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市貧困戶:從「被動」脫貧到「主動」致富

2021-01-07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吳蘊聰

「以前家裡沒有基本的經濟收入,甚至還要欠帳。當時最大的願望就是能過上吃飽肚子的日子。」走進青海省德令哈市柯魯柯鎮安康村村民代存忠家裡的小院,寬敞整潔的客廳,生機盎然的盆景植物,讓人很難想像到兩年前這個家庭的窘迫。

「沒錢」,是代存忠對2015年以前家庭狀況最直觀描述。

2004年,代存忠一家從海東樂都浦臺鄉來到德令哈,落戶在了柯魯柯鎮安康村。因為沒有趕上德令哈農場改制,沒有分到地的代存忠一家只得依靠他四處打零工生存。「除了供孩子讀書外,2015年妻子患病,需要長期的治療和定期檢查。」因為家中缺少勞動力,昂貴的醫藥費不僅掏空了這個基本沒有經濟收入的家庭,更是背上了1萬元的債務。

在德令哈市柯魯柯鎮安康村,共有貧困戶7戶25人。精準扶貧離不開精神扶貧,德令哈市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針對不同原因致貧的貧困戶,市級領導帶頭進村入戶宣講,幫助他們掌握政策措施,引導貧困群眾革除陋習,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使「我要脫貧」成為貧困群眾的主流意識,提升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自覺性和主動意識。

「我想脫貧!」貧困這頂帽子給代存忠家帶來了太大的負擔。自精準扶貧工作啟動後,他於2015年主動向安康村村委會提交了貧困戶申請書,並於2015年底,被正式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安康村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成為了一名林業管護員,有了固定的工資。

為了更快更好地幫助貧困戶脫貧,安康村駐村工作隊員還利用本村閒置的荒灘地大力發展藜麥種植增加貧困戶收入。並於2016年開墾出120畝耕地種植藜麥分給貧困戶,通過「錯峰就業」的方式,讓以代存忠為代表的貧困人口不僅能夠堅守在林業管理崗位,同時還能實現這120畝地的集體耕種。2016年,貧困戶僅藜麥一項就增收了6000元。

2016年,在政府的幫扶下,代存忠一家通過自己的勞動實現了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973元。有了固定的收入,代存忠沒有因為能夠「過上吃飽肚子的日子」而等、靠、要。在政府精準扶貧的政策幫助下,短短兩年時間,一家人正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代存忠向記者介紹自己的脫貧狀況。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吳蘊聰/攝

等、靠、要不能實現真正徹底的脫貧,只有自身的主動性才能夠徹底甩掉貧困的帽子。2017年,代存忠一家在致富這條路上,有了更大的主動性。

「一邊幹,一邊學。」安康村駐村工作隊員康軍勝這樣形容代存忠的工作狀態。2017年,代存忠一家通過德哈令市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530」貸款(既為貧困戶中有勞動力、有發展意願的貧困人口,每戶提供貸款5萬元以內、限期三年以內貸款,利息為0。)5萬元,在村上自主承包了10畝耕地種植藜麥。在第一書記和村「兩委」班子的支持下,村上免費為他提供了機器和技術指導,再加上他在集體種植期間憑藉自身的肯幹好學掌握了豐富的種植技術,代存忠種植的藜麥獲得了大豐收。

2017年底,全家僅種植藜麥的單項收入就達到了2萬元。代存忠一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達到了16544.45元。2017年10月,他主動遞交了退出貧困的申請。

「莊稼是不會虧人的,只要肯幹。」有了第一次成功種植藜麥的經驗,代村忠和妻子的勁頭更大了。找到正確的致富路後,2018年,他在林業管理工作之餘與村委會合作承包了都蘭縣香日德鎮的150畝地繼續種植藜麥,「有100畝地都是我自己的,如果收成好,能多打一倍,預計100畝地有10萬塊收入。」代存忠笑著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5月16日他就要去香日德鎮準備開犁下種。「我打算僱些當地村民在地裡除草、田間管護,幫助村民掙錢。」

「我要脫貧」始終紮根於代存忠的意識裡。從建檔立卡貧困戶變成村上的致富帶頭人,代存忠深知自己的致富路離不開黨的政策。「扶貧不能光靠政府。」他表示,貧困人口這麼多,如果都躺在政府的身上,自己只知道等靠要,猴年馬月也脫不了貧。

感謝黨,這不僅僅是代存忠一個脫貧戶的心聲。

「共產黨好,總書記好,是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這樣的貧困戶過上了好日子,走上致富路。」談及脫貧的感受,烏蘭乾溝村一社村民王生忠激動地說道。

王生忠因患先天性小兒麻痺症,導致下肢二級殘疾。家中三個孩子的學費也成為了這個缺乏勞動力家庭的重大負擔。在接受政府的幫扶前,一家五口人一年到頭只能在自家的農田裡幹農活,年人均收入只有2800元左右。2015年底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精準扶貧需要政策宣傳,更需要教育帶動。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德令哈市民政局和駐村幹部多次到王生忠家中講解扶貧政策,出點子、想辦法。樹立一家人自主脫貧、勤勞致富的勇氣和信心。在政府的鼓勵下,2016年,王生忠和妻子孔尚菊商量改變種植結構,種植小麥和青稞各6畝。年底以每斤1.3元的價格賣出青稞3000斤,光這一項就多收入了近4000元。

王生忠沒有因為身體的不便而選擇等、靠、要,在駐村幹部的講解和指引下,他深知只有自主脫貧才能實現真正的脫貧。靠自己的雙手,家中已經有三頭牛的王生忠想到了通過養殖業走向致富路。

2016年8月,王生忠通過「530」貸款5萬元,購買了3頭母牛和60隻羊。「每周二和周四,我就會騎著三輪車為柯魯柯鎮政府配送鮮奶和酸奶。」一個冬天下來,單是配送鮮奶的收入就達到2400元,此外,2016年的100隻育肥羊出欄60隻,淨收入了大約1.2萬元。一年的時間,王生忠一家在政府的幫助下初步實現了脫貧,養殖業也成了家裡的的穩定經濟來源。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工商聯常委劉國忠曾指出,如果貧困人口自身不努力、不主動、不作為,外力再強,可持續脫貧也是一句空話。只有做好精神上的扶貧,拔掉貧困戶的「思想窮根」,貧困人口才能真正實現脫貧。2016年,閒不住的王生忠申請加入了林業管護員隊伍,也像工薪族一樣上下班、領工資。

王生忠在德令哈市精準扶貧綜合服務中心。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吳蘊聰/攝

通過2016年一年的精準扶貧和2017年一年的鞏固提升,2017年,全家五口人人均收入達到了11678元,遠遠超出了4000元的脫貧收入標準。「在政府的幫扶下,我們的生活好了,孩子們也都上了大學。」王生忠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2017年底,他徹底還清了借貸的5萬元,還承包了6畝土地,養殖業的規模也打算再擴大。

編輯:李玥

相關焦點

  • 新疆脫貧攻堅「金點子」讓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在南疆,不僅僅看到的是瓜果飄香,而且看到了一幅幅脫貧攻堅的生動畫面,貧困戶的「金點子」比比皆是,紛紛念起了「致富經」,奔上了小康大道。 「賒牛」讓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達吾提•買買提本是庫爾勒市英下鄉的貧困戶,正當他為如何甩掉貧困帽而發愁時,得到鄉裡的一個好消息:鄉裡無償送一頭牛給他們飼養,幫助他們脫貧。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讓貧困戶腰包鼓起來——延邊構建產業扶貧項目...
    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積極發展鄉村旅遊、電商等新興業態,引導發揮龍頭企業、專合組織、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等帶動作用……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延邊州構建了產業扶貧項目收益分配特色模式,貧困群眾均可參與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這條具有邊疆民族特色的產業扶貧發展之路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的華麗蛻變丨荔波縣甲良鎮...
    駐村脫貧攻堅隊了解我家的情況以後,我家被識別為貧困戶。不過,我知道駐村幹部只能是扶上馬,送一程,更好的生活還得靠自己努力。我不能「等靠要」,希望自己發揮養豬技術特長自主創業。於是,在國家扶貧創業扶持優惠政策下,我申請特惠貸款5萬元,在自家木樓下圍圈搞起了生豬養殖。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 家禽屠宰服務裡走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 家禽屠宰服務裡走出致富路 信息來源:融水苗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 發布日期:2020-12-09 09:19 【字體:大中小】 為了確保雞鴨的品質,龔漢科從雞鴨的收購到屠宰、運輸,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關,生意越做越好。
  • 探索扶貧新模式 「被動」變「主動」激發脫貧新活力
    自脫貧攻堅工作安排以來,聊城市冠縣清水鎮湯村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上級扶貧工作部署,以紮實的工作作風、飽滿的工作熱情、積極地工作態度,帶領全村兩委幹部,強化責任擔當,落實幫扶項目,解決貧困實際困難,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讓貧困群體不愁吃、不愁穿、住房、教育、醫療有保障。
  • 瓊海結對幫扶激活「造血細胞」 貧困戶靠勤勞脫貧
    兩年前,他因患有腰間盤突出,家裡僅靠他一個人的勞動力,每天只能望田興嘆,想靠勞動致富卻力不從心。令他沒想到的是,瓊海市紀委在幫扶「駐村聯戶、結對幫扶」後,不到兩年時間,不僅幫扶他家脫貧了,也幫助其他7戶貧困戶一舉擺脫了貧困的帽子。這是瓊海市紀委在結對幫扶工作中的一個縮影。
  • 沅江貧困戶變身「發明家」以「智」脫貧走上致富路
    紅網時刻益陽7月30日訊(沅江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鄔昊霖 石賽夫 記者 劉麗)「手工切割又慢又切得不好,還經常被枳橙汁濺到眼睛。我就想自己做一臺切割機,省時省力。」7月29日下午,孫玉政一邊用他的新一代電動枳殼切割機忙著手中切割枳殼的活計,一邊介紹道。
  • 陝西安康扶貧空間:為山貨打通下山脫貧路 讓貧困戶搭上致富順風車
    為了儘快推動貧困地區實現從賣資源到賣品牌的轉型,推動農業發展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2018年5月開始,安康扶貧空間開始盤活資源,打造「最安康」品牌。「安康貧困戶的脫貧優勢就是農特產品,而老百姓關注的是舌尖上的安全。」安康扶貧空間總經理助理兼電商運營中心經理劉正奎介紹道,安康市瞄準食品安全原生態,與打造「最安康」品牌不謀而合。
  • 豐寧葦子溝村:蹚出脫貧路 打開致富門
    原標題:豐寧葦子溝村:蹚出脫貧路 打開致富門6月的壩上綠意蔥蘢,位於接壩地區的豐寧滿族自治縣土城鎮葦子溝村更顯得生機勃勃:一排排紅牆紅瓦的小葦子溝新村鑲嵌在綠色原野中,村民徹底告別了泥土房,笑意盈盈;西瓜大棚內,瓜秧已經竄到兩尺來長,布滿花苞;非遺「北京絹人」項目工廠內,村裡的婦女用精巧的雙手創造著美好生活……短短幾年內,葦子溝村民和「無基礎無產業無信心
  • 方城縣獨樹鎮:能人致富 鞏固脫貧成效
    河南方城訊(段守毅)近段時間,由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獨樹鎮人民政府牽頭,分別由方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獨樹服務站、獨樹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所、獨樹鎮農業服務中心對獨樹鎮養殖大戶、致富帶頭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等進行了多場次的培訓。
  • 「石頭地」裡開出致富花——靈石縣吳莊村的整村脫貧紀實
    脫貧必須先立志2016年,春風送暖,全國脫貧攻堅工作全面推開,吳莊村被認定為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靈石縣投資促進局和晉中銀行靈石支行的駐村幫扶工作隊相繼進駐到吳莊村,村民們終於看到了希望。不等不靠激發內力面對村子裡老年人多,勞動力少的問題,村幹部和幫扶工作隊開拓思路,激發脫貧動力,鼓勵村民互幫互助,大膽地走致富路。晉中銀行靈石支行幫扶工作隊建設運行了「愛心超市」,推行積分獎勵機制,對主動性強、表現優秀的貧困戶進行獎勵。
  • 瀋陽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打通致富路
    找到「金點子」 拔掉「窮根子」瀋陽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打通致富路  10月16日,記者走進法庫縣王陵村溫景林的家中,曾經的建檔立卡戶如今已擁有兩座蔬菜大棚以及11隻小尾寒羊,蓋起了三間新瓦房,每年淨收入超過6萬元。「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咱們農民才有了現在的好日子啊!」
  • 劉「脫貧」、任「致富」和張「振興」
    2015年8月,河南交通投資集團的第一任駐村第一書記到崗,至今共有三任第一書記派駐王莊。三任駐村第一書記劉劍君、任雲飛、張家祥到王莊後都有了新名字:劉「脫貧」、任「致富」、張「振興」。叫我劉「脫貧」2015年8月,河南選派12332名優秀幹部駐村任第一書記。
  • 脫貧故事丨張繼卓:從貧困戶到脫貧明星的華麗轉身
    「脫貧故事·說說我家的大變化」 在張繼卓新居的客廳裡,最醒目的是2016年度巴中市「脫貧攻堅之星」、正直鎮「自主脫貧之星」、柳樹村「脫貧致富之星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自貢大安鋪就致富「小康路」
    2019年,榮軻懷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堅持目標和問題導向,因戶施策,制定出170戶512人鞏固防止返貧措施,形成「大安區雙柏村已脫貧貧困戶鞏固措施和脫貧措施清單管理臺帳」。同時,他建立為民服務臺帳、千名第一書記訪萬家工作檯帳,細緻深入了解並記錄相關問題,逐一制定訴求、矛盾等事項解決辦法和日程安排,做到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形成周例會制度,將任務清單落實到人。
  • 「我的脫貧故事」我從貧困戶變成了致富帶頭人丨播州區茅慄鎮金山...
    我是播州區茅慄鎮金山村的生豬養殖戶,也曾經是村裡有名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們兩口子,常年外出務工,由於缺乏技術,只能幹些體力活,收入甚微,兩個孩子的學費都拿不出來。想幹事也願意幹,但是沒有致富的路子,又缺乏資金,家庭生活感覺越過越艱難。圖為賀孝超和妻子正在採摘蔬菜,為生豬準備飼料。  我們家好日子的開始,得益於黨委政府和區幫扶部門的幫助。
  • 西峽縣西坪鎮:剷除思想貧困之根 早日實現光榮脫貧
    近日,河南省西峽縣西坪鎮西官莊村召集全體貧困戶及家屬,在村部黨群服務中心召開扶貧政策學習培訓,此次學習培訓的主要目的是讓每名貧困戶更加詳細的了解和掌握當前國家對每名貧困戶實施的主要扶貧政策。會上,他先是對全體人員進行思想再發動和教育深引導,然後引導貧困戶敞開心扉,暢談生活中的好經驗、好作法,並及時記錄貧困戶關於想脫貧、欲脫貧的一些積極向上的想法,鼓勵貧困群眾樹立脫貧信心,從思想根基上剷除滋生貧窮的根系,變被動為主動,堅信擺脫困境的鬥志和能力,積極參與鎮上各種致富能力培訓班,提升脫貧致富的綜合素質,為早日步入小康努力奮鬥。
  • 讓更多貧困戶養上「致富雞」
    養雞產業具有周期短、成效快等特點,同時節糧型蛋雞瞄準的是我國人均土地少、飼料資源不足的問題,非常適應廣大貧困地區的氣候和飼料資源特點,是幫助貧困人口脫貧的有效方式。種業是農業的根基。作為一個家禽遺傳育種工作者,我始終把培育適合我國廣大貧困地區的新品種作為奮鬥目標。
  • 【脫貧門道】脫貧、致富、奔康!香巴拉鎮唱響脫貧奔康的鏗鏘之歌!
    【脫貧門道】脫貧、致富、奔康!香巴拉鎮唱響脫貧奔康的鏗鏘之歌!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香巴拉鎮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等要求,狠抓責任、政策、工作「三落實」,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責任導向,通過政府引導、項目整合、社會參與等措施,採取「集體組織+農戶+基地」「支部+企業+基地+貧困戶」「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下足繡花功夫攻 堅中之堅,匯聚各方力量解 困中之困,全力以赴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 「脫貧攻堅·村村道」赫章縣刺竹村:脫貧變化看得見,致富幸福摸得著
    如今的刺竹村,寬敞馬路通到農戶家門口,村裡的雜草、垃圾、廢棄物都得到了清理,環境乾淨衛生。刺竹村低保貧困戶龍世雲說:「村裡真是大變樣。把水泥路修到家門口,又給家裡修了灶臺、廁所,還爭取了電視機、電磁爐、衣櫃,環境衛生得到很大改善,日子越過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