愷撒之死:古羅馬獨裁官遇刺始末,一場背叛與陰謀交織的權力遊戲

2020-12-13 櫻汐筆談

01 愷撒遇刺:一樁改變羅馬史的「大事件」

在古羅馬歷史上,公元44年3月15日是一個「幾家歡喜幾家愁」的日子。

當時,身穿厚重紫邊託加袍的愷撒甫一走進龐培元老院議事廳中,就被一群元老們圍了上了。之後發生的事情讓他大驚失色:一個人從衣袍中抽出匕首,刺向他的身體。

愷撒還沒有反應過來,就有第2刀、第3刀……在一片血腥與混亂中,愷撒的白袍被鮮血浸染,奄奄一息的愷撒躺在臺階,身旁是高大的龐培塑像。

那位曾經的三巨頭之一、愷撒的朋友兼敵人,似乎在用不無諷刺的眼神俯視愷撒:我被埃及國王託勒密十三世的心腹殺死,頭顱被呈現給你時,你是否會料到自己也有這樣的一天?

愷撒沒有想到,自己會以這樣的方式擁抱死神,也未曾料到殺手中有自己的密友。他剛一咽氣,就有人在狂呼:「自由、解放、民主!」然後蜂擁而出,大街小巷都被歡樂的氣氛點燃。

然而,還是有人在愷撒的死發出悲鳴:三個奴隸用轎輿艱難地將愷撒的屍體運走,他的妻子卡普尼亞此時懊惱與痛苦交織,她曾極力阻止愷撒出門,但還是失敗了;情婦克裡奧帕特拉和年幼的兒子愷撒·裡昂,如今無人庇護,埃及的命運將再次陷入風雲飄搖之中。

愷撒遇刺事件,影響了羅馬的政治格局,之後的300年間,羅馬依舊維持了共和制度的外殼,直到戴克里先時期,才真正進入專制君主時代。

02 從莎翁到歷史學家:版本繁多的「愷撒之死」

「愷撒之死」,也因此成為文學作品、繪畫、影視劇中,熱衷於表現的題材之一。

莎士比亞的《尤利烏斯·愷撒》中,對與這場陰謀相關的人物,進行了生動的刻畫。愷撒看到自己信任的布魯圖斯也是刺殺者時,他說出的那句:「布魯圖斯,你也在內嗎」,其中的悲涼意味更是打動了無數讀者和觀眾的心。

經典電影《埃及豔后》裡,克裡奧帕特拉苦苦哀求愷撒留下,但愷撒決意離開,前往元老院時的決絕背影,似乎也在預示著這位英雄將要走向命運的終途。

眾多以「愷撒之死」為主題的畫作,眾元老撲向愷撒、以劍或匕首刺向其身體的場景,或者愷撒倒在血泊中,眾人高舉匕首歡呼的一幕,具有強烈的戲劇張力。

在美國史學家巴裡·施特勞斯所著的《愷撒之死》一書中,愷撒遇刺事件得到了全新的解讀:作者描寫牽涉其中的「人」:愷撒、布魯圖斯、西塞羅、卡西烏斯、德奇姆斯、安東尼、屋大維,他們與愷撒之間或親密或敵對的關係,各自所持有的政治觀念衝突等;書中詳細分析刺殺陰謀的醞釀過程:如何篩選人員,怎樣做到保密?選擇怎樣的刺殺工具,劍還是匕首?地點和時機要如何選擇,行動開始的暗號是什麼?

《愷撒之死》不僅以微觀視角解讀愷撒和刺殺者們的個人命運,還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對愷撒死亡前後的羅馬政治格局、利益紛爭,進行了細緻而深入的剖析。

圍繞著愷撒遇刺這位古羅馬終身獨裁官的「死」,呈現出了人性的複雜與掙扎、利益與情感的博弈,以及一場充滿背叛與陰謀的權力之遊戲。

03 布魯圖斯與德奇姆斯:最信任的友人,卻變成了敵人

刺殺愷撒的元老中,有 三個人物起著關鍵作用:布魯圖斯、卡西烏斯和德奇姆斯,巴裡·施特勞斯把他們比喻為這樁陰謀的心臟、頭腦和耳目。

在公元前44年2月之前,這三位陰謀家還都是愷撒的追隨者,是愷撒信任的友人(至少在表面上),或者是被愷撒施與恩惠、收攏為部下的人,與愷撒之間的關係十分親密,愷撒對他們也都信任有加。

德奇姆斯從青年時代就跟著愷撒南徵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是愷撒最信賴的密友之一,還出任過羅馬的裁判官、高盧總督與執政官等職位,日子過得風生水起。

布魯圖斯原本站在愷撒的對立面,而且出身平民,但在愷撒的寬恕政策下,兩人握手言和,布魯圖斯還一度被委以重任。更重要的是,布魯圖斯的母親塞維亞是愷撒的情婦之一,還有傳言說,布魯圖斯是愷撒的私生子。

卡西烏斯雖然直到內戰之前,都是龐培的支持者,但在公元前45年1月,他還是改旗易幟,開始稱愷撒為自己「隨和的老主人」。然而,僅僅一個月之後,他們不僅一改先前的姿態,搖身一變成了愷撒的敵人。

這三人組合中,最令愷撒始料未及的背叛,大概就來自於德奇姆斯。

在莎士比亞的《尤利烏斯·愷撒》中,德奇姆斯扮演了「請君入甕」的背叛者角色。龐培元老院中的眾人左等右等,不見愷撒前來,他們擔心策劃已久的刺殺計劃破產,就派了德奇姆斯去說服愷撒出門。

愷撒見到德奇姆斯後,跟他是推心置腹,說自己之所以不出門,是妻子卡普尼亞前一晚做了噩夢,還聽說了很多可怕的異象:母獅在街道上生產、墳墓裂口,放鬼魂出來;兇猛的騎士在雲端交戰,鮮血灑到聖廟的屋頂上。愷撒雖然不太相信這些厄兆之說,但還是聽從妻子的安排。

德奇姆斯對愷撒的性格特點了如指掌,他用兩招就打消了愷撒的顧慮。

他先是告訴愷撒,你要是不出門,會受到眾人的恥笑,這對於愛榮譽如生命的愷撒來說,是無論如何不能容忍的;接下來,他又增加了一個「籌碼」:那些所謂的異象,其實都是大吉大利之兆,完全不用擔心。

像愷撒這樣在戰場和政壇都歷經滄桑的資深人士,能被德奇姆斯說動,除了德奇姆斯的能言善辯之外,更重要的是愷撒對他信任有加。只是,他完全想不到,這種信任是裹著蜜糖的彈藥,藏著匕首的華服,只等待圖窮匕見的那一刻。

事實上,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的背叛似乎同樣來得突然,他們受到愷撒的諸多恩寵,卻帶著匕首走進元老院。除了這三位核心人物,還有不少原先愷撒的支持者倒戈,剛剛從愷撒那裡領到豐厚退職金的巴希魯斯,轉眼就加入了反對愷撒的陣營。

為什麼愷撒會招來如此多的怨恨,最終血灑元老院呢?

其中自然有個人恩怨的考量,比如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雖然是愷撒寬恕政策的受惠者,但在羅馬人的眼中,接受寬恕本身,也是一件可恥的事情,與人們一貫信奉的榮譽觀念背道而馳。愷撒在給予敵人恩惠的同時,也在採取「掠奪」策略,拿走了他們的許多土地和權力。

至於德奇姆斯,他的陰險詭詐和愷撒如出一轍,在未來由屋大維或安東尼作為繼承人的情況下,他可能會成為政壇的失敗者。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除之而後快,他的野心和對名聲的追逐,以及來自家人的鼓動,促使他走上了背叛愷撒的道路。

04 精英派與平民主義者的對立:愷撒之死的深層次原因

雖說刺殺愷撒的陰謀家們各有其私人目的,但這只是愷撒之死的表面原因。在紛繁複雜的表象之下,隱藏著的是人們對於羅馬政治體制走向的憂慮:是共和,還是君主專制?

巴裡·施特勞斯在《愷撒之死》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有兩股政治勢力的對立,一邊是精英派,另一邊是平民主義者,他們的領頭人物都是不折不折扣的精英,通過向民眾提供各式各樣的福利,來爭取他們的選票。

愷撒是平民主義者的代表人物,他擔任羅馬獨裁官期間,做了很多改善普通人生活狀況的事情。

在羅馬行省,他興建許多大型城市公共建築,如直到今日仍被人津津樂道的朱利亞巴西利卡、愷撒廣場,很多人因此有了新的工作機會;他開始推廣使用《儒略曆》,實行365天加閏年的曆法,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他增加了300個席位,讓更多的人擁有公眾話語權。在羅馬行省之外,他不斷開疆拓土,擴展羅馬的疆域,同時通過給予許多外省人以羅馬公民資格,來籠絡人心。

與此同時,愷撒的平民主義政策取向中,卻帶著某些君主專制的色彩。

在通過一些法令時,他甚至略過元老院,直接宣布法令生效,這種被忽略的滋味讓許多元老大為光火,認為這是對民主與自由的踐踏。畢竟,在羅馬共和時代,真正的權力屬於SPQR,即元老院與人民。

愷撒的個人做派中,「神化」和個人崇拜傾向也愈發突出。他開始在公開場合穿紫金色的長袍,戴上桂冠,這是只有眾神之王朱庇特才能享有的尊榮。他發行印有個人頭像的硬幣,把自己的生日宣布為公共假期。人們變得愈發恐慌:因為這是君主制下的特有做法之一。

英國歷史學家瑪麗·比爾德說:一邊是個人的成就與名望,一邊是精英階層名義上的平等和分享權力的原則,如何平衡兩者是整個羅馬共和時期的一個重大難題。

愷撒的種種「仁慈」之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二者的平衡,人們擔心他對權力的使用跨過了某條界限,從此羅馬的共和制度會被徹底摧毀。

布魯圖斯、卡西烏斯正是心懷此種恐懼的人,他們或由於家族淵源、或自身經歷,對專制獨裁深惡痛絕,愷撒在成為「事實國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促使他們萌生了刺殺愷撒的念頭。

歸根結底,愷撒的死,是一場關乎利益與權力分配的鬥爭,是一場充滿刀光劍影的權力遊戲。

05 結語:愷撒死後的世界,披著共和外衣的君主政體

愷撒遇刺之後的羅馬,在短暫的狂喜之後,陷入了新的混亂之中,因為陰謀集團原以為愷撒去世,可以還政於元老院,從此恢復平靜的生活。但是,不同利益團體的訴求,各個派系的對立,以及共和制已經走向衰落這一不可挽回的趨勢,共同使得他們最初的願景顯得幼稚而粗糙。

之後的3年間,新的三巨頭成立:屋大維、安東尼、李必達三分羅馬天下的局面形成,刺殺者們或陸續以各種名義被處死,或死於戰場。曾經的愷撒密友德奇姆斯,被自己最信任的卡利米烏斯背叛,歷史在短短的時間內重演,令人感慨萬千。

2000多年後的今天,愷撒被無數人推崇,他對平民的關注、推行的新曆法,以及與埃及豔后的羅曼史,使他成了堪與亞歷山大大帝媲美的英雄人物。那些身份尊貴的「刺客」們,背負著背叛的惡名,做出了荒唐的刺殺舉動。

這是一種解讀思路,但當我們從更多重的視角來分析,會發現他們都是複雜的歷史人物:愷撒在開疆拓土中,曾殺戮劫掠無數,罰沒敵人財產時毫不手軟,他的「暴君」作風早已四處樹敵,這對於習慣了元老院權威的羅馬人來說,是不能忍受的。

布魯圖斯等陰謀家的刺殺行動看似倉促,缺乏縝密的後續安排,但也讓屋大維等後繼者從中汲取了經驗教訓。

屋大維謙稱自己為「羅馬公民」,讓元老院掌握國家控制權,儘管實際仍由他來主導。但無論如何,羅馬共和制的形式得以繼續保留,這便是巴裡·施特勞斯所稱的「和顏悅色的君主政體」。

相關焦點

  • 愷撒之死的悖論:只有另外一個愷撒,才能殺死愷撒
    愷撒是羅馬帝國的奠基者,因實行獨裁統治,顯露出恢復君主制的跡象,威脅到古羅馬元老貴族的統治,被陰謀刺殺。這些元老貴族們刺殺愷撒,本意是為了防止愷撒建立君主制,恢復原有的共和制。然而,愷撒被刺殺後,他的接班人屋大維卻登上歷史舞臺,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羅馬帝國開國皇帝。
  • 44年3月15日羅馬獨裁者愷撒遇刺
    44年3月15日:羅馬共和國終身獨裁官愷撒,遭到以布魯圖為首的元老院成員的刺殺而身亡。凱撒大帝的一生很輝煌。他只用8年時間就徵服了高盧(今天法國),日耳曼(德國),不列顛(英國),日斯巴尼亞(西班牙)甚至還有埃及。
  • 愷撒之後的羅馬從三雄並立到皇帝屋大維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以下稱愷撒)打敗了前三巨頭中的二位,集各種最高權力於一身,儘管他在不同的場合表示,自己不願意當皇帝,卻還是為保守勢力所忌憚,最終愷撒被自己的寵臣布魯圖刺殺,他至死都不明白,自己對布魯圖寵愛有加,跟親兒子一樣,為啥布魯圖要背叛自己。
  • 波吉亞家族的「權力遊戲」| 新書讀解
    瘋狂的人通常渴望權力,很多正常人也一樣,但有智慧的人會擔心它的長期副作用。權力是自我的古柯鹼,靈魂的電池液。權力來來去去,透過戰爭、婚姻、投票箱、敗戰協定和出生機遇等管道,從一個主人換到另一個主人,本來就是歷史的陰謀。掌權者也許會服膺正義公理,會重塑地球,把富饒的國家變成煙硝處處的戰場,夷平高樓大廈,但權力本身無關道德。權力會留意你,它此時就注視著你。照你目前的方式活下去,它就會嘉惠於你。
  • 與鹽野七生同走羅馬路 愷撒的時代
    身為馬略的外甥、與元老院派敵對的「民眾派」巨頭秦納的女婿,他被當時的獨裁官蘇拉視為一種威脅,蘇拉要求他與秦納的女兒離婚。但是愷撒拒絕了這一要求。有史學家認為,這是因為愷撒自年少起便勇敢過人,一腔英雄俠氣。也有史學家認為,想成為平民派領袖的愷撒,理所當然地不能做出這種背叛的行為。另有研究者認為,愷撒是不忍拋棄因父親慘死而悲傷不已、且有孕在身的年輕妻子。
  • 詭異的羅馬預言:凱撒遇刺與尼祿弒母
    兩千多年來,西方人一直把每年的這一天,視作一個不祥之日。 因為,正是在公元前44年的這一天,羅馬帝國的奠基人愷撒大帝,在元老院議事時,不幸被人用短劍刺死。 凱撒大帝的遇刺,從表面上看,似是一個突發事件。
  • 《權力的遊戲》兩大陰謀家:小指頭VS瓦利斯,間諜大師之戰
    在《權力的遊戲》中他們有著相似的天賦和超人的策略能力,那麼作為觀眾的我們能從中學到些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吧。小指頭:愚蠢的自私。小指頭可以說是《權力的遊戲》中,瓊恩·雪諾的反面。他在生活中的唯一目的是為自己服務,以獲得權力和地位,或任何可能對他有益的事情,總的來說,他活著就是為了他自己。
  • 《凱撒之死》:螳臂敢當車,身死何所懼,逆勢而為者的宿命與榮光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一點,愷撒不僅知道這一點,而且還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這一點。從出任高盧總督開始,他就開始用利益、榮譽和個人魅力籠絡收買軍隊,打造效忠於自己的軍事力量。執政官,獨裁官,終身獨裁官,愷撒在權力階梯的每一步攀升都有軍隊活動的影子。
  • 七月的皇帝:愷撒大帝的傳奇人生
    古羅馬曆法原本只有十個月共304日,與太陽年相比整整差了61日。現在的三月(March)實際上是古羅馬舊曆法的一月(據說是為了紀念戰神瑪爾斯),也是古羅馬傳統中每年出徵遠戰的季節,是新年的開始,曆法改革後古羅馬人依舊習慣將三月作為他們一年的開始。
  • 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之一:甘迺迪怎麼死的?甘迺迪遇刺之謎!
    他大力改組白宮,擴大總統權力,重用學者、教授,組建智囊團。他在執政期間,提出了眾多的改革和計劃,改善城市住房條件,發展教育事業,改革稅收制度,修改農業計劃,反對種族歧視,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醫療保健,等等。 在經濟方面,他提議並通過了很多法案,促進了美國經濟的恢復,到1963年年底,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6.3%。
  • 《權力的遊戲》眾人將艾林之死引向蘭尼斯特家族的背後陰謀
    權力的遊戲自2011年上映以來,在全球擁有眾多的影迷。以後小便會跟大家分享追每集時get到的點,今天我們聊聊《權力的遊戲》中為何眾人都將艾林的死引向蘭尼斯特家族?電視劇開頭就是圍繞首相艾林死亡,勞勃這才率眾前往臨東城請奈德史塔克出山,幫他管理七國。在臨東城,凱特琳曾收到她的妹妹萊莎的密信,提到艾林是被蘭尼斯特家族殺害的。
  • 《權力的遊戲》:成人黑暗童話的善與惡
    這意味著,劇情發展的權力,已經轉移到了編劇手裡——那些為此爭論不休的劇迷、書迷們,可能忘記了,這正是另一重視角下的,權力的遊戲。權力到了編劇手裡,劇情明顯加快,情節也異常緊張。兩集死了三個領主,尤其是隨著第2集的播出,終於讓全劇史上最大的懸念塵埃落定:已經死掉的瓊恩·雪諾被紅袍女擦擦身子、剪剪頭髮、念幾下咒語,滿血復活。
  • 《權力的遊戲》第一季之前發生的14件事
    《權力的遊戲》改編自《冰與火之歌》,而《冰與火之歌》裡有著豐富的傳說和神話。其中一些事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的瓦雷利亞,當時的瓦雷利亞帝國是文明的巔峰。回顧這些歷史,可以讓我們了解到異鬼的起源,以及他們第一次進攻維斯特洛的線索。仍然是在第一季之前,維斯特洛被坦格利安人徵服,從此開始了坦格利安家王朝。
  • 《權力的遊戲》人物分析——「小指頭」培提爾﹒貝裡席
    如果問《權力的遊戲》這部電視劇中哪一個人物的死是令觀眾拍手稱快的,那一定是喬弗裡和小指頭貝裡席。當喬弗裡在婚禮上被陰謀毒死的時候,絕大多數的觀眾都有一種出了一口惡氣的舒暢感覺。當小指頭貝裡席大人被無名之輩艾莉亞﹒史塔克用他自己的兵刃割了喉之後,觀眾們也一樣是長舒了一口氣。較之於其他人物的死亡,這兩個人物的死亡才是觀眾最想看到的,觀眾只恨這兩個人物死的太晚。
  • 《王國》到此抄了多少《權力的遊戲》?
    不過看完這褪去「皮相」(喪屍)顯露「筋骨」(權謀)的第二季後,還是把《釜山行》拋之腦後吧,《王國》根本就是又一部《權力的遊戲》。 《權力的遊戲》第一季交代了臨冬城主艾德·史塔克育有三子兩女,以及私生子瓊恩·雪諾。
  • 《權力的遊戲》最終季:人人難逃一死,但騎士精神永存
    圖/ 《權力的遊戲》這是美劇《權力的遊戲》幾乎鋪墊了八季的一場戰爭。不同於之前享有盛名的「黑水河之戰」、「囈語森林之戰」或「私生子之戰」,它不是為了利益的勾心鬥角,而是人類與異鬼(及屍鬼)的戰鬥,秘密、情愛、背叛和仇恨都被暫時擱置。它關乎人類的生死,關乎生者能否保有他們的記憶,關於維斯特洛大陸能否延續它的歷史。
  • 愷撒穿紫色絲綢長袍去劇院看戲,為何會在古羅馬引起巨大轟動?
    史書上有段很有趣的記載:古羅馬獨裁者愷撒曾經穿著紫色絲綢長袍到劇場看戲,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這段小故事在中學時的歷史課本裡面出現過,意在強調我國絲織品在國外受歡迎的程度,提升民族自豪感,其實這只是原因之一。
  • 刺殺凱撒大帝始末
    公元前44年,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凱撒大帝)被刺殺,至於刺殺他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古羅馬是民主的共和國,而凱撒獨裁。馬克安東尼,凱撒的朋友及聯合行政官,馬上奪得先機,幾天後在凱撒的葬禮上發表演說,在群眾中掀起了悲痛的狂潮,結果,「解放者」們被迫離開羅馬,隨之而來的權力真空帶來了一系列的內戰,在這期間,布魯圖斯多次兵敗後自殺。陰謀刺殺凱撒的人,幾乎沒有誰是在他死後活過3年的。
  • 「凡人皆有一死」盤點《權力的遊戲》經典死亡場景
    「凡人皆有一死」——盤點《權力的遊戲》經典死亡場景看過《權力的遊戲》的觀眾沒有不不知道「凡人皆有一死」這句話的,這是這部劇中最有名的臺詞也是最經典的語言,這句話不僅僅是寫出了一個現實,更為重要的是這句話也是這部劇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