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知名啤酒:一直被誤認為國產品牌,一年在中國默默撈金331億

2020-12-13 文史控

啤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精飲料,在公元前6000年,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地區的蘇美爾人用大麥芽釀成了原始的啤酒,當時的啤酒與現今我們所喝到的啤酒的味道有很大的不同。

到了公元前4000年,人們已經學會用大麥、小米、蜂蜜等製作出16種啤酒,但人們開始使用苦味劑是在公元前3000年,不過啤酒在北歐地區十分受歡迎,公元4世紀時,整個北歐都能看到啤酒。

而啤酒的種類也變得更加豐富。公元1516年,巴伐利亞公國大公威廉四世針對啤酒的製作發布了《德國啤酒純酒法》,而這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食品法律,裡面規定啤酒只可以用啤酒花、麥子、酵母和水作為原料。

19世紀隨著冷凍機的出現,人們開始對啤酒進行低溫後熟的處理,於是啤酒開始有了泡沫,19世紀末,啤酒傳入了中國,我國最早的啤酒作坊是俄羅斯在中國哈爾濱所建立的,1903年英國人與德國人在中國建立了英德啤酒廠,該啤酒廠是青島啤酒廠的前身。

我國也有歷史悠久的酒文化,古人在家中盛情招待客人時通常都會擺上酒,還有文人志士把酒言歡,三國時期曹操就寫下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詩句,如今通俗點來說就是「借酒消愁」。

另外唐朝詩人王維與友人分別時寫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北宋文學家晏殊在《浣溪沙》裡也寫有「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而古人秉燭夜談之時,也少不了有酒作伴。

不過在啤酒還沒有傳入我國之前,我國的字典中也沒有「啤」字,隨著啤酒的傳入,由於德國、荷蘭稱啤酒為「Bier」,英國稱「Beer」等,其中都含有「啤」的音,於是「啤」字便出現了,我國在翻譯時也就用到了「啤酒」一稱。

儘管啤酒剛傳入我國時產量便不大,但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啤酒工業發展迅速,也逐漸不再依賴進口,後於1954年,我國的啤酒也開始進入了國際市場,現今我國最賺錢的啤酒公司:一年收入上千億,比茅臺還賺錢,不是青島!

茅臺酒是世界三大名酒和中國三大名酒「茅五劍」之一,有「國酒」之稱,在我國歷史上,茅臺酒也是歷代王朝貢酒,1915年,茅臺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了金質獎章、獎狀,並且在建國後,茅臺酒也是多次在國內外獲獎,因此被譽為「世界名酒、祖國之光」。

好酒貴在精,如今茅臺酒也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了解在2018年,茅臺酒淨利潤是352億元。

而最賺錢的啤酒公司是喜力,事實上喜力是一家荷蘭釀酒公司,每年在我國低調撈金331億。它的創始人是傑拉德·喜力,他於1863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創建了喜力,是當時最大的啤酒廠,最初的名字為「草堆」。

傑拉德·喜力為了生產出世界上最好的啤酒,幾乎走遍了世界,去尋找最好的配料,為此傑拉德·喜力還建造了一座關於釀酒的私人圖書館,1886年「喜力」正式登上了啤酒的舞臺,它的主要原料是蛇麻子,相比其他一些啤酒,喜力帶給人的感覺是舒服。

而喜力也特別注重創新,成長迅速,現今喜力產品已行銷世界170多個國家。

90年代中期,喜力啤酒公司進入了中國市場,喜力的領導人很快也看到了中國市場的潛力,分別在上海、廣州和海口開設了三家工廠,總部是在上海,此外喜力能迅速打開中國市場,也源於與華潤啤酒的合作。

目前華潤啤酒在中國大陸經營了48家啤酒廠,佔有中國啤酒市場的15%的份額,也是我國啤酒銷售量排行第一的公司,而華潤啤酒能有如此成就,也離不開與喜力的合作,最初華潤啤酒走的是親民路線,低價的東西很多人都喜歡。

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逐漸追求高端產品,在這個時候,華潤啤酒的銷售利潤比不過國外的高端產品,於是喜力也成為了華潤啤酒的一塊敲門磚,步入了啤酒高端市場,也因此獲得了更高的利潤。

為了提高競爭力,喜力推出了新的包裝,更重視年輕人的體驗,更顯青春活力和時尚個性,因此喜力也成為了酒吧和娛樂場所最受歡迎的啤酒飲品。

據資料顯示,2020年5月13日,喜力名列2020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第341位。

荷蘭知名啤酒:一直被誤認為國產品牌,一年在中國默默撈金331億

相關焦點

  • 一個荷蘭知名啤酒,一直被誤認為國產品牌,每年在中國淨賺331億
    是從外文的諧音翻譯過來的,啤這個字是看國外對啤酒的稱呼,總有啤的音,便創造了啤這個字,合稱啤酒。啤酒初期輸入中國的時候發展十分緩慢,1949年後才逐漸加快,現如今中國的啤酒行業也是一個發展比較大的空間。
  • 一個荷蘭啤酒品牌,一直誤認為是國產,每年在中國低調撈金331億
    根據中國古籍《戰國策》儀狄作酒的典故,酒很有可能是部落時期的儀狄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發明的,科學家也在新石器時代發現了釀酒的痕跡。也有人認為酒的發明者是猿猴,畢竟中外都有猴子釀酒的傳說。他們是人類受到了猴子的啟發才發現了釀酒的方法。雖然對酒的歷史爭論很多,但是自從酒問世之後就一直是人類的好朋友。
  • 一個知名荷蘭啤酒品牌,一直誤認為是國產,一年在中國淨賺331億
    因為它便宜又好喝,已經成為了學生和年輕人在外遊玩首選的酒類,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對啤酒的需求也大,也吸引了不少外資進入中國的啤酒行業,喜力啤酒就是其中的一個。 喜力啤酒公司於1863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創建,因為喜力啤酒主要原料是蛇麻子,口感平順甘醇,不像一般的啤酒含有苦澀刺激的味道,所以它漸漸成為了世界上最大出口產品,是最具國際化的第一品牌。
  • 一個荷蘭啤酒品牌,卻被國人誤認為是國產,每年在中國淨賺331億
    在1945年日本投降時,當時的市政府就接管了之前由日本控制的啤酒廠,並且把廠名更改為我們現在聽到的「青島啤酒公司」。 1949年青島解放之後,「青島啤酒公司」又更名為「國營青島啤酒廠」,從此青島啤酒徹底成為了我國的啤酒品牌,並一直延續至今。跟一開始是外企而後慢慢成為國內企業的青島啤酒不同,喜力啤酒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認為是國產啤酒,但實際卻是荷蘭的企業。
  • 一個荷蘭知名啤酒,卻被國人誤認為國產品牌,每年在中國淨賺331億
    啤酒是大家最能接受的飲料之一,借酒消愁愁更愁。而且他在世界上都享有名譽,排在了白開水和茶葉水的後面,啤酒的銷量非常大,中國最知名的啤酒,一個就是青島,一個就是雪花。
  • 荷蘭一知名啤酒,每年在中國撈金300億,卻一直被誤認是國產品牌
    而那會兒製作啤酒也比以前要容易多了,各國的啤酒產量大幅度提高,其中啤酒在英國最為流行。1840年,英國第1個侵略清廷,從此外國勢力開始入侵中國。起初,侵略者大肆出售有毒的煙土來殘害清朝的國民,但後來大夥也明白了這種東西的毒害,變得開始抗拒它。中國有龐大的消費市場,為了賺取巨額利潤,那些洋人就把咖啡、巧克力等洋食品帶到了中國。
  • 金光華李亞鶴:一個被誤認為是國產啤酒的荷蘭品牌
    中國人愛喝酒,尤其愛喝啤酒。因其酒精含量較低,且富有營養,加上價格低廉,一般人都承受得起,因此在中國大受歡迎。不過,金光華李亞鶴知道在中國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啤酒品牌,實際上是荷蘭的,金光華李亞鶴問你知道是哪個品牌嗎? 啤酒是人類最古老的酒精材料,是繼水和茶之後,世界上消耗量排名第三的飲料。
  • 一個日本知名品牌,在中國撈金25年,卻一直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
    一個日本知名品牌,在中國撈金25年,卻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我們國家因為市場龐大,很多國外的公司都紛紛進駐中國,想要分一杯羹,有的公司早早就進駐了中國市場,有的公司則是等中國市場成熟後,才決定進駐我們國家市場。
  • 日本知名飲料,一直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一年在中國營收27億
    說起飲料行業,不少人,率先想到的是百事和可口兩個巨擘,以及康師傅(臺資)旗下的統一,而中國大陸地區的娃哈哈、伊利、蒙牛、光明等企業,也在市場上保持著十分強大的銷量。事實上,很多人並不知道的是,有一款日本知名飲料,在中國也是頗受到歡迎,它一直被誤認為國產品牌,一年在中國就營收27億元。這就是乳酸菌飲料界的著名品牌:養樂多。不妨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 這家荷蘭啤酒品牌,一年營收高達1500億,卻被誤會是國產
    在國內眾多的啤酒品牌中,有一款國外的啤酒也很受消費者喜愛,不過經常被誤認為是國產,它就是喜力啤酒。聽這名字,就連小編都誤會了,「喜力」真的是有一股濃濃的中國風,但人家卻是一個地道的荷蘭品牌。喜力啤酒誕生於1863年,至今已有超百年的歷史,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喜力啤酒已經成為行業巨頭,其僅次於百威英博,是全球排名第二的啤酒廠商。
  • 日本飲料巨頭,一直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每年在中國默默撈金65億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經濟全球化給世界各國帶來了空前的機會,但也衝擊了生產力較弱的國家,當物美價廉的進口商品打擊國產商品時,國家又不得不出臺對應政策。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品牌來自於日本,每年在中國低調撈金幾十億,還一直被大家誤以為是國產品牌,它就是「養樂多」。
  • 日本最暢銷的飲料:每年在中國撈金65億,卻被誤認為是中國產品
    眾所周知,中國市場一直以來都是被公認最有潛力的市場,細數一下世界各個行業的巨頭,從來沒有繞開中國市場,就連飲料業也是如此,目前中國飲料市場上銷售最好的並不是中國本土企業,而是日本以及美國的飲料巨頭。隨後,乳酸菌飲品便馬上風靡中國,上到80歲老人,下到3歲兒童,沒有不喜歡這款飲料的,而乳酸菌賣得最好的就要數養樂多了。大家第一次聽到這樣品牌,認為是國產品牌,加上功效對人們身體好,於是不少民眾都十分青睞養樂多,甚至成為家庭常備飲品。不過你們知道嗎?養樂多並不是我國的自主品牌。
  • 被誤認為「國貨」的4大品牌,超市隨處可見,在國內低調撈金多年
    大家到超市購物的時候,就會接觸到各種牌子,有很多品牌大家耳熟能詳,看起來也很中國化,都是中文名稱,很多人誤認為就是中國牌子,卻是名副其實的國外牌子。事實上,國外有不少企業早看上了中國龐大的市場,不少國外牌子已經默默「潛伏」在中國多年。
  • 一個日本知名品牌,在中國撈金25年,卻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
    我國優秀的企業不斷走向世界,也有國外優秀的品牌不斷注入我們國家。但是有一家國外品牌在我國默默撈金25年,仍然被很多人認為是我們的國產品牌。但在國內的空調行業也有這麼一家知名度不輸三大巨頭的日本品牌,這家日本品牌是一家百年老品牌,在中國已經待了25年,在空調市場也佔了不少份額,它就是「大金空調」。
  • 被誤認為「國貨」的三大品牌,超市隨處可見,每年在中國瘋狂撈金
    與此同時,也有其它國家的企業看中了中國龐大的人口消費基礎,來到國內發展進行本土化營銷。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消費者很容易將一些國外品牌誤認為是國貨,如超市隨處可見的養樂多、金龍魚以及紅牛等品牌。被誤認為「國貨」的三大品牌,超市隨處可見,每年在中國瘋狂撈金養樂多創立至今已有近百年,是一家日本品牌,其產品包裝幾乎很少更換過,也很少打折銷售,但卻非常受消費者喜愛。乳酸菌飲料市場的競爭一直十分激烈,為了保持優勢,不少企業都在不斷推出新品,而一成不變的養樂多卻成功存活下來,並發展壯大。
  • 低調的日本空調巨頭,在中國默默撈金24年,卻被認為是國產品牌
    因此人們對於國貨也早已經改觀了,不過有一個日本空調品牌,在中國市場已經默默撈金24年,卻一直被認為是國產品牌,可以說它的名字也是非常具有本土的文化,這家日本空調巨頭就是大金公司。
  • 被誤認為是國產空調,在中國低調撈金24年,其實是一個日本品牌
    近幾年,國內手機市場的競爭格外激烈,三星、索尼等海外手機廠商接連敗走中國市場,而華為、小米、OV則趁勢崛起。無獨有偶,家電市場也是如此。三菱、東芝等海外品牌在中國市場接連受挫,美的、格力則迅速吞噬其市場份額。
  • 被忽視的日本空調巨頭,「偽裝」成國產品牌,在中國默默撈金25年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政策的放開,諸多外企進入中國市場尋求發展。家電市場迅速被日韓品牌霸佔,直至目前,日韓家電在不少用戶心中,仍是高端品牌的代名詞。甚至不少廠商,因為本土化十分成功,成功「偽裝」成為國產品牌,讓不少消費者難以分辨,例如日本空調巨頭大金就是一家很容易被誤認為中國品牌的日本空調企業。
  • 這種被誤認為是國內產品的啤酒,在中國每年價值英鎊
    文明,酒文化是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隨著酒文化在中國的迅速發展,如今在人們的生活中,他不僅是一種白酒,而且是從啤酒、紅酒和各種酒類中經過時代的演變而衍生出來的,我相信啤酒是眾多小夥伴們中最為熟悉的一種。
  • 低調的日本空調巨頭,在中國「悶聲發財」,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
    日本空調巨頭,與格力齊名,被誤認為國產品牌,在中國撈金25年!在過去幾十年,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的策略,很多外國公司開始進入中國市場,隨著房地產的發展,家電市場也蓬勃發展,但是因為核心技術沒有掌握,國內市場很快被日韓品牌佔領了,在很多人的心中,日韓家電是高端品牌的代名詞,很多日韓廠商開始在內地設廠,這讓很多消費者難以分辨,這些品牌到底是日韓的還是國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