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嫦娥,歡迎回家!
11月24日4時30分
文昌航天發射場,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火箭順利發射。
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
嫦娥五號圓滿完成任務,順利回家!
這一次,「嫦娥」不僅實現「奔月」的目標,還歷史性地帶著月球的「禮物」——月球土壤樣品返回地球。
「嫦娥五號」這一次的月球「挖土」,堪稱是迄今為止中國獨立執行的最複雜航天任務,而且這是基於「嫦娥家族」系列探測器的一次又一次成功取得的。今天小V就帶大家一起回顧一下「嫦娥」家族的奔月之路!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
都有哪些不同?
2004年1月,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從此,中國的探月工程誕生了。工程規劃為三期,簡稱「繞、落、回」,也就是繞月探測、月面探測、月球自動採樣返回。在前兩期規劃中,中國已連續成功實施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和嫦娥四號等五次任務。
2007年
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13天後進入月球環繞軌道展開科學探測,並成功獲取了全月球影像圖,第一步「繞月」順利完成;
2010年10月1日
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5天後被月球捕獲,進入環月軌道;
2013年12月
嫦娥三號帶著「玉兔號」月球車成功落月,實現了中國太空飛行器首次地外天體的軟著陸,在月球工作的972天裡獲取了大量實驗數據,創下在月球表面工作時間最長的世界紀錄;
2019 年1月
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的「軟著陸」;
2020年11月24日
嫦娥五號順利發射。與探月工程一期和二期不同的是,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任務擁有「雙程票」,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自動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為後續任務奠定基礎。
從「繞」到「回」, 「嫦娥五號」的特殊意義
有人說,「嫦娥五號」此次任務是迄今為止我國工程難度最大、技術難度最高、關鍵環節最多、最複雜的一項航天任務。這是為什麼呢?
和「前輩」們不同,「嫦娥五號」的整個任務實現了五個「首次」:
首次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
首次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確入軌;
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
首次攜帶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
首次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因此可別小看了「回」這一步,對於咱們國家的探月計劃來說可是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
一是突破關鍵技術,提升我國航天技術水平;
二是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自動採樣返回,推動科技進步;
三是完善探月工程體系,為我國未來開展載人登月與深空探測積累重要人才、技術和物質基礎。
「嫦娥五號」背後投資門道
崛起的中國高端製造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的「勳章」,應有中國高端製造的一份功勞。據了解,「嫦娥五號」搭載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第510研究所的「產品大家族」。
以嫦娥五號核心裝置——月球樣品密封封裝子系統以及返回地球之後的月球樣品解封分裝操作臺為代表,同時還有月塵帶電及著陸器無損探傷測量儀,以及曾在其他型號任務中使用且進行了優化提升的國際救援示位標、貯箱、電源等產品。
這些「家族成員」將在嫦娥五號任務中各司其職,為探月新徵程保駕護航。而這些無疑是我國高端製造崛起的種種力證,正是因為有了超強的技術支撐,也才能領我們欣賞到「嫦娥五號」奔月的「颯爽英姿」。隨著《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逐步推進,我國的高端領域裝備製造將會更加邁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