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期有多重要?心理學家:有過以下經歷的孩子,長大自卑入骨

2021-01-08 育兒秘籍

文|秘籍君

「我40歲了,在別人眼裡,這本來是一個圓滑世故的年齡階段,但我做事說話依舊很自卑,與人相處時也一樣。」

傾訴人是一名年過四十的中年男性,職場打拼二十年,在大多數人眼裡,這個年齡的人就算靠著習慣也該懂得如何社交了,可他卻做不到。

「我渴望交流,又害怕交流。每遇見一個人,我都在擔心成為朋友後,對方會離我而去。我沒有自信能留下任何人。」

他是已婚身份,妻兒俱全,算是人生贏家。可他卻始終認為,若是哪天自己沒了收入,妻子一定會離他而去。他感激妻子對金錢物質的看重,「我身上有她要的,這太好了。」

年過四十,誰能想到他的思維如此天真呢?明明在外人眼中是郎才女貌的一對,卻因為男方自卑入骨而橫加隔閡。這些責任都怪傾訴人嗎?並不是,連傾訴人的妻子都明白他的不容易,一切還要從童年時代說起。孩子的性格形成於小時候,與父母脫不開干係。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不幸的人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傾訴人也是一樣,他所有的自卑源頭都與父母的教育有關,尤其有過以下經歷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自卑入骨。

今天,我們就來結合相關案例為大家提個醒,孩子天性敏感,很多傷害都在細節裡,只有我們心中有數,才能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父母把孩子當成私有物

我們從小是聽著命令式語句長大的,那個年代沒有科學的系統教育,只有「父為子綱」的傳統家庭倫理觀,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話就是聖旨,每個人都經歷過或多或少的棍棒教育。那時候,大家都挨打,倒也沒有差別待遇,就無所謂了。

可現在時代不同了,大多數孩子都是嬌養長大,棍棒教育為大眾所唾棄。這時候,若是我們再把孩子當成個人所有物,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思想和獨立,那孩子就會在這種不平等關係之下否認自我。

心理學家認為,從孩子出生起,他就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但這種責任義務是法律賦予的,不代表大人可以由此要挾孩子的服從。若是孩子長期活在不平等的親子關係裡,就容易形成扭曲的性格,也就是所謂的討好型人格。

或許在父母看來,孩子的服從是聽話懂事,但從長期發展來看,缺乏自我的孩子會抹殺掉自己的意見觀點,尤其在認同「父為子綱」後,孩子的行為便會向順從父母發展,這衍生出來的不僅僅是討好型人格,還有入骨的自卑,習慣了逆來順受的生活,就不具備獨立對抗風波的能力。

對孩子進行打壓式教育

「太驕傲了,就需要『叮咣』兩下,這樣才能清醒點。」

傾訴人說起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忍不住眼泛淚光,從小到大,他幾乎沒有聽到過來自父母的肯定,無論考試成績多好,到了父母那裡總是打壓式教育,認為這樣能防止孩子驕傲。

可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成長是需要鼓勵的,家長每一次的打壓都如同一根針,刺痛孩子的自尊心,也扎破了孩子的自我肯定。

「既然我做什麼事都會被指責,那不如什麼都不做。」

傾訴人當時就抱著這個想法,成了自暴自棄的叛逆少年,與暴力發洩不同,傾訴人的叛逆是隱秘而柔軟了,主要體現在成績上。

別說孩子學習不是為家長學的,在孩子眼中,取得好成績就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鼓掌和獎勵,如果父母總是打壓孩子的成長,就別指望孩子將來充滿自信,畢竟連最親近的父母都不看好自己。

從小對孩子漠不關心

都說張愛玲是才女,但她在愛情上卻卑微到了骨子裡,這一切都要從她的成長環境說起。母親拋棄她遠渡重洋,父親與後媽則對她漠不關心,這導致張愛玲從小缺愛。後來遇上胡蘭成後,便一頭栽了進去,才華橫溢的才女成了為愛昏了頭的痴女,最後也沒落得好下場。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就屬於父母的冷落導致孩子學不會與世界正確相處的模式,等到孩子長大,有限的情感處理無法應對社交上的人情世故,失敗的感情帶來自尊上的羞恥感,自卑很難從心底消除。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潛意識:童年時期有過這三種經歷的人,骨子裡相當自卑
    童年其實是一個人性格養成成長的最重要的階段,也本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教育旨在給孩子一個最美好最幸福的童年,這也可以為他們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礎。  兒童期,原是身心生長最重要的階段,也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又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為他們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
  • 心理學:童年時期遭受過這四種經歷的人,潛意識裡會形成更多自卑
    童年其實是一個人成長性格養成的最重要的階段,也本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教育旨在給孩子一個最美好最幸福的童年,這也可以為他們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礎。
  • 心理學家:小時候有過這3種經歷的人,自卑、軟弱,還很負能量
    安全感可以說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人,會形成深深的自卑,會不自信,會沒有熱情。亦或者他會經常壓抑自己,不敢與別人發生任何衝突,從而變得相當軟弱,以至於滋生出很多負能量。而安全感的形成往往與一個人生命早期的經歷有關,比如有過這3種經歷的孩子,可能會變得自卑,軟弱,其實最本質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形成足夠的安全感。
  • 內心極度自卑的孩子,小時候大多有過以下經歷,讓人心疼
    我的親戚感嘆,這是他帶過最敏感、自卑的學生了,能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就毫不留情地對自己下手,實在讓人心疼,不知道這位女生小時候到底經歷過什麼?我忍不住總結說,內心極度自卑的孩子,小時候大多有過以下經歷:經歷過被人用語言反覆貶低的階段孩子在年齡還小的時候,還沒有形成自我評價體系,不能自信地進行自我判斷,一件事情他做得好不好、對不對,會先聽取別人的意見。
  • 心理學家給出2個心理療法,讓你從極度自卑,變成死不要臉!
    心理學家根據研究發現,自卑主要源於這3個方面:1、一個人的成長經歷根據研究發現,自卑心理的產生,與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分不開,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童年經歷,會直接影響到他的性格成長。就像小時候缺乏父愛的孩子,會變得沒有勇氣,性格更加偏向於文靜和軟弱;一個人在學生時期,經常被家長和老師批評,就會在心理留下陰影,長大後會變得不自信。
  • 孩子為什麼自卑膽怯?心理學家:這兩個原因,一定要知道
    老師告訴女孩:「你很有樂感,手短而有力,雖然鋼琴不適合你,但是打擊樂還是可以一試試的。」聽了老師的話,女孩就去做打擊樂,事實真如老師所言,她的手在打擊樂裡非常有優勢。如果在童年時,她的母親也能這麼說,那麼很可能她的童年不會伴隨自卑和自憐,正是因為其父母在童年時期對她的否定,導致她別自卑。
  • 心理學:一個人有多自卑,就有多敏感,這樣的人活得很累
    專欄作者:相先生,心理諮詢師、籤約作者、多平臺認證優質創作者。以下是正文部分(這是專欄第9節,共50節,每周更新2-4節,周日前更新)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就需要心理學,歡迎來到《人生心理課50講》,在這裡,找到屬於你的人生解析,以下是本節摘要。
  • 孩子在9歲之前,若有以下表現暗示自卑了,請家長及時拉一把
    這其實就是自卑的表現,這類人錯誤的認為,只有各方面優秀才有資格自信,但自信並非用能力來衡量的。而造成這種自卑的狀況,要追溯到童年時期,9歲之前就能看出來!為什麼說是9歲前呢?有什麼依據嗎?心理學家把9歲前的孩子分為兩個階段培養。
  • 國外著名心理學家:這8種「跡象」,暗示你正培養一個自卑的孩子
    當你的孩子不願意在很多人面前表演,不願意嘗試新鮮事物,不願意與人溝通,不願意說話,不敢一個人睡覺時,這都是孩子自卑的表現。但通常家長都把孩子的這種自卑的行為錯誤的理解成「膽子小」。其實成年人的性格、處理問題的方式、面對難題選擇迎難而上還是逃避,這都跟童年的經歷有很大關係。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童年有多缺愛的女孩,長大後就有多卑微
    她遇到過5個男人,卻沒有一個是好人;和家人斷絕關係,跟男人同居又被拋棄,做浴池女郎,殺合伙人,進監獄;種種不堪經歷,都是那些男友帶給她的。可是她還是依舊待在他們身邊,就為了抓住那可憐的一點愛,正如她自己說的:「打我也沒關係,兩個人一起,總比孤單的好。
  • 自卑的人往往成長中有三種經歷,中一個都是重傷,長大後很難治癒
    後來,她開始了解和學習心理學,嘗試著去剖析自身存在的缺點,並積極改變它,慢慢地,她開始釋懷,母親的嘮叨和埋怨卻一直沒有停過,可是她的內心好像淡然了,變得更強大了。婧婧說:「那些在充滿愛和幸福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他們身上的那種的自信和安全感,是我這一輩子都模仿不來的。」這種刻在骨子裡的自卑跟她形影不離。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成功人士的童年時期,大多數都有這4個特徵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很多家長教育的宗旨,為此家長和孩子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終目的無非是希望孩子將來能所有成就,雖不及馬雲、巴菲特、比爾蓋茨那般成功,但也是值得孩子努力的方向。成功人士的經歷是無法複製的,但經過多項研究發現,成功人士的童年時期就有相似之處。
  • 心理學家一眼就看出,有這幾個小動作的孩子,往往是「深度自卑」
    我們都知道自卑是種很負面的情緒,這種情緒會讓人不斷地否定自我、對自我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其實讓人自卑的因素有很多,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得出,家庭因素和個人的性格因素還有社會因素都會讓人變得自卑。這些「小動作」可以看出你的孩子是否自卑,家長朋友們要注意看了。
  • 頂級心理學家阿德勒給家長的忠告:這才是突破自卑,實現超越的第一步
    阿德勒的研究表面,童年時期的經歷和個人後來職業的選擇有很大的關係,家庭和學校對兒童未來職業的影響也非常重要。阿德勒是較早提出了職業選擇對於人們生活有著重要影響理念的著名心理學家,同時也把這種職業選擇的理念應用到指導人們的實際中。因此,我們在學校和家庭中,一定要儘早重視孩子的職業教育。
  • 心理學家:極度自卑的孩子,骨子裡透露著這五種特徵,家長要關注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性格自卑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骨子裡往往透露著這幾種特徵,需要家長的關注。特徵二:內心非常敏感生活中是不是大多數人都有過這種感覺,別人瞥一眼你就覺得是在對你指指點點,因為別人的一個小動作你就有過分的猜想。如果有這種表現的孩子,說明他內心非常敏感,總是被別人無所謂的一言一行所幹擾。
  • 這3種性格的媽媽,養出的孩子內心自卑,長大後難有出息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基礎,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孩子從出生到五六歲是他們人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大多數的合同都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的養育下長大。可見家庭生活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而媽媽的性格在家庭的教育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 「我是廢物、窩囊廢」,總是被父母被差評的孩子,長大有多苦!
    我會很努力,希望媽媽能多給我幾次機會,我想讓她再幫幫我。」太多父母,總以為自己很愛孩子,可對孩子表達出來的卻是傷害。心理學家胡慎之曾在微博上做過一個調研:你為什麼內心深處永遠無法原諒父母?發現很多孩子無法原諒父母,是因為經常遭到父母情感上的虐待。
  • 15歲之前,別讓孩子有這兩種經歷,不然孩子會越長大越疏遠你
    父母對於子女來說,本應該是最親近的人,可這些網帖的作者卻恨之入骨。這背後的原因當然很複雜,但不管是什麼原因,卻都可以追溯到孩子的童年時期。成年後跟父母鬧掰的子女雖然是少數,關係疏遠的卻不少見。中國人大多有著"養兒防老"的觀念,可那些和子女關係疏遠的父母,又豈能指望孩子來防老?不過一味指責孩子,也不見得就有道理,比如像表哥那樣的留守兒童,長大後對父母疏遠也是情有可原之事。
  • 哈佛心理學家:孩子有八種跡象表明正在一步步走向自卑的深淵
    哈佛心理學家肖恩庫珀耗費五年時間得出的研究結果表明:孩子有這八種跡象就表明他正在一步步的走向自卑的深淵,肖恩庫珀提醒家長們應該隨時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社交恐懼,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自卑的孩子只會看到別人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好的一面,從而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但是他們往往不會思考到一個問題:每個人都希望向他人展示自己好的一面,沒有人希望自己狼狽不堪的畫面展現在別人面前。
  • 越長大越自卑的孩子,大多出自這5種家庭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天生自卑的孩子。而生活中這5種家庭,最容易養成自卑的孩子,家長千萬不要忽視了!生活中有太多性格強勢的家長,覺得孩子就是自己的所有物,什麼事情都要孩子聽從自己的意見。如果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其實這樣還好。但是當孩子逐漸長大了,對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看法,這個時候就會對家長的某些意見產生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