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媽純手工布鞋400元一雙,不好賣?試試這樣運作

2020-12-07 那一片泥土

布鞋,顧名思義就是用布料做的鞋,布鞋在中國可以說歷史悠久,據考證,最早的布鞋是在山西侯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距今已有3000多年。很長時間裡,布鞋是一直是平常的穿用謝鞋,在2009年,千層底手工布鞋製作技藝被列入

文化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項古老的技藝得以保存,曾經一段時間消失在我們視線的布鞋,重新回歸到我們的生活當中。

偶然看到一個視頻,是關於農村大媽純手工製作的布鞋推薦,評論區有兩百多條的評論,評論的內容主要有三種傾向:1、手工布鞋不容易做,值這個價,2、擔心不是純手工製作;3、覺得貴。第三種類型的評論佔絕大多數。都說東西只賣給需要的人,但喜歡歸喜歡,但價格覺得貴了也可以理解,那有沒有辦法既讓大媽的鞋能賣出去而且能賺得更多,客人也可以買到稱心滿意的商品,當然在價格上也實在些。其實是有辦法的。

一雙布鞋,純手工製作,從麻繩、裱鞋底、納鞋底、做鞋面、上鞋底等工序多,製作繁雜。像單人操作,六七天也只能生產一雙布鞋。

都說熟能生巧,如果將做鞋的工藝合理地分成幾道工序,並由專人負責其中之一,這樣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效率也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產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像大媽這種類型的生產勞動者比較多,容易組織起來,形成一種協作機制,或者採用聘用制,較容易形成一種管理方式。

其實這種生產方式在很多鞋廠裡得到有效的實施,同樣的純手工皮鞋生產,分為裁斷、針車、成型幾道工序,每道工序有專人負責生產操作,相較於皮鞋,布鞋材料成本要低很多,成本控制就更多體現在人工成本上。

產量和品質得到提升,產品成本得到合理的控制,可以使產品售價更趨於人性化的接受範圍,這樣容易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大媽的收入也會趨於穩定,並且得到保障。

也可以一種外包的形式,只提供材料和質量標準,按工序分發給別人來做,農村有這樣的閒散勞動力。不過,這樣操作也有風險,關於質量的控制顯得有難度,因為農村的人大都比較熟,所以必須一開始就嚴把質量關,只有增強了質量意識,才有保障。現在農村很多中年以上的婦女,都在家或在鄉鎮裡面帶小孩上學,除了接送小孩外,平常有較多的空閒,發動起來就是很好的人工。

但這一切都得有市場條件,關於市場就得看自己如何去開發了。以前的布鞋和市面上的布鞋在製作工藝上還是有所區別的,包括鞋底的用料,和膠水的區別,原先裱鞋底用的是米糊,而現在很多用的是膠水,用膠水的鞋底透氣性是要差很多的,本來鞋底是用很多層不裱在一起,用米糊的透氣性當然要好很多,這就是為什麼以前的布鞋穿著不臭腳,不捂腳。

還有實用的麻繩,農村之前採用的是天然的麻纖維,經過漂洗搓制而成,是純天然的用繩,而且這種麻繩韌性好,不易斷,當年的我們一雙布鞋可以穿上好幾年,鞋底依然厚實,現在的材料有些變假了。

既然是純手工製作,就得在原材料的選擇上也必須是原先的那種品質,這才對得起非遺的名號。

相關焦點

  • 農村大媽純手工納制的千層底布鞋,一雙250元,看是啥樣子
    攝影師在陝西安康熨鬥古鎮看到一位70多歲大媽寒冷天,大清早在古鎮街邊擺攤賣手工納制的千層底布鞋,甚是好奇,上前和大媽拉起了家常話。地攤上擺放著6雙純手工衲制的布鞋和半框生薑,「大媽,這些布鞋是您做的嗎?」「是的,手工納製得。」
  • 大姐做的小孩純手工虎頭布鞋潮流又時尚,穿著還舒服
    幾天前,我和朋友小玉去大姐家裡看到大姐做的純手工虎頭小孩布鞋。做工精細,漂亮美觀,大姐真是個做針線活的巧手啊。我問大姐鞋裡怎麼放核桃?這樣能把鞋綁皺褶撐展,大姐說。小玉要買大姐兩雙虎頭布鞋,大姐說她給孫子做的捨不得賣,做一雙鞋子很慢又費功夫。鞋底做的是什麼花型?我問道。大姐說道:「是九針疙瘩花。」鞋底都做的這麼好看呀,小玉讚嘆不已。大姐說:「她給孫子做的鞋子十二屬相圖案都做全了。
  • 一隻鞋底納千針,民治柏大媽的手工鞋陪伴兩代人成長
    周末晚上,家住民治蘋果園的柏榮章會在蘋果園公交站臺附近的夜市上賣她手工縫製的千層底童鞋。這個老人很特別,她賣鞋不為賺錢,只因習慣了忙碌閒不下來。而在她的兒子和街坊看來,柏榮章的千層底布鞋裡承載了寶貴的童年記憶。
  • 浮世繪:農村千層底布鞋日漸沒落,怎麼才能煥發第二春?
    ,然後貼在門板上曬乾,然後對著家裡每個人的腳畫出尺寸和形狀,照著形狀剪出鞋底的形狀和大小,然後一層一層的把曬乾的布疊起來,用麻繩納底,最後再用布做出鞋面,縫合起來,就是一雙充滿了母愛的布鞋了。 鞋雖然好,但是這個鞋有幾個不好的地方。 首先,布適用的場景有限,尤其是雨雪泥濘的天氣,布鞋就抓瞎了。其次,布鞋工序複雜,做一雙費工費時,基本上也都是農閒時節才做上幾雙。最後,布鞋標準化程度太低,尺寸不標準,都是靠人工測量。鞋底子、鞋面子都沒有一套相對成熟的材料、工藝等方面的標準。
  • 集市上二十元的純手工皮帶,是真皮嗎?
    提要:農村大集上二十元的「真皮皮帶」,是真的嗎?二十元一條的純手工牛皮帶是真的嗎?不少農村的朋友應該都買過這樣的牛皮帶,說實話本人的老父親還有一條這樣的皮帶,他說挺耐用的。農村大集上有很多非常神奇的東西,什麼古董、名貴草藥、各種生活神器,可以說每次去逛農村的大集總是會有不少的收穫,而這種純手工打造的「牛皮帶」更是不少,而且還都會圍上不少的中年男性朋友,有的是觀看製作過程,有的直接購買,還有的會邊吸菸,邊和同伴討論幾句。
  • 95後布鞋手藝人帶動千餘鄉親走上致富路
    「這是給家壯家做的活兒,像這樣一隻千層底,需要納2100針左右。」她一邊穿針引線,一邊跟記者閒聊,「我一天能納3隻鞋底,一個月下來,差不多能掙1000元,年輕人幹活兒快,掙得更多,這可給我們這些貧困戶解決了大問題。」老人口中的「家壯」叫劉家壯,這個年僅20歲的小夥子和父親劉五代一起經營著一家手工布鞋企業。
  • 眾籌丨一雙老布鞋,中國人堂堂正正穿了3000年!
    世界如此美好,何不停一停,稍作調試,換一雙輕便舒適的布鞋,一覽百花齊放的美景,感受春天萬物復甦,生靈跳躍歡騰的靈魂。布語堂手工養生布鞋,現在一條生活館眾籌▼布語堂品牌從建立至今,堅持匠心打造,純手工精心做好每一雙鞋。2009年,"千層底手工布鞋製作技藝"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手工製鞋,需要經過多位師傅,協同配合,經過大小130餘道工藝,精心打造。手作布鞋耗時,耗力,耗工,成本雖高,但布語堂依然秉承初心,只為做好每一雙布鞋,堅持傳承民族文化技藝。
  • 轉發有禮:五一特惠手工兒童布鞋清倉大促銷
    為感謝新老朋友的支持,康樂源布鞋廠五一特推出感恩活動,寶寶千層底純手工布鞋買一雙送一雙。
  • 秦太保村農戶用老粗布納手工鞋墊2580雙,一雙鞋墊賣5元
    (王建安 攝)秦太保村手工納制的繡花鞋墊,使用老粗布及玉米面粘貼成型。(王建安 攝) 在消費助扶貧推介現場,秦書豔(左)向客戶介紹手工鞋墊。在上世紀的廣大農村地區,很多女性以繡鞋墊寄託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秦太保位於河南省安陽縣辛村鄉政府東北5公裡處,屬省定貧困村。在鎮委、鎮政府的牽頭作用下,秦太保村因地因人制宜,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本村貧困戶發展的新型居家產業模式——手工納鞋墊。鞋墊採用傳統方式製作,通過使用老粗布及玉米面粘貼成型、晾曬、裁剪、縫上花型、用專用的布條縫邊、壓實,一雙純手工鞋墊即完成。
  • 農村大媽的豆腐坊輕鬆月收入過萬!同是豆腐坊,差距怎麼這麼大!
    說到豆腐坊,從事家庭經營的小農戶興許會深有感悟,純手工製作豆腐少說也有十多道工序,傳統的做法都需要人工完成,生產出的豆腐還要運到集市去銷售,吆喝著純手工豆腐怎麼怎麼好吃...忙裡忙外辛苦勞作,最後結算下來,收入微薄,加上現在的大豆等原料價格上漲,農戶的豆腐坊收入也就只能勉強維持生計。
  • 即將消失的傳統手工布鞋,安嶽布鞋婆婆帶你走入冬天的溫暖
    即將消失的傳統手工布鞋,安嶽布鞋婆婆帶你走進那個年代的溫暖在機械化生產的今天,安嶽老車站旁邊的街頭有這樣一位布鞋婆婆,仍堅持一針一線地手工製作,用自己慢悠悠的時光,納出一雙雙舒適暖心的嬰兒布鞋。這位鄧婆婆退休以後,在家閒來無事,就給自己的孫女、孫子製作冬日裡穿的布鞋,後來因為做得太多穿不完,就拿出來擺攤賣,「也不是說想賺好多錢,反正打發一下時間嘛,而且這個自己做的這個布鞋穿起比較熱和」。到如今,這個攤已經擺了十一年了,每天就一個簸箕、一個背簍和一張小桌子,鄧婆婆就坐在旁邊的凳子上縫製。
  • 端午節大媽們包的純手工粽子供不應求 賣1個就捐2毛錢給老年驛站
    在江西有一群老人包的純手工粽子在網絡上走紅,訂單火爆供不應求,她們還用賣粽子的收入做起了公益活動。這是2020年6月23日,家住江西上饒德興市李宅鄉立信社區九子社區的大媽們正在加緊趕包客戶預定的九子香芋粽的情景。
  • 甘肅瓜州傳統老布鞋「重回視野」:一針一線「繡」傳承
    藺佳 攝中新網蘭州7月28日電 (鄧曉旭 藺佳)從甘肅甘南「西漂」至酒泉市瓜州縣的丁永華夫婦,憑藉祖傳手藝,在戈壁上開起了「老丁鞋店」,因其純手工精細製作,受到當地民眾追捧。因現代工廠生產出的各類時尚潮流的鞋子,而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一雙老布鞋」,他們計劃將其重新帶回大街小巷,並通過開設網店等途徑,帶動鄉鄰致富。
  • 還記得小時候穿過的布鞋嗎?
    近日,記者走進渭南經開區龍背街道陝西布鞋展銷廳,各種款式的純手工布鞋擺放在展覽架上,有色彩豔麗、獅虎造型的小孩繡花鞋,有冬暖夏涼、造型新穎的時尚布鞋,也有造型簡單、純黑色的千層底布鞋,眼前花式各樣的布鞋一下子將人們拉回到童年的回憶中。
  • 羅山人,你穿過自家做的手工布鞋嗎?
    那時候一年四季女人們都要做布鞋,不僅是因為每個人都要穿鞋子,更重要的是在人的衣飾當中,鞋的磨損最厲害。尤其是下苦力的男人,差不多幾個月就磨壞一雙。所以自己做的布鞋鞋底要求耐磨,當時沒有塑料的鞋底,農村婦女們只好用一些碎布頭用索線一層一層地納成厚厚的鞋底,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千層底」。
  •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瑞軒 陳思源 彭為君出生在上世紀80年代前的朋友,小時候可能都穿過這樣的手工布鞋。那時由於物資相對匱乏,不少媽媽都有布鞋製作的手藝。左玉華今年已84歲高齡,退休前一直在三臺鞋帽廠工作,退休後就擺攤賣自製的手工布鞋。她從20多歲開始做鞋,至今有60年時間了,對傳統手工做鞋工序了如指掌。
  • 農村大媽賣「罕見」小吃25元1斤,出鍋遭哄搶,食客:來晚吃不到
    農村大媽賣「罕見」小吃25元1斤,出鍋遭哄搶,食客:來晚吃不到。今天小編跟人們說的這一款美食,那是非常好吃的海鮮呢,還是我們家鄉的特色,他是在我們河南工業是非常出名的,那麼這個東西是什麼呢?其實它就是滷肉。
  • 平湖99歲「布鞋奶奶」,41年納鞋萬雙無償贈人
    9月10日下午,陸秀珍正在製作嬰兒小布鞋,因她長期做手工布鞋,街坊鄰居都叫她「布鞋奶奶」。「布鞋奶奶」今年99歲了,她做手工底布鞋已經41個年頭,老人家裡經常會有陌生人到訪求鞋。雖近百歲高齡,但陸奶奶每年要做嬰兒小布鞋600多雙,無償贈送給親朋好友、社區居民、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等。
  • 資深繡娘告訴你:「為什麼一雙手工鞋墊賣幾十元,還供不應求?」
    幾十元一雙的鞋墊都賣到哪裡的?都有哪些人在用純手工鞋墊?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分析一下,我們從事鞋墊成品銷售近十年的時間,有著穩定的市場。前期我們的成品主要是以出口外貿為主,還有單位禮品團購定做,為了達到出口的標準,提高繡品質量,我們的鞋墊用的都是真正的純棉布,透氣性好。
  • 常熟UGG,純手工,一人造!
    這種時候,除了羽絨服+memorecool,離不開的還有那一雙雪(老)地(棉)靴(鞋)!義大利人告訴我們鞋子還是手工的好那麼問題來了常熟 還有靠譜的手工鞋嗎?陳正雲梅李鎮塘橋村的老鞋匠「做鞋四十年了,四十年來我大概做了四五萬雙鞋子了,可能還不止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