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連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發明口罩的人

2021-02-23 園丁夢話

近代思想家梁啓超在1924年曾說:「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伍連德,字星聯)博士一人而已。」

伍連德是何許人也,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說到北京協和醫學院以及北京協和醫院,多少會了解一點點。伍連德就是北京協和醫院,及醫學院的主要籌辦人之一。同時伍連德先生也是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創始人,更作為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是華人世界的第一個諾貝爾獎候選人。

那麼,伍連德到底做出了何等功績才能夠得此評價呢?

伍連德其人

伍連德,字星聯,祖籍廣東新寧。1879年3月10日出生於馬來亞北部的檳榔嶼。其父伍祺學系開設金店的僑商,母親是第二代馬來西亞華僑。

他7歲時進入英國人設立的檳榔嶼公學,接受10年制教育。從小就非常刻苦地學習,成績非常優異。17歲獲得女王獎學金赴英國讀書,在大考中獲得「基本學者」的名銜,包攬學院幾乎所有的獎學金和獎章。

遊學歐洲期間,他先後在英國聖瑪麗醫院、利物浦熱帶病學院、德國哈勒大學衛生學院、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從事研究,曾師從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梅奇尼可夫和霍普金斯。

1903年,他以有關破傷風菌的學術論文,出色地通過了劍橋大學博士考試後,被授予醫學博士學位。

在獲得博士學位後,他沒有想著在英國領取高薪,過著愜意的生活,而是回到了出生地檳榔嶼,在那裡開了個私人診所,積極參加華僑社會服務,致力於社會改革,如反對吸毒和賭博。但他覺得始終不滿足,「因為我總想做一點兒較大的醫務事業,同時我也想得個機會為自己的祖國服務。」

1907年,伍連德應清朝直隸總督袁世凱聘請,出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

1910年,一場駭人聽聞的鼠疫在中國爆發,伍連德也因為這場災難開始聲名遠播!

鼠疫戰爭

鼠疫在人類歷史上有著三次大爆發。第一次起於公元541年,爆發於查士丁尼大帝統治下的東羅馬拜佔庭帝國。第二次始於14世紀,延綿數百年,也正是這一次的大流行,鼠疫被冠以「黑死病」的恐怖名頭。第三次則來到中國,始於1855年,高潮期為1894年的印度、香港,以及1910-1911年的中國東北。

1910年11月,一場肺鼠疫從俄國貝加爾湖地區沿中東鐵路傳入中國,並以哈爾濱為中心迅速蔓延,4個月內便波及5省6市,死亡達6萬多人,其中僅哈爾濱市就死亡5272人,一時屍骸遍野,舉世震驚。1910年12月,清政府外務部右丞施肇基緊急電召時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早年留學英國並獲得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伍連德緊急赴哈爾濱調查處理鼠疫。


1911年,哈爾濱停業的客棧、學校等被用來當作防疫的辦公室、消毒室和病房

伍連德和他的助手們仔細調查了爆發最嚴重的傅家甸,很快追本溯源地發現,此次瘟疫的疫源來自一種草原旱獺。旱獺屬嚙齒類,主要生存在蒙古、俄國貝加爾湖和中國東北地區,是一種穴居於乾燥寒冷地帶的小動物。捕殺旱獺的獵人和販賣獺皮的商人是第一批感染者,最初感染者死亡率幾近百分之百,而他們聚集的客棧是始發、高發區。

傳染源找到了,那麼只需要在死者和旱獺體內找到鼠疫桿菌,就能明確病魔所在。伍連德和助手對一個嫁給中國人的日本女客棧主人的屍體進行解剖。這種事情在當時的社會裡,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這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

在當地一間貧民窟裡,伍連德進行了中國醫生歷史第一例人體解剖,獲取了重要的臟器和血液標本。幾天後,伍連德通過顯微鏡從標本裡發現了大量鼠疫桿菌,從而更加確定這次流行的是肺鼠疫。其傳播途徑是直接通過人與人之間呼吸和飛沫傳播,而不是間接地從老鼠到跳蚤再到人。

伍連德認為,要切斷傳播途徑,明智的做法是將肺鼠疫感染者與健康人群隔離開,以免由於病人咳嗽、吐痰等造成的飛沫傳染。

當時正值年關,返鄉過年民眾眾多,為了阻止疫情繼續傳播,伍連德提出了初步防疫措施,控制鐵路、公路交通,設立隔離區,並向關內徵召醫生,他甚至還組織了龐大的運輸隊伍,動員各行各業的服務人員,一同加入防疫活動中來。尤其是傅家甸所有的公共設施,旅館、飯店、商店,均全面消毒,對病人和家屬實行嚴格的隔離,並且對屍體這樣的傳染源採取了火化的處理措施。

同時,為了防止飛沫傳染,他還設計發明了一種雙層紗布口罩,用於隔離病患,後來這種口罩被稱為——「伍氏口罩」。

這種口罩的製作方式很簡單,採用藥店出售的普通外科紗布,約9寸寬,剪成3尺長,每條順長折成雙層,中間放置一塊長4寸、寬6寸、厚半寸的棉花,再將紗布的每端剪成兩條,每條長15寸,使之成為兩層狀的紗布繃帶,用時以中間有棉花處掩遮口鼻,兩端的上尾,須經耳朵上方縛結於腦後,兩端的下尾也如此,只是須經過耳朵下方。

設計之初,伍連德將口罩的縛帶設計成兩端各三條,上方兩條沿耳朵上方系在腦後,中間兩條沿耳下系在頸後,下方兩條向上系在頭頂。為使用方便,不久即將縛帶簡化成兩條,而防護作用依然。如此自製的口罩,簡單易戴,價格低廉,每個只需國幣二分半,伍連德調動了大量人力物力,確保口罩源源不斷地供應給市民,並且很快被民眾接受。

在伍連德的組織下,僅僅不到四個月,這場百年不遇的瘟疫終於被終結,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成功控制傳染病的行動,伍連德功不可沒。後來,伍連德在自傳中說「防疫不亞於一場戰爭。」無疑,他取得了抗擊鼠疫戰爭的勝利。

聲名遠播

在1911年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這種方便又實用的口罩,受到了各國醫學專家的讚賞,「伍連德發明之面具,樣式簡單,製造費輕,但服之效力,亦頗佳善。」

因為「在肺鼠疫防治實踐與研究上的傑出成就以及發現旱獺於其傳播中的作用」,伍連德被提名為193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候選人。候選人的保密期為50年,此消息2007年才在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上正式披露,這是華人世界的第一人。

END

相關焦點

  • 100多年前的中國,戰勝鼠疫的他發明了中國第一個口罩
    他還發明了一種雙層紗布囊口罩,用兩層紗布,內置一塊吸水藥棉,並要求百姓廣泛佩戴,這些措施很快收到成效,他用了不到四個月的時間便將,這次震驚中外的,伍連德一時間被國內外譽為防疫科學的權威,他也因在肺鼠疫防治實踐與研究上的傑出成就,以及發現旱懶在鼠疫傳播中的作用,被提名為193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候選人
  • 口罩簡史:一百多年前中國人發明的口罩,拯救了數萬同胞
    在19世紀人類發現細菌與病毒的微生物世界前,口罩就已經以各式各樣的形式出現在人類歷史中,如波斯受拜火教影響,人們認為人的氣息為俗事不潔之物,有辱神明,所以在進行宗教儀式時會以面罩遮住口鼻。正如波斯人的理解,口罩誕生之初並非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是為了保護別人。
  • 防疫紗布口罩由中醫發明
    麻油塗鼻、塞鼻孔這些法醫防疫方法,可讓進入鼻孔的「邪氣」黏附在麻油上,一定程度阻隔邪氣從鼻孔進入呼吸道。這後來被中醫借鑑,並在明清時代防疫時所用[8]。     「恐氣觸人」到了元朝,「口罩」已在蒙古貴族女子中普遍應用。文獻記載中國此時早應用口罩用於衛生防護[9]。
  • 中國為啥不缺衛生紙、酒精和口罩?外國人:都是中國古人發明的
    所以在一些外國社交網站上出現了這樣的言論——難怪中國人不缺衛生紙,不缺口罩,也不缺消毒酒精。甚至於,有好事者直接將三者列為「中國三個最偉大發明」。 酒精:九千年前中國最早發明了酒 酒精,要得益於酒的發明。
  • 最近外國人眼裡的中國三個最偉大發明:衛生紙、酒精和口罩
    近日隨著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國蔓延,很多物資成了人們的搶購目標,其中就包括了「抗疫三神器」——衛生紙、消毒酒精和口罩。在討論相關話題時,一些外國人突然發現,衛生紙、酒精和口罩,竟然也都是中國人最早發明的!所以在一些外國社交網站上出現了這樣的言論——難怪中國人不缺衛生紙,不缺口罩,也不缺消毒酒精。
  • 伍連德4個月挽救上百萬生命:1911年2月20日中國東三省發生鼠疫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薩沙歷史上的今天。伍連德4個月挽救上百萬生命:1911年2月20日中國東三省發生鼠疫鼠疫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是什麼稀罕事。中國商人開始斷然拒絕,最終卻架不住伍連德的懇求,才同意對妻子的遺體進行驗屍。驗屍的結果同伍連德估計的一樣,鼠疫是人傳人的,必須立即調整防疫策略。
  • 「全民戴口罩」是怎樣一步步普及的
    隋唐時期傳入中國、隨後文獻上稱之為「拜火教」的教義強調,世俗之人呼出來的氣息是不潔之物,為此在實施具體的信仰儀式期間,需用特定的布料將面頰包裹起來,尤其是口鼻。考古發掘展示出來的浮雕中,可以看到祭祀儀式上巫師們就佩戴了這種口罩物。然而,研究者推測,真正的原因是拜火儀式期間,濃重刺鼻的煙火迫使人們不得不戴著它遮住口鼻。
  • N95口罩誕生史:中國被提名諾獎第一人締造
    「瘴氣理論」驅使著預防瘟疫的口罩,遍及17世紀的歐洲。那些鑑別瘟疫的醫生們戴上口罩,用棍棒輕拍來標記被感染的人。這種細長的口罩造型類似大鳥嘴,邊緣處有兩個「鼻孔」,可以用來裝薰香。人們認為,通過保護自己免受鼠疫的氣味侵襲,就能免受鼠疫本身的影響。17世紀,羅馬的瘟疫醫生施納貝爾醫生的銅版畫。
  • 人人都在用的口罩到底是怎麼來的?與中國有什麼關係?
    馬可·波羅在書中如是記載:「在元朝宮殿裡,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這種蒙住口鼻的絹布,也就是最原始的口罩。這表明至少在中國的元朝就已經出現了口罩,大約早於西方600年。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防護的意識和更好的防護措施。遺憾的是這種防護措施僅限於上流貴族,並沒有在全社會範圍內流行開。
  • 黑死病讓2500萬歐洲人死亡,在中國卻徹底根除,我們要感謝一個人
    ,當時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治療「黑死病」,它一旦在中國蔓延開來,整個中國的歷史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就在伍連德積極學習中文,救治中國百姓的時候,「黑死病」以極快的速度來到了我國東北,1910年,「黑死病」(也被稱為「肺鼠疫」)在1個月內奪走了吉林、黑龍江39679人的生命,佔兩省總人口的1.7%,當時的清政府根本沒有專業的防疫機構。
  • 口罩簡史:從鳥嘴面具到N95,人類的呼吸防護是如何進化的?
    宮廷皇帝進餐時,為了避免那些侍奉皇帝飲食的人所發出的氣息觸及食物,侍者口與鼻一律都要蒙上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絲巾;《馬可波羅遊記》裡記載:「在元朝宮殿裡,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
  • 口罩一小步,人類與病毒鬥爭的關鍵一大步
    那麼,如何解決汙染傷口問題,德國外科醫學家米庫裡茲在同年提出:醫務人員施行手術時,應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紗布口罩,這樣的口罩被稱為「米庫裡茲氏口罩」,這是現代意義上有記載的首款醫用口罩,自此以後「戴口罩」成了醫護人員的標準形象。 當然,當時口罩還很簡陋粗糙,只是用一層或幾層紗布簡單地把臉部緊湊地纏繞起來。但這一小步,卻是人類與病毒鬥爭的關鍵一大步。
  • 口罩:隔離病毒的「武器」
    如古波斯人的拜火教認為普通人的氣息是不潔的,因此在進行宗教儀式時要用布包住臉。在伊朗的一些波斯教古墓浮雕中,祭師也戴著「口罩」。公元1275年,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旅行至中國,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盛情款待。在宮廷宴席上,他看到侍奉飲食的侍從一律用蠶絲和黃金絲織成的「絹布」遮住口鼻,經詢問得知這是為了防止侍從呼出的濁氣汙染食物。
  • 口罩設計的前世今生:絹布、鳥嘴面罩、伍氏口罩到3M……
    在中國的元代,宮廷皇帝進餐時,為了避免那些侍奉皇帝飲食的人所發出的氣息觸及食物,侍者口與鼻一律都要蒙上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絲巾。《馬可波羅遊記》裡記載:「在元朝宮殿裡,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而這樣蒙口鼻的絹布,也就是最原始的口罩。
  • 肆虐歐洲的鼠疫為何在中國鎩羽而歸?此人力挽狂瀾,經驗至今受用
    當年現場照片為了保護醫護人員,伍連德還發明了用棉紗做成的簡易口罩,並調動大量人力物力,確保口罩源源不斷地供應給市民。這種口罩,被後人稱為「伍氏口罩」。當年現場照片1911年1月31日,2200多具屍體在哈爾濱城北的公共墓地進行集體焚燒,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集體火葬。
  • 黑死病讓2500萬歐洲人死去,在中國卻沒有蔓延,我們要感謝一個人
    最大的人禍肯定就是戰爭,世界歷史上因為戰爭而死的人多不勝數,如二戰中的軍民傷亡就高達9000萬;但有一種災難的破壞性堪比戰爭,那就是人人聞之色變的瘟疫。 二戰中,歐洲因戰爭而死的人佔總人口的5%,但在「黑死病」大流行的14世紀,因這場瘟疫而死的歐洲人多達2500萬,佔了總人口的1/3!
  • 口罩是怎麼來的?各種口罩應該怎麼用?
    最早的「口罩」早期沒有口罩的時候,人們會用袖子掩蓋口鼻,阻擋一些不好的氣味,但畢竟不方便,於是口罩最早出現在了中國的元朝。當時皇宮裡負責上菜的工作人員「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主要功能還是防止唾沫星子飛到食物上。
  • 人類瘟疫歷史上,10大濟世神醫,最後一位不接受反駁
    醫術有不同,貢獻無大小,按歷史年代排序:1、 華佗——黃疸病安徽亳縣人,東漢末醫學家,發明了麻沸散,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對傳染病也非常精通。1665年,歷史上著名的倫敦大瘟疫,兇險的疫情感染了幾十萬英國人,40萬人口的倫敦,8萬人死亡。在村民們恐慌奔逃之前,威廉牧師組織村民們"封村",不準出不準進,抱著必死的決心,把病毒堵死自己的村子裡,用生命保護身後的其他城鎮。
  • 他發明了醫用口罩,日俄曾對其言聽計從,歐洲專家不聽勸告而喪命
    鼠疫桿菌雖然被發現了,但是,即便是當時的日本和俄國,也沒有什麼靠譜的防治措施,他們倉皇下令捕殺轄區內的所有老鼠,無奈鼠疫仍然造成每天至少50人死亡。最後,還是伍連德發現了鼠疫傳播的真正原因,原來病根在當時的俄國,俄羅斯處於高寒地帶,人們普遍喜歡穿貂,但是,貂皮昂貴,普通人根本買不起,這種情況下,不少人大肆捕殺旱獺,並把他們的皮毛剝下來做成假貂,這種風氣盛行,殊不知鼠疫桿菌由此被很多人感染,一些華工被感染後,俄國便把他們遣送回國。就這樣,伍連德下令把所有的旱獺皮、旱獺肉銷毀殆盡。儘管這樣,鼠疫還是沒有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