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上午,在河北順平縣伍郎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王秀平老人像往常一樣,搬出小馬扎,戴上老花鏡,坐在院子裡納鞋底。
「這是給家壯家做的活兒,像這樣一隻千層底,需要納2100針左右。」她一邊穿針引線,一邊跟記者閒聊,「我一天能納3隻鞋底,一個月下來,差不多能掙1000元,年輕人幹活兒快,掙得更多,這可給我們這些貧困戶解決了大問題。」
老人口中的「家壯」叫劉家壯,這個年僅20歲的小夥子和父親劉五代一起經營著一家手工布鞋企業。清朝同治年間,劉家壯的高祖父劉老茂就開始手工製作布鞋,歷經五代,到他手裡已有140多年歷史。同時,他家的傳統手工布鞋製作工藝還是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劉家壯家的產品已經達到20餘種,年產量20多萬雙,產品不僅銷售到北京、天津、廣州、上海等國內大中城市,還出口韓國、俄羅斯,劉家成了縣裡遠近聞名的富裕戶。
「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富。」劉家壯和父親商量,自己家富了還不行,要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大家一塊幹,這樣企業也能越做越大。
近年來,父子二人把布鞋技藝傳授給周邊鄉鄰,並把納鞋底、包邊、納鞋幫等活兒下放到農村,一些貧困無業人員在家就能就業。
「我們在順平全縣4個鄉鎮設置了手工製作的採收點,貧困戶們不耽誤幹農活兒,每天都有幾十元的收入。」劉家壯說:「尤其是山裡的鄉親們,出去打工,家裡老人孩子沒人照顧,不出去,一家老小生活沒著落。現在好了,在家做些手工活兒就能養活一家人。」
今年疫情期間,由於工人們都是在家裡上班,因此布鞋的生產沒有耽誤。但布鞋的銷路成了大問題。劉家壯坦言,他家的布鞋一直走的是商場實體店的銷售渠道,疫情期間,實體店基本都關門了,布鞋生產出來賣不出去。
「最多的時候,布鞋積壓了1萬多雙。」劉家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也不能讓貧困戶停工,如果他們沒活兒了,日子更難。」
有一天,劉家壯在手機上看到主播帶貨的新聞時,他靈機一動,「為什麼我不試試呢?」
說幹就幹,他在多個電商直播平臺註冊了帳號。「剛開始也不習慣,硬著頭皮上唄!」他笑著說,很快他在網絡上就應對自如了。
「自從給老丈人送了這雙手工布鞋,他少收了5萬元彩禮。」「腳氣患者的福音到了,急尋1萬名腳氣患者。」劉家壯在直播賣鞋時金句不斷、風趣幽默,不少網友都很喜歡這個帥氣的「小哥哥」。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網上的訂單就來了。現在線上的布鞋銷量已經佔到了全部銷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總體的銷量還超過了去年同期。
然而在生活中,這個年輕人就是個「鞋痴」,平時少言寡語,他的世界裡除了鞋還是鞋。傳統的手工布鞋,人們又稱「老頭鞋」,顏色主要是黑色或灰色,款式也比較簡單。劉家壯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手工布鞋吸引年輕人?
為了更好地適應年輕人品味,不與現代潮流脫節,劉家壯和父親跑到浙江溫州、江蘇南京、廣東深圳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各大商場,考察學習新式手工布鞋的流行趨勢,依託傳統布鞋文化,增添流行元素與時代特色。
回來之後,他們推出了多款手工布鞋。將小老虎、京劇臉譜、花朵等各種圖案彩繪到鞋面上,這些鞋一經推出,就受到不少年輕人的熱捧。劉家壯還設計了一款布鞋,將各種彩色的雲朵繪到鞋子上,取名「平步青雲」,也成了爆款。
目前,劉家壯的手工布鞋產業已覆蓋順平縣36個貧困村、866戶貧困戶、1000多名工人,帶動農戶增收687萬元。製鞋廠被列為「河北省保定市扶貧龍頭企業」。
隨著網上訂單的不斷增加,劉家壯正謀劃著擴大生產,帶動更多的鄉親致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洪園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