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自信是一個人魅力的加分項,而自卑卻會給人生減分,自卑的人普遍敏感焦慮、自尊心強,活得小心翼翼,一輩子被它的陰影籠罩,而這些人普遍在小時候經歷如下幾件事。
案例
婧婧個性好強,表面上無堅不摧,實際上內心敏感又脆弱。
她嘴很硬,在感情裡顯得很強勢,而這一點跟她母親很像,從小到大,母親很少誇她,經常喜歡打擊她,說她這也不行,那也不如人,在母親的攀比下,她努力學習希望獲得認可,可是對方好像並不買帳。
以至於大學畢業後,母親又開始對她的工作指手畫腳,對她的感情生活評頭論足,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情,母親總將錯誤歸咎為她自身的問題。
敏感、自尊心強、強勢是她身上固有的標籤,明明知道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害很大,可是這種割捨不掉的親情讓她也很無奈,曾多次嘗試著與母親溝通,可換來的是不理解,很長一段時間裡,工作和愛情皆不順,她甚至患上了中度抑鬱症。
後來,她開始了解和學習心理學,嘗試著去剖析自身存在的缺點,並積極改變它,慢慢地,她開始釋懷,母親的嘮叨和埋怨卻一直沒有停過,可是她的內心好像淡然了,變得更強大了。
婧婧說:「那些在充滿愛和幸福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他們身上的那種的自信和安全感,是我這一輩子都模仿不來的。」這種刻在骨子裡的自卑跟她形影不離。
其實,每個人的心理問題和性格缺陷都和成長經歷脫不開關係。
成長中有三種經歷,易留下心理創傷,變得自卑
1、總是被人打擊
被老師貶低、被同學嘲笑、被父母打擊都會摧毀一個孩子的自信心,尤其是家人,被父母認可和鼓勵是一個孩子獲得自信的最大來源,他們作為孩子最親近、最信任的人,如果在娃成長過程中,總是喜歡批評、責備、辱罵、打擊孩子,他們會變得越來越自卑,陷入一種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怪圈,並且真的可能變成父母口中那個「差勁」的樣子。
2、原生家庭不幸福
父母感情不合、父母離婚、缺少父母的關心和愛或者父母一方存在家暴、出軌、酗酒等行為都是不幸福家庭的樣子,在這種家庭裡長大的孩子普遍內心自卑、缺愛,尤其是對比幸福的同學,心理上會產生巨大的落差感,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他們又無力改變這種家況,只能壓抑自己,久而久之變得內向、孤僻寡言。
3、有被暴力、虐待、欺凌史
童年本應該是快樂、無憂無慮的,而一個遭受家庭暴力、虐待、校園欺凌的孩子,身體上的傷口可以癒合,可是造成的心理創傷則會銘記於心,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要麼軟弱、內向、自卑,要麼蠻橫、暴躁不講理。
由此可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段經歷都會在人生軌跡上留下烙印,如果我們不被溫柔以待,那麼性格缺陷自然也就隨之產生,對於某些自愈能力差的人來說,這些缺陷可能成為羈絆他們一生的東西,關鍵是很難改變,在羨慕別人的同時加重否定自己的想法,陷入痛苦的泥沼裡掙扎不出來。
如何克服自卑?
自卑是多數人都存在的問題,只是輕重程度不一,輕微的自卑或許無傷大雅,可是刻在骨子裡的自卑可能在工作、生活、愛情上都頻頻遇阻。
自卑是一種明顯的性格缺陷,具體表現為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習慣性地自我否定,在人際交往中容易怯場,做事缺少主見和氣場,總是畏首畏尾、隨波逐流,在事業發展上,可能錯失不少良機;在感情裡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遇到優秀的人,又覺得自己配不上,始終將自己放在一個較低的位置,習慣討好他人獲得認可和關愛。
其實,自卑的人活得很痛苦,他們羨慕那些自信的人,可是又很難攻克自身的心理障礙,到底該擺脫自卑的牢籠呢?
如果你整日要面度自卑、恐懼、無助這些負面心態,想要迫不及待地擺脫它們換來自信、勇氣、陽光,那麼趕緊讀一讀這本《從自卑到自信》。
本書通過超越自卑、獲得自信;擺脫無助、習得樂觀;突破局限、改寫故事;打敗恐懼、儘管去做;遠離焦慮、活在當下這五個主題,教會你正確認識自我,用開放積極、勇敢地視角去看待它們並加以轉化,給予足夠的勇氣找尋生命的亮點。
本書認為如果你常陷入一種努力-焦慮-無意義感-逼自己努力更努力-更焦慮的漩渦式惡性循環裡,那說明你沒有學會與自己好好在一起,因為你看不清自己,時常感覺到迷茫;又缺少勇氣超越自己,才會自卑沒信心。
而這本書為我們呈現了針對不良心態的開放積極視角和解決策略,通過自我激勵、敘事療法、焦點療法、正念療法等心理學方法,讓你成為解決自身問題的專家,從而實現自我超越,獲得內心真正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