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us Caesar on a triumphal car - Andrea Mantegna, 1490-1506
公元前100年的7月12日,羅馬建國後653年,蓋烏斯·尤裡烏斯·愷撒誕生於羅馬「蘇布拉」的家裡。他的誕生沒有伴隨偉人誕生時如星相變化等異常現象出現的傳說,如同當時平常的小孩,他受到雙親、年幼的姐姐、親戚以及奴隸們的祝福。幾年後他的妹妹誕生,愷撒成為排行於姐妹間唯一的男孩。
愷撒在母愛中成長,因此他的人格特徵之一就是不論身處何種絕境,都絕不會喪失平和的心態。他的樂觀來自從不動搖的自信心。是來自母親所給予的愛,最先使他擁有了身為男人的自負。因為從小在母愛滋潤下成長的人,自然從心底裡擁有自信,具有均衡發展的人格。同時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不問過去、展望未來的積極性格。
年輕時候的愷撒
最初的考驗
在18歲的時候,愷撒遭遇了人生中最初的考驗。身為馬略的外甥、與元老院派敵對的「民眾派」巨頭秦納的女婿,他被當時的獨裁官蘇拉視為一種威脅,蘇拉要求他與秦納的女兒離婚。但是愷撒拒絕了這一要求。
有史學家認為,這是因為愷撒自年少起便勇敢過人,一腔英雄俠氣。也有史學家認為,想成為平民派領袖的愷撒,理所當然地不能做出這種背叛的行為。另有研究者認為,愷撒是不忍拋棄因父親慘死而悲傷不已、且有孕在身的年輕妻子。
我認為這些推論似乎都很在理,但自愷撒後來的言行推斷,似乎還有另外一個理由,就是愷撒認為,即使是擁有絕對權力者,也無權介入他人的私生活。因此,當時年僅18歲的他就忠於自己的想法行事。後來,當愷撒也成為絕對權力擁有者時,無論是面對迎娶反對愷撒的強硬派女兒為妻的布魯圖,還是其他的人,他從不曾試圖幹涉他人的私生活。蘇拉是個凡事堅持到底的人,愷撒與他之間雖有年齡、思想上的差距,但就「堅持到底」這一點而言,他們倒是殊途同歸。
「三頭政治」的主要人物,從左至右分別是龐培、愷撒、克拉蘇。
與龐培的密約
愷撒在政界崛起的時間出人意料地晚,直到30多歲後期他才嶄露頭角。而且身為令元老院高度警惕的民眾派代表人物,愷撒想要擔任執政官還顯得力不從心。於是他將目光放在當時的「頭號人物」龐培身上。
並沒有人知道到底愷撒與龐培是在何時、何處和以何種方式有過接觸。兩人的年紀僅相差6歲,當然不可能彼此不知道對方的存在。或許愷撒曾經在阿爾巴的別墅拜訪過龐培。雖然兩人在知名度上有一段差距,但是龐培有充分的可能對愷撒有好感。7年前,當龐培掃蕩海盜、遠徵東方時,元老院就反對將大權託付給他,而贊成的只有西塞羅和愷撒。在遠徵途中的龐培,對愷撒和妻子慕琪婭私通之事,認定是慕琪婭不夠莊重。因此這件事並沒有造成兩個男人的隔閡。
龐培答應幫助愷撒競選執政官。同樣,愷撒也答應龐培在當選後會保證後者在東方的利益。後來又加上資產豐厚的克拉蘇,「三頭政治同盟」正式成立。
Vercingetorix Throws Down His Arms at the Feet of Julius Caesar - Lionel Noel Royer, 1899
8年高盧戰爭
愷撒在成為執政官之後,以行省總督的身份前往高盧赴任。雖然因為當地人的不斷反抗,使他整整花費了8年時間應對這些叛亂,但最終他還是在法國南部的阿萊夏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且最終平定了高盧。
身穿高盧最高武將服飾的韋桑熱託裡克斯驅馬出現,與在包圍網前帥將之椅上端坐的愷撒首度會面。在《高盧戰記》中極度認可這位年輕將領才能的愷撒,僅以以下一行文字記述這個場面:
「是韋桑熱託裡克斯自己送上門來的。」
傲慢的高盧人捨棄武器,臣服在了羅馬的勝利者面前。
這是一場輝煌的勝利。但是對於取得了足以匹敵義大利本土的富饒領土的愷撒,元老院開始產生出一種危機感。於是,元老院命令正準備返回羅馬的愷撒解散他的軍隊,這就是「元老院最終勸告」。
盧比孔河在現代只是一條很窄的小河。愷撒究竟是在什麼地方越過河川已經無從考證,這裡是有可能的地點之一,其上的橋梁似乎是後人建造的。
「孤注一擲!」
當時的羅馬法律規定,任何指揮官都不得帶著軍隊渡過位於義大利北部被作為國境線的盧比孔河。
站在盧比孔河岸邊的愷撒,並沒有立即下達渡河的命令。他只是在岸邊沉默地站了好一陣子,追隨他的第十三軍團,也沉默地凝視著最高司令官的背影。終於,愷撒轉過身來,對身旁的幕僚們說:
「越過此河,將是悲慘的人間世界。但若不越過,吾將毀滅。」
然後,他立刻向望著自己的士兵,斬釘截鐵地喊道:
「前進吧,到諸神等待的地方,到侮辱我們的敵人所在之處,孤注一擲!」
士兵們也以雄壯的應和聲作為回答。於是,在隊伍前馳馬領頭的愷撒,帶著一行人渡過了盧比孔河。那是公元前49年1月12日,愷撒時年50歲又6個月的一個早晨。
就這樣,愷撒無視了「元老院最終勸告」,成了「國家之敵」。元老院與當時另一位實力派龐培聯手,準備應對愷撒的反叛。曾經屬於同盟關係的兩個人,終於開始了對決……
Caesar Crossing the Rubicon - Jean-Leon Gerome
龐培之死
得知愷撒的軍隊正在接近羅馬的元老院,議員們都因為這個意料之外的行動而驚慌失措。絕大多數的議員都逃出了羅馬,就連元老院派一直倚靠的龐培也為了重整態勢而離開了義大利。
兩軍的決戰在希臘中部的法薩盧斯展開。雖然愷撒的軍隊在人數上處於絕對劣勢,但是他通過敏銳的戰局把握能力使形勢發生了逆轉,並且最終取得了戰鬥的勝利。龐培不得不逃往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但是埃及方面卻不願捲入羅馬的內戰,於是龐培就這樣被殺害了。
冷峻而不冷酷的愷撒,面對曾經的好友因為立場的改變而有了這樣的結果,為之傷心流淚是再自然不過的了。但是愷撒對這件事只在書中寫下了一行文字:
「我在亞歷山大港,得知了龐培的死訊。」
這一行字,如小林秀雄所言,是比刻在大理石上的文章更美的古代藝術品。我也與他持同樣看法。
愷撒與龐培決戰的地方——法薩盧斯
愷撒的目標是什麼?
愷撒在回到首都羅馬之後,對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這項影響到政治與社會諸多方面的政策,是為了進行一項根本的變革。
愷撒認為帝制比元老院主導的共和制更加適應現階段的羅馬。民主政治隨著羅馬領域的擴大而越來越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樣的,寡頭政治也與地理環境的變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隨著統治範圍越來越廣,體制的效率性是保證國家統治有效的首要因素。現有體制中僅元老院就有600名議員,這樣的機構不僅意見難以統一,政策的出臺更是「千呼萬喚始出來」。
愷撒決定把羅馬的行政體制從600人的元老院共和制改成1人做主的帝制。與14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的領土範圍比起來,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統治領域要廣闊得多。因此將共和制改成帝制,才是愷撒真正要跨越的「盧比孔河」。
為了實現改革,愷撒就任了「終身獨裁官」。但是在元老院議員之中,有很多人企圖阻止愷撒復活王政。
The Death of Caesar - Jean-Leon Gerome, 1867
悲劇的3月15日
悲劇發生在公元前44年3月15日。地點在龐培劇場附近的大迴廊。當時政要在這裡召開元老院會議。
有一種說法稱刺殺集團包括了60名元老院議員,但目前這一說法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已經證實的是參與刺殺過程的共有14人。不過這14人面臨如此大事情時顯然不夠冷靜,其中有人將原該刺向愷撒的短劍刺到了自己人身上。
在這狂亂的14人圍攻下,愷撒最終不敵,共受23處劍傷,其中胸前一劍是致命的。愷撒不願死後的慘狀展示於人,於是用披風裹住全身,最後倒在了龐培立像腳下。
其他的議員們一時間呆若木雞。慘案就這麼瞬間發生了。愷撒的理想似乎就這樣破滅了。
左:
殺害愷撒的主謀之一布魯圖發行的紀念銀幣。上面刻著刺殺愷撒的日期(「EID·MAR」=3月15日)。
右:
屋大維鑄造的愷撒紀念銀幣。描繪的是為了紀念愷撒而召開的運動會最後一夜天空中划過的彗星。
愷撒的慧眼
愷撒死後決定羅馬未來發展方向的戰役,在希臘西岸附近的亞克興角海域展開。激戰後,屋大維取得了勝利。安東尼自殺,克婁巴特拉也隨他而去。此時距離愷撒遇害已經過去了 14年。
這14年以後,也還是愷撒所指定的繼承人屋大維取得了勝利。真是不知為什麼要暗殺,也不知道為什麼要等14年。對作為國家的羅馬來說,唯一的收穫就是徵服了埃及,可是它最終也還是成為了屋大維的私人領地。不管結果如何,羅馬人同室操戈、不斷擴大的內戰終於結束了。
公元前44年春,曾經誰也沒有料到會成為愷撒指定繼承人而突然闖入歷史舞臺的18歲少年,如今已年屆33歲。再也沒人會問「誰是屋大維?」這樣的問題了。當時的「孩子」經過14年,已經坐實了愷撒所指定的繼承人地位。不是安東尼,也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這個當時還是「未知數」的18歲的屋大維成為愷撒繼承人,這正是慧眼識才的愷撒高瞻遠矚的勝利。
(選摘自《羅馬人的故事(精編體驗本)》)
你還會為讀不完十五冊《羅馬人的故事》而苦惱嗎?
你會在面對古羅馬遺蹟時,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從何看起嗎?
《羅馬人的故事》15冊精華本
一本書讀懂千年羅馬史
最實用的羅馬旅行指南
與鹽野七生一起尋訪古羅馬人的足跡
親臨歷史現場 與羅馬歷代皇帝面對面
現代羅馬巡禮 體驗羅馬人生活的日常
近身感受一個昔日帝國的溫度與鮮活的生命■
覺得本文不錯?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可與好友共享精彩。
想獲取更多好文推送?點擊右上角查看公共帳號→查看歷史消息即可。
中信出版社多樣交流平臺搭建中~歡迎您參與到「悅讀」與「思享」的體驗中來!喜歡的話也請多多向好友推薦哦~
我們的微信ID是citicpub,搜索「中信出版社」可直接找到我們!
o(* ̄▽ ̄*)o
「我們提供知識,以應對變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