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吳蘊聰
「以前家裡沒有基本的經濟收入,甚至還要欠帳。當時最大的願望就是能過上吃飽肚子的日子。」走進青海省德令哈市柯魯柯鎮安康村村民代存忠家裡的小院,寬敞整潔的客廳,生機盎然的盆景植物,讓人很難想像到兩年前這個家庭的窘迫。
「沒錢」,是代存忠對2015年以前家庭狀況最直觀描述。
2004年,代存忠一家從海東樂都浦臺鄉來到德令哈,落戶在了柯魯柯鎮安康村。因為沒有趕上德令哈農場改制,沒有分到地的代存忠一家只得依靠他四處打零工生存。「除了供孩子讀書外,2015年妻子患病,需要長期的治療和定期檢查。」因為家中缺少勞動力,昂貴的醫藥費不僅掏空了這個基本沒有經濟收入的家庭,更是背上了1萬元的債務。
在德令哈市柯魯柯鎮安康村,共有貧困戶7戶25人。精準扶貧離不開精神扶貧,德令哈市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針對不同原因致貧的貧困戶,市級領導帶頭進村入戶宣講,幫助他們掌握政策措施,引導貧困群眾革除陋習,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使「我要脫貧」成為貧困群眾的主流意識,提升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自覺性和主動意識。
「我想脫貧!」貧困這頂帽子給代存忠家帶來了太大的負擔。自精準扶貧工作啟動後,他於2015年主動向安康村村委會提交了貧困戶申請書,並於2015年底,被正式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安康村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成為了一名林業管護員,有了固定的工資。
為了更快更好地幫助貧困戶脫貧,安康村駐村工作隊員還利用本村閒置的荒灘地大力發展藜麥種植增加貧困戶收入。並於2016年開墾出120畝耕地種植藜麥分給貧困戶,通過「錯峰就業」的方式,讓以代存忠為代表的貧困人口不僅能夠堅守在林業管理崗位,同時還能實現這120畝地的集體耕種。2016年,貧困戶僅藜麥一項就增收了6000元。
2016年,在政府的幫扶下,代存忠一家通過自己的勞動實現了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973元。有了固定的收入,代存忠沒有因為能夠「過上吃飽肚子的日子」而等、靠、要。在政府精準扶貧的政策幫助下,短短兩年時間,一家人正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代存忠向記者介紹自己的脫貧狀況。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吳蘊聰/攝
等、靠、要不能實現真正徹底的脫貧,只有自身的主動性才能夠徹底甩掉貧困的帽子。2017年,代存忠一家在致富這條路上,有了更大的主動性。
「一邊幹,一邊學。」安康村駐村工作隊員康軍勝這樣形容代存忠的工作狀態。2017年,代存忠一家通過德哈令市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530」貸款(既為貧困戶中有勞動力、有發展意願的貧困人口,每戶提供貸款5萬元以內、限期三年以內貸款,利息為0。)5萬元,在村上自主承包了10畝耕地種植藜麥。在第一書記和村「兩委」班子的支持下,村上免費為他提供了機器和技術指導,再加上他在集體種植期間憑藉自身的肯幹好學掌握了豐富的種植技術,代存忠種植的藜麥獲得了大豐收。
2017年底,全家僅種植藜麥的單項收入就達到了2萬元。代存忠一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達到了16544.45元。2017年10月,他主動遞交了退出貧困的申請。
「莊稼是不會虧人的,只要肯幹。」有了第一次成功種植藜麥的經驗,代村忠和妻子的勁頭更大了。找到正確的致富路後,2018年,他在林業管理工作之餘與村委會合作承包了都蘭縣香日德鎮的150畝地繼續種植藜麥,「有100畝地都是我自己的,如果收成好,能多打一倍,預計100畝地有10萬塊收入。」代存忠笑著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5月16日他就要去香日德鎮準備開犁下種。「我打算僱些當地村民在地裡除草、田間管護,幫助村民掙錢。」
「我要脫貧」始終紮根於代存忠的意識裡。從建檔立卡貧困戶變成村上的致富帶頭人,代存忠深知自己的致富路離不開黨的政策。「扶貧不能光靠政府。」他表示,貧困人口這麼多,如果都躺在政府的身上,自己只知道等靠要,猴年馬月也脫不了貧。
感謝黨,這不僅僅是代存忠一個脫貧戶的心聲。
「共產黨好,總書記好,是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這樣的貧困戶過上了好日子,走上致富路。」談及脫貧的感受,烏蘭乾溝村一社村民王生忠激動地說道。
王生忠因患先天性小兒麻痺症,導致下肢二級殘疾。家中三個孩子的學費也成為了這個缺乏勞動力家庭的重大負擔。在接受政府的幫扶前,一家五口人一年到頭只能在自家的農田裡幹農活,年人均收入只有2800元左右。2015年底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精準扶貧需要政策宣傳,更需要教育帶動。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德令哈市民政局和駐村幹部多次到王生忠家中講解扶貧政策,出點子、想辦法。樹立一家人自主脫貧、勤勞致富的勇氣和信心。在政府的鼓勵下,2016年,王生忠和妻子孔尚菊商量改變種植結構,種植小麥和青稞各6畝。年底以每斤1.3元的價格賣出青稞3000斤,光這一項就多收入了近4000元。
王生忠沒有因為身體的不便而選擇等、靠、要,在駐村幹部的講解和指引下,他深知只有自主脫貧才能實現真正的脫貧。靠自己的雙手,家中已經有三頭牛的王生忠想到了通過養殖業走向致富路。
2016年8月,王生忠通過「530」貸款5萬元,購買了3頭母牛和60隻羊。「每周二和周四,我就會騎著三輪車為柯魯柯鎮政府配送鮮奶和酸奶。」一個冬天下來,單是配送鮮奶的收入就達到2400元,此外,2016年的100隻育肥羊出欄60隻,淨收入了大約1.2萬元。一年的時間,王生忠一家在政府的幫助下初步實現了脫貧,養殖業也成了家裡的的穩定經濟來源。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工商聯常委劉國忠曾指出,如果貧困人口自身不努力、不主動、不作為,外力再強,可持續脫貧也是一句空話。只有做好精神上的扶貧,拔掉貧困戶的「思想窮根」,貧困人口才能真正實現脫貧。2016年,閒不住的王生忠申請加入了林業管護員隊伍,也像工薪族一樣上下班、領工資。
王生忠在德令哈市精準扶貧綜合服務中心。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吳蘊聰/攝
通過2016年一年的精準扶貧和2017年一年的鞏固提升,2017年,全家五口人人均收入達到了11678元,遠遠超出了4000元的脫貧收入標準。「在政府的幫扶下,我們的生活好了,孩子們也都上了大學。」王生忠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2017年底,他徹底還清了借貸的5萬元,還承包了6畝土地,養殖業的規模也打算再擴大。
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