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初的生命如何應對最大的威脅——水

2020-12-21 上遊新聞

▲生命可能起源於陸地水體中,也許就類似於加拿大的曼尼古根湖,這其實是一個由遠古撞擊形成的隕石坑

生命依賴於水,但水也能分解DNA和其他關鍵分子。那麼,最早的細胞如何解決這一悖論?

2021年2月18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有一艘飛船進入火星的大氣層,它將啟動著陸系統和空中吊裝機動結構,將名為「毅力號」的六輪漫遊車降落到火星表面。如果一切順利,這臺火星車將著陸在耶澤羅撞擊坑,這是一個靠近火星赤道、寬45公裡的隕石坑,可能曾經是一個液態水湖泊。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者約翰·薩瑟蘭特別關注毅力號的進展。他是該校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生物化學家,也是遊說NASA探訪耶澤羅撞擊坑的科學家之一。他之所以對這個隕石坑感興趣,是因為它很契合他關於(火星和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觀點。

在生命起源問題上,關於少數分子經歷了哪些化學步驟才轉化為最早的生物細胞,研究者的觀點已經發生了變化。著陸點的選擇正是反映了這種變化。儘管長期以來,許多科學家都推測這些「先驅」細胞來自海洋,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生命的關鍵分子及其核心轉變過程,只能發生在像耶澤羅撞擊坑這樣的地方,即一個由溪流構成的相對較淺的水體。

若干研究表明,生命的基礎化學物質需要太陽光的紫外線輻射才能形成,其所處的水環境有時必須高度濃縮,甚至完全乾燥。在室內實驗中,薩瑟蘭和其他科學家通過溫和加熱簡單的碳基化學物質,使它們經受紫外線輻射並時不時加以乾燥,製造出了DNA、蛋白質和細胞的其他關鍵成分。化學家還從未在模擬海水的條件下合成如此多樣的生物分子。

新出現的證據使許多研究人員放棄了生命出現於海洋的觀點,轉而關注陸地環境,主要是那些乾濕交替的地方。當然,並不是所有科學家都改變了看法,但是支持陸地起源觀點的科學家表示,該觀點為一個長期以來的悖論——儘管水是生命的必要條件,但它也會破壞生命的核心組成部分——提供了解決方案。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行星科學家大衛·卡特林表示,陸地表面的湖泊和水塘很有可能是生命的誕生地,「在過去的15年裡,已經有大量的工作支持了這個方向」。

原始湯

儘管目前對於生命還沒有一個標準化的定義,但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生命必須包含幾個組成部分,如攜帶信息的分子——DNA、RNA或其他分子。一定存在某種複製這些分子指令的方法,儘管複製過程不夠完美,會出現錯誤,但這正是演化的基礎。此外,最早的生命必須能夠養活並維持自身存在,也許是利用蛋白質酶。最後,某些物質會將這些不同的部分連接起來,使其獨立於周圍環境。

對生命起源的實驗室研究正式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許多研究人員認為生命起源於海洋,海水中存在著一種富含碳基化學物質的混合物,稱為「原始湯」。早在在20世紀20年代,蘇聯生物化學家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奧巴林和英國遺傳學家約翰·伯頓·桑德森·霍爾丹就各自提出了這一概念。他們都將早期地球想像成一個巨大的化工廠,大量的碳基化學物質溶解在早期海水中。奧巴林解釋道,越來越複雜的顆粒不斷形成,最終生成了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他稱之為「生命的基礎」。

▲在20世紀50年代的實驗中,斯坦利·米勒利用簡單的基礎分子生成了胺基酸

195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一位名叫斯坦利·米勒的年輕研究者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實驗。許多人認為,該實驗的結果證實了上述觀點。他用一個盛著水的玻璃瓶來模擬海洋,用另一個裝著甲烷、氨和氫的玻璃瓶來模擬早期地球大氣,兩個瓶子之間用管子相連。米勒用電極模擬閃電,通過幾天的加熱和電擊,瓶子裡的物質和水反應生成了甘氨酸,這是最簡單的胺基酸,也是蛋白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研究者據此認為,生命起源於海洋表面附近。

然而,今天的許多科學家指出,這種觀點存在一個根本問題:生命的基礎分子會在水中分解。這是因為,蛋白質和核酸(如DNA和RNA)在連結處十分脆弱。蛋白質是由胺基酸鏈組成的,而核酸由核苷酸鏈組成。如果把這些分子放到水中,連結鏈就會斷裂。已故的生物化學家羅伯特·夏皮羅在他1986年的代表作《起源》中批評了海洋原始湯的假說,他寫道,在碳化學中,「水是一個敵人,必須儘可能地被排除在外」。

這就是水的悖論。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合成生物學家凱特·阿達馬拉表示,今天的生物細胞通過限制水在內部的自由流動來解決這一問題。出於這個原因,常見的細胞質示意圖常常是錯誤的。「我們被教導細胞質就像一個袋子,可以裝下所有東西,而這一切都在遊動,」她補充道,「事實並非如此。一切都是在細胞內搭建起來的,而且是在一團凝膠當中,而不是一個水袋。」

許多研究者認為,如果生命能控制水分,那麼其中的含義顯而易見:生命可能是在陸地上形成的,因為水在陸地上只能間歇性地存在。

源於陸地

支持這種觀點的關鍵證據出現在2009年,當時薩瑟蘭宣布,他的團隊已經成功製造出組成RNA的4種核苷酸中的兩種。他們從磷酸鹽和4種簡單的碳基化學物質開始,包括一種名為「氨基氫」的氰化物鹽。這些化學物質全部溶解在水中,但濃度很高,而且關鍵步驟需要紫外線輻射。薩瑟蘭表示,這樣的反應不能在海水中發生,而只能發生在暴露於陽光下的小水塘或小溪中,那裡可以使化學物質濃度升高。

薩瑟蘭的團隊已經證明,利用同樣的起始物質,即使處理方法稍有不同,也能產生蛋白質和脂質的前體。研究人員認為,如果含有氰化物鹽的水體被太陽曬乾,留下一層與氰化物有關的乾燥化學物質,然後被地熱活動加熱,就可能發生這些反應。在過去的一年裡,他的團隊利用太陽能和相同的高濃度化學物質製造出了DNA的構建單元,這在以前被認為是不可能的。

美國NSF-NASA化學演化中心的生物化學家莫蘭·弗倫克爾-品特和同事擴展了這一成果。去年,他們發現,胺基酸在乾燥後,會自發地連接起來,形成類蛋白質鏈。與其他胺基酸相比,組成今天蛋白質的20種胺基酸更可能發生這種反應。這就意味著,間歇性的乾燥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生命在數百種可能的情況下只使用這些胺基酸。「我們看到了對如今胺基酸的選擇,」弗倫克爾-品特說。

乾燥與潮溼

間歇性的乾燥還有助於驅動這些基礎分子組裝成更複雜的、類似生命的結構。

1982年,當時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工作的研究者大衛·迪默和蓋爾·巴切菲爾德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一個類似的經典實驗。他們的目標是研究另一類長鏈分子——脂質——如何自組織形成包圍細胞的膜。他們首先製造了囊泡:一種由兩層脂質包裹的含水囊狀結構。然後,研究人員將囊泡乾燥,脂質就重新組織成多層結構,就像一堆煎餅,而之前漂浮在水中的DNA鏈被困在了脂質層之間。當研究人員重新加入水分時,囊泡發生了改變——裡面有了DNA。這是邁向簡單細胞的重要一步。

「這種乾濕循環隨處可見,」目前在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工作的大衛·迪默說,「就像雨水在溼巖石上蒸發一樣簡單。」他指出,當生物化學物質(如脂質)受到這種乾濕交替的影響時,就會發生不同尋常的情況。

在2008年的一項研究中,迪默的團隊將核苷酸和脂質與水混合,然後進行乾濕循環。當脂質形成層狀結構時,核苷酸就會連接起來,形成類似RNA的鏈——如果沒有輔助的話,這種反應在水中是不會發生的。

其他研究指向了另一個因素,這似乎也是生命起源的關鍵所在:光。這是美國波士頓麻省總醫院合成生物學家傑克·索斯塔克的研究小組得出的結論之一。該小組研究的是「原初生命體」,即含有少量化學物質,但能夠生長、競爭和自我複製的簡單細胞。如果原初生命體暴露在類似於陸地的環境中,它們會表現出更像生命的行為。在凱特·阿達馬拉參與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原初生命體可以利用光的能量進行分裂,以一種簡單的形式進行繁殖。

類似的,同樣在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工作的克勞迪婭·邦菲奧等人在2017年發現,紫外線輻射會推動鐵硫簇的合成,而鐵硫簇對許多蛋白質都至關重要,包括組成電子傳遞鏈的蛋白質。電子傳遞鏈又稱呼吸鏈,是氧化磷酸化的一部分,通過驅動能量儲存分子ATP的合成來為所有活細胞提供能量。鐵硫簇在接觸到水時就會分裂,但邦菲奧的團隊發現,當鐵硫簇被3到12個胺基酸長度的簡單多肽包圍時,會變得更加穩定。

水,但不要太多

諸如此類的研究為生命起源於光線充足,且含有少量水的陸地表面的觀點提供了支持。然而,對於有多少水參與其中,以及水在生命起源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仍然存在爭議。

與迪默一樣,弗倫克爾-品特也認為乾濕循環至關重要。她說,乾燥環境為蛋白質和RNA等鏈狀分子的形成提供了機會。

但是,能簡單地製造RNA和其他分子並不等於生命,生命必須形成一個自我維持的動態系統。弗倫克爾-品特認為,水的破壞性可能是這種系統形成的驅動因素之一。就像被捕食的動物會演化出更快的速度,或者能分泌毒素以防禦捕食者一樣,最初的生物分子也可能演變得能夠應對水的化學攻擊——甚至能更好地利用水的反應活性。

今年,在之前表明乾燥會導致胺基酸自髮結合的研究基礎上,弗倫克爾-品特的團隊繼續探索。他們發現,自發形成的原始蛋白質可以與RNA相互作用,導致二者在水中都變得更加穩定。實際上,水充當了某種選擇壓力的角色:只有那些能在水中「存活」的分子組合才能繼續存在,因為其他的組合會被摧毀。

因此,隨著每一次乾濕循環,較弱的分子(或那些無法通過與其他分子結合來保護自己的分子)就會被摧毀。邦菲奧的團隊在今年的一項研究中也證明了這一點。在這項研究中,他們嘗試將簡單的脂肪酸轉化為更複雜的脂質,類似於如今細胞膜中的脂質。研究人員發現,脂質混合物中較簡單的脂質被水破壞,而較大且更複雜的脂質則不斷積累。「在某個時刻,你會得到足夠的脂質來形成膜,」邦菲奧說道。換言之,水的量可能存在一個恰到好處的值:既不會多到使生物分子太快破壞,也不是少到什麼都改變不了。

溫暖的小水塘

那麼,這一過程可能發生在哪裡?關於這個問題,該領域存在著代溝。許多資深的研究者都致力於這樣或那樣的場景設想,更年輕的研究者則認為,這是一個很開放的問題。

弗倫克爾-品特認為,開闊海洋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化學物質無法濃縮。邦菲奧同意他的觀點,「這確實是個問題」。

▲有一種關於生命起源的設想認為,生命起源於海底噴湧熱鹼性水的噴口,比如大西洋的「失落之城」(Lost City)熱液區

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獨立研究者、地質學家麥可·羅素就一直支持另一種海洋起源觀點。他認為,生命起源於海底的熱液口,那裡的溫暖鹼性水從地質構造中滲出,溫暖的海水與巖石之間發生相互作用,提供化學能量,首先驅動簡單的代謝循環,然後生成並利用RNA等化學物質。

麥可·羅素對薩瑟蘭的方法持批評態度。在他看來,薩瑟蘭「所有這些神奇的化學過程」其實都無關緊要。這是因為,現代生物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化學過程來產生RNA等物質。羅素認為,一定是先出現這些過程,而不是先出現物質本身。「生命會挑選那些非常特殊的分子,但是你不能從替補席上挑選它們。你得從零開始,這才是生命之道,」他說道。

薩瑟蘭反駁道,一旦RNA、蛋白質等分子形成,演化機制就會接管一切,使原初生命體找到製造這些分子的新方法,從而維持自身的生存。

與此同時,許多研究者對麥可·羅素的海底鹼液噴口假說表示懷疑,認為缺乏實驗支持。

▲在紐西蘭羅託魯阿附近「地獄之門」(Hell’s Gate)溫泉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熱液池的樣品經過了乾燥和再溼潤的循環,這促進了化學反應,產生了類似RNA的分子

相比之下,模擬陸地表麵條件的化學實驗則形成了核酸、蛋白質和脂類的基本成分。大衛·卡特林說:「在深海熱液噴口假說中並沒有這些合成過程。而且沒有做過這方面的研究,可能是因為根本做不了。」

弗倫克爾-品特也對海底熱液口的觀點持批評態度,因為她研究的分子在這種條件下無法存在很長時間,「這些原始多肽的形成與熱液噴口不太兼容」。

今年5月,德國杜塞道夫大學博士後、地球化學家瑪蒂娜·普賴納和同事提出了一個可能的答案。她認為,在熱液噴口下方的巖石中,熱量和化學反應會使水分子凝結或分解,從而形成乾燥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巖石與水的相互作用會使水流失」。與此同時,海水也會慢慢地流入,這就像是「一種乾濕循環」。普賴納認為,這一過程將使深海巖石更適合關鍵分子的形成。當然,這仍然只是一種假設,「你還需要做相關的實驗來證明它可以發生某些反應」。

目前這方面的證據還不存在。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實驗結果支持生命起源於陸地小型水體的觀點。薩瑟蘭傾向於由隕石撞擊坑形成的水體,在太陽和剩餘衝擊能量的加熱下,多股水流沿斜坡流下,最後在底部匯合成一個水塘。這將是一個複雜的三維環境,礦物表面充當催化劑,碳基化學物質則在水中反覆溶解,並在陽光下乾燥。「在某種程度上,你可以肯定地說,這一切需要在地表完成,而不能在海洋深處或地殼下十公裡處,」薩瑟蘭說,「然後我們需要磷酸鹽和鐵。鐵鎳隕石很容易就能將這些東西帶到地球上。」此外,撞擊坑理論還有一個更大的優勢:隕石在撞擊大氣層時能產生氰化物。

迪默一直支持的是另一種觀點:火山溫泉。在今年的一項研究中,他和同事布魯斯·戴默提出,脂質可能在熱泉中形成了原始細胞,正如他在早先實驗中所揭示的那樣。溫泉邊緣的乾濕循環驅動了RNA等核酸分子的形成和複製。

迪默在現代火山溫泉中進行了若干實驗,以驗證他的觀點。2018年,他的團隊發現囊泡可以在溫泉中形成,甚至可以包裹核酸——但它們無法在海水中形成。去年的一項後續研究發現,當產生的囊泡乾燥後,核苷酸會連接形成類似RNA的鏈。

縮小生命起源地的範圍需要對生命起源前的化學有更廣泛的了解,包括許多反應如何結合在一起,以及反應發生的條件範圍等。化學家Sara Szymkuć是創業公司Allchemy的總裁,她所領導的團隊試圖挑戰這一龐大的任務。在9月發表了一項綜合研究中,該團隊利用計算機算法探索了一個龐大的已知前生物反應網絡如何產生如今眾多的生物分子。

這個網絡是高度冗餘的,因此即使多個反應被阻斷,關鍵的生物化合物仍然可以形成。出於這個原因,Szymkuć認為目前排除任何生命起源場景都為時過早。我們需要系統地檢驗一系列不同的環境,看看哪些反應會在哪裡發生。

地球之外

如果薩瑟蘭的實驗確實指明了地球生命如何開始,那這些實驗也可以幫助我們探索宇宙中其他生命的可能起源。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毅力號」漫遊車將在火星耶澤羅隕石坑中尋找生命跡象

火星吸引了最多的注意力,因為有明確證據表明其表面曾經存在過液態水。NASA的毅力號漫遊車之所以選擇在耶澤羅撞擊坑著陸,部分原因是那裡似乎曾經是一個湖,而且可能含有薩瑟蘭所研究的化學物質。他幫助撰寫了一份由卡特林主持的報告,並在2018年提交給NASA。報告中總結了生命起源前的化學發現,並就毅力號的著陸地點提出了建議。薩瑟蘭說:「我們展示了這種化學反應,並指出耶澤羅撞擊坑,也就是他們最終選擇的隕石坑,是這種化學反應發生可能性最高的地方。」

毅力號還需要兩個月的時間才能抵達火星,它所收集的樣品將需要數年時間才能通過一項尚未命名的未來任務返回地球。因此,我們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確定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或者是否在數十億年前就有生命存在。但即使沒有發現生命存在的證據,毅力號也可能揭示生命起源前的化學痕跡。

卡特林認為,最好的情況是毅力號在火星沉積層中找到複雜的碳基分子,如脂質或蛋白質,或這些分子降解的殘骸。他還希望找到乾濕循環的證據。這些證據可能以碳酸鹽層的形式出現,因為碳酸鹽層通常是是湖泊乾燥和多次填充後形成的。卡特林還推測「生命在火星上並沒有走得特別遠」,因為我們還沒有看到任何明顯的跡象,比如清晰的化石或富含碳的黑色頁巖。他說:「我們尋找的東西很簡單,甚至可能就是生物起源前的痕跡,而不是真正的細胞本身。」

一種可能的情況是,火星在形成生命的過程中只完成了最初的幾個化學步驟,而不是全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發現火星化石——不是生物化石,而是「前生命」化石。

相關焦點

  • 生命起源之水悖論:地球上第一生命最大的威脅——水
    長期以來,許多科學家一直推測,地球上的第一批細胞出現在海洋中。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生命的關鍵分子及其核心過程只能在相對較淺的水域中形成。因為多項研究表明,生命的基本化學物質需要紫外線才能形成,並且水環境必須高度濃縮,甚至有時會完全變幹。
  • 應對全球變暖 科學家要給地球撐起「太陽傘」
    原標題:應對全球變暖 科學家要給地球撐起「太陽傘」為了使全球變暖的趨勢減緩,科學家們想盡了各種辦法。能否通過減少進入地球的太陽光來消除溫室效應的影響,成了一些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據《環境研究快報》雜誌11月18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開普敦大學的科學家們正在開展一項新的研究,他們試圖通過向地球大氣中噴射反射粒子,阻止一定比例的陽光到達地表,以解除地球因持續氣候變化而面臨的乾旱危機。持續的氣候變化緣何會造成毀滅性乾旱威脅?選擇反射粒子有何標準?如何噴射到合適的位置?通過噴射反射粒子為地球打上「太陽傘」的方式能起到多大作用呢?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人士。
  • 直徑只有地球1/4,液態水卻是地球的2倍,這裡極可能藏著生命
    成為了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但是最近在10月份又有一篇論文對9月的論文提出了質疑,認為最初的研究人小組在分析金星磷化氫數據的時候存在誤差,並且新的論文認為金星大氣中的磷化氫其實只有5ppb。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這就是今年天體物理學上最大的一場烏龍事件。
  • 應對全球變暖科學家應該用「太陽傘」支撐地球
    溫室效應的影響能否通過減少進入地球的陽光來消除,已經成為一些研究者關注的焦點。根據11月18日《環境研究快報》雜誌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開普敦大學的科學家們正在進行一項新的研究,試圖通過向地球大氣層噴灑反射粒子來阻止一定比例的陽光到達地球表面,以緩解地球因持續的氣候變化而面臨的乾旱危機。為什麼持續的氣候變化會造成毀滅性的乾旱威脅?選擇反光粒子的標準是什麼?怎麼噴到合適的位置?
  • 地球上最初沒有人,那第一位女人和男人是如何誕生的?
    在地球上,任何的一個生命個體都是由上一代生命通過繁殖而誕生,無論是動植物,或者是微生物,還是人類都不例外。人類以及大部分的動植物都是通過有性生殖的方式來繁衍後代,雄性和雌性分別提供一半的基因。如果我們追溯一代又一代的先祖,總會回到第一代。既然人類都是上一代的後代,那麼,第一代又是哪裡來的?
  • 地球進入小冰河時期,我們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
    由此一些科學家們就推測地球可能會在15年內進入新一階段的冰河時期,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我們人類該如何應對這一災難呢?冰河時期到底是什麼?冰河時期又稱「冰川期」,是指地球在遙遠時期裡陸地和海洋都被冰層覆蓋的時期,而在此期間溫度也會發生驟降,因此也會改變地球地面的植物和動物的生存環境。
  • 地球環境岌岌可危,科學家表示,2070年35億人生命將受到威脅!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作為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之一,對於人類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地球處於宜居帶中,再加上太陽系對地球的層層保護,促使地球生命的誕生,而地球也憑藉其溫和的環境,孕育出了人類這種高級生命,從而使地球文明有了如今的繁榮。
  • 生命得益於「太空糖」存在於地球上
    它們的存在暗示了地球外的糖類物質接觸到地球時可能會在行星上組成RNA結構。地球上生命如何起源?確切地說早期地球上生命怎樣生長仍是個謎,但是有一種理論認為以RNA為基礎的生命形成早於以DNA為基礎的生命,並伴隨著之後基因物質的初級儲存空間的最終交替。
  • 為什麼地球上都是碳基生命?
    你可能聽過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碳基生命」。但是「碳基生命」真正意味著什麼呢?我們真的是由營火後留下的黑色燒焦的東西,還是鉛筆裡的碳組成的?碳基生物,顧名思義,就是以碳元素為基礎的生命形式。地球生命最初產生和應用的能量是糖,糖又叫什麼?碳水化合物。還是碳。地球上所有已知生命都是主要由碳、氫、氧構成的,生命活動也主要圍繞這幾種元素展開,所以我們都是碳基生物。
  • 地球生命來自哪裡?日本專家重大發現:天外流星墜落帶來生命
    關於地球生命起源一直是科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那麼,人類到底是怎麼起源的,地球生命到底來自於哪裡呢?對此,日本科學家有了重大發現!據衛星網近日消息稱,致力於研究地球生命起源的日本科學家在實驗裝置上模擬了小行星落入海洋的情況。結果表明,水中會形成複雜的有機化合物,例如胺基酸。相關研究報告發表在了《科學報告》期刊上。
  • 月球,實際上就是地球水資源的最大投資者
    地球的磁場在大約64000公裡外的高空形成屏障,它可以允許陽光通過而把太陽帶電粒子隔絕於地球以外,這個磁場不僅保護生命,而且還保護生命存在所必須依賴的液態水。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和一個氧原子組成,它們遇到太陽的帶電粒子就會被打斷化學鍵而分解,一旦分解,這些分子中的氫原子會掙脫地球引力逃向太空,因此由於地球無法復原水分子而導致水自然枯竭。
  • 科學家發現與地球環境相似星球或存在水和生命
    科學家發現與地球環境相似星球或存在水和生命  中國網4月19日訊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4月17日報導,自數百年以來,人類一直直覺地認為在銀河系眾多的行星中,肯定能找到和地球環境類似的行星。從理論數據上來說,這一距離可以讓這些行星的表層有大海、湖泊、河流等形式的液態水的存在。這一距離不遠不近恰到好處,這樣行星上既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氣溫適宜,適合生命生存。因為行星上有液態水的存在,所以天體物理學家認為這些星球很有可能存在生命,或者曾經有過生命的存在。  在過去的五年裡,科學家們通過NASA在2009年3月份推出的克卜勒望遠鏡探測到了大量的系外行星。
  •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如果沒有海洋,地球可以仍舊一片死寂。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有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它就是我們的地球。地球上有無數生命,從低矮的小草到枝繁葉茂的大樹,從舞動雙翅的彩蝶到疾馳飛奔的獵豹,從翱翔天空的飛鳥到暢遊四海的遊魚……這就是我們生機勃勃的地球。
  • 達索系統「生命之水」計劃面世,引領行業更合理使用及保護珍貴水資源
    「生命之水」計劃融合了水資源與水的使用兩大主題,探索行業如何更合理地使用及保護這一世界上最寶貴的資源,使其免受過度耗用的威脅。該活動旨在支持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特別是可持續發展目標6(SDG 6):「為所有人提供水和環境衛生並對其進行可持續管理」,以進一步兌現達索系統在這方面做出的承諾。  通過「生命之水」計劃,達索系統將從衡量與優化、革新與創造、教育這三個角度應對這一挑戰。
  • Netflix出品記錄片《我們的星球》,聚焦地球環境與地球生物。
    ,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感到震撼,也因地球奇觀受到人類行為的威脅而心生愧疚、懺悔。作品分8集,拍攝耗時 4 年,拍攝地遍布全球 50 個國家地區,600 多名工作人員參與其中,從偏遠的北極荒野、神秘的深海到廣袤的非洲地貌和南美多樣化的熱帶雨林,關注全世界生境多樣性的廣度,看地球萬物如何相互依存。
  • 人類已經有了一個地球,為何還要尋找另外的一個「地球」?
    其實在地球史上已經出現過多次的生物滅絕事件,而這些滅絕事件就是由小天體的撞擊所誘發的,就是我們所說的小行星撞地球。小行星撞地球,就是我們地球上會面臨的威脅,就是我們人類生命會面臨的威脅。當然也不止這些,就好比今年的一個新冠病毒,病毒也是可能威脅我們人類的生命的。
  • 地球生命是偶然嗎?宇宙模型幫我們尋找答案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猜測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和縫隙都存在著複雜生命,它們是由無生命物質的「隨意洗牌」形成,而這些無生命物質則是構成生命的基石。即便如此,當前科學家仍缺少支持這一觀點的科學依據。
  • 木衛三,太陽系已知最大的衛星,潛在的生命家園
    木衛三是木星周圍最大的衛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木衛三大約有三千英裡寬,比水星還要大。如果木衛三圍繞太陽運行,它可以被當作是一顆行星,它大到足以被自身重力拉成一個球體。
  • 科學家發現兩顆最像地球行星 或存在海洋和生命 - 河青新聞網...
    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導 外媒稱,科研人員發現八顆位於恆星「金髮姑娘地帶」(即宜居帶,由童話《金髮姑娘和三隻熊》衍生出「金髮姑娘原則」,意指適中、剛剛好)的新行星,它們與恆星的軌道距離適當,可能存在海洋和生命。
  • 應對什麼威脅?蘇聯太空人給出答案
    1986年,美國太空人挑戰者號帶著7名太空人,還沒有飛出地球,升空73秒不到就發生爆炸,一個小細節沒有做好,這些投入大量資金,人力物力,最後都會功虧一簣,03年那會,哥倫比亞太空梭在控制中心失去信號聯繫後,太空梭在錄入德克薩斯上空解體,艙員無一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