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政現場組裝機器。
紅網時刻益陽7月30日訊(沅江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鄔昊霖 石賽夫 記者 劉麗)「手工切割又慢又切得不好,還經常被枳橙汁濺到眼睛。我就想自己做一臺切割機,省時省力。」7月29日下午,孫玉政一邊用他的新一代電動枳殼切割機忙著手中切割枳殼的活計,一邊介紹道。
孫玉政曾是沅江市新灣鎮蓮花村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因學致貧,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他主要以種植枳橙作枳殼和做小生意為生,並於2017年順利脫貧,走上了致富之路。
機器切割和手工切割比賽結果一目了然。
最初,被確定為貧困戶時,要強的孫玉政覺得抬不起頭。鎮村幹部多次上門與他溝通,對他進行疏導,並結合其實際情況,從「智」上給他扶持,幫助他尋求出路、自主脫貧。
沅江市枳殼栽培歷史悠久,以赤山島的新灣、南嘴等鎮生產的產品最為出名,享譽全國。藉助這塊金字招牌,孫玉政開始種植枳橙做枳殼。
新灣枳殼雖全國聞名,但是傳統製作工序都是純手工,效率不高。「特別是枳橙豐收的時候,來不及切割,堆在家裡發黴生菌,看著讓人心疼。」瞅著堆積如山待切割的枳殼,孫玉政突發奇想,要自己做一臺電動枳殼切割機。
孫玉政的機器一代比一代強。
他不斷搜集資料、製作成品、反覆試驗。2017年,孫玉政結合自身所學,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技術幫扶下,製作了第一代電動枳殼切割機。
但由於設計不當,導致切割機無法切割大顆的枳殼。孫玉政不停地摸索試驗,一年又一年,機器做了一臺又一臺。當地黨委、政府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安排技術人員上門進行指導,幫助他解決技術難題。經過不斷地進行技術改進,枳殼切割機終於成功了。
一臺外形美觀的機器切割速度是手工切割速度的10倍以上,每小時能切1噸左右,而且操作簡單,生手熟手上來就會用。切出來的枳殼均勻美觀,機器成本和功耗也不高,大大提高了枳農們的工作效率。
「他不僅在生活上是一個自立自強的人,還是一個愛創造發明的人。他發明了枳殼加工的機器,通過賣給周邊農戶給自己提供了可觀的收入,為其他貧困戶樹立了以智脫貧的好榜樣。」說起孫玉政,新灣鎮黨委副書記臧勇豎起了大拇指。
孫玉政一家脫貧致富過上了幸福生活。
目前,沅江市枳橙種植面積近萬畝,每年收穫上萬噸。僅新灣鎮就有1600畝。依靠當地枳殼產業,孫玉政有了持續、穩定的增收渠道,也讓這個家庭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
「赤山的枳殼多,切割的問題我已經解決了,接下來我準備解決枳殼烘乾靠天吃飯的問題。」孫玉政說。自動枳殼切割機不是孫玉政發明的終點,未來他將致力於解決枳殼的烘乾問題,讓新灣枳殼走上自動化加工一條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