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
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做好「三農」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3月召開的全市農村工作會議,開啟新一年「三農」工作的新篇章。南京市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將聚焦一系列硬任務:鞏固「兩個100%脫貧」的攻堅成果、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狠抓生豬生產恢復……
即日起,本報推出《聚焦鄉村振興,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系列報導,看2020年南京如何用「硬措施」決勝「硬任務」。
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發展,而產業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
近日,我市印發了《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在前列的實施意見》的文件,到 2022 年南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在全省前列,爭當鄉村產業振興排頭兵。近年來,我市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作為農業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大量興起,走出了一條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興之路」。
新產業:農旅融合融出一片「春光」
陽光下,連片的油菜花搖曳生姿,百畝杜鵑花海湧起紅色的波浪,春風不時飄來青草和花香的味道。「這才是春天的樣子嘛!」在位於八卦洲的紅杜鵑農業生態園內,陳女士帶著家人享受周末。
陳女士正是搭乘著「金陵鄉村踏春行」鄉村遊的車輛來的,作為我市「六請」系列活動中的重頭戲之一,請「寧」郊遊活動眼下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紅杜鵑生態園也重新迎來了遊客。紅杜鵑農業科技集團負責人王冬寶心裡高興,在農旅融合的道路上,人氣就是財氣。
「農業企業的第一產業肯定要興旺,否則無從談起。」王冬寶介紹,園區佔地2000餘畝,作為省級「菜籃子」基地,每年葡萄產量超過百萬斤、蔬菜產量超過200萬斤,還有1000畝水面養殖螃蟹。同時,作為中國休閒農業AAA級景區,創建葡萄文化產業園、玫瑰風情園、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等多個景點,市民來到園區可以看花、採野菜、抓魚抓蝦,享受田園樂趣。
「我們還花了兩年時間創建了杜鵑花文化園,種植了200畝杜鵑花,準備打造『杜鵑文化藝術節』,製作比如口紅、服裝、絲巾等杜鵑花文創產品,把我們的品牌打響。」王冬寶說道。
王冬寶發現,一方面將規模農業、高效農業的景觀資源與旅遊融合,極大提升農業價值鏈;同時,藉助旅遊傳播力,又可以提高農業品牌的影響力。
休閒農業這塊蛋糕已經越做越大。截止2019年底,全市休閒農業接待遊客達到2800萬人次,綜合收入超過85億元。根據《實施意見》,南京將要做精鄉村休閒旅遊業,到 2022 年,休閒農業綜合收入達 120 億元,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新業態:加工產業鏈延長傳「酒香」
看著貨架上不同包裝的鹽水鴨、醬鴨、燒雞等產品,小張吃完鴨血粉絲付了錢,想了想又買走了兩袋鹽水鴨。「都說南京是『鴨都』,我自己吃完鴨血粉絲,再帶點特產回家給家人嘗嘗。」
這是櫻桃鴨門店裡常見的一幕,這類熟食銷售、餐飲一體化的門店目前在南京已經有20多家。
「我們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禽肉深加工企業,這兩年來開始延伸探索餐飲服務。我們是專業做鴨子食品的,一方面我們有很多配料和老滷,可以做鴨血粉絲、鴨腿飯等,另一方面消費者也比較信賴我們的品牌,他們願意消費那麼就延伸了我們的產業鏈。」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晏南飛介紹,拓展餐飲服務兩年以來,受到市場的歡迎,目前餐飲的銷售份額已經佔據了全公司產品銷售額的三分之一。
「更關鍵的是,這種輕餐飲的服務增加了門店的流量並吸引新一代的年輕消費者,帶動了門店熟食產品銷售量的節節攀升。」櫻桃鴨的餐飲服務也趕上了外賣行業興起的紅利,本地化餐飲消費中線上消費的人群也越來越多,這又反過來拉動了餐飲消費。
「為什麼有的傳統的農業企業難以再做大,就是因為他們只有生產加工。哪怕產品在行業內做得很好,但『酒香也怕巷子深』,離消費者越遠,就越是難以形成人人熟知的品牌。」晏南飛告訴記者,把農產品加工的第二產業延伸到銷售、餐飲的第三產業的同時,品牌效益越發凸顯。
「做強鄉村新型服務業,推動農產品批發零售提檔升級,也就大大拓寬了農業增值增效空間。」南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道,提高新型經營主體增強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能力,更好地滿足農產品和涉農服務消費個性化、多樣化等趨勢,從而帶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升級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新模式:技術推動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在江寧湖熟街道,「一產強品牌、二產增效益、三產聚人氣」的融合發展思路,正推動著農業產值不斷攀升。
「以前種植雙孢菇那是靠天吃飯,對溫度和二氧化碳濃度要求很高。但現在我們通過技術手段以及解決,全年可以不間斷供貨。」南京金時川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沙建軍告訴記者。
這家企業位於湖熟街道河北社區,是一家主要從事食用菌種植與銷售為一體的南京市江寧區龍頭企業。該公司利用現有綠色食用菌種植基礎,建設現代化工廠,保持恆溫恆溼的環境,不僅將雞糞、秸稈等變廢為寶,投入低、產品品質高,打破了傳統農業的季節性生產局限,增強了產品市場競爭力。2019年,該公司年產量達到1500噸,佔據了南京市雙孢菇市場50%以上,形成了較高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農業一產強品牌至關重要,我們著力打造特色品牌,6萬畝省級綠色優質水稻基地讓『湖熟大米』在全國打響了知名度。」湖熟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街道還將發展鄉村旅遊作為融合關鍵,已創成省四星級鄉村旅遊點1個,三星級鄉村旅遊點3個。2019年,街道接待遊客人數突破99萬人次,其中鄉村旅遊接待遊客89.69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6%和85.4%,鄉村旅遊已成為推動湖熟農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增收的新途徑。
「產業融合要將一產與二、三產業之間深度融合,而不是機械性地建立聯繫,是要真正實現從產品特色到利益分配的深度融合。下一步,南京還要加快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做大做強做優鄉村產業,實現鄉村振興。」南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道。
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麗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