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頒布《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語文、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版)》,根據課標,「德育」的課程名稱調整為「思想政治」,語文課程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內容,歷史成中職公共基礎必修課,一共72學時。這份課標的出爐,填補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長期以來有教學大綱無課程標準的空白,將於2020年秋季學期開始執行。
教育部教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中職三科課程標準研製的基本思路是價值觀教育與學科知識教學相結合,通識性教育與職教特色相結合,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
在主要內容上,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法治意識、公共參與、職業精神、健全人格等,課程由兩部分構成,基礎模塊為各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哲學與人生、職業道德與法治等四部分內容,拓展模塊為選修課程,是必修課程的拓展和補充,由學生選擇修習,主要包括時事政策教育、法律與職業教育、國家安全教育等。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與普通高中總體保持一致,包括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現與鑑賞、文化傳承與參與等,但進一步凸顯職業教育特色,課程由三部分構成,基礎模塊為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性內容,由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等8個專題構成,職業模塊為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安排的限定選修內容,包括職場應用寫作與交流等4個專題構成,拓展模塊為滿足學生繼續學習與個性發展需要的自主選修內容,由古代科技著述選讀等3個專題構成。
歷史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課程由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兩部分構成。
該負責人還透露,中職三科課程標準有不少新變化:首先是調整課程名稱並優化結構,將「德育」的課程名稱調整為「思想政治」,將原來必修的「經濟政治與社會」「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哲學與人生」和選修的「心理健康」調整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哲學與人生」「職業道德與法治」。其中,「經濟政治與社會」擴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增加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內容,更全面準確地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心理健康」改為必修課,與「職業生涯規劃」整合為「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
語文課程體例和組織形式也得以優化,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內容,並從體例、內容、話語體系等方面完成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的轉換,以專題的形式組織課程內容,兼顧字、詞、句、段、篇的組織形式。
另外,課標增設歷史課程。歷史成為中職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安排72學時。
教育部將依據課程標準統一組織編寫教材,各地要組織開展課程標準培訓,推進中職三科教育教學改革。各地應開齊開足開好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語文、歷史課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任敏
編輯 徐慧瑤
流程編輯 王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