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的人往往成長中有三種經歷,中一個都是重傷,長大後很難治癒

2020-12-16 母嬰參考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自信是一個人魅力的加分項,而自卑卻會給人生減分,自卑的人普遍敏感焦慮、自尊心強,活得小心翼翼,一輩子被它的陰影籠罩,而這些人普遍在小時候經歷如下幾件事。

案例

婧婧個性好強,表面上無堅不摧,實際上內心敏感又脆弱。

她嘴很硬,在感情裡顯得很強勢,而這一點跟她母親很像,從小到大,母親很少誇她,經常喜歡打擊她,說她這也不行,那也不如人,在母親的攀比下,她努力學習希望獲得認可,可是對方好像並不買帳。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以至於大學畢業後,母親又開始對她的工作指手畫腳,對她的感情生活評頭論足,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情,母親總將錯誤歸咎為她自身的問題。

敏感、自尊心強、強勢是她身上固有的標籤,明明知道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害很大,可是這種割捨不掉的親情讓她也很無奈,曾多次嘗試著與母親溝通,可換來的是不理解,很長一段時間裡,工作和愛情皆不順,她甚至患上了中度抑鬱症。

後來,她開始了解和學習心理學,嘗試著去剖析自身存在的缺點,並積極改變它,慢慢地,她開始釋懷,母親的嘮叨和埋怨卻一直沒有停過,可是她的內心好像淡然了,變得更強大了。

婧婧說:「那些在充滿愛和幸福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他們身上的那種的自信和安全感,是我這一輩子都模仿不來的。」這種刻在骨子裡的自卑跟她形影不離。

其實,每個人的心理問題和性格缺陷都和成長經歷脫不開關係。

成長中有三種經歷,易留下心理創傷,變得自卑

1、總是被人打擊

被老師貶低、被同學嘲笑、被父母打擊都會摧毀一個孩子的自信心,尤其是家人,被父母認可和鼓勵是一個孩子獲得自信的最大來源,他們作為孩子最親近、最信任的人,如果在娃成長過程中,總是喜歡批評、責備、辱罵、打擊孩子,他們會變得越來越自卑,陷入一種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怪圈,並且真的可能變成父母口中那個「差勁」的樣子。

2、原生家庭不幸福

父母感情不合、父母離婚、缺少父母的關心和愛或者父母一方存在家暴、出軌、酗酒等行為都是不幸福家庭的樣子,在這種家庭裡長大的孩子普遍內心自卑、缺愛,尤其是對比幸福的同學,心理上會產生巨大的落差感,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他們又無力改變這種家況,只能壓抑自己,久而久之變得內向、孤僻寡言。

3、有被暴力、虐待、欺凌史

童年本應該是快樂、無憂無慮的,而一個遭受家庭暴力、虐待、校園欺凌的孩子,身體上的傷口可以癒合,可是造成的心理創傷則會銘記於心,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要麼軟弱、內向、自卑,要麼蠻橫、暴躁不講理。

由此可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段經歷都會在人生軌跡上留下烙印,如果我們不被溫柔以待,那麼性格缺陷自然也就隨之產生,對於某些自愈能力差的人來說,這些缺陷可能成為羈絆他們一生的東西,關鍵是很難改變,在羨慕別人的同時加重否定自己的想法,陷入痛苦的泥沼裡掙扎不出來。

如何克服自卑?

自卑是多數人都存在的問題,只是輕重程度不一,輕微的自卑或許無傷大雅,可是刻在骨子裡的自卑可能在工作、生活、愛情上都頻頻遇阻。

自卑是一種明顯的性格缺陷,具體表現為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習慣性地自我否定,在人際交往中容易怯場,做事缺少主見和氣場,總是畏首畏尾、隨波逐流,在事業發展上,可能錯失不少良機;在感情裡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遇到優秀的人,又覺得自己配不上,始終將自己放在一個較低的位置,習慣討好他人獲得認可和關愛。

其實,自卑的人活得很痛苦,他們羨慕那些自信的人,可是又很難攻克自身的心理障礙,到底該擺脫自卑的牢籠呢?

如果你整日要面度自卑、恐懼、無助這些負面心態,想要迫不及待地擺脫它們換來自信、勇氣、陽光,那麼趕緊讀一讀這本《從自卑到自信》。

本書通過超越自卑、獲得自信;擺脫無助、習得樂觀;突破局限、改寫故事;打敗恐懼、儘管去做;遠離焦慮、活在當下這五個主題,教會你正確認識自我,用開放積極、勇敢地視角去看待它們並加以轉化,給予足夠的勇氣找尋生命的亮點。

本書認為如果你常陷入一種努力-焦慮-無意義感-逼自己努力更努力-更焦慮的漩渦式惡性循環裡,那說明你沒有學會與自己好好在一起,因為你看不清自己,時常感覺到迷茫;又缺少勇氣超越自己,才會自卑沒信心。

而這本書為我們呈現了針對不良心態的開放積極視角和解決策略,通過自我激勵、敘事療法、焦點療法、正念療法等心理學方法,讓你成為解決自身問題的專家,從而實現自我超越,獲得內心真正的安寧。

相關焦點

  • 在生活中成長很快的人,往往都經歷過這件事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離別,每個人的成長都跟離別有關係。離別是苦澀的,但又是不得不經歷的。然而,每一次的離別都會讓我們成長。在我們的記憶中,總會有那麼一次離別讓你記憶猶新,想起來就會痛哭不已。大家有沒有看過《第一次離別》這部電影?
  • 童年時期有多重要?心理學家:有過以下經歷的孩子,長大自卑入骨
    文|秘籍君「我40歲了,在別人眼裡,這本來是一個圓滑世故的年齡階段,但我做事說話依舊很自卑,與人相處時也一樣。」傾訴人是一名年過四十的中年男性,職場打拼二十年,在大多數人眼裡,這個年齡的人就算靠著習慣也該懂得如何社交了,可他卻做不到。「我渴望交流,又害怕交流。每遇見一個人,我都在擔心成為朋友後,對方會離我而去。
  • 男女交往中,過於自卑的人,往往有三個典型表現
    點擊右上角藍字就可以關注我哦自卑的人,未必不夠優秀,相反的,很多人特別有才華,也長得很好看,但是他們的性格偏偏就是如此,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如果在幼年的成長過程中,能夠得到有效與合理的引導,這樣的人或許又是另一種人生,只是這個機會錯過了多年,想改變是很難的事情。
  • 心理學家:小時候有過這3種經歷的人,自卑、軟弱,還很負能量
    安全感可以說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人,會形成深深的自卑,會不自信,會沒有熱情。亦或者他會經常壓抑自己,不敢與別人發生任何衝突,從而變得相當軟弱,以至於滋生出很多負能量。而安全感的形成往往與一個人生命早期的經歷有關,比如有過這3種經歷的孩子,可能會變得自卑,軟弱,其實最本質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形成足夠的安全感。
  • 原生家庭潛意識:童年時期有過這三種經歷的人,骨子裡相當自卑
    書中藉由富家孤兒愛彌兒論述了教育的革新,反映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強調人性本善。  盧梭認為,人都是善良和自由的,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了後天的破壞,於是需要把孩子帶回鄉村大自然,等到孩子身體強健,精神獨立之後才可以進入社會。
  • 性格文靜的女孩長大後是啥模樣?三種結局,可能藏有自卑風險
    她待人友善,但是這友善在別人看來似乎是一種軟弱,於是很多同學喜歡時不時地欺負一下她,但小美都是笑笑,然後不了了之。長大後她還是一樣的文靜,父母覺得小美很符合女孩子的風格,因而也沒覺察出有什麼問題。後來步入社會,她是處處忍讓的那一個,經常被同事使喚去做一些雜活,甚至無償幫同事跑腿,有時候同事還會埋怨她,在背後說她壞話,將自己的錯誤推到她身上,但即使這樣,小美仍然選擇默默承受。小美很文靜,但這種文靜只是她自卑的外衣。從小文靜的女孩,長大後會是什麼樣的呢?小美的處境是其中的一個說明,過於文靜的背後,也許暗藏著性格的缺陷,父母們要能讀懂其中的弊端。
  • 「越不如意,越自卑」:自卑的人常有這三種表現,看看你佔了幾樣
    這種來自記憶深處的自卑是很難自行消解的,所以,我們會發現,童年不是那麼美好的人,往往都很沉默。這種沉默不像中年人那種看透人情世故後的沉默是金,而是不敢開口,尤其是面對陌生人時。對他們來說,最愉快的時候是一個人獨處時。這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除了專業人士,別人無能為力,所以,我想說的是另一個自卑。
  • 越是自卑的人,越喜歡表現自己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針對同一件事情,收到了不同的解讀。因為孩子的感知能力強,但解讀能力差。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經歷了一些讓他感知不好的事情,他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去正確的解讀這些事情,等他長大後就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 識人術:生活中那些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有這些表現
    事實上,或多或少的人都會有一些自卑情結。這不是壞事,因為適當的自卑情結,其實有助於人們發現自己的優點,從而進行改變和提升。但是,如果一個人的自卑情結要是過於嚴重,那就會這個人的內心產生很大的影響。自卑感比較重的的人,對自己和生活都抱有悲觀態度,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就會認為自己什麼都不好,不如別人。
  • 被「窮養」的女孩長大後會幸福嗎?這些傷痛,可能一生都難治癒
    文|空谷幽蘭有些家庭當中,向來都是奉行「窮養」政策,認為只有窮養出來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更加的有毅力,如此可以磨練他們的心性,讓孩子將來能夠變得更加優秀和獨立。王琴芳(16)-自卑敏感,孤獨成癮,甚至有抑鬱傾向王琴芳就是一個過分被父母窮養的女孩子,從小,無論給父母要什麼東西,換來的只是父母的責罵和訓斥。漸漸地,形成了她自卑敏感,孤獨成癮的性格。年僅16歲的王琴芳,如今已經被檢測出來抑鬱的症狀。
  • 沒有朋友心情鬱悶,千萬孩子用經歷闡釋:自卑才是抑鬱的根源
    自卑是一種底層情緒,而且會長期固化在一個人的身上。大多數時候,自卑都會起到負面效應,比如讓人變得膽小、不敢嘗試,從而錯失成功的機會。在社交場合,自卑則會讓人怯於溝通,導致其很難交到朋友,尤其是兩性關係中,深度自卑的人,要麼無法開啟,或者即使開啟了也很難維護一段健康的關係。
  • 長大後自卑的人,大多出自於這幾種家庭
    因為我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是自卑的人。沒有人天生自卑,我們的自卑往往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影響。今天分享的文章,想和大家認真聊聊,到底是怎樣的教育模式,才會我們先陷入長期自卑型人格,連自己都唾棄自己。我們又該如何,拯救自己。
  • 心理學:骨子裡缺乏安全感因為這3種經歷,你中了幾條?
    而安全感的形成往往與一個人生命早期的經歷有關,比如有過這3種經歷的孩子,可能會變得自卑,軟弱,其實最本質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形成足夠的安全感。 1、在12歲之前,父母經常性的缺席,或者由家裡的老人帶大 很多人他們小時候都不是被父母帶大的,小時候的成長記憶中,陪伴他們成長的,要麼是爺爺奶奶等長輩
  • 這3種性格的媽媽,養出的孩子內心自卑,長大後難有出息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基礎,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孩子從出生到五六歲是他們人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大多數的合同都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的養育下長大。可見家庭生活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而媽媽的性格在家庭的教育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 從自卑到自信,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艱難跋涉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之一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所有的兒童都有與生俱來的自卑感。」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需要超越的都是從出生開始就伴隨他們的自卑感。嬰兒一出生是生活在原始自戀中,他會感覺他擁有了一切,4個月之後,嬰兒開始感覺完整的母親,他發現,他所擁有的一切,原來都是母親了,是母親在給予他。嬰兒的心態就從自戀,跌落到抑鬱心裡位態,從高高在上的自大,到必須仰望母親,才能活下去,獲得成長。嬰兒因此陷入深深的自卑中。孩子的成長就是從自卑向自信發展。
  • 童年缺愛的人,長大後有哪些表現特徵,怎樣給予心理治療(推薦)
    我們無論在生活中或是在工作中,都會和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大部分人溝通交流起來,都很輕鬆自如,但有的人很難溝通,或者不合群,甚至稍微和他開個玩笑,就有可能發怒,這樣的人,無疑讓人感到很困惑,不敢與其過多深入的交心。其實,每個人的性格、脾氣都和童年有關。
  • 有這三種人常伴身邊的人,往往是有福之人,希望你都有
    作者:巧姐講情感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每一個人對「有福」兩個字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每一個人都想成為有福之人,想要成為能給自己,給家人,給身邊的人帶來好運的人。其實有福之人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難以去實現,往往簡單的幸福就是一種最大的幸福,其實你的身邊有父母,有好友,有愛人,陪伴的時候,你就是有福之人,雖然你的生活都是平淡中充實著一點幸福。有這三種人陪伴在身邊,你已經是人們口中的有福之人了,不要去簡單地認為有錢就是才是一種成功,才是所謂的有福之人,你慢慢的去從中體會,你會發現其中的奧妙的。
  • 內心極度自卑的孩子,小時候大多有過以下經歷,讓人心疼
    昨天,親戚就主動提起班上一位內心極度自卑的女生,做出了極端的舉動,把班裡的學生嚇得不輕。這位女生,有一段時間突然減肥節食、暴食催吐,還瘋狂運動。班上的同學都以為她心理出現了問題,趕緊把這件事情告知我的親戚。親戚找到了這位女生,和她好好談心,終於得知了女生這樣做的原因:有同學開玩笑,說她胖,讓她陷入負面的情緒,為了擺脫負面情緒,她開始了瘋狂減肥。
  • 你自卑嗎?心理學:真正自卑的人,最常見的3種表現
    害怕被關注被他人關注,是人的一種基本心理需求。我們都曾經是一個孱弱的孩子,只有在父母的照料下,我們才能夠得以健康的成長。而對於一些備受忽視,在充滿暴力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來說,被關注,卻意味著可能會有不好的事情會發生。
  • 自卑與自負之間,我們的第三種選擇
    他笑著跟我說,「其實我是受到你的影響,做人得有一股傲氣,不能隨便讓人踩。有些人就是這樣,覺得你好說話好欺負,就會一直爬到你頭上去。」我聽了後,真是覺得很詫異。說實話,我心裡一直是個很驕傲的人,也一直奉行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