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一緊張就撓皮膚、咬指甲?這些癖好都是抑鬱症的潛在徵兆!

2021-02-13 健康與美容

 

有沒有為了減輕壓力或是消磨時間而抓撓皮膚,拔頭髮呢?!這些行為一旦形成習慣之後,就可能會欲罷不能形成「撓皮膚症」或是「拔毛症」。這兩項都被稱為「修飾障礙」,很多人同時具有這兩種症狀。如果置之不理很有可能會愈發嚴重,所以要儘早處理。

 

 

因壓力或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有可能引發對於皮膚和頭髮的關注,也有導致抑鬱症和不安症等併發症的例子。

 

「撓皮膚症」源於對皮膚狀態的過分關注,用指甲撓、或者是咬指甲、剝指甲,用曲別針或是針撓刺等行為欲罷不能形成「行為病」。直到頭髮和眉毛等等、變少、變禿一直不停拔毛的「拔毛症」也是相同類型的症狀,在歐美被稱為「修飾障礙」

報告表明無論哪種症狀都是在女性人群中比較多發,患有撓皮膚症的人其中 38%也患有拔毛症。有的人症狀始於青春期成年之後一直持續,有的人 30~40 左右才最新發病。

擺弄粉刺和結痂是大家都有的習慣。兵庫醫科大學醫院精神科神經科松永壽人主任教授說:「在醫學上是否成為問題的主要決定因素是,這種行為是否會產生痛苦,並帶來生活上的障礙。」

比如,在工作中十分想撓皮膚,每天耗費幾個小時撓皮膚拔毛,撓了之後因為留下傷口或是喪失毛髮導致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眼神,避免出門,如果有是這樣的狀態的話最好儘早治療。

松永主任還說:「重複行為一般都容易加劇。」

撓皮膚和拔毛的類型有兩種。一是不安和緊張引起「想撓 /想拔」的衝動,身體受此驅動集中精力進行這些行為。撓了、拔了之後會得到一時的滿足感、解放感、安心感。另外一個就是,無聊的時候自動進行這些行為。

羽白診所的羽白誠院長說:「這是因為壓力。很多女性因工作和家庭的事情不太順意而產生不滿。」這跟割腕不同,並不是以自殘為目的的。

撓皮膚症和拔毛症都容易伴隨抑鬱症和不安症。另外,糾結於外表上的一點點缺陷,而過分進行修飾和確認的「醜陋恐怖症」也多會伴有撓皮膚的症狀。雖然極易被認為是皮膚科疾病,但實際上是要由精神科進行治療的。

 

 

了解自己的行為方式

戴手套、握治癒系的工具防止搔撓行為和拔毛

 

撓皮膚症和拔毛症的治療方法是相通的,均是以「習慣改良法」為中心的行為療法。到醫療機構就診時,首先會接受這樣的指導,因為立刻就可以實踐,可以作為自主護理方法嘗試一下。

習慣改良法由自我觀察(有意識的)、妨礙行為、成功獎勵等三項構成。

自我觀察是指無論何時都將撓皮膚和拔毛等頻度有意識地記錄下來。在記事本上將時間、情況、伴隨何種感情,耗費多少時間等等進行記錄,把握自己的行為方式。

羽白院長說:「如果每次都進行記錄比較困難的話,可在每天結束之前將今天撓的部位數和拔掉的毛數量統計一下寫下來。」清楚了解在何種情況下容易產生這些行為就是之後有針對性進行「妨礙行為」的前期準備。

妨礙行為就是自己創造無法搔撓或是拔毛的狀態。感覺到想做的時候就立刻握拳,收緊腋下,握住自己喜歡用的治療工具等等方法。

松永主任教授說:「一般能堅持 2 分鐘,就能治癒。如果不能治癒的話就練習堅持 2 分鐘。」不知不覺就會多做的人,可以在感覺快要做的時候戴上手套,或者在手指上纏上膠帶,這樣要做的時候就容易覺察到。

容易因不安或緊張導致相關行為的人放鬆一下會有效果。松永主任教授說:「推薦大家把手放在腹部重複做腹式呼吸,攥住手保持 5 秒之後,將手放鬆,這是一種肌肉弛緩法。」

每星期重新觀察記錄,只要有所減少,就給自己一些「獎勵」,提高動力。羽白院長說:「可以通過用刀在版畫板或是橡皮上隨性雕刻來代替搔撓行為發散壓力。」特別適合容易因憤怒導致相關行為的人。

 

調整大腦的神經傳達物質

緩和抑鬱、不安、衝動的強度提高行動療法的效果

 

僅用「習慣改良法」沒有改善的話增加藥物治療。抗抑鬱藥、抗不安藥、抗精神病藥這 3 種類型的藥,根據個人的抑鬱、不安、衝動性的強度來單獨使用,或者是搭配使用。不管哪種藥都是調整大腦的信息傳遞的神經傳遞物質的功能來發揮作用。

最經常使用的是,一種叫做SSRI(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的抗抑鬱藥。調整抑鬱、不安、焦躁、衝動性相關的五羥色胺的功能。

羽白院長說:「只靠這個就能控制行動衝動性的人很少,但是還是有。」但是抗抑鬱藥顯現效果通常要 2 周以上,所以松永主任教授說:「有感到不安,被逼迫症狀的人首先服用抗不安藥來放鬆自己也是一種方法。」

抗不安藥是具有提高控制大腦興奮的抑制系神經傳達物質GABA 功能的作用。另一方面,抗神經病藥是調整和開心等快樂的感情、欲望、食慾有關係的腦內獎勵系的多巴胺的功能。松本主任教授說:「搔撓行為是想有解放感受這樣一種獎勵而進行的行為,所以調整獎勵系的抗精神病藥,對這種行為具有抑制性的效果。」

患部如果化膿的話有必要使用抗菌藥,但是羽白院長說:「停止搔撓行為皮膚就會變乾淨,一般情況不需要皮膚藥。」

 

 

這個癖好雖然很不起眼,但還是提醒大家多注意哦!

(內容來自《健康與美容》 2016年3月刊) 

 

這裡有聊不停的健康、美容話題討論,

不定期免費放送的超值大牌福利

好看好玩的提升自己的線下活動~

統統等著你!

掃描下方二維碼

加入《健康與美容》HBClub!

相關焦點

  • 咬指甲的心理學秘密
    一千年以前就有這種行為:例如古希臘哲學家克裡安西斯據說就沉迷於咬指甲。在近現代,沒有數據顯示我們承受著痛苦(從技術上來講被稱作咬甲癖),但是小規模的研究顯示20%左右的成人經常咬指甲——這暗示了數百萬的美國人都在這麼做。
  • 咬指甲的心理秘密!
    大多數早期咬指甲的解釋被徹底無視了。例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相信嬰兒期過度護理會導致所謂的「口吃」(更傾向咀嚼指甲和其他物品,偏好口交)。對於這個觀點他沒有證據,這一觀點也沒有追隨者。之後,一些研究學家認為咬指甲、揪頭髮(被稱作拔毛髮癖)還有摳抓皮膚只會造成輕微的自我傷害(意圖傷害某人通常是用刀割)。
  • 我們為何會咬指甲?
    第一次瀏覽文獻就發現了過度咬指甲的醫學術語:「咬甲癖」(onychophagia)。心理學家把它歸於一種衝脈控制問題,即類似強迫症問題。但這僅指極端案例,精神病學對此的幫助頗有成效,對其他過度怪癖也是如此,如:皮膚搔抓症,拔毛癖。我可沒到那種程度,只是和大多數愛咬指甲的人一樣,一直有這樣的癖好,但沒什麼嚴重的不良反應。
  • 寶寶把指甲都咬出了血,原來要這樣糾正才能改掉!
    許多小朋友都會有愛咬指甲的小習慣。星期天去看我小外甥的時候就發現他有這個小癖好。他也不是一直咬,但只要發現我在看他,就會咬自己的手指甲。我跟姐姐說了一下,她也沒太當回事,說應該是缺乏維生素了,吃點蔬菜就好了。愛咬指甲,真的只是因為缺維生素嗎?那為什麼有些大人也愛咬指甲呢? (劉德華好帥啊!)
  • 從小「愛咬指甲」的孩子,長大會變成什麼樣?過來人:答案引深思
    王女士和丈夫有一個兒子,從小就特別喜歡"咬指甲",王女士覺得這只是孩子自己特殊的癖好,並沒有過多地進行幹預和引導。現在孩子上了大學,沒想到沒多久就休學了。原因竟然是:難以融入到大學的集體中去。王女士帶著兒子找到了心理醫生,醫生通過各方面的檢查後診斷出孩子有焦慮症和輕度的社交恐懼症。
  • 孩子指甲上的月牙、白點、豎紋、倒刺、薄軟、瓣狀甲、咬指甲...
    做家長的都知道,孩子身體上每一個小的細節變化,都會牽動我們的心。 而很多父母非常熱衷於通過觀察孩子的指甲,來作為判斷孩子健康的晴雨表。網上也有很多關於指甲和人體五臟六腑關係的傳說: 聽說,月牙越多,身體就越健康?
  • 【MOTHERGOOSE.育兒寶典】寶寶把指甲都咬出了血,原來要這樣糾正才能改掉!
    許多小朋友都會有愛咬指甲的小習慣。星期天去看我小外甥的時候就發現他有這個小癖好。他也不是一直咬,但只要發現我在看他,就會咬自己的手指甲。我跟姐姐說了一下,她也沒太當回事,說應該是缺乏維生素了,吃點蔬菜就好了。愛咬指甲,真的只是因為缺維生素嗎?那為什麼有些大人也愛咬指甲呢?(劉德華好帥啊!)
  • 孩子經常咬指甲?並非是缺少維生素,真正原因很多媽媽不知道
    也就是說,缺少營養元素不會通過大腦的指令表現出來,而「咬指甲」是大腦控制一種行為。通常而言,學齡前的兒童都會有咬指甲的癖好,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這些習慣就會被慢慢地改掉,但有些孩子直到青春期,甚至成年後也可能存在這種毛病。
  • 指甲出現這些紋路是大病徵兆
    如果指甲上出現下面這些豎紋,就要格外注意了!它們竟然是大病預兆,千萬要小心!需要提醒的是,美國內科醫師協會的發言人克裡斯汀·萊恩明博士表示,上述指甲變化只是表明身體出現了某些健康問題的徵兆之一,病情的最終確診,還需要經過更詳細的檢查和診治。
  • 在指甲上出現9個危險信號,可能是某些大病徵兆,你了解幾個
    雖然我還弄不清楚到底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繫,但當身體內部發生一些我們看不到的事情時,在體表往往確實是有徵兆的。那麼現在,伸出你的手掌,看看自己的指甲吧。正常的指甲應該是光滑飽滿、呈健康的粉紅色,如果指甲出現什麼異常變化,可能你需要引起足夠重視。1.
  • 孩子經常咬指甲,時間久了會怎樣?這4種後果很不妙,趁早改
    這些習慣雖說算不上大毛病,但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和正常學習,讓父母非常焦慮。咬指甲就是其中之一。閨蜜是一名兒科醫生,在聊天的時候說今天上班遇見了一位奇葩媽媽。原來今天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5歲的女兒來看病,說是女兒愛咬指甲,手指經常鮮血淋漓的,看著都很疼,可是怎麼都改不掉。為了讓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她在女兒的手指抹過辣椒粉、苦瓜汁、貼過膠帶……可仍然沒有效果。
  • 寶寶咬指甲是缺微量元素?
    寶貝「啃指甲」是為什麼呢?寶貝是缺鐵、缺鋅了嗎?寶貝是肚子裡有蟲嗎?這指甲裡好多細菌寶寶都吃下去怎麼是好?怎麼能讓寶寶不「啃指甲」呢?家長應該怎麼應對呢?啃指甲也稱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是指反覆啃咬指甲的行為。咬指甲是兒童期常見的一種不良習慣,多見於3~6歲學齡前期和6-12歲學齡期兒童,男女均可發病。多數兒童隨著年齡增長啃咬指甲行為可自行消失,少數頑固者可持續到成人。
  • 經常「咬指甲」的孩子,長大後會怎樣?三種結局很殘酷,趁早改
    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受到外界環境及內心壓力的影響,形成一些不雅的壞習慣,若是得不到家長的及時糾正,就可能發展成為怪癖,影響自身的健康成長。而「咬指甲」就是一種常見的壞習慣,讓眾多家長頭痛不已。其實仔細想來,這並不是什麼疾病,但是習慣一旦養成,卻無藥可醫。
  • 寶寶愛咬指甲是缺鋅?專家:心理情緒是啃指甲首因,別搞錯方向
    」急於糾正兒子壞習慣的文文想都沒多想,在市面上搜羅各種補鋅藥物,每天定時要求兒子吃藥,從不間斷,沒想到一周後咬指甲症狀沒有緩解,兒子還表現得食欲不振、昏昏欲睡,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補鋅過度,再晚幾天很可能發展成鋅中毒!文文十分疑惑:這麼說兒子不是缺鋅?那總咬指甲是為何般?
  • 為什麼這麼多人咬指甲的心理學秘密
    一千年以前就有這種行為:例如古希臘哲學家克裡安西斯據說就沉迷於咬指甲。在近現代,沒有數據顯示我們承受著痛苦(從技術上來講被稱作咬甲癖),但是小規模的研究顯示20%左右的成人經常咬指甲——這暗示了數百萬的美國人都在這麼做。
  • 經常咬指甲的孩子,長大後是什麼樣?三種結局很殘酷,趁早改
    經常咬指甲的孩子,長大後是什麼樣?三種結局很殘酷,趁早改聽一個在醫院兒科工作的朋友說起過,近年來有一類家長帶著孩子去醫院裡看孩子看病,那就是孩子咬指甲,而這些孩子的病不是身體上面的疾病,更多的是孩子心理方面。
  • 經常「咬指甲」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是這2種性格,家長別不在意
    孩子一出生就好像白紙一般,什麼都不懂,往往在成長的過程中容易養成一些壞習慣。如果父母沒有及時糾正,這將伴著孩子一生,對孩子以後的生活可能也會有一定的影響。經常"咬指甲"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是這2種性格,家長別不在意小梅有一個兒子,他獨立自主,學習能力也特別強,完全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完全不用父母操心。
  • 看看你的指甲有沒有黑線白點,這些症狀隱藏著你的健康信號
    指甲從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人的健康狀況。中醫認為:「爪為筋之餘」、「肝之華在爪」,指甲能反映人體臟腑氣血的盛衰。指甲的不同表現分別提供了哪些健康信號?指甲乾裂據估計,大約有五分之一的成年人指甲存在乾裂、質脆、易折斷等問題。出現這種症狀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缺水,指甲有18%是由水組成的,若該比例低於16%,指甲就會幹裂變脆。缺乏微量元素鋅也會導致指甲變脆,可通過食用牛肉、南瓜子和扁豆等食物補鋅。也可以口服鋅製劑。
  • 咬指甲背後的心理學,原來還這麼有學問
    過度的咬指甲已經出人意外地成為了人類的一項廣泛流行的活動。在近現代,沒有數據顯示我們承受著痛苦(從技術上來講被稱作咬甲癖),但是小規模的研究顯示20%左右的成人經常咬指甲——這暗示了數百萬的美國人都在這麼做。
  • 咬指甲、嘬手指,家長千萬別急著阻止
    這不禁讓兮媽想起了自己小的時候,曾幾何時嘬手指、揪頭髮、啃指甲、以及至死不移、維持至今的變態習慣--咬嘴巴.難道這事兒也能遺傳?於是兮媽帶著滿頭的問號,又找到了度娘,並得到了一個答案,原來它是種病...並且竟然有個高大上的名字——強迫性皮膚剝離症。強迫性皮膚剝離症是一種自殘行為,與幽暗恐懼症、恐高症等心理疾病相似,因心理暗示引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