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地球發現深海巖石激發在火星尋找生命新希望

2020-12-21 太平洋電腦網

據外媒CNET報導,目前機器人探測器仍未找到火星上微生物存在的證據。多虧一位堅定的科學家,我們可能對如何找到它有了更好的了解。 東京大學的地球微生物學家Yohey Suzuki花了十年的時間研究從深海中挖出的古老火山巖,同時尋找難以捉摸的細菌生命。 他終於通過仔細研究裂縫找到了它。

Suzuki周四在東京大學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 「看到巖石中如此豐富的微生物生活,我認為這是一個夢想 。」 2010年,科學家在太平洋海床以下的多個位置發現了這些巖石樣品。玄武巖巖石可以追溯到大約1350萬至1.04億年之間,是由海底火山形成的。

Suzuki最初試圖通過分裂巖石並從中間研磨材料來找到細菌生命,但無濟於事。 後來,Suzuki和他的團隊嘗試了一種新方法:用環氧樹脂穩定巖石並切下可以在顯微鏡下觀察的薄片。研究人員將其與使DNA彈出的染料結合在一起。然後彈出來。 科學家發現細菌密集地堆積在充滿粘土礦物的微小裂縫中。

「這些裂縫是一個非常友好的生活場所。」 Suzuki說。「黏土礦物就像地球上的魔法物質;如果您能找到黏土礦物,您幾乎總能找到其中生活的微生物。」

研究人員在 《Communications Biology》 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

火星是粘土礦床的所在地。NASA的「好奇號」漫遊者最近一直在探索「紅色星球」上的「含粘土單位」。Suzuki現正與NASA的詹森太空中心合作,提出研究火星上巖石的方法,以期揭示與他在地球深處發現的秘密相同的秘密。

Suzuki表示: 「現在我幾乎可以期望自己能在火星上找到生命。」

【來源:cnBeta.COM】

相關焦點

  • 外星生命探測又有新進展!美科學家研究發現:火星上或曾孕育生命
    【南方+12月3日訊】據英國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家稱,火星上的生命可能曾經在這顆紅色星球表面以下數英裡的地方繁衍生息,在那裡地熱能融化厚厚的冰層,使單細胞生物得以繁衍。
  • 科學家發現與地球環境相似星球或存在水和生命
    科學家發現與地球環境相似星球或存在水和生命  中國網4月19日訊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4月17日報導,自數百年以來,人類一直直覺地認為在銀河系眾多的行星中,肯定能找到和地球環境類似的行星。這一距離不遠不近恰到好處,這樣行星上既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氣溫適宜,適合生命生存。因為行星上有液態水的存在,所以天體物理學家認為這些星球很有可能存在生命,或者曾經有過生命的存在。  在過去的五年裡,科學家們通過NASA在2009年3月份推出的克卜勒望遠鏡探測到了大量的系外行星。這些行星的大小形狀各異,但大多數比地球大,因此想要探測到這些行星並不是難事。
  • 好奇號鑽頭「變硬」,巖石都裂開了,火星有望成為第二地球?
    作者:文/虞子期 火星可以說是人類如今探索最強的天體之一,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發布的新消息之中,「好奇號」漫遊車在執行火星探測任務的時候,意外地獲得了重大突破,那就是意外鑽裂了火星巖石,這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成功,因為這是超出了美國宇航局(NASA)探索過程的預期,最初也沒有想到「好奇號
  • 探測器在火星上的這些發現,讓科學家堅信:人類移民火星能實現
    馬裡納裡斯谷也叫水手峽谷,長度超過4000公裡,最深的地方達到8千米,清晨的峽谷似乎更加迷人,陽光照射到火星大氣的塵埃上,在天空留下了一輪藍色太陽,如果站在火星就能看到這樣奇妙的景象。1997年探路者號登陸火星,這是探路者號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巖石都向同一個方向傾斜,科學家認為,洪水會衝擊這些巖石。
  • 在蛋白石中尋找生命
    這或許能給我們提供新的線索,揭示地球和火星上遠古生命的跡象。這顆寶石是一顆蛋白石,是在印度尼西亞的一塊巖石中被發現的。它的綽號叫「貝弗利」(Beverly),裡面裝著一隻蟬蛹的外殼。在今年6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機制,試圖解釋它的形成過程。
  • 直徑只有地球1/4,液態水卻是地球的2倍,這裡極可能藏著生命
    就拿火星來說,人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就往上面發射探測器了,到今天發射的探測器不低於45顆,結果呢?到了今天我們依舊只能說,火星上可能還保留著生命,但可以肯定的是,就算有生命也只是微生物。從人類對火星的探索就可以看出來,人類的實力還非常有限,至今連火星都沒玩明白。
  • 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嗎?讓我們來分析一下證據
    但是火星的表面是一個極其惡劣的環境,如果存在或者曾經存在過生命的跡象,可能都很難發現。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一點可行的尋找方法都沒有。 1 |尋找巖石中的結構 在地球上,這意味著化石,也就是「恐龍的骨頭」,歐洲航天局ExoMars項目的科學家喬治·瓦格說,「如果能看到任何類似的東西,這就可以表明他還活著。」 但是可悲的是,這並不適合微生物。
  • ​火星上究竟是否有生命,「火星2020」會揭開真相嗎?
    7月20日,阿聯的「希望號」(Hope)率先出發,中國的「天問一號」、美國的「毅力號」(Perseverance)很快將緊隨其後,帶著人類科學家的美好期望,奔赴5500萬公裡之外的紅色星球。考察火星上的生命蹤跡是此次探索的一個重要科學研究任務之一。雖然火星上沒有「火星人」,但是否存在低級或者原始生命形式,能否為解釋生命起源提供思路,一直是科學家們孜孜以求的問題。
  • 火星上是否有生命,讓我們評估一下證據
    在火星上發現生命的最簡單的方法是,一個多觸手的東西從一塊巖石後面跳出來,向我們招手:「歡迎,地球人,我在這裡!」「第二理想的情況是,探測器採集土壤樣本,發現一群蠕動的微生物。但是火星的表面是一個極其惡劣的環境,生命的跡象,如果它存在或曾經存在過,可能很難探測到。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更多的好方法來尋找它。
  • 南太平洋海底火山發現奇特微生物 在火星上也可能生存
    來源:新浪科技研究人員在南太平洋海底深處巖石裂縫發現微生物,這些單細胞微生物或許與火星潛在的生命十分接近。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南太平洋海底火山巖樣本中發現了一種單細胞、以甲烷為食的微生物,這種地球深處發現的神秘微生物或許將成為探索其他星球生命形式的關鍵。通常情況下,海底中提取每立方釐米泥漿中可能包含近100個細菌,但是在南太平洋海底火山巖樣本中卻發現每立方釐米樣本包含近100億個細菌。
  • 火星再現神秘物體!這次是一頭「海豹」,照片異常清晰
    多年來,美國也是一直對火星非常感興趣,特別是上世紀末開始,美國決定了未來的「火星移民」計劃後,更是多次向火星發射新的探測器,希望可以徹底了解火星。自從前段時間,在火星上工作了10多年的「機遇號」徹底退役之後,如今在火星上最受歡迎的2個火星探測器,一個是「好奇號」,另一個就是今年新抵達火星的「毅力號」。那麼,「毅力號」在火星上都有哪些新的發現呢?
  • 科學家在死海的岸邊發現了生命可能起源於地球的物質
    能夠參與化學過程並能溶於水的磷化合物是形成初級生命的必要條件。自然界中的磷只存在於惰性的磷酸鹽類礦物的成分中,因此它們不可能成為合成第一個生物體的磷源。對科學家來說,哪些磷化合物促成了RNA和DNA等分子的構建模塊,這仍然是一個謎。
  • 有劇毒或有生命,火星土壤帶回地球的風險,後果不可預知!
    科學家魂牽夢縈的火星火星採樣返回對於科學家來說,那是一件無比激動的事情,但有天體生物學家卻尖銳地指出,火星上帶回的土壤可能會引發未知的風險,而一旦實驗室保管不周或者洩露到外界,後果可能不堪設想!火星日出人類已經採樣過那麼多次,沒見有啥問題?
  • 火星上有黏土,或許這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表明火星上有生命
    然而,火星上液態水的存在並不能保證它就適合於居住。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火星上的地表水具有很高的酸度,因此無法維持生命。「好奇號」探測器證實火星上有黏土存在,這表明火星上曾經有水。2012年8月,「好奇號」探測器登陸於火星表面,並執行了一項任務,即:去尋找曾經有利於微生物生命的環境條件,這也包括了尋找水的跡象。
  • 「盜版地球」被科學家發現,與地球十分相似,人類有機會移居嗎?
    起初,人類只是出於興趣和愛好去探索宇宙,想知道宇宙中究竟有多少奧秘,而今天,這些科學家不只是出於自身興趣去探索宇宙,而是為了人類文明能夠繼續下去。科學家們發現,在距地球不到5光年的「盜版地球」中,水和大氣並不缺乏。大家也許會問,小編你為什麼這麼說?
  • 火星表面現「人像」?科學家至今未解釋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大家都知道,火星是如今我們人類探索最多的地外星球之一,當然探索火星我們也是具有目的性的,例如:尋找火星資源,尋找火星生命,為未來建立火星居住地打下基礎等等
  • 在火星發現大腿骨和摩爾斯電碼?盤點NASA的火星趣圖與科學解釋
    但科學家們認為,這只是巖石的特殊形狀與光線角度結合後造成的。現在,NASA對於這些像是骨骼化石或動物殘骸的東西統統這樣解釋:「火星的大氣層中一直都沒有足夠的氧氣或其他東西支持這些複雜的生物體出現。因此,大型動物化石的存在是不可能的。」 3 有人在火星上放了一個甜甜圈?
  • 「毒溫泉」孕育早期生命,這是地外生命探索重要依據
    據國外媒體報導,地球生命起源一直是困惑科學家數十年的未解謎團,目前,最新研究表明,地球早期生命可能是從「毒溫泉」開始的,同時,深入了解地球上複雜分子的形成過程,將有助於指引我們在太陽系其他星球上尋找生命形式。
  • 地球最初的生命如何應對最大的威脅——水
    他是該校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生物化學家,也是遊說NASA探訪耶澤羅撞擊坑的科學家之一。他之所以對這個隕石坑感興趣,是因為它很契合他關於(火星和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觀點。她認為,在熱液噴口下方的巖石中,熱量和化學反應會使水分子凝結或分解,從而形成乾燥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巖石與水的相互作用會使水流失」。與此同時,海水也會慢慢地流入,這就像是「一種乾濕循環」。普賴納認為,這一過程將使深海巖石更適合關鍵分子的形成。當然,這仍然只是一種假設,「你還需要做相關的實驗來證明它可以發生某些反應」。
  • 中國科學家有了新發現,讓火星「找」水事半功倍
    作為我們地球的「鄰居」,火星備受關注。它表面曾經有水,甚至可能還有古生命的跡象,這令人產生無限想像。如今,火星已經成為人類對太陽系深空探測的熱門目標。今年我國就將首次實施火星探測任務,火星探測的一條主線就是尋找水的線索,而將「找」水定量化將更加幫助我們對火星宜居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