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 | 在錢江源,記者跟隨科研人員野外「科考」—— 大山深處...

2020-12-14 浙江在線

2020-12-14 06:51 |浙江新聞客戶端 |本報記者 錢關鍵 錢潔瑗 共享聯盟開化站 汪宇露

12月14日,浙江日報9版刊發文章《在錢江源,記者跟隨科研人員野外「科考」—— 大山深處「另眼看世界」》,內容如下:

地球上最毒的蜘蛛,0.006毫克的毒液就可以毒死一隻老鼠;最高的樹,可以長到156米……自然界中,生活著數百萬種各色生物,它們激烈競爭又相互依存。據統計,平均每一個小時,地球上就有一個物種瀕臨滅絕。

在不久前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生物多樣性保護話題再次引發關注。在錢塘江源頭,有一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古田山森林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研究站(以下簡稱「古田山站」)。十多年來,這裡的研究成果被學界廣泛引用,為全球環境治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有益經驗。近日,我們來到古田山站,跟隨科研人員上山做了一次生物多樣性野外「科考調查」,以管窺這個藏在深山裡的「科學世界」。

王寧寧(左一)等科研人員一同上山採集數據。記者 錢潔瑗 攝

「研究」天地與花草樹木

古田山站始建於2009年,是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和全球森林監測網絡的重要節點。「你看,我們臺站位於北緯30度附近,這裡是典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主要分布區。錢塘江源頭山高林密、物種豐富,還是長三角的『天然水塔』,自然環境十分獨特,所以我們選擇將臺站設在了這裡。」走進臺站,中科院博士後、古田山站站長助理王寧寧,指著走廊上的世界自然植被分布圖介紹起來。

古田山站主要致力於常綠闊葉林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及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的監測、保護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固定科研人員15人,站長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克平。走進站內,除了辦公室,還有大實驗室、植物標本室、土壤標本室、生理生態實驗室和烘箱室等,不少房間內部擺放著各種實驗儀器,給人一種滿滿的「科學味」。

2016年到古田山站工作的王寧寧,一年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都待在這裡。她介紹,這裡先後建立了四大生物多樣性監測和研究平臺。「每一個研究平臺,背後都有一套完整而複雜的科研體系。比如我們的全境植物多樣性監測平臺,就建立了750個從0.04公頃到24公頃不等的監測樣地,總監測面積達70公頃。在樣地內,我們會對胸徑大於等於1釐米的木本植物,一一進行調查、定位並鑑定到物種,每5年複查一次,已形成了從局地群落到景觀尺度的多尺度植物多樣性監測網絡。」王寧寧說,為了做研究,他們還從1600個採樣點採集了土壤、真菌,並建立了16個微氣象站。接下去,他們還要建設覆蓋錢江源國家公園全境的氣象、水文和土壤等環境要素監測網絡。

有人打趣道,古田山站的研究對象,包括天、地和空氣,也包括了山中的鳥叫、地上的溪流、枯黃的落葉、消失的動物腳印……每隔一段時間,他們就要上山,採集相關植被「生老病死」全生命周期的數據變化。

野外調查考驗「腳力」

次日早上7時剛過,我們如約來到了古田山。王寧寧正對照表格一一點名。這次上山共有28個人,除了王寧寧,還有20多名臺站聘用的「調查人員」,他們又被稱為「農民科學家」。這些人都經過了嚴格培訓和篩選,具備輔助和支持臺站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和研究的能力。平時野外「科考」、標本收集、數據記錄等基礎性工作,大多由他們完成。

在24公頃樣地內進行複查、抽查

目的地叫「24公頃」大樣地。出發前,大家備足了餅乾、水等食物。路上,根據任務不同,隊伍被分成5個小組。我們跟王寧寧、「農民科學家」江福春等人一組。山高路遠,一路上,我們不僅「跋山」,還要「涉水」,踩著光不溜秋的溪灘石,「四肢並用」往上爬。一些上山路段,坡度很大,非常考驗「腳力」。

「24公頃」是一片面積達24公頃的原始森林,它被準確地劃分成600個均勻方格,裡邊監測和記錄著14萬餘棵胸徑大於等於1釐米的木本植物。「你看,這株柳葉蠟梅上掛著GT07030326標牌。GT代表古田山『24公頃』大樣地,0703代表是07線上第3個長寬都為20米的樣方,0326是這棵樹在該樣方內的編號。」王寧寧邊走邊介紹。不僅植物主幹,從這株柳葉蠟梅根上萌生的胸徑不小於1釐米的枝條,都被掛了「1號」「2號」等標牌。「每掛一個牌,背後都有對應的記錄檔案,這相當於這棵植株的身份證。」王寧寧說,通過5年、10年……日積月累的監測、分析,以了解這麼多不同生物為何能在這裡和諧共生?面對氣候變化,它們又將面臨怎樣不同的命運?「這一系列問題將在科研中一一被『解密』。」說著,江福春拿出胸徑尺,對一株柳葉蠟梅做了仔細的測量、登記,並給其掛上一個新標牌。

一路走、一路調查,看到一些特別的植物樣本、種子、動物腳印等蹤跡,科研人員也會細緻地收集和記錄。回到臺站時間已近17時。據介紹,這樣的常規野外監測調查,科研人員每年要開展上百次,並據此建立長期、動態的資料庫,為科學研究、政府決策等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持。

保護案例上了聯合國大會

不僅對天然林實施野外實地監測,古田山站常務副站長任海保介紹,他們還在錢江源附近建立了一塊50公頃的中國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實驗平臺的樣地。「我們模仿錢江源的森林生態系統,培植了各種生物多樣性組合的人工林,希望以此來揭秘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在維持森林生態系統功能中發揮的作用及背後的機制。」任海保說。

製作標本

「通過對30萬株樹木連續8年的監測,我們發現16個物種的混交林生物量增長,是純林的兩倍。」任海保說,這一發現,為鼓勵採用混交造林以恢復生物多樣性、增加碳固定、減緩氣候變化的森林恢復策略提供了科學指導。不僅自己研究,古田山站還與北京大學、美國斯密森研究所熱帶森林科學中心等30餘個國內外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開展生物多樣性合作研究。

這幾年,古田山站的相關研究,不斷被應用到錢江源的保護中。這些年,錢江源野外科考,調查到了新記錄物種1401種。「這幾年,通過全境網格化動物多樣性監測平臺,我們發現開化長虹鄉、何田鄉交界處的幾十畝林地,很適合黑麂繁衍,但由於附近農民耕作頻繁,黑麂活動範圍一度被侵擾。隨後,我們對該區域做了保護,讓黑麂得以『重回故地』。」錢江源國家公園科研合作交流部主任餘建平說,為保護白頸長尾雉,他們加強了對相關農田藥物噴灑的管理,以保護該地微生物、小蟲子等「生態鏈夥伴」不被大量殺死。

「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這幾年,我們陸續出臺了一些保護保育和生態修復措施,錢江源地區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錢江源國家公園常務副局長汪長林說,去年,我國代表在第74次聯合國大會上發布的《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錢江源國家公園作為中國陸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案例代表載入其中。


1607899881000

相關焦點

  • 生活報記者跟隨巡護員進深山 清山清套為東北虎豹守護「家園」
    生活報訊(實習生曹悅記者薛宏莉)為給東北虎、豹等野生動物提供安全的生存環境,20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2020年今冬明春清山清套打擊亂捕濫獵違法行為專項行動暨綏陽局首發式在綏陽林業局有限公司啟動。近幾年,野外監測成效顯著,通過監測發現東北虎豹的個體數量不斷增加。2017年10月以來,共監測到東北豹影像200餘次、東北虎影像190次。啟動儀式結束後,由虎豹公園管理局工作人員、林業局林場所巡護隊員、公安幹警共同組成的多個巡護小分隊,分別乘車前往各林場所,開始本階段的清山清套行動。
  • 「四川日報」密林深處 一場驚心動魄的發現之旅
    科考途中細心觀察、辨識。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代強在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植物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博士葉文工作的實驗室裡,保存著兩種珍稀瀕危苔蘚植物:一種是一根「棍子」,像蟲草,分兩節上粗下細,又像刻了斑紋的綠棕色煙杆,叫花斑煙杆蘚;另一種「枝葉」繁茂,厚厚的「葉片」斜著向上伸展,像毛茸茸的綠色耳墜,叫耳墜苔。
  • 野外「雲科考」和你嘮嘮「滾滾」的...
    動物園裡的熊貓吃喝不愁野外的熊貓為了覓食需要翻山越嶺嗎?如果說,現在有個機會可以讓你跟隨科考隊員門去看看野外的大熊貓秦嶺有包括大熊貓、朱䴉、羚牛、金絲猴在內的「秦嶺四寶」 想要知道更多關於大熊貓的事情就跟隨科考專家
  • 浙江日報|開化為野生動物傷人傷財買千萬保險 野豬拱了春茶保險來賠
    2020-04-13 07:01 |浙江新聞客戶端
  • 大山深處的浙江人·千裡岷山千裡情(五)|陳林隆:一層一層 摳出一條...
    大山深處的浙江人 千裡岷山千裡情(五)浙江衛視推出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大山深處的浙江人》,多路記者沿著天山、唐古拉山、烏蒙山、長白山、大別山,尋訪精準扶貧的浙江足跡,講述小康路上的浙江故事。 蹲點四川平武 四川省平武縣位於四川盆地北部、岷山山脈的深處,是我省衢州衢江區對口援建地區。
  • 大山深處 處處藏著暖心教育事
    2020-11-16 16:57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李磊 通訊員 吳國平
  • 大山深處的「健康熱線」
    新華社南昌12月18日電題:大山深處的「健康熱線」新華社記者顧天成、彭昭之「我小外孫的皮炎就是鍾醫生治好的,吃了他開的中藥,臉上發炎瘙癢都好了!」江西省宜豐縣雙木村村民辛外雲告訴記者,自己的急性關節炎、老伴兒的高血壓,家裡但凡有個頭疼腦熱,都會想到鍾醫生。54歲的鐘樹新自1991年起,就在宜豐縣海拔最高的村莊——雙峰林場雙木村擔任村醫。1986年,鍾樹新跟隨鄉裡的老中醫學醫,隨後在宜春職業技術學校醫療系進修。作為土生土長的雙木村人,他說:「我對這裡是有感情的。」
  • 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在我國,鮮有城市可以像青島這樣,既擁有雄厚的海洋科研實力,同時又長期聚焦極地科考,先後派遣大量的涉海科研人員奔赴兩極。前不久,參加南極科考的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剛剛回到青島。近日,青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的10多位科研人員又從上海出發,乘坐「雪龍2」號參加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回顧今年的極地科考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給科考人員增加了許多困難因素。在這特殊的一年裡,南北極的「青島身影」又書寫了不同尋常的歷史紀錄。
  • 記一次大山深處的送達
    記一次大山深處的送達 2021-01-04 22: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浙江遠洋科考隊員出海3個月返抵舟山後堅持隔離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獲悉,自然資源部赤道東印度洋和孟加拉灣海洋與生態聯合研究計劃(「JAMES」計劃)冬季航次從2019年11月出發到近日返航,一共歷時110天,雖然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科考隊積極應對,調整航次路線、航段數量,停止人員輪換,抓緊時間推進工作進度,把疫情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 福建建設的觀測站首次入選野外科研國家隊
    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1月11日訊(記者 李珂)根據《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我省依託廈門大學建設的臺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依託福建師範大學建設的福建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被列入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據悉,這是我省野外觀測站首次入選國家級行列。
  • 萬畝農田將享生態補貼 錢江源國家公園地役權改革邁出重要一步
    6月29日,浙江日報3版要聞刊登文章:《萬畝農田將享生態補貼 錢江源國家公園地役權改革邁出重要一步》,全文如下:6月28日下午,錢江源國家公園在生態補償上邁出重要一步——《錢江源國家公園農村承包土地地役權改革合同》籤訂。
  • 「科學」號科考船從4438米海底「搬」上200公斤火山巖樣品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12月17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目前,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共享航次「NORC2020-581」的「科學」號科考船正在馬裡亞納海溝附近開展巖石、沉積物和CTD採水作業。科考過程中,科研人員通過電視抓斗作業,在4438米的海底深處,採集到了200公斤以上的火山巖樣品。
  • 中國成功挑戰海洋最深處:勝利返航
    新華社三亞11月28日電(記者趙穎全、陳凱姿)28日8時30分許,隨著一陣汽笛聲響,在「地球第四極」結束科考任務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靠泊下錨,成功實現10909米坐底紀錄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也隨船勝利返航。
  • 「飛行模式」帶你走進大山深處的哨所……
    央廣網6月12日消息(楊雲龍 石夢壯 徐明遠 於光彤)6月上旬,阿勒泰中蒙邊境的阿爾泰山深處,風景如畫,延綿起伏的大山鬱鬱蔥蔥。新疆軍區某陸航旅一架直升機飛進大山深處,將執勤官兵送進了林海深處的烏力杜爾貢季節性哨所。
  • ...成南極科考主力軍 他們會科研還會攝影,作品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
    1月20日,長江日報記者專訪了李航、肖馳等90後博士,聽聽他們在南極的故事。拍極光迷路拍冰山路被衝垮愛拍照博士連續駐守南極近500天1984年,中國科考隊員首次勇闖南極,將五星紅旗插上了南極洲。35年後,中國南極考察隊第36次朝著南極出發。
  • 【幸福花開新邊疆】大山深處有「藥香」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朗縣拉多鄉新紮村村黨支部書記拉巴次仁見到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時,反覆提到了這句話。 拉多鄉新紮村是因為受地質災害和飲水枯竭影響,於2007年整村搬遷至如今的雅魯藏布江畔,全村39戶127人。「以前村民的收入來自於畜牧業,或者挖蟲草,掙不了多少錢。」拉巴次仁說,「後來我們仔細研究,新紮村有充足的藏藥資源,可以試著做一下。」
  • 羅布泊及周邊地區科考(一期)成果獲肯定|歡迎公眾參與解謎
    20日上午,綠會研究室組織召開羅布泊科學考察(第一期)小結會議,梳理野外工作及成果並討論科研工作,交流下一期科考規劃,力爭取得更多成績,推動羅布泊及周邊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參會人員包括周晉峰博士、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潘伯榮研究員及科考隊全體專家成員。
  • 「關注森林·探秘武夷」主題科考在武夷山國家公園舉行
    當日,2020年「關注森林·探秘武夷」主題科考活動在武夷山國家公園舉行,來自國內8家科研單位的11名生態學、野生動植物保護等領域專家學者與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科研人員一道,深入武夷主峰黃崗山原始地帶
  • 浙江高職院校舉行科技成果拍賣,所得資金95%返還給科研團隊
    「多花黃精智能化快繁育苗技術」發明人呂德偉告訴記者,這是杭職院首次舉行技術成果公開拍賣,為發明人、技術成果持有人提供了公開透明公平交易的大平臺。據悉,浙江科技成果競價拍賣活動舉行多年來,在浙江省高職院校舉行專場競拍,尚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