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由於多方原因,中國對日本的紫砂壺輸出量達到高峰,大量的紫砂壺流入日本,不僅豐富了日本的茶道文化,並且相應地提升了日本當時制陶的工藝水平.而清代中、後期對東南亞的商品化外銷,也是宜興紫砂壺對外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等
日本抹茶道用不到紫砂壺,點茶所需的是釜、茶人、茶杓、茶碗等茶道具.但歷史的發展似乎總有著某種機緣巧合,紫砂壺對日本的輸入就源於三個歷史原因:其一,就在紫砂壺於明代中晚期興盛之後,清朝初年一位高僧隱元禪師東渡日本帶去了明代飲茶的新風尚——瀹飲法,即直接在葉茶中注入沸水衝泡飲用.故而衝泡飲用所需的紫砂壺的傳入就水到渠成了.其二,除了隱元禪師,明末清初還有大批中國人為避戰亂而奔赴日本,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不肯失節侍清的文人雅士.
這些文人雅士必然帶去了當時中國的飲茶風尚和飲茶用具,想必明末清初盛行一時的紫砂壺亦在其中.其三,又因中日貿易的繁榮,到了江戶中晚期(約18世紀中後期,清代前期),煎茶道已趨成熟,至江戶末明治初(19世紀上半葉.清代中期),煎茶道達到了最為繁榮的時期,並延續至19世紀末.這個繁榮而熱烈的煎茶道盛行期,對紫砂壺的渴求是可想而知的.
據此可以說,日本煎茶道的發展歷程也是紫砂壺逐步輸入日本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紫砂壺備受推崇.日本著名學者、歌人兼小說家上田秋成的煎茶道名著《清風瑣言》中即刊印了多個煎茶道所用的茶壺,很顯然受到紫砂壺的影響;再如明治間日人甕江川田剛所撰紫砂名著《茗壺圖錄》刊刻於明治九年(1876年),正是日本煎茶道的繁榮期.若再細
看此書.會發現書中內容全面展示了日本茶界 紫砂壺的真實狀況.單從下卷所收錄的23件紫砂壺作品的造型之豐富、品種之多樣即可見當時紫砂壺 之熱,其中點出名字的紫砂壺 家有13人之多,他們的藏品藝術水平極高.有李仲芳、陳和之、許龍文、陳鳴遠、楊彭年、符生等眾多紫砂名家的作品.
這種普及和 不是短期內形成的,可以相信從清初煎茶道的形成期開始.宜興紫砂壺就源源不斷地輸入日本了.《(江蘇)陶瓷工業志·特種工藝陶瓷·陶藝名人選錄》中記載道:「陳文伯、陳文居兄弟倆,清雍正至乾隆年間人.文伯號寄石山房等所制紫砂花盆,暢銷日本,久而不衰.」雖然此處所記錄的是紫砂花盆,但據此可以肯定地說,在雍正、乾隆年間紫砂壺出口日本當不在少數.
清人寂園叟在《陶雅》一書中也記錄說:「葛明祥乃乾嘉時人,歐(子明)葛瓷釉色略相似,在灰墨藍綠之間,廠人鄙之,以為溺壺色.日本人美之以為海鼠色且謂四時花光皆與之相宜.日本人重泥,均以有紋者賤,細如魚子者為下,蓋紋片細碎乃陽羨砂之上釉者,歐氏之所仿也,要不得以廣窯目之.」這些記錄都可以看出日本人對宜興陶器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