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5 07:12:35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甘肅臨夏縣整合資源發展產業,幫助貧困戶就近就業——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督戰未摘帽貧困縣】「小布鞋」走上脫貧路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康勁 王偉偉 劉小燕
在甘肅省臨夏縣城中心土橋安置點和諧苑小區,放眼看去,沿街鋪面就是一個布鞋加工產業「一條街」。
別小瞧了這裡生產的一雙雙「小布鞋」,在當地政府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政策的支持下,「小布鞋」幫助貧困戶邁過家中老人贍養、留守兒童照顧、婦女就近就業的「三道坎」,大步走上脫貧路。
易地搬遷後,建起扶貧產業
9月4日下午,在百利布鞋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裡,女工楊林霞正專注地操作縫紉機,身旁一個「大紅本」格外顯眼。
這是一張臨夏縣2020年扶貧車間布鞋加工技能競賽一等獎的獎狀,上面蓋著臨夏縣總工會和臨夏縣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印章。不久前,這裡剛舉行過一場技能競賽。
「雖然得了一等獎,但我掙得沒她多。我掙3000多元,她比我手快,能掙六七千元呢……」楊林霞指了指前面操作組的朱小紅。
朱小紅同樣有個「大紅本」,也是一等獎。楊林霞突然冒出一句:「雖沒有她快,但我做的質量更好!」此話一出,周圍的工友們都笑開來,笑聲裡透著「你追我趕」的熱乎勁兒。
臨夏縣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南塬鄉位於臨夏縣北部,境內山、溝、塬交錯,是「山旱之鄉」,也是全縣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總面積43.86平方公裡,平均海拔2287米,地勢呈階梯狀分布,是一個典型的黃土覆蓋的3級臺塬地。曾經,全鄉共有4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對象有1041戶、4375人。
2016年開始,臨夏縣集中實施「下山入川、出山進城」易地扶貧整村搬遷項目。世代居住在深山溝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搬進了和諧苑小區,住上了樓房。
建立布鞋加工「一條街」,是促進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形成的措施之一。搬來之前,收入全靠丈夫在外打工,家裡有婆婆和兩個孩子,朱小紅生活過得很不容易。搬遷之後,她積極參加技能培訓,很快就熟練掌握了機器製鞋技術。如今,她的心願是「在縣城給孩子買套房。」
探索發展模式,做大扶貧產業
易地搬遷戶陸續入住後,臨夏縣抓住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機遇,在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的支持下,積極探索「政府+公司(協會)+合作社+貧困戶」的布鞋加工扶貧車間發展模式。
百利布鞋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便得益於此。該車間創建於2018年8月,是一家由擁有10多年布鞋加工經驗的致富帶頭人創建的扶貧產業合作社,主要生產河州老媽媽牌「千層底」純手工布鞋、工藝布鞋等,還為特種鞋需求者提供私人定製服務。產品銷售遍及全國多個城市,截至今年8月,已生產各類布鞋34萬雙,銷售32萬雙,銷售收入1360萬元。
如今,臨夏縣布鞋加工產業在助力脫貧攻堅、增加群眾收入、促進勞動力就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2019年底,全縣各類布鞋產量達605萬雙,實現產值2.42億元。截至今年8月底,已生產成人及兒童布鞋、拖鞋等鞋類產品490多萬雙,銷售480多萬雙,實現產值1.96億元,銷售收入1.92億元。
整合多方資源,做優扶貧產業
35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趙金玲,家裡6口人,公公、婆婆常年務農,女兒、兒子在上學,丈夫長年外出打工。趙金玲自2019年4月起在專業合作社做布鞋,現在月平均工資能拿到2700元。
42歲的易地搬遷戶線全紅,家裡4口人,丈夫在建築工地打工,女兒、兒子在上學。線全紅自2019年2月起在合作社打工,月平均工資2500元。
……
這些貧困婦女在布鞋加工扶貧車間實現穩定就業,不僅改變了家庭的貧困面貌,也結束了老人和孩子的「留守」生活。隨著吸納就業能力的不斷增強,布鞋加工產業不僅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也愈發明顯。
截至目前,隨著東西部扶貧協作戰略的推進,臨夏縣建起布鞋加工扶貧車間34家、炕頭扶貧車間317家、加工戶1081戶,布鞋加工企業和加工戶已覆蓋22個鄉鎮、98個行政村、173個社,就業人員4340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449人)。共有線上、線下銷售網點300多個,遍布9個省60多個縣市。
臨夏縣政府還整合財政補助資金支持布鞋產業發展,當地工會、婦聯等組織進車間、入企業,開展技能培訓和技能競賽,培養發展布鞋加工能手,將貧困群眾轉變為產業工人。
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