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在鬱悶的時候喜歡「借酒消愁」。而酒又在中國有著好幾千年的歷史。曹操曾在《短歌行》裡寫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傳說這個杜康就是中國最早造酒的人,因此人們也會用「杜康」來稱呼酒。考古人員曾在新石器時代出土的文物裡找到了釀酒的器具,故酒的文化歷史可謂十分悠久。
不過中華文化中的酒大多為白酒、米酒之類的,至於啤酒那屬於外來的品種。據史料所記,遠在幾千年前的亞洲,古蘇美爾人就已會用大麥為材料製作出了可口的啤酒。這個蘇美爾人就是如今兩河流域的古老民族,很早就具有高度的文明了。不過後來到了中世紀時,啤酒已在歐洲普及了起來。
18世紀中葉,歐發生了工業革命,特別在1776年時蒸汽機的出現,整個歐洲的生產力有了飛速提升。而那會兒製作啤酒也比以前要容易多了,各國的啤酒產量大幅度提高,其中啤酒在英國最為流行。
1840年,英國第1個侵略清廷,從此外國勢力開始入侵中國。起初,侵略者大肆出售有毒的煙土來殘害清朝的國民,但後來大夥也明白了這種東西的毒害,變得開始抗拒它。中國有龐大的消費市場,為了賺取巨額利潤,那些洋人就把咖啡、巧克力等洋食品帶到了中國。
也就是在那個時代,英把啤酒帶到了中國。不過直到1978年,我國才具有大量製作啤酒的技術。此前,受製造很多因素影響,中國的啤酒產量不高,基本都靠進口外國的洋貨而已。啤酒在中國十分受歡迎,故不少外資啤酒廠紛紛到中國做生意,其中非常有名的就是荷蘭喜力啤酒。
19世紀中期,荷蘭喜力啤酒公司創立。由於他們生產出來的啤酒十分可口,所以這家公司一躍而成世界第1的啤酒出口廠。1990年以後,中國的啤酒市場越來越火熱,同時其中的空缺也比較大,喜力公司看到這一商機,馬上開始「進軍」到了我國。後來他們果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起初,喜力僅在上海1個城市投資開廠。他們卻針對國人的喜好而把啤酒的口味製作得符合中國顧客的味道,然後大受歡迎。畢竟喜力原產地為荷蘭,他們領先中國的啤酒業快100年之久,在製作經驗與口味搭配方面要領先國內啤酒很多,所以喜力一下子在中國流行起來。畢竟有意思的是,喜力公司特地把啤酒的外包裝整得如「喜文化」那樣,後來不少的消費者都把喜力當成了國產貨。
其實喜力本是歐洲的廠子,但卻一直在中國有著十分恐怖的銷量。按喜力財務提供的數據,他們在咱中國1年的純利潤達到了300億塊,幾乎是他們全球利潤的六分之一。從這些可看出來,喜力真的在中國市場佔有很大的比重,這也是其深受歡迎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它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