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之為壺,必有壺嘴,也稱為紫砂壺的「流」。茶湯的全部靈魂和思想,都會從這裡流進茶杯之中,在現實的空間淡定出一個愜意的溫度,去潤人心脾。
壺嘴是壺身以外的一個顯著部分,可以細分為唇、額、嘴、嗉(嗉,鳥嗉子也)。這種細分,讓壺嘴生動開來。一般來說,壺嘴,把整體叫做「流」,把流頂部的出水口叫做「嘴」。
對壺嘴的功能性要求,有句行話:「七寸注水不泛花」。說的是,好的紫砂壺流,出水通暢、爽利,水柱七寸高不會散開,茶湯倒出直瀉杯底而無潺潺流水之聲。這與大家熟悉的另一個畫面有視覺上的相似處:高臺跳水,壓水花的功夫,是選手得分的一個關鍵。好的壺嘴,出水,類似也。
如果壺嘴出水時有「噴」的現象,有「漫」的樣子,收水時再有流涎,這樣渙散的壺嘴或者是太過童年,或者是太過老年。
好在紫砂的能工巧匠早早就意識到壺嘴「壓水花」功夫乃出水之關鍵。目前,固定下的壺流形制為一彎流、二彎流、三彎流、直流和鴨嘴流。各位看到「直流」了,會想到一個詞,交流。放心吧,一把壺的壺嘴,絕非電源模式,絕無「交流」。
一彎流,形似鳥喙,喙者,鳥獸之嘴也。俗稱「一喙嘴」。較短,安裝位置也較高。常見的是向上和向外的兩種形制。向上的,如小鳥在無心地曬著太陽;向外的,似小鳥在有心地躲著小雨。
二彎流,下方就有了個嗉囊,這樣做,在技術上加大根部截面面積,就會增加出水的衝壓力量。二彎流就有成鳥的氣質了:望著前方或者前上方,定定地想著自己的心事。
三彎流,特點是嗉囊更為顯著,在靠近壺的身桶處多有一道弧線。這樣子的壺流基本像似個老謀深算的鳥了:有四處逡巡之態,無半點冒進之容。
直流,這種壺流非常明快。分為上細下粗的「劍流」和上下等粗的「筒流」,比較常見在石瓢等簡潔壺體之上。有昂首挺拔,倔強不屈之色。
還有一種叫鴨嘴流,暢口,常見於壺口較大,幾無壺肩的壺式上,實際等同於在壺口一側附加一個半漏鬥狀的裝置。這麼說吧,就是家用不鏽鋼電熱水壺壺口的樣子。
壺流端部的嘴,大致分為平嘴、包嘴、舌嘴三種。都是和上面的「流」默契配合使用。
壺流與壺身相通處的孔眼,是壺身和壺流間的直接通道,叫水孔或者出水孔。明代的壺,基本為獨孔,清代中後期方有三、五、七、九孔等。現在的壺,也有蜂窩形的球形孔,類似半個高爾夫球,也有人將這種孔叫「高爾夫球」,這是從日本茶壺那裡借鑑而來。
有意思的是,壺流和壺身的連接處理:一種是明接,一種為暗接。明接,就是流和壺身連接有明顯的界限,暗接就是無明顯的界限。明接若壺嘴單獨粘上去的,暗接如壺嘴從壺身上慢慢長出來的。明接的壺嘴,有拙樸之工;暗接的壺嘴,多秀美之氣。
目前,我國有紀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壺,就是一把流與壺身明接的壺,為南京博物館所藏明嘉靖吳經墓葬提梁壺。此壺至遲產於明嘉靖十二年 (1533)以前,與史籍記載的初創期紫砂製法相一致,出土於南京中華門外馬家山油坊橋明代司禮太監吳經墓。這把17.7釐米高的紫砂提梁壺,壺流和壺身的明接特色鮮明,分外出眾:壺流的下部有四瓣柿形泥片貼花和壺身相接,貼花是裝飾,還具有加固流與壺身的黏合作用。
據考,吳經是司禮監官職四品的太監,為提督太監。這把壺沒有款識,但可以推測為當時名家所制,為吳經生前寶愛之物。
水盡茶幹,物是人非。有茶湯流出的紫砂壺,壺才和它的主人一起,命定地活著。——所以,壺要在手,湯要長流。
來源:新民晚報
聯繫方式
微信留言給我們,點擊右下角的「寫留言」。
微信公眾號:zishayinxiang
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605-7868
上海店:上海市徐匯區漕寶路82號E座2501室
宜興店: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陶瓷城B8-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