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趣史丨「篆隸楷行草」的來歷、區別

2020-12-16 漢語國際總部

文化趣史丨「篆隸楷行草」的來歷、區別

中國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

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

了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

(一)篆書

篆字分為大篆、小篆兩種。

1. 大篆 (1)甲骨文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殷商時期先民們預測兇吉禍福,記載佔卜、祭祀等活動,刻在龜骨、獸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在歷史上曾經失傳過。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藥「龍骨」中被學者發現,以後在河南安陽古殷都廢墟中陸續大量發掘出來,共有十多萬片。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辨識了一千七百多個。

(2)鐘鼎文

鐘鼎文是在青銅器時代的商周,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為金文,鍾代表樂器,鼎代表禮器。周宣王時有位姓籀的太史對當時的文字進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鐘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3)石鼓文

石鼓文是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十個,形似鼓狀,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2. 小篆

早期文字處在初創階段,尤其是甲骨文還不規範,一個字有多種寫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較多,如其中的「馬」字。

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小篆的寫法就統一了。小篆字的結構成縱勢,布白對稱勻稱,用筆中鋒圓轉,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具有遒勁、圓潤的美,被稱為玉箸篆,象玉質的筷子。

(二)隸書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的起源——秦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隸書的繁盛——漢隸

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

隸書的第二次高峰

魏晉以後的書法,草書、行書、楷書迅速形成和發展,隸書雖然沒有被廢棄,但變化不多而出現了一個較長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學復興浪潮中隸書再度受到重視,出現了鄭燮、金農等著名書法家,在繼承漢隸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隸書的演變——隸變

隸書的演變過程稱為「隸變」,隸變承前啟後,對草書和楷書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隸書的名詞:古隸、今隸、秦隸、漢隸、佐書、八分、草隸、魏隸。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

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漢《張遷碑》《曹全碑》《禮器碑》《史晨前後碑》《乙瑛碑》《石門頌》等。

(三)草書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未,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劃連綿。

草書分為章草、今草、狂草。

1.章草的代表作有吳皇象《急就章》《文武將隊帖》、晉索靖《月儀帖》

草書是早於楷書的書體,章草始於篆書向隸書演化的過程中,隸書對章草的影響大些,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所以又把章草稱為草寫的隸書。

2.今草起於東漢末期,風格多樣,筆勢秀麗,今草的代表作很多,最有名的有,晉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孫過庭《書譜》等。

今草是從章草繁衍而來的。漢代張芝對創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稱為「草聖」。

草書筆畫省略,相互縈帶,便於快捷書寫,以符號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規範性,又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是最善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

3.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張旭《古詩四帖》、唐朝懷素《自敘帖》

狂草字的寫法和今草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寫得狂放,連帶、省略更多,最能體現書者狂放的性情。

「破草」是現代書家中最常見的,它的特點是點劃結體,使轉和用筆,多為從古到今各書家中的結體演變成自己風格,王羲之書體中學一些,王鐸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孫過庭等等歷代名家中取其長處,集自己之品貌,任意發揮,灑脫自如,這種寫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說,書體中帶有許多楷法,即近於草書的行書。

(四)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1. 行楷

如:東晉王羲之《蘭亭序》現代見到的王羲之的很多書法碑帖,並不是他的原跡,多是由後人臨摹或集字而成的。王羲之的原跡多數隨葬在唐太宗墓中。

2. 行草

如:晉王獻之《鴨頭丸帖》《中秋帖》、唐顏真卿《祭侄稿帖》,行書是界於楷書和草書之間最適用的一種書體,接近於楷書的稱為行楷,接近於草書的稱為行草。行草是王獻之創立的書體,《鴨頭丸帖》是他行草的代表作。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行書碑帖眾多。

(五)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等。

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鍾王為法」。然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

初唐三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都最適宜作中楷的臨摹範本。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

小楷字帖甚多,傳世的墨拓中,要以晉唐小楷的聲名最為顯赫。

大楷:一般情況下,人們把一寸以上、數寸以下見方的真書稱為大楷。較此更大的真書大字被稱為「榜書」、「擘窠書」。

楷書是最晚形成的字體,始於漢末。

魏碑和《爨寶子碑》《爨龍顏碑》都屬早期的楷書,以方筆為主,開雄強古樸之風。

楷書到晉代就完美了。唐朝將楷書規範化,唐楷法度嚴謹,結字端莊。端莊並非橫平豎直的呆板,細心的欣賞者可以看到書者微妙而又協調的變化。

相關焦點

  • 清朝書法由行草向篆隸的返古避俗風尚
    從文字學的角度而論,篆(籀)、隸(八分)、真(楷)為「正體」文字,屬於官方通行的標準文字;而行、草為「草體」文字,屬於日常應用的字體。因此,兩大序列的文字在書法藝術的表現上往往有所區別,其如劉熙載所言:「書凡兩種:篆、分、正為一種,皆詳而靜者也;行、草為一種,皆簡而動者也。」
  • 趙子昂行草創作《襄陽歌》,筆法圓融秀逸,字體儒雅灑脫,好字帖
    前言: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最後,它對真書和行草的創作起到有力的指導作用。我們知道楷書和行草成為了唐代成就最高的兩種書體,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極高,而《書譜》作為初唐最有價值的書論,它功不可沒。行草的形體,變化多端。張懷瓘說:真書如立,行書如行,行草如走(跑)。姜夔認為,行草不但要具備「行草如走」的特點,而且,也要具備楷書的端莊、行書的優雅的姿態。
  • 集字王羲之行草千字文欣賞,字體古厚雋秀,結體樸實典雅,真書法
    前言: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行草書法的起源及行書創的運筆技法簡述:行草起源於秦末漢初,距今約2200年。這是較為流行的說法。行草源於篆隸,篆隸的快寫便是草,這是無須懷疑的,這在考古界、文化界、書法界早有定論。
  • 習篆,需要記住這幾點,建議收藏好
    我們學習書法,篆書是很多人一生的追求,從寫篆書,到刻篆印,精益求精。尤其是篆刻藝術,其藝術魅力經久不衰。我們今天學篆書,應該從小篆學起,寫小篆是學篆的基本功。那麼,要想學好小篆,要記住幾點。篆刻作品第一、學篆先要識篆篆書的書寫,門類眾多,稍不注意就會出現錯別字,所以,學篆有句名言:「學篆先學會識篆。」
  • 商承祚:楷最難而篆較易
    著有《殷虛文字類編》、《殷契佚存》、《十二家吉金圖錄》、《長沙古物聞見記》、《石刻篆文論》、《商承祚篆隸冊》等。 書之類別凡五,曰篆隸楷行草,此五者,人人能習之,而未能精好也。以其難易言之,楷最難而篆較易,蓋藝術之道,人手易則成功難,人手難其成功易,楷書童而習之,以至終老,自古及今,獨絕一時,能有幾人,優劣人人能辨之,以其普遍而人手易也。
  • 2021牛年集字春聯(篆隸楷行草)高清全集,收藏備用!
  • 「二王」及其書脈對黃庭堅書法審美觀的啟示——篆隸筆意
    宋朝倡導「尚意」書風,行草書盛行,相較之下,篆隸之書不為人們所重視,尤其是唐以後的真、行、草書中「篆隸筆意」日漸喪失,宋代有識之士開始關注到這一點,黃伯思《跋陳碧虛所書相鶴經後》中說:自秦易篆為佐隸,至漢世去古未遠,當時正隸體尚有篆籀意象。厥後魏鍾元常、士季及晉王世將、逸少、子敬作小楷,法皆出於遷就漢隸,運筆、結體既圓勁淡雅,字率扁而弗橢。
  • 傅山書法「神技」:篆隸真行草,統統融合於一書!
    今天我們繼續來探究,傅山如何將篆隸真行草融合一爐? 破解二:篆隸真行草,本無差別 正因傅山注重書法「形相」背後的「理」,所以在他看來,書法的書體雖有真、草、篆
  • 朱耷《行草題魚圖軸》,平淡天成,不著一絲人間煙塵氣
    八大山人對楷、行、篆、隸各種書體都有涉獵。後受明末清初書風的影響,學董其昌的行草,又轉入黃庭堅的誇張開闊等。從他流存的早年作品看,仿黃庭堅書風者不僅數量較多,而且都寫得十分用心精到。60歲左右,與其書畫署款「八大山人」同時,經多方探索,終於參用篆書筆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中鋒圓潤,又婉約多姿且厚重渾成,富有晉人氣度。
  • 眾多銅錢字體中最特殊的存在:九疊篆
    眾所知周,宋朝皇帝的文化造詣比較高,他們很喜歡在自己的年號錢上,留下自己的墨寶,讓我們看到了豐富多彩的書法藝術,但是在眾多宋朝的年號錢之中,文瀚樂拍認為,其中最為特殊、最特殊的書法並非是宋徽宗的瘦金體,而是難得一見的九疊篆。
  • 鳥蟲篆——幾近消失的神秘文字
    它從原始的符號刻劃中生根,從商鼎周彝的圖騰中走出,從夏商的甲骨中脫變,演繹為青銅時代的輝煌,秦漢時期的時尚,經過唐宋元明清的淬化,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標識之一。鳥蟲篆是盛行於春秋戰國,都應用在什麼地方?根據出土文物和史料記載,鳥蟲篆廣泛應用於青銅器上,是青銅文明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