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印巴戰爭最慘烈一戰:巴軍中校拒絕投降命令,戰至最後一人

2020-12-23 小院之觀

1970年的巴基斯坦大選產生了一個結果,國民議會全部的191個席位裡,人民聯盟得到了151席,其領導人穆吉布·拉赫曼將出任總理。

還沒上任,拉赫曼就拋出了自己的「六點綱領」,具體內容不少,最後結果只有一個:照此實施,東巴和西巴將形成事實上的分裂。

原因還是來自歷史,印巴分治後,巴基斯坦由東巴和西巴組成,兩者相距3000多公裡,中間隔了個印度。東巴和西巴既有民族、宗教的差異,又有政治、經濟的不均衡。

東巴地少人多,經濟比西巴發達不少,但在政府裡始終缺少話語權,西巴家族們執掌著巴基斯坦。長此以往,東巴漸生二心,開始要求自治,穆吉布的人民聯盟正是主張東巴獨立的組織。

巴基斯坦政府當然不能容忍分裂發生,拉赫曼號召東巴進行罷工。

矛盾就此訴諸武力,葉海亞·汗下令東巴首府執行宵禁並派軍隊進入。3月25日,東巴發生兵變,內戰爆發。

東巴軍不是政府軍對手,兩個月後,東巴動亂已基本被平息,局勢逐漸平穩。

但對巴基斯坦世仇印度來說,這是打擊和分裂巴基斯坦的絕好機會,在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印度沒有佔到便宜,這次不會放過良機。

印度遂表示全力支持拉赫曼和人民聯盟,並在邊境集結軍隊向巴基斯坦施加壓力。

1971年7月,印度完成了入侵東巴的軍事準備,以難民問題為藉口,出動7個師約16萬餘人,準備向東巴實施閃電戰,試圖一舉佔領東巴。

12月3日,早已蓄勢待發的印軍出動,入侵東巴基斯坦。

印度這時的總理是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甘地,又有參謀長馬內克肖統帥三軍,在第二次印巴戰爭後印度臥薪嘗膽,進口了大批先進軍備並大幅擴軍,統帥力、軍力和戰力都已遠超十年前。

在印軍強大的攻勢面前,巴軍雖然也在拉特普爾前沿戰、庫爾納防禦戰、庫什蒂拉反擊戰、德巴河防禦戰等局部戰鬥中遲滯了印軍的腳步,給敵人造成慘重傷亡,但在整體上終究無法扭轉大局。

戰至12月15日,印軍已從東、西、北三面進抵東巴的中心達卡,這裡也是印度戰略中最終的目標。

15日下午5時起,印軍暫停了對巴軍的進攻,開始反覆對巴軍統帥尼亞奇勸降。尼亞奇此時已完全失去了繼續作戰的信心,得到巴基斯坦政府同意政治解決的消息後,他在16日上午與印軍代表——第95山地旅群指揮官納格拉進行了談判,同意停火,接受印方無條件投降的要求。

下午4點30分,兩軍代表在降書上簽字,尼亞奇隨後下令,東巴的巴基斯坦軍隊放下武器向印軍投降。

第三次印巴戰爭就此結束,印軍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佔領了東巴,扶持起了孟加拉國政府,巴基斯坦被肢解,失去了60%人口,50%外匯收入和20%稅收,印度達到了稱雄南亞次大陸的戰爭目的。

這一天,巴基斯坦全國一片死寂,報紙上刊出大幅黑框的標題:東巴,我為你哭泣。

話說回來,巴基斯坦軍隊雖然無力抵擋印軍進攻,卻並不代表巴軍毫無鬥志,他們的戰鬥意志一點不差,只是在指揮、軍力上的差距導致了失敗,而不是輸在戰鬥力上。在戰爭中,巴軍也湧現出不少硬漢,他們的精神同樣不容小覷。

比如巴軍第33俾路支營營長,薩爾旦·馬穆德中校。

戰事爆發時,馬穆德中校率部防守傑馬勒布爾,這裡是通往達卡的必經之路,馬穆德手下卻只有1500人,兵力單薄。

稍早之前,印軍經過苦戰,也始終無法攻克卡馬爾普爾——傑馬勒布爾軸線上的卡馬爾普爾哨所,這個哨所只有俾支路營的一個連140多人防守,卻連日打退數倍於己一個加強旅的印軍進攻,贏得了敵軍的尊敬,逼迫印軍只能將其圍困。

印軍統帥辛格惱羞成怒,準備下令炮兵將卡鎮夷平,務必在12月5日前拿下卡馬爾普爾。

指揮戰鬥的巴軍卡德準將見目的已達到,守軍也已彈盡糧絕,繼續堅守已無意義,在12月4日晚親自向哨所守軍下達投降命令,卡馬爾普爾巴軍這才放下武器投降。戰鬥結束後,辛格親自來到陣地查看,並要求印軍必須像對待勇士那樣尊敬戰俘,給他們應有的待遇。

卡馬爾普爾是巴軍榮耀之戰,但印軍沒有料到,防守卡馬爾普爾的只是俾路支營一個連,這個營在他們營長薩爾旦·馬穆德中校統帥下有怎樣的戰鬥決心。

拿下卡馬爾普爾後,印軍第95旅群兵分三路,合圍傑馬勒布爾。印軍向不戰而勝,派人向守軍送去勸降信,馬穆德中校回了一封信,並在信中夾了一顆子彈,裡面這麼寫道:

希望這顆子彈將給予你高昂的鬥志。謝謝你的來信,我們在這裡正等著與你戰鬥。我指出:40架次的飛機是不夠的。請你申請更多的架次……希望我下次發現你手中拿的是一挺司登衝鋒鎗,而不是一支筆。

12月9日,印軍發起了進攻,他們先以兩個營的兵力進行試探性進攻。10日,經過空軍和炮兵的炮火準備,大舉進攻開始,同時印軍又調來了一個旅增援,兵力佔據壓倒性優勢。

馬穆德中校指揮手下,在絕對劣勢兵力下堅守了傑馬勒布爾要塞兩天兩夜,巴軍指揮部認為戰略目的已達到,下令守軍撤退。

11日凌晨,馬穆德率殘部趁夜色向達卡方向秘密轉移。但此時,傑馬勒布爾已被印軍圍得水洩不通,很難不被發現撤出包圍圈。

果然,印軍第1拉薩輕步兵營發現了撤退的巴軍,擋住了去路。巴軍趁著印軍主力尚未趕到,集中火力拼死殺出一條血路,接連突破印軍3道防線,經過慘烈的戰鬥終於殺出重圍,此時馬穆德手下僅剩下了200餘人撤往達卡。

這並不是馬穆德和俾支路營官兵最後的表演,更悲壯的還在後面。

巴軍統帥尼亞奇下令投降後,馬穆德帶著自己的殘部500多人正在達卡城郊外一處陣地防守。此時陣地已被印軍團團包圍,其他守軍也紛紛放下了武器,就地向印軍投降。

收到尼亞奇的投降令後,馬穆德選擇了拒絕,他召集所有官兵宣布:為了巴基斯坦的榮耀,我們將戰鬥到最後一刻!俾路支營凝聚力極強,手下士兵情緒激昂,都表示願意追隨馬穆德決一死戰。

入夜後,馬穆德率領部隊開始了最後一次慘烈的衝鋒,結果無需多說,天還未放亮,陣地周圍已是一片沉寂,最後一聲槍響也早已消失了。馬穆德中校和他的士兵們實現了自己的誓言,戰至了最後一刻最後一人,沒有一個向印軍投降。

此戰規模雖不大,我卻覺得它是第三次印巴戰爭中最慘烈的戰鬥,因為這一戰真正體現了巴基斯坦的民族精神。

戰場上總少不了勇士,不止巴基斯坦,印度軍隊也有硬漢,馬穆德中校和他部下可算作第三次印巴戰爭其中之代表。

相關焦點

  • 第三次印巴戰爭——肢解巴基斯坦
    英迪拉·普裡雅達希尼·甘地時任印度總理,其父尼赫魯,生活在這樣的政治家族中,深諳政治之道,尤其父尼赫魯因對華戰爭失敗跌落總理寶座,對於戰爭之事更是沉著,謹慎。當東巴之亂發生後,英迪拉·甘地夫人表現極其冷靜,並沒有立馬出兵,其實不是不想出兵恰恰相反,印度是最希望東巴獨立的。在第一,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印度一直估計東巴背後偷襲,不敢全力出手。
  • 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是如何將巴基斯坦一分為二的?
    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發生之前,巴基斯坦有兩大部分,一是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的西巴基斯坦,二是位於次大陸東北的東巴基斯坦,兩者相隔兩千餘公裡之遙。巴基斯坦國土這種奇特的構造方式,源於英國炮製的「蒙巴頓方案」,簡單生硬地按宗教人口分布劃分而成,東西巴正是穆斯林主要聚居區。
  • 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失去了1.7億人口
    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失去了一半的人口,二分之一的海軍,三分之一的陸軍,四分之一的空軍,接近六分之一的國土。然而就在六年前的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巴基斯坦主動發起進攻,迅速佔領印控的克什米爾地區500平方公裡土地,巴軍第六裝甲師於希亞爾科特重創號稱「黑象」的印軍第一裝甲師,擊毀和俘獲印軍近100輛坦克,絕望的印軍步兵抱著炸藥包衝向巴軍坦克。
  • 南亞霸權印度戰爭史——第三次印巴戰爭
    其實不然,印度作為一個地區大國,近半個世紀以來,除了中國擊敗過印度,打出50年的兩國和平外,南亞其他國家幾乎對印度都是無可奈何的狀態,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印度的霸權戰爭史——第三次印巴戰爭
  • 印度再次發動戰爭,巴鐵空軍成頂梁柱,關鍵時刻扭轉戰局
    第二次印巴戰爭的起因,就是克什米爾遊擊隊與印度軍隊交戰引起的,當時他們在印巴停火線附近展開了激烈交火,並將戰火引入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為了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巴基斯坦方面便果斷出擊,對印軍展開了攻擊。第二次印巴戰爭的時間是在1965年8月至1966年1月,本次戰爭以印度慘敗而收場。
  • 金國最後一戰多慘烈?絕望金國僅剩孤城,人間地獄如何看此戰便知
    蒙古滅金之戰在歷史上備受矚目,這是蒙古人入主中原的決定性戰爭。從1211年到1234年,蒙金兩國大戰20多年,最後蒙古聯合南宋夾擊,在蔡州之戰中全殲金國殘餘勢力,金國徹底宣告滅亡。這場決定蒙金兩國生死的蔡州之戰,歷時四個月,在後世一直被列為古代最慘烈的圍城戰之一,那麼在蒙宋聯軍包圍的蔡州城,到底發生過什麼呢?一、滅國之戰蒙古滅金之戰規模宏大,成吉思汗和他的兒子窩闊臺、拖雷兩代人,花了20多年才把金國這個龐然大物給吞滅。
  • 前哨:巴武裝滲透暴露行蹤,印軍特戰緊急追蹤,慘烈肉搏後同歸於盡
    所以克什米爾地區印軍最主要的一項任務就是反滲透作戰,而這次雙方的衝突就是一次滲透和反滲透行動引起的。圖:印軍繳獲的滲透武裝分子的個人物資根據此輪衝突後印軍向媒體公布的信息顯示,在4月1日,印方根據收到的情報和前方哨所的偵察信息發現,一隊人數不詳的武裝人員在當天從巴基斯坦方向秘密越過了停火線,滲透進了印控克什米爾地區。
  • 最後投降的日寇潛伏叢林30年
    這名曾經的日軍中尉,以「二戰中最後投降的日本兵」而聞名:在「二戰」結束後他拒絕接受日本戰敗的事實,潛入菲律賓的熱帶叢林,打死打傷130名菲律賓人,直到1974年3月10日才投降。躲入叢林拒絕繳械小野田寬郎1922年3月出生於日本和歌山縣海南市。20世紀30年代小野曾經來到中國的武漢,當時他在日本一個商行做買賣。
  • 二戰德軍最後一戰—帝國大廈保衛戰,守軍為何無一人投降?
    1945年春,柏林保衛戰已經不可避免,德國的哥得哈格.海英裡希中將在部署柏林防禦措施時,把國會大廈和總理府設為防禦的中心地區,但是在這個地區並沒有布置大量的守軍和裝備,因為當時德國的兵力和裝備補給都不允許在同一地區布置強大的防守力量,所以哥得哈格.海英裡希中將在部署完防線後將剩餘的可分配的步兵化整為零,分為若干的戰鬥小隊,進行對中心地區的協防
  • 二戰中最慘烈的太平洋戰爭,美國人第一次見到亞洲人的戰爭觀!
    二戰有兩大戰場最為慘烈,一個是蘇德戰場,一個是太平洋戰場。說蘇德戰場是二戰中最慘烈的戰爭,沒有人會懷疑,也沒有人會否認,但是太平洋戰爭的慘烈程度卻被很多人忽略了。美國雖然執行先歐後亞的政策,但也並不是說美國放任日本在相關地區的侵略一點兒也不管。因為相比於日本,德國帶給世界的危機更為嚴重。
  • 第三次印巴戰爭50周年,莫迪收到鄰國祝福,巴基斯坦陷入一片沉默
    據印度國防新聞12月17日報導,印度總理莫迪於12月16日在新德裡的國家戰爭紀念館向1971年印巴戰爭中喪生的印度士兵致敬,印度國防部長辛格在會場上接待了莫迪總理,大批陸軍士兵和退伍軍人參加了在北部城鎮烏德漢普爾總部舉行的慶祝活動。
  • 第三次印巴戰爭50周年日,莫迪收到鄰國祝福,巴基斯坦陷入一片沉默
    據印度國防新聞12月17日報導,印度總理莫迪於12月16日在新德裡的國家戰爭紀念館向1971年印巴戰爭中喪生的印度士兵致敬,印度國防部長辛格在會場上接待了莫迪總理,大批陸軍士兵和退伍軍人參加了在北部城鎮烏德漢普爾總部舉行的慶祝活動。
  • 抗戰史上最慘烈的戰役、一寸山河一寸血、三十萬英魂埋骨
    而它也是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場戰役。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戰日戰爭中第一場大型會戰,同時也是規模最大,過程最慘烈的一場戰役。同時標誌著中日全面戰爭的開始。淞滬會戰有多慘烈,從下面幾次戰鬥可見一斑。寶山保衛戰(戰至最後一人)第18軍98師292旅583團三營營長姚子青奉命堅守寶山。
  • 解放軍白沙門戰役以寡敵眾 打響解放海南島最慘烈一戰
    新華社四野總分社記者常工在《追記壯烈的白沙門小島之戰》報導中寫道:「敵人在島上一無所獲。遺棄在島上的槍枝武器已被勇士們一齊毀壞。勇士們為人民解放事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軍事作家楊迪在《創造渡海作戰的奇蹟》中評價說:「他們給敵人造成了很大錯覺,敵人錯誤地判斷我軍要直接登陸海口市。因此,迅速調集62軍一個主力師和海、空軍主力集中攻擊我軍這2個連隊。
  • 守衛國會大廈:二戰德軍最後的瘋狂,戰鬥到底有多慘烈?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歷史上最慘烈的一次戰役,導致數千萬人死亡。由於交戰雙方都屬於大國,所以軍事實力相當。在抗戰期間動用了坦克、飛機、大炮等破壞性極強的武器,導致許多地方都一片狼藉。僅存的一小支德軍依舊不願接受失敗的事實,他們將部隊緊急收攏起來,並且全都聚集在柏林,決意展開最後的戰鬥。面對德國的反抗,蘇聯早就已經有所準備,他們調集了數百萬士兵守在柏林,將最後一支德軍圍堵在城內,使他們退無可退,只能選擇投降。為了確保最後一戰順利結束,蘇聯調來了飛機、坦克以及火炮等重型武器,誓要把柏林剷平。
  • 一將功成萬骨枯,白起長平一戰坑殺四十餘萬人!
    中國古代不虧是名將輩出,除了最為人熟知的三國名將外,其實戰國時代也有不少赫赫有名引領時代割據的名將,這其中之一就要說到白起。白起也可以說是戰國'猛男'第一人了,人生數時間的沙場幾乎沒有敗績,傳聞說戰國時代戰死者有兩百萬人之多,其中有一半的死都或多或少和白起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 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是哪次?
    在人類有文字記載的3500多年的時間裡,世界上共發生過14531次大規模的戰爭,即便是在高喊著和平、民主的今天,戰爭又何曾有過停止?從波西戰爭到羅馬帝國,從亞歷山大大帝到拿破崙,從十字軍東徵到蒙古帝國西徵,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就像走馬燈一樣輪番上演,而且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惜以犧牲人類的生命為代價。當然,戰爭最大的犧牲者是平民百姓。提起人類歷史上最殘酷最慘烈的戰爭非第二次世界大戰莫屬。而二戰中東線蘇德戰場更是慘烈無比。
  • 韓戰:志願軍反情報戰開展的有聲有色
    在第二次戰役開始前,美軍對於志願軍規模的判斷是12個師,5萬人至7萬人,加上朝鮮軍隊約8萬人。而實際上,僅美軍第8軍正面的志願軍就有6個軍以上,共計24萬人。此外,在東線的志願軍第9兵團也有大約15萬人,實際兵力是美軍估算的3倍。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美軍在第二次戰役前,情報不準,判斷謬誤百出,慘敗是理所當然的。
  • 1939年的崑崙關戰役:中日戰史上最慘烈攻堅戰
    一九三八年十月,日本佔領武漢和廣州,非但沒有達到迫使中國政府投降的目的,反而遭到更頑強的抵抗。日本方面分析,僅靠陸軍已很難進行內陸大規模積極作戰,一九三九年四月,日本軍事偵察得到情報,中國獲得外援最重要的路線即法屬印度支那線,運進中國支持物資達總支持量的八五成。日本軍部決定切斷中國抵抗其侵略的最主要補給路線,遂發動桂南戰役,奪取南寧。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國進攻波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