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鞋,顧名思義就是用布料做的鞋,布鞋在中國可以說歷史悠久,據考證,最早的布鞋是在山西侯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距今已有3000多年。很長時間裡,布鞋是一直是平常的穿用謝鞋,在2009年,千層底手工布鞋製作技藝被列入
文化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項古老的技藝得以保存,曾經一段時間消失在我們視線的布鞋,重新回歸到我們的生活當中。
偶然看到一個視頻,是關於農村大媽純手工製作的布鞋推薦,評論區有兩百多條的評論,評論的內容主要有三種傾向:1、手工布鞋不容易做,值這個價,2、擔心不是純手工製作;3、覺得貴。第三種類型的評論佔絕大多數。都說東西只賣給需要的人,但喜歡歸喜歡,但價格覺得貴了也可以理解,那有沒有辦法既讓大媽的鞋能賣出去而且能賺得更多,客人也可以買到稱心滿意的商品,當然在價格上也實在些。其實是有辦法的。
一雙布鞋,純手工製作,從麻繩、裱鞋底、納鞋底、做鞋面、上鞋底等工序多,製作繁雜。像單人操作,六七天也只能生產一雙布鞋。
都說熟能生巧,如果將做鞋的工藝合理地分成幾道工序,並由專人負責其中之一,這樣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效率也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產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像大媽這種類型的生產勞動者比較多,容易組織起來,形成一種協作機制,或者採用聘用制,較容易形成一種管理方式。
其實這種生產方式在很多鞋廠裡得到有效的實施,同樣的純手工皮鞋生產,分為裁斷、針車、成型幾道工序,每道工序有專人負責生產操作,相較於皮鞋,布鞋材料成本要低很多,成本控制就更多體現在人工成本上。
產量和品質得到提升,產品成本得到合理的控制,可以使產品售價更趨於人性化的接受範圍,這樣容易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大媽的收入也會趨於穩定,並且得到保障。
也可以一種外包的形式,只提供材料和質量標準,按工序分發給別人來做,農村有這樣的閒散勞動力。不過,這樣操作也有風險,關於質量的控制顯得有難度,因為農村的人大都比較熟,所以必須一開始就嚴把質量關,只有增強了質量意識,才有保障。現在農村很多中年以上的婦女,都在家或在鄉鎮裡面帶小孩上學,除了接送小孩外,平常有較多的空閒,發動起來就是很好的人工。
但這一切都得有市場條件,關於市場就得看自己如何去開發了。以前的布鞋和市面上的布鞋在製作工藝上還是有所區別的,包括鞋底的用料,和膠水的區別,原先裱鞋底用的是米糊,而現在很多用的是膠水,用膠水的鞋底透氣性是要差很多的,本來鞋底是用很多層不裱在一起,用米糊的透氣性當然要好很多,這就是為什麼以前的布鞋穿著不臭腳,不捂腳。
還有實用的麻繩,農村之前採用的是天然的麻纖維,經過漂洗搓制而成,是純天然的用繩,而且這種麻繩韌性好,不易斷,當年的我們一雙布鞋可以穿上好幾年,鞋底依然厚實,現在的材料有些變假了。
既然是純手工製作,就得在原材料的選擇上也必須是原先的那種品質,這才對得起非遺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