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巴基斯坦大選產生了一個結果,國民議會全部的191個席位裡,人民聯盟得到了151席,其領導人穆吉布·拉赫曼將出任總理。
還沒上任,拉赫曼就拋出了自己的「六點綱領」,具體內容不少,最後結果只有一個:照此實施,東巴和西巴將形成事實上的分裂。
原因還是來自歷史,印巴分治後,巴基斯坦由東巴和西巴組成,兩者相距3000多公裡,中間隔了個印度。東巴和西巴既有民族、宗教的差異,又有政治、經濟的不均衡。
東巴地少人多,經濟比西巴發達不少,但在政府裡始終缺少話語權,西巴家族們執掌著巴基斯坦。長此以往,東巴漸生二心,開始要求自治,穆吉布的人民聯盟正是主張東巴獨立的組織。
巴基斯坦政府當然不能容忍分裂發生,拉赫曼號召東巴進行罷工。
矛盾就此訴諸武力,葉海亞·汗下令東巴首府執行宵禁並派軍隊進入。3月25日,東巴發生兵變,內戰爆發。
東巴軍不是政府軍對手,兩個月後,東巴動亂已基本被平息,局勢逐漸平穩。
但對巴基斯坦世仇印度來說,這是打擊和分裂巴基斯坦的絕好機會,在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印度沒有佔到便宜,這次不會放過良機。
印度遂表示全力支持拉赫曼和人民聯盟,並在邊境集結軍隊向巴基斯坦施加壓力。
1971年7月,印度完成了入侵東巴的軍事準備,以難民問題為藉口,出動7個師約16萬餘人,準備向東巴實施閃電戰,試圖一舉佔領東巴。
12月3日,早已蓄勢待發的印軍出動,入侵東巴基斯坦。
印度這時的總理是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甘地,又有參謀長馬內克肖統帥三軍,在第二次印巴戰爭後印度臥薪嘗膽,進口了大批先進軍備並大幅擴軍,統帥力、軍力和戰力都已遠超十年前。
在印軍強大的攻勢面前,巴軍雖然也在拉特普爾前沿戰、庫爾納防禦戰、庫什蒂拉反擊戰、德巴河防禦戰等局部戰鬥中遲滯了印軍的腳步,給敵人造成慘重傷亡,但在整體上終究無法扭轉大局。
戰至12月15日,印軍已從東、西、北三面進抵東巴的中心達卡,這裡也是印度戰略中最終的目標。
15日下午5時起,印軍暫停了對巴軍的進攻,開始反覆對巴軍統帥尼亞奇勸降。尼亞奇此時已完全失去了繼續作戰的信心,得到巴基斯坦政府同意政治解決的消息後,他在16日上午與印軍代表——第95山地旅群指揮官納格拉進行了談判,同意停火,接受印方無條件投降的要求。
下午4點30分,兩軍代表在降書上簽字,尼亞奇隨後下令,東巴的巴基斯坦軍隊放下武器向印軍投降。
第三次印巴戰爭就此結束,印軍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佔領了東巴,扶持起了孟加拉國政府,巴基斯坦被肢解,失去了60%人口,50%外匯收入和20%稅收,印度達到了稱雄南亞次大陸的戰爭目的。
這一天,巴基斯坦全國一片死寂,報紙上刊出大幅黑框的標題:東巴,我為你哭泣。
話說回來,巴基斯坦軍隊雖然無力抵擋印軍進攻,卻並不代表巴軍毫無鬥志,他們的戰鬥意志一點不差,只是在指揮、軍力上的差距導致了失敗,而不是輸在戰鬥力上。在戰爭中,巴軍也湧現出不少硬漢,他們的精神同樣不容小覷。
比如巴軍第33俾路支營營長,薩爾旦·馬穆德中校。
戰事爆發時,馬穆德中校率部防守傑馬勒布爾,這裡是通往達卡的必經之路,馬穆德手下卻只有1500人,兵力單薄。
稍早之前,印軍經過苦戰,也始終無法攻克卡馬爾普爾——傑馬勒布爾軸線上的卡馬爾普爾哨所,這個哨所只有俾支路營的一個連140多人防守,卻連日打退數倍於己一個加強旅的印軍進攻,贏得了敵軍的尊敬,逼迫印軍只能將其圍困。
印軍統帥辛格惱羞成怒,準備下令炮兵將卡鎮夷平,務必在12月5日前拿下卡馬爾普爾。
指揮戰鬥的巴軍卡德準將見目的已達到,守軍也已彈盡糧絕,繼續堅守已無意義,在12月4日晚親自向哨所守軍下達投降命令,卡馬爾普爾巴軍這才放下武器投降。戰鬥結束後,辛格親自來到陣地查看,並要求印軍必須像對待勇士那樣尊敬戰俘,給他們應有的待遇。
卡馬爾普爾是巴軍榮耀之戰,但印軍沒有料到,防守卡馬爾普爾的只是俾路支營一個連,這個營在他們營長薩爾旦·馬穆德中校統帥下有怎樣的戰鬥決心。
拿下卡馬爾普爾後,印軍第95旅群兵分三路,合圍傑馬勒布爾。印軍向不戰而勝,派人向守軍送去勸降信,馬穆德中校回了一封信,並在信中夾了一顆子彈,裡面這麼寫道:
希望這顆子彈將給予你高昂的鬥志。謝謝你的來信,我們在這裡正等著與你戰鬥。我指出:40架次的飛機是不夠的。請你申請更多的架次……希望我下次發現你手中拿的是一挺司登衝鋒鎗,而不是一支筆。
12月9日,印軍發起了進攻,他們先以兩個營的兵力進行試探性進攻。10日,經過空軍和炮兵的炮火準備,大舉進攻開始,同時印軍又調來了一個旅增援,兵力佔據壓倒性優勢。
馬穆德中校指揮手下,在絕對劣勢兵力下堅守了傑馬勒布爾要塞兩天兩夜,巴軍指揮部認為戰略目的已達到,下令守軍撤退。
11日凌晨,馬穆德率殘部趁夜色向達卡方向秘密轉移。但此時,傑馬勒布爾已被印軍圍得水洩不通,很難不被發現撤出包圍圈。
果然,印軍第1拉薩輕步兵營發現了撤退的巴軍,擋住了去路。巴軍趁著印軍主力尚未趕到,集中火力拼死殺出一條血路,接連突破印軍3道防線,經過慘烈的戰鬥終於殺出重圍,此時馬穆德手下僅剩下了200餘人撤往達卡。
這並不是馬穆德和俾支路營官兵最後的表演,更悲壯的還在後面。
巴軍統帥尼亞奇下令投降後,馬穆德帶著自己的殘部500多人正在達卡城郊外一處陣地防守。此時陣地已被印軍團團包圍,其他守軍也紛紛放下了武器,就地向印軍投降。
收到尼亞奇的投降令後,馬穆德選擇了拒絕,他召集所有官兵宣布:為了巴基斯坦的榮耀,我們將戰鬥到最後一刻!俾路支營凝聚力極強,手下士兵情緒激昂,都表示願意追隨馬穆德決一死戰。
入夜後,馬穆德率領部隊開始了最後一次慘烈的衝鋒,結果無需多說,天還未放亮,陣地周圍已是一片沉寂,最後一聲槍響也早已消失了。馬穆德中校和他的士兵們實現了自己的誓言,戰至了最後一刻最後一人,沒有一個向印軍投降。
此戰規模雖不大,我卻覺得它是第三次印巴戰爭中最慘烈的戰鬥,因為這一戰真正體現了巴基斯坦的民族精神。
戰場上總少不了勇士,不止巴基斯坦,印度軍隊也有硬漢,馬穆德中校和他部下可算作第三次印巴戰爭其中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