全線廢棄,但當地人2006年就成立了「高千穗天照鐵路公司」,運營觀光小火車。由於「神話觀光」和「廢線觀光」效應的結合,高千穗觀光小火車走紅起來,現在一年乘坐人數超過2.5萬人。當地民間組織計劃以這段小火車線路基礎,建設鐵道公園,發展周邊旅遊業,乃至讓整條高千穗鐵道「全線復活」。

在日本東北的秋田縣,還有一條名為小坂鐵道的「廢線」因「廢線觀光」出名。這條鐵道全長22公裡,連接該縣大館市和小坂町,也是因為人口減少、礦山廢棄而於2009年廢線。在當地人的努力下,這裡的「廢線觀光」也風生水起。除開設了軌道自行車,還開設了火車展示場,展示保存下來的各類舊式車輛,甚至還允許遊客體驗駕駛內燃機車。展示場裡還有日本鐵路著名的、已於2014年全部退役的寢臺車(臥鋪列車)「曙光」號,晚上「曙光」號從展示場開出,開到鐵道上,遊客可在裡面住宿,體驗「移動旅館」的感覺。

到現場「懷古憶昔」

興起「廢線觀光」的,大多為日本偏遠、經濟相對不發達地方,因為產業結構調整和少子老齡化,這裡的鐵路客運與貨運量大幅下降,車站門可羅雀,鐵路公司難以負擔虧損,便廢棄了這些鐵路及沿線車站。但它們因其歷史傳統感,反而成為特色旅遊景點,或者被改造為散步道、公園等。很多日本人呼籲將這些鐵道和車站改造為「產業遺址」,供後人憑弔。而在當地政府看來,這些「廢線」因為其文化價值,可以成為地方經濟再生的重要槓桿。

日本的「廢線觀光」之所以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基於日本人對鐵道一種懷古式的愛好。鐵道的繁榮象徵著日本過去經濟高速增長的輝煌,而它廢棄和沒落,則往往代表著當前時代的很多特點。日本民間對鐵道文化的崇尚,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日益明顯。2007年,為紀念JR東日本公司成立20周年,日本鐵道博物館在琦玉市成立,2016年,JR西日本公司旗下的日本京都鐵道博物館在京都開業。

實際上,日本人早已不滿足於在博物館裡看「鐵路文物」,而是要到現場去「懷古憶昔」。在「廢線觀光」日益成為時尚時,還有日本作家專門撰寫了《日本全國廢線觀光指南》。有日本社會學者說:「看到鐵道就看到了日本的過去。」這句話可以反映出日本人對於鐵路的特別情懷。

(責編:袁蒙、陳建軍)

相關焦點

  • 風光照相機:探索日本廢棄的鐵路線,加入吧,我們一起去旅行!
    欣賞廢棄鐵路破敗的美麗只是日本鐵路愛好者的眾多愛好之一。但是在對亞文化日益增長的欣賞和火車旅客的增長的推動下,這些生鏽的工業化殘餘正在聚集新的蒸汽作為旅遊景點,同時提醒人們農村人口的減少正在慢慢扼殺這個國家農村最古老的公共運輸方式之一。
  • 日本紋身的興起,受中國影響,《水滸傳》起到普及作用
    紋身在日本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的紋身樣式記錄發現於公元前5000年的繩紋時代,在描繪臉部和身體圖案的泥人雕像上發現的。紋身在日本的第一個文字記錄是在公元300年左右,在中國的史書中有記載。看來日本的紋身文化頗受中國影響。先秦時代的黥刑就是在犯人臉上刺字以作警示。在古代典籍中,曾出現紋身、鏤身、扎青、點青、雕青等記載。
  • furry風、鐵路文化、架空的日本——《鐵道物語:陸王》簡評
    當furry風與鐵路文化相結合,而故事發生在一個架空歷史背景下的日本,以建立屬於自己的鐵路商業帝國為目標,這樣的模擬經營遊戲是不是聽起來就很引人入勝呢?這款名為《鐵道物語:陸王》的鐵路主題模擬經營遊戲不僅在選題材和風格的選擇上別具匠心,更令人意外的是,這款將近代一百多年來的日本鐵路文化融入其中的遊戲竟出自一個中國獨立遊戲團隊之手,不得不說這款遊戲真的是「要素過多」呀。
  • 唐朝人眼中的日本:一個崇尚文化、虛心學習又略顯狡猾的小國
    《隋書》記載,隋文帝曾派人到日本去考察當地風俗,使者回來匯報說「倭王以天為兄,以日為弟」,文帝覺得蠻夷不配這樣稱呼,便說"此大無義理",於是訓令其國改之。當時日本的文化還十分落後,史書說其國「無文字,唯刻木結繩。」之後日本從百濟國求得漢字版的佛經,才知道文字是什麼一回事。
  • 日本明治時期女性茶道教育為什麼興起?
    」茶之一道,於我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於周邊諸國亦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尤以日本最得精髓。不過飲茶者素來以男子居多,然而日本明治時期女性茶道教育為什麼興起?一、日本茶道談及日本文化,不覺間湧上腦海的約莫便是關於武士道、茶道、花道以及日本動漫等等。
  • 堅定鐵路文化自信,提升鐵路文化軟實力
    .公司攜手全國18個鐵路局集團,聯合共創中國鐵道文創產業的全新路徑.以鐵路文化創新發展為己任,立足人民鐵道文化建設,連結路內外科技文化資源,共創文化創意鏈條,開發沉浸式新媒體產品、完善新零售體系、打造有溫度的鐵路文化潮品普惠大眾.多元發展,企業專注於多維度宣傳鐵路文化,實現全鐵路系統的站、車及線上線下一體化公共文化賦能服務,創造多元文化創新經濟生態圈,展現人民鐵道新形象.
  • 「滿城盡帶黃金甲」,萬世一系的王朝——日本人為什麼崇尚菊花?
    但事實上,日本皇室或王朝的象徵並非櫻花,而是有著高潔堅忍品格的菊花。"穿百世之厚重,越萬裡之風雲"。御用鐫刻多重菊花的家徽的王朝似乎也被鐫刻於千年的歷史之上,一百二十六代天皇,菊花王朝萬世一系。而日本人對菊花的崇尚也未堙沒於歷史塵埃中,從古老的年代走來,傳承發展,仍舊閃著熠熠光輝。
  • 從日本江戶時代特色文化來談談落語的衰落
    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日本江戶時代,民間的傳統曲藝文化中出現了落語這種表演形式。從內容和表演形式上來看,日本江戶時期的落語曲藝和華夏中原地區的單口相聲很相似。 除了曲藝文化領域上的競爭,民間觀眾的喜愛熱度和町人地位的高低也影響著它是否會經久持續地發展下去。
  • 日本的鐵路文化到底有多獨特?
    日本的鐵路文化到底有多獨特? 日本村外教網 日本外教24小時真人在線 在日本,有一群鐵道迷, 他們不僅玩模型
  • 試問:《菊與刀》潛藏日本文化?再回首日本菊花與櫻花的「對弈」
    民間興起了櫻花熱,而但在皇室中,菊花帶來的象徵更為的廣泛,在日本皇室所用的紋飾菊花更多一些,在日本的寶劍中,常常用菊花來紋飾,這種不同花的喜愛展現另一個方面的對立,這並不是一種階級上的對立,而是一種階級上的差異性。
  • 日本開展無人機配送實證試驗 廢棄的鐵路線作為專用航線
    人民網東京9月28日電 據《讀賣新聞》報導,日本愛知縣政府和豐田市合作,日前在豐田市的廢棄鐵路線上開展了小型無人機的貨物配送實證試驗。為了讓人口過於稀疏的地區也能享受到便利的購物體驗,給民營企業提供相關技術參考,這次的實證試驗結果將在日後對外公布。
  • 李唐年間「茶道」文化傳至日本,在日本茶道包含著多少中國文化?
    在李唐年間"茶道"文化傳至日本,為何在中國紮根已久的"茶道"能夠迅速的在日本開花結果呢?兩宋之後日本的"茶道"卻又為何大放異彩,一度超過源自於他的中國呢?在日本茶道裡,又包含著多少的中國文化呢?這都是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究與討論的。1、 中國茶葉是如何流傳至日本的?
  • 日本興起的「嫌韓流」文化 反映出了日韓兩國無法打開的心結
    從山野車輪《漫畫嫌韓流》及櫻井誠鼓吹嫌韓系列出版品的暢銷情況來看,日本民間的「反韓、仇韓情緒」顯然有著相當市場,這些觀點並不單純只是被流行文化所操弄,更多是反映出這些國家社會裡原有的偏見、歧視、與仇恨。
  • 如果神聖的金箔走下神壇,融入民間,文化傳承將會更靈活
    幾千年來,貼金技藝不斷精進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民間傳統工藝的瑰寶。在明清時期金箔更是製成金線和蠶絲一起織成綾錦用於皇家貴族的服飾上。金箔酒更是享譽全球,在本土酒裡面加進了少量的金箔,華麗的金箔酒也成了日本特有的文化了。在日本金澤很多人都慕名前來品嘗金箔製作的各種菜餚,金箔冰淇淋更是成了全球的網紅美食。
  • 野史趣聞:揭秘日本獨特的「鬼怪」文化!
    談起妖魔鬼怪,日本素來又「妖怪列島」之稱,相傳在日本國內生活著六百多種妖怪,有善有惡,有美有醜。同時,這些妖怪也「佔據」著日本各種文化和影視作品中,堪稱一部鬼怪文化史。日本鬼怪的特點與其它國家的鬼怪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日本的鬼怪不具備「升級」的能力。在日本,鬼怪永遠是鬼怪,神仙永遠是神仙,從不會有鬼怪修煉多年成為神仙的傳說。而且日本的鬼怪有著獨特的兩面性,惡鬼和怨靈如果被好好供奉也可以作為信徒的保護神出現。
  • 久負盛名的日本花道,從中國傳統花藝文化中學到了什麼?
    日本人習慣將品茶、習武、書法抑或插花等傳統技藝稱之為「道」,於是就有了「茶道」、「劍道」、「書道」、「花道」,這些「道」都是有文化傳承的日本花道經過長時間的文化浸染與發展,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盛名久負於國際插花界,在世界各國吸粉無數。
  • 明朝「潮流服飾」為何興起?社會發展、青樓文化也盛行
    其實,在明朝剛剛成立的時候,社會上還沒有這麼崇尚」時尚「的風氣,《客座贅語》裡就曾經提到過這一點。南京的女子,在洪武永樂年間,崇尚素淡雅潔,服裝和飾品,往往十餘年,才會有一個漸漸變化的過程,而到了嘉靖以後,往往只用一兩年左右的時間,衣裙的用料、花色,乃至與之配套的花鈿、髮髻、鞋履,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若是不能緊跟這種變化,走在街上,往往還會被人笑話。在這種風氣的引導下,明朝女性對」潮流「的追趕,可以說是像從山頂滾落的雪球一般,不斷加速,越來越快。
  • 中國的端午民俗與菖蒲文化傳入日本後,被日本人賦予了獨特的意義
    2.菖蒲文化在日本中國的端午民俗與菖蒲文化傳入日本後,被日本人賦予了獨特的意義。日本初夏時節的花材莫過於端午草菖蒲,夏至花菖蒲。然而,日本人所說的「草菖蒲」和「花菖蒲」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植物。草菖蒲為天南星科,花菖蒲則為俗稱的「玉蟬花」,屬於鳶尾科,也有燕子花(又稱杜若)這一品種,是日本很有代表性的本土花卉。
  • 堅定文化自信,打造中國鐵路文化優質品牌
    12月8日,「燃情文創·擁抱小康——2020《人民鐵道》鐵路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論壇暨鐵路文創精品成果展」在北京天泰賓館舉行。人鐵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北京)有限公司於活動現場正式亮相,為我國鐵道產業再添強大綜合性運營平臺助力。
  • 文創潮品激發鐵路文化生態圈
    鐵路和火車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已有140 餘年,中國鐵路營業裡程突破14萬公裡,高鐵裡程已穩居世界第一。一趟趟列車穿過城市、鄉村,穿過高山、峽谷,串起了遊子的鄉愁、學子的夢想、老區人民的脫貧希望。中國鐵路的悠久歷史和飛速發展賦予了中國鐵路龐大的文化資源、深刻的文化內涵、厚重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