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去私人中醫看病,排我前面是位40歲左右的大哥。他最近內分泌紊亂,精神壓抑,想開點中藥調養身體,再和妻子懷一個孩子。原來,大哥有個20歲的獨生子得了白血病,治病快花光了家裡的錢,仍舊沒有起色,夫妻倆便想再生一個孩子。我很愕然,這是已經打算放棄那個20歲小夥了嗎?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當一個家庭有一位成員不幸患重病,那麼要面對考驗的就是整個家庭。豆瓣評分9.0的電影《美麗心靈》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數學天才納什患精神分裂症,家人不離不棄,和他一起與疾病鬥爭一輩子,最終換來晚年納什康復並獲得諾貝爾獎的奇蹟。
電影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納什晚年意識恢復、獲得諾貝爾獎是真,但患病過程中,家人並非不離不棄。妻子曾與他離婚,母親曾不願提供幫助,妹妹曾將他送走,諾貝爾獎是大家幫他爭取的,而小兒子也不幸得了同樣的病。命運不會照顧本就苦難深重的人。2015年5月23日,納什夫婦遭遇車禍,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那一天。
真實記錄下這一切的,是一部少有人知的關於納什的紀錄片《偉大的瘋狂》。這部紀錄片向觀眾更加真實地還原了天才納什從生病到康復的整個過程,讓我們看到了美好的《美麗心靈》不忍告訴我們的幾個關於人性的真相。
01 納什的三次入院,親情戰勝了疾病,也是納什得以救贖的根本原因
納什曾經三次被強迫入院治病,這三次的待遇可以說是天壤之別。每一次家人為他挑選的醫院,都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家人對他病情的態度,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家庭患病求醫的真實心路歷程。
① 納什第一次入院,被送去最好的私立醫院療養:親人患病最初,家人總會不惜一切代價,爭取最好的醫療資源治好病
納什第一次去的是一家條件極好的私立醫院,麥克萊恩醫院。這所醫院與哈佛醫學院頗有淵源,許多文化名流經常會來這裡放鬆緊張的神經。劍橋一帶的人們認為它並不是一家精神病醫院,更像是療養院。這裡的治療費用不用多說。納什的所有家人和親友全都大力支持,不管花多少代價,一定要治好這位天才的病。
每一位病人在患病最初,身邊的親友一定會不惜一切代價,哪怕傾家蕩產,也一定要在能力範圍內爭取到最好的醫療資源,絕不能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就算超出承受能力,也必定四處借錢,負債纍纍也發誓看好病。
② 納什第二次入院,被送去環境惡劣的州立醫院:病情遲遲沒有起色,耗盡家產,家人只能退而求其次,並開始動搖信心
納什出院後病情反覆,家人只能把他再次送進醫院。這次納什去的是特倫頓州立醫院。這裡醫療條件很差,病人多醫生護士少,態度惡劣。納什就是在這裡接受的休克療法——當時最流行的治療精神疾病方法,但過程非常痛苦。
為什麼家人要把納什送去條件惡劣的州立醫院呢?原因很簡單,沒錢了。治病三年間,幾乎花光了家人的所有積蓄。艾利西亞疲於找工作的同時,還要照顧剛出生的兒子和生病的丈夫。納什母親的養老金也給納什看病所剩無幾,艾利西亞幾次求助也沒能要到錢。
面對3年一直不見好轉的納什,萬般無奈之下,家人只能退而求其次,把他送到了條件較差的州立醫院,接受長期治療。
不論是對病人,還是家屬,看病求醫都是個非常辛苦的過程。電影《歲月神偷》中大兒子患白血病,寒冬臘月,媽媽帶著孩子從香港坐火車幾天幾夜趕到北京看病,得到的卻是醫生「沒有希望」的答覆。
深陷絕望,好不容易找到一根救命稻草,滿懷希望地捧起這根稻草,卻被現實的車輪一瞬間碾碎。這個過程,不知道納什和家人經歷過多少次。錢所剩無幾,其他家人也得活下去,家裡僅剩的資源只能留給「更需要」的人。
③ 納什第三次入院,被送去離熟人很近的私立醫院:親人最終還是會穿越重重困難,堅定地陪伴你身邊,不離不棄
納什第三次去的是靠近普林斯頓的新澤西卡裡爾診所,這裡生活待遇還不錯,納什還有專門的電話與外界聯繫。艾利西亞親自為他挑選的這裡,因為這裡離她還有納什工作的地方普林斯頓很近,她希望普林斯頓老友的時常關照會有利於納什康復。
這個時期,艾利西亞的母親過來幫她帶孩子,她也在朋友的幫助下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在努力爭取到了納什同事和政府的幫助後,她的境況好轉了一些。這時她又再次為納什爭取最好的資源,心甘情願地照顧他、為他支付一切醫療費用。
病情總是不斷反覆,讓家屬的情緒也經常起伏不斷。只要稍微看到一絲希望,原本已經放棄的家人也會不顧一切地抓住希望,抱著「就試最後一次」的信念,卻試了一次又一次。
親人就是這樣,即使全世界告訴你,可以放棄了,甚至連你自己也相信了,一丁點希望的火苗,就足以瞬間點燃心中希望的熊熊大火。這團大火可以讓家人幾乎失去理智地相信,自己也許就是可以成為那個「奇蹟」。
02 妻子在納什患病期間提出離婚:愛是讓人窒息的枷鎖,也是衝破現實的無畏
現實中的艾利西亞並沒有像電影中那樣一直陪伴納什。在納什第二次出院期間,艾利西亞向納什提出了離婚。艾利西亞為什麼會做這個決定,我想可以從艾利西亞這個人物的成長曆程看出端倪。
聰慧熱情的拉美裔少女。艾利西亞是麻省理工學院為數不多的女生,她聰慧靈動而又熱情勇敢,這一點和她拉美裔的血統有一定關係。和電影不同,現實中,是艾利西亞主動追求納什這位老師的。因為崇拜、因為迷戀,她不顧一切,勇敢追求自己的老師,這份勇氣和果敢不是一般女孩子能擁有的。這樣的性格,也為她的絕對理想化和日後比一般女子面對苦難更加堅韌埋下了伏筆。
被殘酷現實徹底擊垮夢想的少婦。自己曾經瘋狂迷戀的天才教授,如今卻變成了一個生活都無法自理的病人,孩子也剛出生,理想化的艾利西亞曾一度無法接受。不過,她還是勇敢地擔起了同時照顧丈夫和嬰兒的重擔,獨自出去工作養家,然而職業性別歧視卻讓艾利西亞始終找不到合適工作。
同時,納什常常伴有被害妄想,他不斷地想逃離艾利西亞,總覺得她要加害他。艾利西亞求助了納什的母親和妹妹,卻都得不到任何幫助。找工作不順,孩子和自己幾乎快活不下去,家中的丈夫又時刻想逃離她。被現實擊垮的艾利西亞終於向命運低了頭,帶著孩子離開了納什。
回到丈夫身邊做堅強後盾的妻子。納什第三次出院後一個人去波士頓過獨居生活。命運並沒有到此就停止對納什的考驗。納什想重新投入研究,卻常被疾病打亂;不小心差點燒了房子;母親在感恩節去世已是雪上加霜;妹妹更是在母親去世後的聖誕節就把納什送去了療養院。納什出院後,與妹妹斷絕了聯繫。至此,納什真的成了一個人。
這個時候,艾利西亞的母親過來幫她帶孩子,艾利西亞也為納什爭取到了昔日同事和政府的幫助。重新看到希望的艾利西亞又將納什接到家裡,再次承擔起了照顧他的重任。
紀錄片用客觀的語氣講述了艾利西亞從離開到回到納什身邊的過程,不帶任何道德評價。不過《美麗心靈·納什傳》一書的作者西爾維婭·娜薩說了一句這樣的話:「如果沒有艾利西亞,納什應該會流落街頭。」艾利西亞最初對納什的愛是激情和迷戀,中途離開納什是無奈與絕望,最後重新回到納什身邊是深愛與堅強。
03 身處卑微時,親友對納什的態度,道盡世間人情冷暖
① 愛惜自己的身體,一場重病可能摧毀的是整個家庭的求生信念
生重病是誰也不想的事,但是當病魔降臨的那一刻,就已經宣告:整個家庭都要開始奔赴這場不知多久才能停戰、甚至不知道能否生還的戰役。儘管並不知道結果如何,家人還是會竭盡所能,甚至傾家蕩產,想與命運搶一回人。
有過數十年醫生經驗的渡邊淳一曾提到:抽菸,持續吸收有害物質(比如攝取大量鹽分和致癌食品),吸入汽車廢氣、煤煙等氮氧化物,以及受到放射線、紫外線的輻射等等,都是已經明確顯示作為誘發癌症的直接原因。
平時我們就應該多注意鍛鍊自己的身體,培養自制力,儘量遠離會危害身體健康的東西。重大疾病的確無法通過預防根治,但我們可以充分發揮能動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減輕發病機率,儘量避免將自己摯愛的家人卷進這場沒有硝煙的殘酷戰役。
② 人在低處方能更直接感受到人情冷暖,不要讓自己時常處於弱勢地位,留給自己考驗人性的機會
納什生病期間,不僅是親人,昔日的同事和好友也對他表現出了各種複雜的態度。有人主動幫他爭取簡單的工作讓他能夠養活自己,有人幫他爭取國家的幫助,也有人幫他力排眾議爭取諾貝爾獎的名額。這些人,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與光輝。
也有人,壓根不知道消失的納什這些年經歷了什麼。紀錄片中出現一位出名的友人直言:「直到宣布諾貝爾獎獲獎名單的那一刻,我才知道,納什還活著。」這些人,讓我們看到的,並不是人性中的惡,只是人性中的冷漠和真實。
楊絳曾說過:「唯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
楊絳夫婦當年被文革所害,身邊人都對他們避之不及。有一位身份低微的三輪車夫老王卻對楊絳一家照顧有加,毫不避嫌。這讓楊絳非常感動,還寫下了《老王》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可如果放在從前楊絳夫婦風光的時候,受到萬人尊敬,想來老王的雪中送炭也不足以讓楊絳記在心上一輩子吧。
當你身處卑微的時候,就多了感受人情冷暖的機會。這個時候,你會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曾經熟悉的一個人最真實的面目。錦上添花何其多,雪中送炭有幾人。有意識地強大自己,不要讓自己時常處於弱勢地位,留給自己考驗人性的機會。畢竟,人性都不太經得起考驗。
③ 鳳凰涅槃般的重生總是有著可以穿破一切的、讓人肅然起敬的力量
這種經歷重重磨難,最終修得正果的勵志故事題材有很多,但納什的故事為什麼經久不衰呢?我想一定是最後納什奇蹟般的重生。這無疑給太多還在苦難中飽受折磨的人們強有力的希望:相信我,不尋常的事,也有可能發生,也有可能就在你的身上發生。
其實,納什的故事在電影中並沒有講完。納什與艾利西亞的小兒子也患上了同樣的病。命運根本沒有對苦難多的人們心慈手軟。然而,艾利西亞還是和納什復婚了,兩人決定一起共同面對,把兒子撫養成人。我想,這份對生命的敬重與永不放棄才是納什夫婦故事真正打動人心的地方吧。
米蘭·昆德拉曾說:「生活就是一種永恆的沉重的努力。」
許多人在宣布納什獲諾貝爾獎的那一刻熱淚盈眶,他們不僅在為自己的朋友喝彩,更是在為生命的奇蹟而感動。奇蹟發生的概率是千萬分之一,但奇蹟在竭盡全力的努力時出現的概率更高。無論我們身處怎樣的逆境,都要永遠保持希望,堅強地與命運作戰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總結一下
人總是要身處低處,才能看到人情冷暖。人性是自私的,現實的,我們第一考慮的是自己,這是人之常情;人性也是溫暖的,偉大的,愛可以穿越重重阻礙,把不可能變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