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承祚:楷最難而篆較易

2021-01-07 騰訊網

商承祚,字錫永,號契齋。1902年1月28日生於廣東廣州,1991年5月12月逝於中山大學。祖籍遼寧鐵嶺。世居廣州,落籍番禺(今屬花都市)。曾就讀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研究生,肄業。歷任東南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大學、重慶大學和中山大學等廿餘間大學教授。曾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和民盟中央委員,民盟廣東省副主任委員,長期兼任故宮博物院銅器專門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語文學會會長,廣東省書法篆刻家協會主席等。著有《殷虛文字類編》、《殷契佚存》、《十二家吉金圖錄》、《長沙古物聞見記》、《石刻篆文論》、《商承祚篆隸冊》等。

書之類別凡五,曰篆隸楷行草,此五者,人人能習之,而未能精好也。以其難易言之,楷最難而篆較易,蓋藝術之道,人手易則成功難,人手難其成功易,楷書童而習之,以至終老,自古及今,獨絕一時,能有幾人,優劣人人能辨之,以其普遍而人手易也。篆書之時代遠,而接觸之機希,故人以為難,其實難於人門,若途徑斯啟,則其易有出乎初習時畏蕙心理之外。予八歲即喜篆書,只知其潔屈美現,而又深畏其潔屈之神秘而何以潔屈也。稍長,楷法之餘,遊於篆字,舉凡圈引皆不得其法,習之數月,幾欲擲筆,老輩中無可承教,即所得亦皆揣擬泛論,不能指導培植以破其疑,然後感於其難非習之難,而又得師之難也。民國九年,從學上虞羅氏,其甲骨鐘鼎小篆譽盛一時,每見磨墨盈盤,即趨侍引紙,窺其用筆之方,而聆其書法之論。至用筆輕重緩急,跳脫順逆,變化毫釐之間,而超乎筆墨之外,意會神通,非能口授。歸而揣摩,積其日久,閒有一得,會於心而應乎手。今將廿餘年來所學所知所見所悟之經驗,筆於是篇,庶使初習不至人於枉途。其中論斷,全憑記憶所得,歷代篆人書法一則,本學術立場,化除畦徑,主持平之推論,但求心安,恐仍有不愜於讀者,仁智之見,是非之難,其取擇焉可耳。

一、 篆礎

登高必自卑,築垣堅其基,習甲骨金文先小篆,其理一也。未聞舍卑下而可躋巔頂,基未堅而牆不傾紀,不由小篆以溯其源,而能得甲骨金文之法度。近人初學篆,非曰甲骨,即日鐘鼎石鼓,好高騖遠,心頗可嘉,見解實誤,試思吾濟生三千年後,文字變化至若干形體,猶之距大河,舍舟揖之徐徐,而欲超越彼岸,豈可能達,是小篆為甲骨金文之津梁也。古文縱橫跌宕,形雖錯綜,實具法則,其初未嘗不由平正而申變化,若舍平正而即錯綜,未敢以為得。

二、篆帖

習篆固須指導,擇帖臨摹亦佔同等重要,蓋人手不正確,則流於曲徑,終身不拔,皓首難通。許慎說文解字十四卷,部首五百四十部,為讀說文之基礎,文字之偏旁。說文刻本不勝計數,筆畫訛誤,結體疏劣者亦復不少,而以陳澧手寫刻本為第一(澧粵人,字蘭甫,精小學,尤善小篆,其說文刻於粵,一字一行本)。寫部首為帖,結體準確茂美,則以吳大微、楊沂孫兩家為尚,吳參以鐘鼎筆法,方整渾厚,楊圓潤秀逸,市間所售,據墨本影印,下真跡一等。及得其潔屈之法,則易南唐徐銥所臨秦繹山刻石,宋鄭文寶刻於陝西西安,又一刻在山東鄒縣,秦本瘦而魯本肥。郎邪刻石,氣度融渾,惜多剝蝕,初學恐易流於滯拙,繹山雖遜,矩鑊尚存,結體可窺,用筆堪尋,及至橫平豎直,圓轉應手,而後始可上及郎邪。蓋繹山者,固其根本,穩其肘腕,而郎邪者,嚴其體態,培其氣韻也。魏正始三體石經中之小篆為極好之字範,轉折方整,接筆明晰,惟其垂直略尖,應改圓勢.恐變本加厲,而易滋流弊矣。

商承祚手稿日記

三、篆法

篆書形長,寫時摺格長二寸七分,寬一寸七分,據此度消長。字不宜過小(最小如上度),以免日後氣勢不能舒展。初寫篆書,苦不知如何著筆,其實次序與楷書略同,如口先橫而後左右(先左右而後橫亦可惟口字則必先橫),兩面垂畫不宜過曲。左右斜筆亦當如是,否則軟弱。草字中直當與左右筆齊,竹則反是。宀字前人以兩筆出之,略覺難周,可分為四,先點,次橫,繼以左右(後點亦可)。而勹則宜兩筆。丫甲當先將兩()寫畢再及左右垂畫,稗易對稱,布白停勻。又字上筆原由一而下曲,亦可分為二,即垂彎後,將下小橫畫逆接之。

人手之初,結構易犯之病凡二,獨體字上疏下促則痿痺,合休字左傾右拒則懈弛。糾正之方,緊上松下,左右相顧。匪惟挺拔,氣復貫注。轉處不可過圓,須知頓錯,意到筆留,韻由是生。今所見之鐘鼎碑刻,筆畫光圓,不露痕跡。蓋一器之成,經過四階段。一,將字陰文正體刻於木石之上,是為範母。二,印於土質,則成陽識反文,是為範。三,鼓鑄時,將銅注範中,而成正體陰文。四,人範日寸,筆畫容有未清晰,或鼓鑄間為流質所侵沒,器成後,必須用刀--一修治刮光,經四次之變革,只存字形,筆意盡矣。碑刻由匠人勾勒上石,轉折鋒芒都為削去,光潔圓滑,已非本來面目。彝器經二三千年之沉埋,如遇上質鹹潟,文字必有殘蝕,碑刻因風雨而剝落,景響尤大。吾人習其斑剝者非也,從其光潤而無轉折者亦非也,然則何居,日當迫想當日寫時之著墨,接折之筆跡,則庶幾乎。

執筆指宜凌空,管正不倚,下筆中錚,則卜下縱橫無阻滯,前人所謂鵝掌法。即四指舒昂而不內拳,後人臆解,遂為聽惑。康有為薄唇輕言,其廣藝舟雙揖.閱之徒亂心意,本人亦復言行相違,未嘗能躬親厲行之。

起筆毋重.住筆毋尖,迴環合抱,體態莊嚴。小篆之筆柔而勁,金文之筆勁而柔.勁而柔易,柔而勁難。知運乎此,則篆書之能事盡之矣。

四、各體篆

小篆既具根抵,始可漫及他體。漢碑篆額,或方整,或瘦勁,多宕逸可喜,惜一額為字無多,而勢各殊,可擇其筆意相近者臨摹之。(中華書局印行之漢碑額,收集雖未完備,可觀大略)開毋廟碑其字休方,用筆圓渾不易學。魏氣字石經小篆可多臨幕,以其近於郎邪諸石刻。吳天璽紀功碑,氣勢雄奇磅礴.魄力之大,莫可比擬,用筆方削,學之不成,易蹈偏鋒,禪國山碑體態雍容.可三致意.漢祀三公山碑,猶存隸意,字體長短任意伸縮,只堪玩味。袁安袁敞兩碑,別字既多,氣韻復薄,殆晉時所追刻。石鼓為秦刻石,跡近鐘鼎,熟於篆始能著筆。金文以周器字為最多,大盂鼎行筆方整,氣度雄偉,猶存殷商遺矩。毛公鼎渾元,有如楷書中之魯公。散氏盤文多錯範,筆畫糾繚,非精於字學,未嘗不寫誤。列國金文,如未齊梁陳秦楚等,整齊柔和幾近小篆,而茂美嘆觀止矣。秦公毀者,大篆之孫,小篆之祖,雖臨千萬遍,有利而無弊者也。木刻及石刻鐘鼎書籍,決不可據,尤以薛氏鐘鼎款識法帖.訛誤最多。甲骨為契刻,筆畫如百鍊鋼,今以毛錐寫之,實大不易。

鐵線篆筆畫如一布白務極停勻,重在形體,有轉而無折,僅以功力稱,不能以韻勝.浮薄而欠沉實.李陽冰城隍廟等是也。

五、多讀篆書多見墨本以養其韻

寫篆不讀篆書,猶童蒙離乎影本而不知著咫。說文為識篆募本書籍,若能寫若干通,則會意假借之意,形聲離合之法,可以略得旨趣。鐘鼎專書尤夥頤,吳大澂愙齋集古錄,吳式芬攈佔錄金文,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每器皆附有釋文。字書中以容庚之增汀金文編最為矜慎完備(商務印書館印行)。甲骨文拓本有劉鶚鐵雲藏龜.羅振玉殷墟書契前編、後編、續編、精華,鐵雲藏龜之餘:而王國維哉壽堂殷墟文字,容庚殷契卜辭,郭沫若殷契粹編,及子之福氏所藏甲骨文字、殷契佚存.片附有考樣。字書中有羅氏殷埔書契考釋,王襄殷契類集,予之殷墟文字類編.孫海波之甲骨文編,鈴為必讀之書,識字途徑『我國對於一切藝術,首重氣韻多讀多見以孕育,下筆自有千古,而不流於凡庸。秀韻柔弱,筆墨不輟,優可挽強,庸俗粗獷,無法救藥,諺謂百病可治,惟俗不可醫,至哉言乎。

六、筆墨紙研

古筆短穎無長鋒,長鋒不可用,西北出土之漢居延筆可以參證。羊毫太軟.紫毫過剛.羊八狼二則剛柔得乎中。鋒不宜全開,全開則力難達,最多以八成為度。蓋腕運幹指,指達於管.管迫於鋒,留其二使管與鋒有所聯繫,旋轉自如.而免失其控制。初寫篆.起筆易露芒角.回鋒則圓滿,前人剪尖,萬不可從.筆意存乎鋒,而味,鋒之主.端賴是也。又有將帛卷如管.齊其末茹瑕書之,雖成天然之玉柱體,而筆筆無力。索然寡味,徒具當形而已。

墨不宜宿,宿則滯筆,墨汁傷筆裹鋒,有百弊而無一利。

初習篆,紙不可過滑,宣紙有生熟之分,平時兩用,熟其性質,以免日後有所偏向。

研池宜大,雖不必端歇,應擇質堅細用之。世人好以有文字漢磚作研,鑿體傷膚,殘賊佔物,予所不取.且陶質租劣,發果不細,注水易幹,膠粘裹鋒,難十迴旋.諺謂善書不擇筆爭研,實為讕言,善事利器,古人豈欺我戰。聞東坡揮毫之先,磨思盈盤,用時隔以沸湯,故墨厚有光,香氣四溢,如汁祖劣,豈能若是。

七、歷代篆人書法

唐以前彝器出土少,金文風氣未開,故無書之者。騎省以善小篆稱,厥後則李陽冰,結體多未安,跼促欠大方。乃自雲斯翁之後直至小生何其妄也。宋郭忠恕汗簡三卷,徵引古文凡七十一家,原書十九不傳於世.文字奇橘,未盡可據,當為六國以降好奇之上所擬造,閣帖中篆文,同有此弊。宋小明篆,閒見於墓誌蓋,規矩制度,文字之法,蕩然無存。明安國好篆文,尤酷嗜石鼓,聚畢生精力,羅致宋拓至十本,其小篆見所題石鼓甲本.凡數百言,未敢稱善也。有清乾嘉之際,金石之風盛行,競相搜集山川所出鼎彝古文,荊莽隱晦之摩巖碑刻,或成專書,或資臨草,鄧完白精四體,絕群一時,而不及鐘鼎。錢站小篆,好作洲臂長足之姿。朱為弼張廷濟輩,雖能金文,亦不過徒具參差狀態,而未甄遠古筆法。陳介棋所藏金石陶瓦,甲於擠僚,鑑別之梢,前無古人,鐘鼎法則,可窺堂奧。胡澎、吳熙載、楊沂孫篆皆平當,莫友芝穩健大雅,趙之謙劍拔弩張。黃士陵金文小篆,氣度雍穆,惜未能舒揚。王灌橫祖直細.闊肩長足,媚氣揚溢,篆法蕩然矣。吳大微助於篆學,鐘鼎用筆,略得其秘,惜接折不露痕跡,失之拘魔,丁佛言知其非,而未能盡脫羈絆。羅師振玉峭拔遒勁,淵雅安詳,如天馬行空.寒谷傲梅.啟小篆用筆之方,握甲骨金文不傳之鑰。鄭孝青晚歲小篆,極見工力.行筆瀟灑,流利柔和.能窺騎省之堂奧。吳俊卿以善書石鼓聞,變合文平正之體而高聳其右,點畫脫漏,行筆鶩碟,石鼓云乎哉,後學振其名.奉為圭泉.流毒匪淺,可勝浩嘆。夫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為自然之梯階。'護人正軌而平穩,不蹈歧途而險戲.與其博一時流俗之脊,易若終身無愧於心,此予所以力主幕古而不臨今.意在斯也。

相關焦點

  • 「二王」及其書脈對黃庭堅書法審美觀的啟示——篆隸筆意
    宋朝倡導「尚意」書風,行草書盛行,相較之下,篆隸之書不為人們所重視,尤其是唐以後的真、行、草書中「篆隸筆意」日漸喪失,宋代有識之士開始關注到這一點,黃伯思《跋陳碧虛所書相鶴經後》中說:自秦易篆為佐隸,至漢世去古未遠,當時正隸體尚有篆籀意象。厥後魏鍾元常、士季及晉王世將、逸少、子敬作小楷,法皆出於遷就漢隸,運筆、結體既圓勁淡雅,字率扁而弗橢。
  • 草篆名家的書法思想,揭示晚明的思想異動
    《寒山帚談》是一部較有系統的論書著作,其中所論大多本於趙氏自己對書法的認識,而不依傍前人,也不受時人影響,他說:「餘作《帚談》緒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寒山帚談》,下同)意在明其得失,成一家之言。全書分上下二卷,拾遺一卷,附錄一卷,上卷包括權輿、格調、力學臨仿四目,下卷包括用材、評鑑、法書、了義四目。
  • 九疊篆及九疊篆印
    九疊篆是以小篆為基礎,筆畫反覆摺疊,盤旋屈曲,點畫皆有縱橫兩個方向,填滿空白部分,求得均勻。「曲屈平滿」是九疊篆書法最大的特點。摺疊多寡,每一個字的摺疊多少,則視筆畫繁簡而定,有五疊、六疊、七疊、八疊、九疊、十疊之分。九疊篆盛行於唐、宋、元、明,一直延續至今。將這種「九疊篆」用於錢文,在數千種古錢幣中,「皇宋通寶」僅為孤例,故被歷代收藏家視為稀世珍品。
  • 文化趣史丨「篆隸楷行草」的來歷、區別
    文化趣史丨「篆隸楷行草」的來歷、區別中國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了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
  • 古豔多姿鳥蟲篆
    鳥蟲篆是皇族的專用,歷代都有皇帝對這種文字頗為喜愛鳥蟲篆起源於商代。古代帝王對鳥蟲篆寵愛有加。從商王王亥到春秋十二國諸侯。按照歷史朝代排列,歷代都有喜歡鳥蟲篆的皇帝。我們還是站在做印法的立場,從鳥蟲篆印印面形式特徵分析入手,探討做印法對鳥蟲篆印創作的影響和進一步的發展方向。做印法的常規武器敲、磨、刮、擦顯然不太適用於以精工見長,花團綿簇,縟麗堂皇的鳥蟲篆印,但做印法對鳥蟲篆印的篆法形態和章法構成的關注就是很值得研究的課題了。「印從紋飾出」已然成為鳥蟲篆印的定律。紋飾之路寬又廣。
  • 《書法問集》704、毛筆篆隸草楷行五體之中,你最喜歡哪種書體?
    提問者還有一些備註:審美觀不同喜歡的書體也不同,也有一定的際遇、起因、故事、緣分,說一說你目前最喜歡書體,喜歡的原因是什麼?我是一人。五種書體,當然還是行書。【篆隸草行楷,行書是最常用的書體。】提問者問到書體,也是一個書法愛好者。現在我們書法一般認為是五種書體,篆隸草行楷。這五種書體使用最廣的當然是行書,不管是現在,還是統計到整個書法史。
  • 清朝書法由行草向篆隸的返古避俗風尚
    從文字學的角度而論,篆(籀)、隸(八分)、真(楷)為「正體」文字,屬於官方通行的標準文字;而行、草為「草體」文字,屬於日常應用的字體。因此,兩大序列的文字在書法藝術的表現上往往有所區別,其如劉熙載所言:「書凡兩種:篆、分、正為一種,皆詳而靜者也;行、草為一種,皆簡而動者也。」
  • 真草篆隸一體論的價值趣尚
    據陶宗儀《書史會要》卷七和朱謀垔《續書史會要》等所記,元代及明初有一大批四體皆能的書法家,如:虞集「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隸為當代第一」,陳繹曾「學識優博,真、草、篆、隸俱通習之,各得其法」,陸友「好古博雅,真、草、篆、隸皆有法」,其他如錢逵、邵亨貞、範禮、朱芾、顏愨、鄒偉等,均以善真、草、篆、隸而在書史留名。
  • 印篆之香
    為了便於香粉點燃,可合併香粉末,用模子壓印成固定的字形或花樣,然後點燃香粉,按著香粉的軌跡燃盡這種方式稱為「香篆」印香篆的模子稱為「香篆模」,古時候多以木頭製成,現如今也多了許多的不同的材料和款式。篆香又稱百刻香。它將一晝夜劃分為一百個刻度,寺院常用其計時。元代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就曾制出精美的「屏風香漏」,通過燃燒時間的長短來對應相應的刻度以計時。這種篆香不僅可以計時,還是空氣清新劑和夏秋季的驅蚊劑,在民間流傳很廣。
  • 新手如何打香篆,打篆需要注意什麼?
    篆香,古稱「印香」、「拓香」,是一種直接點燃薰香的過程,現代打香篆,是體會打篆過程中養心、靜氣、減壓、祛躁、悅目。現代打篆的模型越來越多樣,使得在打篆過程中也能體會到不同的樂趣,材質不同的爐具,配以不同形式的「香印」,打出一爐香,有不同的意境,也更具養生意義。
  • 鐵線篆真的很難嗎?
    好的鐵線篆作品令人羨慕,因為很難。有人甚至對書寫鐵線篆產生恐懼。但只要注意以下幾點,再難的事情也會變得簡單。
  • 香篆
    唐代詩人羅隱在《詠香》中寫道:「憐君亦是無端物,貪伴馨香忘卻身。」香是人一生可相知相守的密友,它可以澄澈你的靈魂,擴大你的精神世界,讓一切塵埃俗事隨那一縷縷香菸散去。 香篆,鏤木以為之,以範香塵。為篆文,燃於飲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徑者。
  • 篆刻入門:朱文印的篆法
    (四方闊邊細朱的戰國璽印) 不管是晉系較規整「富昌韓君」(上圖左上)或「右司馬」(上圖右上),還是的燕系的「甫陽鑄師璽」以及圓形的齊系「左桁廩木
  • 皇宋通寶「九疊篆」錢文鑑賞
    、宋、元、明這幾個朝代,到現在還是很多人喜歡這種類型的,延續時間非常長,但是在這些朝代當中,只有北宋才把九疊篆用在錢幣上,唯一性特別強的,自然價值也高了。九疊篆皇宋通寶是在宋仁宗時期發行的,到現在也有一定的時間了,採用了銅鐵的材質,當時的北宋是文化繁榮發展的時期,對於字體的研究和探索也是非常重視的,而皇宋通寶就是特點很凸顯的一種。皇宋通寶之九疊篆在版別眾多的皇宋通寶錢幣中,有一種俗稱「皇宋九疊篆」的錢幣尤為珍貴。九疊篆又稱上方大篆,秦漢無此制,唐宋以來多用於官印上面。
  • 眾多銅錢字體中最特殊的存在:九疊篆
    眾所知周,宋朝皇帝的文化造詣比較高,他們很喜歡在自己的年號錢上,留下自己的墨寶,讓我們看到了豐富多彩的書法藝術,但是在眾多宋朝的年號錢之中,文瀚樂拍認為,其中最為特殊、最特殊的書法並非是宋徽宗的瘦金體,而是難得一見的九疊篆。
  • 楷媽五味溼清茶是什麼、值得加入嗎、拿貨價格表
    楷媽五味溼清茶是什麼?楷媽五味溼清茶含有哪些成分?成分安全嗎?楷媽五味溼清茶甄選了高品質的薏米、茯苓、紅豆、淮山等等成分,還添加了老冰糖。它的口感是帶有一些香甜的,老少皆宜。重點是女性朋友,女性是最容易溼氣重的群體了,喝這個茶效果顯著。
  • 安靜地打個美美的香篆
    香篆,顧名思義,香,即指各種香料。篆,在這裡指篆書。篆書的主要特點是筆畫粗細勻稱,形體端正齊整,方圓嚴謹有度。由於打好的香篆香粉迴環縈繞,如同連筆的圖案或文字(篆字),點燃後可順序燃盡。打香篆,又名拓香,也可以理解為:以香料,寫一筆篆書。香篆的重要標準是:香粉象篆書一樣飽滿,挺拔。不松塌,不缺損,厚薄均勻。
  • 為什麼說何紹基的行書是具有「篆隸遺意」的行書?
    何紹基於晚年專攻篆隸,「習之日久,篆隸精神不知不覺奔赴於行草之內」。例如《行書詩屏》為典型的晚年書法,字形桀倔,筆畫堅實遒勁,字勢正欹相參。並且撇捺多向左右舒展,使其行書富有濃重的隸書意味。字與字之間不再有過多的映帶連繞,其章法多採用隸書和楹聯的書寫方式,使整篇作品章法疏朗蕭散,增加作品的清穆溫厚氣韻。
  • 香篆老是熄滅?都是這些原因造成的!
    日常生活中薰香多以線香為主,但還有一種薰香方式——香篆,在香道中也很常用。香篆起源於宋國,所謂香篆就是利用篆香工具,把乾燥的香粉壓成篆文形狀,或字形或圖形,延綿不斷,從一端點燃後,沿著香粉線條一直燃燒到另一端才燃盡,這種香就叫做篆香。篆香所用的香粉,既有單方香粉也有合方香粉。
  • 物候日誌:驚蟄,篆香消盡蟄夢醒
    在吟詠驚蟄節氣的古詩詞中,最常被引用的是唐代詩人韋應物「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和宋人陳棣「雨催驚蟄候,風作勒花開」這兩句。其中,陳棣這首「雨催驚蟄候,風作勒花開」後兩句是「日永消香篆,愁濃逼酒船。」詩句中的「香篆」是一種沿襲至今的焚香方式,今日驚蟄,我們就聊一聊香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