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9 18: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且以詩意納四方——「十三五」期間我市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綜述
雷臺漢墓探漢風文化、華銳草原上騎馬放歌、摘星小鎮看璀璨夜空、西路軍紀念館憶革命崢嶸歲月……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在天馬故鄉綻放絢麗奪目的火花。
武威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饋贈了眾多文明瑰寶,慷慨的自然賦予了一片秀美山川,人文與自然交相輝映,為文旅融合提供了豐富資源。
2016年至2019年,我市累計接待遊客5625.5萬人(次),平均年增長率26.36%,共計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11.1億元,平均年增長率31.39%。2019年全市接待遊客1956.9萬人(次),是2015年的2.5倍,同比增長29.27%;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13.4億元,是2015年的2.84倍,同比增長34.36%……
這一串串數據,顯示了我市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奮力趕超的決心和力量。
「十三五」以來,我市積極探索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把重點文旅項目建設作為全市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突破口,狠抓有效投資這個「牛鼻子」,圍繞擴量、提質、增效的投資要求,著力推進和招引一批文旅項目,重點構築以項目為支撐的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形成了既有「頂天立地」大項目,又有「鋪天蓋地」小項目的良好發展局面。
公共文體廣電設施不斷健全。天馬劇院、市博物館、市圖書館、天祝縣博物館、民勤縣體育場等文化體育健身場地先後建成投用,各類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100%,全市各級各類體育場地達5131個,總面積338萬平方米,並完成廣播電視高山臺站改擴建工程和中央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位化覆蓋工程。
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加強。先後實施了長城遺址搶險加固、海藏寺保護修繕等一批文物保護維修工程;編輯出版系列叢書,組織舉辦五屆「武威市民族民間文藝匯演」、四屆「涼州賢孝大獎賽」、四屆「民勤小曲戲調演」等文化活動,連續兩年參加多起大型群眾性非遺文化活動,建成武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子資料庫,編輯出版了《武威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
產業發展環境明顯改善。編制實施旅遊發展規劃,制定出臺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辦法意見,從做大做強市場主體、文化旅遊品牌培育、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強化宣傳營銷等方面提出40條和21條極具含金量的政策措施,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從2016年的500萬元提高到5000萬元。
文化旅遊項目建設成果豐碩。「十三五」期間,共實施文化旅遊項目151項,完成投資107億元,五涼歷史文化陳列布展及南城門樓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即將建成,天梯山生態文化旅遊區、蘇武沙漠大景區等重點項目加快推進,李銘漢故居及翰林園、頭道槽沙漠旅遊景區等一批重點文化旅遊項目建成投用。
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取得新突破。蘭張三四線鐵路中川機場至武威段開工建設,S316線至白塔寺景區旅遊公路、S588高壩鎮牛家花園至祁連旅遊公路基本建成,S308南部山區旅遊扶貧公路建成通車;開通旅遊專線,全域旅遊導覽系統、景區標識標牌系統、停車場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全市擁有星級飯店25家,A級景區22家,旅行社23家。
文創產品旅遊商品豐富度極大提升。鼓勵文旅企業投資研發特色文創產品及旅遊商品,先後培育市文旅集團武小威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武威夏王陶瓷工藝製品有限公司、民勤縣蘇武文化生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等一批文創企業,開發出銅奔馬文物復仿製品系列、沙雕沙繡系列、「紅禿頭」手工拉麵系列等20大類500多種旅遊商品。
武威文化旅遊品牌形象明顯提升。成功舉辦四屆涼州文化論壇,常態化舉辦《涼州講壇》《涼州文化沙龍》,連續兩年舉辦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武威賽段比賽和「自在武威·綠色出行」市區幹部職工萬人健步行等大型品牌賽事活動41項,策劃舉辦了首屆最美農莊評選大賽、文旅商品創設大賽等多項特色旅遊活動。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依託悠久歷史和豐富的文旅資源,我市正向著文化旅遊城市華麗轉身。在這裡,文化和旅遊的融合交匯,讓詩與遠方從美好的憧憬成為可以愜意享受的體驗;在這裡,文化和旅遊的疊加效應,作為經濟轉型的新動能,讓武威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自信滿滿、越走越寬廣……
來源:中國甘肅網 武威日報
猜你喜歡
■
■
■
本文為武威市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整合內容。如遇到1、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2、標來源非第一原創;3、微信內容發現錯誤等情況,請第一時間私信「武威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或致電:0935—2211772,我們及時審核處理。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武威激活「融合因子」 讓文化旅遊詩意愈濃!》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