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不會等你
每天多一點選擇
能做到「人格獨立」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但也非常值得,因為這是「精神自由」的前提條件。
自卑與自負之間,我們的第三種選擇
作者 Windy Liu
來源 自言稚語(ID:selfgrowing1118)
我的基本生活信念之一 :不卑不亢的處世之道。
新年和朋友吃飯的時候,我們聊起了各自近些日子裡的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變化。
我朋友是個脾性溫潤的人,雖然他自己也是個領導,但是上級領導做錯的很多事情,結果都變成了他要去收拾的爛攤子,有些不明個中緣由的人倒覺得這些都是他的問題。
而這種看似為了大局而卑微犧牲自己的表現,卻又並沒有真正贏得別人的尊重,反而後續有更多的壞事情攤在他頭上,比如,上級領導的不作為而把問題都拋給他,領導的私自決定讓他敢怒而不敢言.
去年年底,公司的開發總監在郵件裡把他們組的一個常規性事件當做了一個典型案例來批評,說做得不對。
他的上級領導顯然是個怕事的主,並沒有護著手下的人,一聲不吭。但在我朋友眼裡,這件事情的做法完全合理,而且也是完全按照公司的內部流程來操作的,沒有任何問題,所以就把來龍去脈都寫在郵件裡,只為把這件事情理清楚。
他笑著跟我說,「其實我是受到你的影響,做人得有一股傲氣,不能隨便讓人踩。有些人就是這樣,覺得你好說話好欺負,就會一直爬到你頭上去。」
我聽了後,真是覺得很詫異。
說實話,我心裡一直是個很驕傲的人,也一直奉行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對於別人,我過去往往是比較苛刻的,雖然見過我的人都覺得我很單純,但說實話我絕對不是那種無知的小白,因為我內心的那股傲氣,是絕對不願意讓別人隨便來欺負我的。
可是那天聽完他說的話,我卻跟他說:「其實,我也在你身上學到了另外一種東西,叫做內斂和謙卑。」
正因為自負,所以我常常會太把自己當回事,喜歡跟別人計較,甚至也看不到別人的好。
所以,我其實也因為自負遇到了不少的問題:不懂得顧及別人的感受,從而處不好與別人的關係;因為姿態太高,所以總是陷入表現型人格中,不願承認自己的不足,永遠處於想要證明自己的狀態。
而隨著自我的成長,隨著價值觀的不斷重建,我發現,不卑不亢的處事之道,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交待。
當我們不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的時候,我們就會有包容心,懂得尊重別人; 同時,當我們不把自己放在很卑微的位置的時候,我們就會從容淡定,無懼變化,勇於承擔責任。
而不卑不亢的內心狀態,就像水一樣,既可以是浩瀚無垠的的大海,容納百川,又可以是自處低勢的溪流,滴水石穿。
因為太過自負,所以過去我喜歡追求完美,害怕出錯,也就不願意去做一些新的嘗試,也害怕面對生活中出現新的局面和新的問題。
而這種過度自負的背面,隱含的卻恰恰是一種『自卑情結』。
針對「自卑情結」,人會使用「補償機制」來對抗,也就是說對於某種不適感,人會通過強化其對立面的感受,從而將其抵消,比如,通過外在自負帶來的興奮,積極去抵消內心自卑的灰心,沮喪。
就像有的人,總是喜歡用自己的優點跟別人的缺點比較,總是有一種鴕鳥心態,為自己構築了一道脆弱的心理防線,把假想的優越感圈在了自己的舒適區之內。
但是,那些不卑不亢的人,是不怕事也不怕人,折射出的是一種獨立自由的精神狀態。
作為人類文明源頭之一的蘇格拉底,就是這樣一位不卑不亢精神的楷模。
蘇格拉底雖然學富五車,但是卻很少會打著權威的旗號向別人灌輸他的想法。他總是會裝作什麼都不懂的樣子,採用提問的方式讓受眾講出自己的想法,然後再不斷地提出啟發式的反問,讓別人發現真理,獲得知識。
這種不驕傲不自大的氣節,讓他成為智慧的助產師,而不是一個布道者,也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他知識的淵博。
另一方面,當外界與自身信念相悖之時,蘇格拉底也不卑躬屈膝,無懼危難。
在蘇格拉底62歲那年,雅典人跟斯巴達人爆發了一場戰爭,雅典海軍在海戰中獲勝,但是因為一場大雨耽誤了打牢陣亡的屍體,這引起了死者家屬的不滿,於是法庭判決了所有十位將軍的死刑。
蘇格拉底獨自一人反對這個判決,他認為因為個別人的失誤而判所有人有罪是不公正的,作為500人元老院的一員,他拒絕表決,也因此得罪了一些反對派人士。
其實,每個人都要有這樣一種不卑不亢的精神狀態,因為它會讓我們不自以為是也不自怨自艾,懂得拿捏為人處事的尺度。
在過去,每次聚會交流,或是工作會議,當大家觀點不一致的時候,我總是會在還沒聽完對方的意見就急著反駁,為自己辯解,說來說去無法就是想要證明,我是對的,我的觀點有一套自洽的邏輯推演,是絕對有道理,而對於別人的看法卻置之不理。
但現在,因為內心那種不卑不亢的狀態,我不再需要證明自己,不再恐懼變化,所以在跟別人交流的時候,我可以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不去在乎誰是對的誰是錯的,而把焦點放在事情本身,自然地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也認真地聆聽別人的見解。
在這樣一種自在的狀態裡,若這個世界給了你正反饋,你可以心平氣和地接受,不因此趾高氣揚,相反,若這個世界沒有給你正反饋,甚至給你負反饋,你依然能心平氣和地接受,不因此灰心喪氣。
最近在看伯凡老師關於中庸的解釋,忽然發現,不卑不亢的處世之道,其實就是一種中庸之道。
說起中庸,大家都會以為是兩個狀態之間的折中,比如,不卑不亢,就會認為是極端自負和極端自卑的折中。
這種理解顯然是不對的。
按照伯凡老師的說法,中庸,是在兩種力量之間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找到最恰當的那個點。
哲學家叔本華說過一個刺蝟效應,就是中庸的一個典型例子。
他說,兩隻刺蝟在冬天的時候為了取暖,它們就想抱在一起,但是當它們抱得太緊的時候,自己的刺就會刺傷對方。這個時候,既要取暖,又不能夠刺傷對方,所以這兩隻刺蝟得要在抱緊對方的力度上找到一個中庸的點,在這個點上,會形成一種張力,讓兩隻刺蝟的狀態處於一種最佳的相處模式之中。
其實,不卑不亢的精神狀態,就是在過度自負與過度自卑之間,找到一個恰如其分的點,形成並且保持一個必要的張力。
這種張力,會讓我們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事物,以一種更加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有助於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避免我們內心的焦慮和不安。
不卑不亢的處世之道,作為我生活中的基本信念,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著重塑造這樣一種中庸的精神狀態:
1. 塑造成長型人格,不斷精進自己
我們跟別人的比較時刻都在發生,別人比我們好了,我們往往會自卑,別人比我們差了,我們往往會自負。如果我們陷入跟別人比較的漩渦中,我們就會不斷在自卑與自負之間徘徊不前。
其實,真正重要的不是在別人眼裡表現得有多好,而是自己是否真正的優秀,真正的有實力。
證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長才重要,因為成長若是成真,證明自動完成。
當我們擁抱成長型人格,不斷精進自己,往往就會不卑不亢,從容淡定地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2. 培養共情能力
人是一種社會動物,而人際關係很糟糕的人很難有一種實質性的幸福,但卻更容易變得自卑或者自負。
其實,同理心,或者說共情能力,它是一種對他人的思想,感情,體驗,希望給予理解的能力。擁有共情能力的人,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是試圖讓自己與別人同頻,而不會以自我為中心。
而我們如果有共情能力,往往就會與他人構建一個和諧的關係,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進而精神狀態也會表現為自信,不卑也不亢。
其實,現在對小孩的教育,不僅僅是要提高認知類技能上,更要著重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讓他們從小就培養一個不卑不亢的精神狀態,因為真正決定一個人的幸福和事業成就的往往是那些非認知技能。
而培養共情能力,我們就要養成一個給予以及合作的習慣,願意幫助別人,給別人關懷與理解,同時也願意配合別人,協作完成任務。
3. 不依賴於外界的人事物,自我認可
如果一個人自我認可度很低,往往就會表現出自卑或者自負。
有些人會去追求外在的一些人事物來提升這種缺乏的認可度,但是一旦我們依賴於外界人事物給予的認可,我們就會被它們所控制。
這個世界是不斷變化的,外界的人事物隨時可能離開我們,而依賴於它們的我們,也只能生活在那種不確定的惶恐之中,漸漸會變得自卑或者自負起來。
所以,我們需要建立自我的認可,而不是依賴於他人的認可,這樣才能真正的獨立自由,也才會有不卑不亢的精神狀態。
而建立自我的認可,可以通過培養自己的興趣,獲得持續可見的成就感,也可以反思自己存在的問題,讓自己不斷成長,不斷完善,增加自信。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我們或許自卑過,或許自負過,但是,追求那種不卑不亢的精神狀態,讓不卑不亢所形成的那股張力來引導我們的生活,我相信,我們會變得更自由也更幸福一些。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自言稚語(ID:selfgrowing1118)
理性思考,耐心成長,然後,遇見未知的自己。
封面圖 by Chiara Ghigliazza
今天你做了什麼改變
在你未來的職業生涯中,你或許會經歷不同的公司。這一點輝哥都經歷了:民營企業(華為)、外企(Motorola)、創業公司和網際網路公司(百度)。
你或許會得到連續升職的機遇,或許也會經歷職業「停滯」的窘境。
你或許會在30歲(女生)或者35歲(男生)的時候遭遇自己的第一次「職場中年危機」。
你或許也曾為工作、家庭而陷入深深的焦慮。
你或許遭遇原生家庭困擾。
你或許在滿足他人和尋找自我的道路上彷徨過。
...
這一切,輝哥都曾經歷過。
你或許會問:「怎樣才能發現我自己真正的優勢?」輝哥在2017年2月做的一次知乎Live「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優勢?」被超過5000名小夥伴聆聽,入選多個知乎榜單。給了無數小夥伴以震撼的啟發。
你或許會問:「一個普通人的財務自由之路究竟何在?」輝哥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你。
輝哥的經歷看似平淡無奇,但他每一次講話都令數千會員感慨萬千。
在他的啟發下,很多人開始像他一樣追求財務和精神雙重的自由,他們開始堅持「100天行動」,開始寫作,運營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出書,還有一些朋友開始了自有品牌的創業之路。
他上期會員語音的主題是「學習制勝」。在語音中他通過親身經歷告訴你如何在職場打造自己獨特的「學習能力」,使你在激烈的職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下面是精選的會員反饋:
@會員 張政
謝謝輝哥分享,輝哥畢業十七年的經驗對我這個畢業三年的人來說是一筆財富!
@會員 Paul
輝哥的「學習致勝」的理念, 在輝哥一直推薦的窮查理寶典中,也提及到, 牛人之間的相似處, 有著很多的相同。作為一個軟體從業者, 對輝哥的動力源, 實踐和體驗, 交流和分享這三個理念非常的贊同。作為輝哥的鐵粉, 一直也實踐著不斷學習的理念, 一直學習著python,英語, 以及鍛鍊著英語演講的能力,每隔一段時間,都能感受自己的進步, 和內心的自信與寧靜。多謝輝哥, 讓我的認知層次不斷上升。現在所欠缺的,就是分享,以後, 要把分享實踐出來, 通過寫作,討論和培訓。
張輝:感謝認可,多分享具體的進步。
@會員 潘潘
聽改變自己語音有三個多月了,這是自己聽的最認真最及時的一次,做了筆記,也第一次反饋。輝哥這次講的主題學習致勝正是我目前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兩點感觸很深,一是思維層次不足的學習,只會讓自己永遠無法實現想要的自由,陷入欲望無法自拔。二是學習的動力之一來於痛苦,一定不能被痛苦徵服。2017年剛剛離開學校,目前學習動力明顯不足,大學屬於學習能力較強學習較快的一類,現在卻總是沒法做到專心,關手機斷網,但還是會在學習時感到焦慮,感覺自己一步步走向失敗,每天會分維度記日記,在學習這一欄持續兩個月沒有實質性的內容讓自己每天寫日記很自責卻又總給自己找藉口開脫,浮躁還是懈怠?現在在外出差,獨自帶隊負責項目,對工作很上心,聽輝哥的話五點半或六點早起,把時間用在記日記和碎片運動上,晚上回來又覺得累了精力不足,似乎一直為自己的CPA開脫,但是我一定要考,一定要考過,到底是差在哪裡了?感覺不太屬於輝哥說的動力不足,希望輝哥下期語音能繼續支招。
現在就加入會員
從現在起,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改變自己會員,就可以在本周日聽到張輝上一期的會員專屬語音《學習制勝》作為額外福利。
想知道會員能得到什麼?↓↓↓點擊閱讀原文,10 秒鐘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