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鞋」走上脫貧路

2020-12-26 中工網

2020-09-15 07:12:35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甘肅臨夏縣整合資源發展產業,幫助貧困戶就近就業——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督戰未摘帽貧困縣】「小布鞋」走上脫貧路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康勁 王偉偉 劉小燕

在甘肅省臨夏縣城中心土橋安置點和諧苑小區,放眼看去,沿街鋪面就是一個布鞋加工產業「一條街」。

別小瞧了這裡生產的一雙雙「小布鞋」,在當地政府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政策的支持下,「小布鞋」幫助貧困戶邁過家中老人贍養、留守兒童照顧、婦女就近就業的「三道坎」,大步走上脫貧路。

易地搬遷後,建起扶貧產業

9月4日下午,在百利布鞋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裡,女工楊林霞正專注地操作縫紉機,身旁一個「大紅本」格外顯眼。

這是一張臨夏縣2020年扶貧車間布鞋加工技能競賽一等獎的獎狀,上面蓋著臨夏縣總工會和臨夏縣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印章。不久前,這裡剛舉行過一場技能競賽。

「雖然得了一等獎,但我掙得沒她多。我掙3000多元,她比我手快,能掙六七千元呢……」楊林霞指了指前面操作組的朱小紅。

朱小紅同樣有個「大紅本」,也是一等獎。楊林霞突然冒出一句:「雖沒有她快,但我做的質量更好!」此話一出,周圍的工友們都笑開來,笑聲裡透著「你追我趕」的熱乎勁兒。

臨夏縣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南塬鄉位於臨夏縣北部,境內山、溝、塬交錯,是「山旱之鄉」,也是全縣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總面積43.86平方公裡,平均海拔2287米,地勢呈階梯狀分布,是一個典型的黃土覆蓋的3級臺塬地。曾經,全鄉共有4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對象有1041戶、4375人。

2016年開始,臨夏縣集中實施「下山入川、出山進城」易地扶貧整村搬遷項目。世代居住在深山溝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搬進了和諧苑小區,住上了樓房。

建立布鞋加工「一條街」,是促進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形成的措施之一。搬來之前,收入全靠丈夫在外打工,家裡有婆婆和兩個孩子,朱小紅生活過得很不容易。搬遷之後,她積極參加技能培訓,很快就熟練掌握了機器製鞋技術。如今,她的心願是「在縣城給孩子買套房。」

探索發展模式,做大扶貧產業

易地搬遷戶陸續入住後,臨夏縣抓住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機遇,在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的支持下,積極探索「政府+公司(協會)+合作社+貧困戶」的布鞋加工扶貧車間發展模式。

百利布鞋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便得益於此。該車間創建於2018年8月,是一家由擁有10多年布鞋加工經驗的致富帶頭人創建的扶貧產業合作社,主要生產河州老媽媽牌「千層底」純手工布鞋、工藝布鞋等,還為特種鞋需求者提供私人定製服務。產品銷售遍及全國多個城市,截至今年8月,已生產各類布鞋34萬雙,銷售32萬雙,銷售收入1360萬元。

如今,臨夏縣布鞋加工產業在助力脫貧攻堅、增加群眾收入、促進勞動力就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2019年底,全縣各類布鞋產量達605萬雙,實現產值2.42億元。截至今年8月底,已生產成人及兒童布鞋、拖鞋等鞋類產品490多萬雙,銷售480多萬雙,實現產值1.96億元,銷售收入1.92億元。

整合多方資源,做優扶貧產業

35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趙金玲,家裡6口人,公公、婆婆常年務農,女兒、兒子在上學,丈夫長年外出打工。趙金玲自2019年4月起在專業合作社做布鞋,現在月平均工資能拿到2700元。

42歲的易地搬遷戶線全紅,家裡4口人,丈夫在建築工地打工,女兒、兒子在上學。線全紅自2019年2月起在合作社打工,月平均工資2500元。

……

這些貧困婦女在布鞋加工扶貧車間實現穩定就業,不僅改變了家庭的貧困面貌,也結束了老人和孩子的「留守」生活。隨著吸納就業能力的不斷增強,布鞋加工產業不僅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也愈發明顯。

截至目前,隨著東西部扶貧協作戰略的推進,臨夏縣建起布鞋加工扶貧車間34家、炕頭扶貧車間317家、加工戶1081戶,布鞋加工企業和加工戶已覆蓋22個鄉鎮、98個行政村、173個社,就業人員4340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449人)。共有線上、線下銷售網點300多個,遍布9個省60多個縣市。

臨夏縣政府還整合財政補助資金支持布鞋產業發展,當地工會、婦聯等組織進車間、入企業,開展技能培訓和技能競賽,培養發展布鞋加工能手,將貧困群眾轉變為產業工人。

編輯:張潔

相關焦點

  • 新疆脫貧攻堅「金點子」讓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在南疆,不僅僅看到的是瓜果飄香,而且看到了一幅幅脫貧攻堅的生動畫面,貧困戶的「金點子」比比皆是,紛紛念起了「致富經」,奔上了小康大道。 「賒牛」讓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達吾提•買買提本是庫爾勒市英下鄉的貧困戶,正當他為如何甩掉貧困帽而發愁時,得到鄉裡的一個好消息:鄉裡無償送一頭牛給他們飼養,幫助他們脫貧。
  • 【千村千戶脫貧故事】姜黎明:念起「養羊經」走上致富路
    姜黎明:念起「養羊經」走上致富路每天早晨,天剛蒙蒙亮,姜黎明就已起身在羊圈裡忙碌起來。今年54歲的姜黎明是科右中旗額木庭高勒蘇木興隆屯嘎查農牧民,原本家境還算殷實,一場大病卻讓他陷入困境。有自己的產業,脫貧有了保障,姜黎明對生活燃起新希望。
  • 95後布鞋手藝人帶動千餘鄉親走上致富路
    5月31日上午,在河北順平縣伍郎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王秀平老人像往常一樣,搬出小馬扎,戴上老花鏡,坐在院子裡納鞋底。「這是給家壯家做的活兒,像這樣一隻千層底,需要納2100針左右。」今年疫情期間,由於工人們都是在家裡上班,因此布鞋的生產沒有耽誤。但布鞋的銷路成了大問題。劉家壯坦言,他家的布鞋一直走的是商場實體店的銷售渠道,疫情期間,實體店基本都關門了,布鞋生產出來賣不出去。「最多的時候,布鞋積壓了1萬多雙。」劉家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也不能讓貧困戶停工,如果他們沒活兒了,日子更難。」
  • 「龍江殘疾人脫貧「故事匯」」張貴江:帶領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近日,記者跟隨黑龍江省殘聯主辦的「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主題採訪活動來到海倫市聯發鎮百興村,見到了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村黨支部書記張貴江。今年51歲的張貴江在一次意外中落下殘疾,右手缺失,他克服困難,帶領村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2001年時,我是村裡的青年書記,當時村裡進回來一批扶貧牛,在一次為牛鍘草的過程中,被鍘草機切斷了右手,落下了殘疾。
  • 告別泥巴路 走上致富路
    「我們村的路修好了,水果收購商進村方便了。」河村村主任黃若景說,2011年他從廣東回到家鄉後種植砂糖橘。那幾年,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泥巴路,種植的砂糖橘口感雖好,但只能用摩託車一筐一筐地拉到鎮上去賣,費時費力。近幾年,在中石化廣西石油梧州分公司駐村扶貧隊員的接力幫扶下,黃若景家門口通向果園的泥巴路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砂糖橘種植面積也從10多畝擴大到30多畝。
  • 「我的脫貧故事」念好養豬致富經 走上脫貧增收路丨望謨縣石屯鎮...
    2016年,有一天,駐村幹部和村「兩委」來到我家,我給他們說了我的想法之後,他們知道了我的顧慮,耐心的講解政策,終於解除了我心中所有的疑慮,我決定通過養豬來脫貧致富路。基層幹部到梁小剛戶培訓養豬技能知識及注意事項可以說,我是白手起家,沒有資金怎麼辦?
  • 沅江貧困戶變身「發明家」以「智」脫貧走上致富路
    如今,他主要以種植枳橙作枳殼和做小生意為生,並於2017年順利脫貧,走上了致富之路。機器切割和手工切割比賽結果一目了然。最初,被確定為貧困戶時,要強的孫玉政覺得抬不起頭。鎮村幹部多次上門與他溝通,對他進行疏導,並結合其實際情況,從「智」上給他扶持,幫助他尋求出路、自主脫貧。
  • 銅梁二坪:中山村的脫貧路
    這樣一個沒有天然優勢的貧困村,如何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脫貧路致富呢?8月7日,記者在村主任周家全的引領下,目睹了中山村的嶄新面貌,感受了中山村人在脫貧致富路上所體現出來的奮鬥精神。路帶動了養殖業「我們村山多,出門就高巖高坎的。以前一下雨,泥路就滿是稀泥巴。如果不抓著路邊的樹枝或野草,簡直是寸步難行。」
  • 搬出「窮窩窩」,走上小康路
    搬出「窮窩窩」,走上小康路——紅領巾尋訪安順市西秀區彩虹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作者:鎮寧思源實驗學校 趙永富 2020年11月23日,對於4000多萬貴州人民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貴州省最後9個貧困縣宣布脫貧摘帽,這標誌著全省66個貧困縣全部出列,貴州已經撕掉了貧困的標籤!作為全國搬遷規模最大、任務最重的省份,貴州188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讓住了一輩子窮窩窩的山裡人,一下子成為掉進福窩窩的城裡人。國家的關愛和政策,像一道陽光溫暖人民的心房,為山區群眾繪就一幅移民幸福生活新畫卷。
  • 大路通到村口,村民走上致富幸福路
    平河村以脫貧攻堅為契機,在省公安廳幫扶下,大力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平河村村民更是依託交通、氣候、土地等資源,大力發展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幸福路。  通路,幾代村民的夢想  「我們村在鄉裡的位置最偏遠,辦事不方便,產業項目進不來。村民進城需繞道隔壁兩個村,先走土路,再搭摩託車到五老山路口才能坐上客車。
  • 平涼崆峒:養殖牛羊走上致富路
    多年前,由於養殖技術的限制,陳永奇日子過得窘迫,只能養幾隻牛、羊維持家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在地裡探尋脫貧之法。家裡種植的20畝玉米全部用來飼養牛羊,羊圈裡的薩福特、小尾寒羊、奶山羊個個活奔亂跳。       陳永奇家的薩福特品種羊 梁璐/攝  他還介紹,薩福特品種一隻價值4000元左右,一次可生產1-2隻羊羔;小尾寒羊
  • 念活養牛經 走上致富路——記竹江鄉貧困戶毛良玉脫貧之路
    小兒子殘疾,兩個兒子都沒有文化,都在外打工餬口,4個孫子由毛良玉兩口子帶,巨大的壓力使毛良玉幾夜未眠,都沒有讓他想明白以後的路該怎麼走。只能繼續種幾畝薄田,外出做點小工來維持家庭開支。  2015年在政府號召貧困戶發展產業來脫貧的大背景下,毛良玉看到了一絲改變家庭狀況的希望。家有一塊小山,還有幾畝旱土,完全可以利用起來搞養殖業。
  • 潮州: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扶貧讓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
    潮州: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扶貧讓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 2020年03月24日 16:35   來源:潮州日報
  • 「收官之年看脫貧」滄州海興張常豐村:電商助力 借網脫貧
    河北新聞網訊(周穎)12月18日,第二屆河北省自媒體「百佳號」「收官之年看脫貧」線下主題實踐活動最後一站來到滄州市海興縣張常豐村,探訪這裡的村民如何通過農產品深加工與電商直播銷售走上脫貧之路。張常豐村「網紅」正在直播帶貨。
  • 從「脫貧路」向著「幸福路」跨越
    88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850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點點滴滴均來之不易。今年以來,從「百日總攻行動」到「百日提升行動」再到「百日鞏固行動」,雲南全省上下抓緊抓實脫貧攻堅,一錘接著一錘敲、一環接著一環攻、一步緊似一步進、一程接著一程趕,用心血與汗水鋪就了不負時代與人民期待的硬核「脫貧路」。
  • 一針一線「繡出」文化傳承脫貧路
    近年來,在海西州柴旦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還有很多像阿依努爾一樣的馬海村哈薩克族婦女,依靠這門手藝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在馬海村,哈薩克族婦女大多都會刺繡技藝,但以前她們不知道如何依靠這種技藝賺錢。柴旦鎮黨委,因地制宜幫助村裡舉辦刺繡培訓。組織哈薩克族婦女利用農閒時間開發刺繡產品,積極開拓市場,搭建銷售平臺。
  • 【雲曉平】從「脫貧路」向著「幸福路」跨越
    88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850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點點滴滴均來之不易。今年以來,從「百日總攻行動」到「百日提升行動」再到「百日鞏固行動」,雲南全省上下抓緊抓實脫貧攻堅,一錘接著一錘敲、一環接著一環攻、一步緊似一步進、一程接著一程趕,用心血與汗水鋪就了不負時代與人民期待的硬核「脫貧路」。
  • 安居區攔江鎮安樂山村村民陳勇的脫貧「逆襲」路
    從貧困戶到「產業村官」  安居區攔江鎮安樂山村村民陳勇的脫貧「逆襲」路  「困難都是暫時的,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只要自己肯幹,一定能擺脫貧困。」家住安居區攔江鎮安樂山村的陳勇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不僅通過勤勞的雙手實現了致富增收,還帶動更多貧困戶走上了脫貧致富路。日前,在安樂山村藥材基地,記者見到了陳勇,他雖然個子小,但神採奕奕,完全看不出曾經是一名貧困戶。  「我們兩口子住上了新房,家裡的園子種點菜,撂荒地種上桃樹,生活一天比一天甜,我們打心底裡感謝黨的惠民政策……」提起這五年來的變化,陳勇感慨萬千。
  • 【地評線】從「脫貧路」向著「幸福路」跨越
    88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850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點點滴滴均來之不易。今年以來,從「百日總攻行動」到「百日提升行動」再到「百日鞏固行動」,雲南全省上下抓緊抓實脫貧攻堅,一錘接著一錘敲、一環接著一環攻、一步緊似一步進、一程接著一程趕,用心血與汗水鋪就了不負時代與人民期待的硬核「脫貧路」。
  • 「我的脫貧故事」「鏗鏘玫瑰」闖出脫貧路|黃平縣新州鎮窩田村楊江花
    丈夫的病治好了,可術後的護理費用也不是一筆小數目,一年就得上萬元。而且,病後的丈夫喪失了大部分的勞動力,家裡的大事小情、孩子們吃飯穿衣、老人的花費用度,這一切都落在了我一個人的身上。2014年底,我家成了窩田村第一批脫貧的村民。脫貧路上,我獲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幫助,幫扶幹部楊蕾十分關心我家的情況,每個星期都到我家來,向我們了解生產生活情況,向我們推薦就業信息,宣傳扶貧政策,使我家的努力有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