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閱讀本文前,請您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收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將是我最大的動力。
01 凱撒之死:籠罩在羅馬上空的陰霾
公元前44年3月15日,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死了。這位鼎鼎大名的凱撒大帝,羅馬共和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被14個羅馬元老聯手暗殺,其中最致命的一刀,則來自他的私生子。
嗚呼,仁者弒於刀劍,霸者弒刀劍於人,何其悲也!
凱撒,這位戰功赫赫的羅馬執政官,一生功績無數,平定高盧、擊殺埃及國王、摧毀北非的努米迪亞王國、一統紛亂的羅馬帝國,就連豔名遠播的埃及豔后,也懾於凱撒大帝的淫威,不得不褪盡衣衫,跪伏在他的面前唱徵服。
凱撒大帝之死,從表面上看,是暗殺者的狂歡和勝利,但實際上,這群見不得光的暗殺者,正在親手摧毀自己賴以生存的靠山!就在凱撒死後不久,西塞羅,羅馬最傑出的文人,在一封寫給朋友的信中沮喪地說:早知如此,當初何必刺殺凱撒?
作為羅馬歷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凱撒之死這一事件,從始至終都被籠罩在一層厚厚的迷霧中:
愷撒的追隨者、共和國的捍衛者、變節者,各有所圖。
信念、私利、忌妒、榮譽、仇恨,動機何在?
導致陰謀發動的三個事件,一場扭轉局勢的公祭。
誰一心為國?誰在窺伺權力?
誰錯判形勢?誰在步步為營?
那麼,在凱撒大帝之死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驚天陰謀呢?羅馬的元老們為何不惜自毀長城,也要刺殺凱撒呢? 西塞羅、布魯圖斯、卡西烏斯、德奇姆斯……這些在羅馬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究竟誰才是刺殺陰謀的發起者?誰又是實施這起陰謀的關鍵人物呢?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歷史與西洋古典學教授巴裡·施特勞斯,是古代軍事史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有人稱讚他說:「施特勞斯擁有一種罕見的天賦,能夠自如地塑造敘事歷史,塑造那些似乎永遠凍結在大理石裡的人物,讓他們重新鮮活起來。」
為了分析這場刺殺陰謀背後的真相,以及愷撒之死對羅馬產生的重大影響。巴裡·施特勞斯獨闢蹊徑,將目光聚焦於愷撒人生的最後階段,通過對大馬士革的尼古勞斯、普魯塔克、阿庇安、蘇維託尼烏斯、狄奧等五人的歷史記錄進行梳理,並結合現代考古學、現代醫學、古代兵器學研究,來解讀各方動機與訴求,向讀者詳細剖析了主要陰謀家的動機、刺殺地點的選擇、如何隱藏武器等歷史細節。
在嚴謹考據的基礎上,施特勞斯抽絲剝繭、層層推進,敘事緊湊、高潮迭起,讀來有種身臨其境的緊張與暢快之感。難怪有人這樣評價他和他的《凱撒之死》:
「憑藉敏銳的歷史眼光和驚悚小說的節奏,作者生動再現了公元前44年的羅馬、尤利烏斯 愷撒及陰謀集團成員生命的最後歲月。一部深刻反映人性的故事,涉及所有捲入這個著名事件中的男人和女人。這就是歷史。歷史本就該這樣敘寫。」
02 致命一刀:私生子反目的原因
即使是凱撒的反對者,也不得不承認,在羅馬的歷史上,凱撒確實是最深得民心的執政官。因此,他的支持者們乃至羅馬城的全體民眾,都發自內心地希望他能成為真正的羅馬之王。
有一次,凱撒最忠誠的部下安東尼,在公共集會上向凱撒獻上一頂王冠,這件事與宋太祖的「黃袍加身」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凱撒並不是宋太祖,所以他本人明確拒絕了這份「禮物」,但此時仍然深深刺激了羅馬的元老們,但他們開始擔憂,功高震主的凱撒一旦產生稱帝之念,就會毀掉羅馬賴以立國的共和制。
後來發生的另一件事,使凱撒與元老們之間的對立局勢更加惡化,那就是凱撒積極整軍備戰,準備徵討帕提亞,解救曾經被帕提亞帝國俘虜的一萬羅馬士兵。
我們知道,很多時候,開國帝王們會假借一些民諺童謠,來為自己的政權造勢,例如「陳勝興,大楚王」,「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都是如此。而在當時的羅馬,也有傳言說,只有真正的王者,才能徵服帕提亞!
在羅馬人看來,戰勝帕提亞對於戰神凱撒來說,簡直是輕而易舉。因此,羅馬元老們深怕凱撒在戰勝帕提亞之後,順勢登基稱帝。
說起來,這群羅馬元老此前大多是凱撒的反對者,就在不久前,他們還在戰場上對凱撒刀兵相向,但得益於凱撒的寬宏大度,不僅對這些反對者既往不咎,還讓他們在羅馬元老院中擔任元老的職務。
在這群密謀反對凱撒的元老中,有兩個最重要的領軍人物,馬爾庫斯·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朗基努斯。
據說,布魯圖斯的母親塞維利婭,是凱撒最寵愛的情婦,而布魯圖斯就是塞維利婭為凱撒生下的私生子。布魯圖斯曾加入過凱撒最大的競爭對手,格涅烏斯·龐培的陣營,龐培兵敗後,布魯圖斯在凱撒的庇佑下,最終毫髮無損地回到羅馬,還被凱撒委任以總督和法務官的職務。卡西烏斯則是龐培麾下的一員猛將,由他所率領的海軍,曾給凱撒製造過極大的麻煩,在龐培死後,凱撒很欣賞卡西烏斯的能力,因此也寬恕了他的罪過。
除了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之外,密謀刺殺凱撒的人物還有德奇姆斯,凱撒手下一名才華卓越的青年將軍,曾跟隨凱撒遠徵高盧,深得凱撒的信任。但正是這個愷撒最器重的將軍,徹底出賣了凱撒。
以這三個人為代表的反對派,為了阻止凱撒稱帝,開始密謀和籌劃暗殺凱撒的行動。經過一番慎密的部署,他們將暗殺的時間定為3月15日,因為凱撒將於18日領兵出徵帕提亞帝國,而這將是他們最後的機會。
公元前的44年3月15日,時值清晨,凱撒如同往日一樣,端坐在黃金寶座上等待會議開始。忽然,他身上穿著的長袍被一位悄然靠近的刺客緊緊拽住,讓他動彈不得,其他刺客也圍了過來,準備用匕首刺向凱撒的脖頸,雖然凱撒敏捷地閃了過去,但匕首還是刺在他的胸口。憤怒的凱撒衝著暴徒們大喊:「這是暴行!」然後拿起一支鐵筆試圖反擊。
這時,所有的刺客都一擁而上,利刃從四面八方向凱撒襲來。只是一瞬間的功夫,凱撒就身中23刀,頹然靠在牆壁上。他的雙眼已經被鮮血糊住了,視線也漸漸變得模糊起來。但就在此時,凱撒隱約看到刺客中有個熟悉的身影。當他終於認清那人時,憤怒地用希臘語呵斥他:「你也一樣,我的孩子!」
言畢,他不再掙扎,也不再反抗,只是用外袍蒙住了自己的頭,並用下袍蓋住了腳面,以便讓自己死得更體面一些。在下一個瞬間,這位雄心勃勃的王者,就死在了刺客們的刀下。
03 羅馬之殤:凱撒之死對政局的影響
策劃了此次刺殺事件的刺客們,將凱撒視為意欲稱帝的獨裁者。他們原本以為,只要殺掉愷撒,就能拯救羅馬的共和制度。但這些人萬萬沒想到,凱撒之死反而加快了共和制的崩潰。正如巴裡·史特勞斯在書中所言:
愷撒死後,「只有軍團能夠將羅馬共和國從軍團的統治中拯救出來。」
凱撒死後次日,以布魯圖斯為首的羅馬元老們準備做一場公眾演講,向羅馬民眾說明刺殺凱撒的正義性,但他們差點就被憤怒的民眾當場打死。直到此時,這些缺乏政治頭腦的元老們才悚然發覺:刺殺凱撒這件事,無異於捅了一個巨大的馬蜂窩。
凱撒死後第三天,人們找到了他生前立好的遺囑。當這份遺囑被公開後,所有刺殺者都目瞪口呆。
原來,凱撒在這份遺囑中對所有的刺殺者都委以重任,比如,領凱撒進入會場的德奇姆斯,被安排為第一繼承人屋大維的順位繼承人,同時擔任凱撒遺腹子的監護人和北義大利總督,而亞細亞行省總督、比提尼亞總督、非洲總督等重要職位,都將由參與刺殺他的元老擔任。
面對這樣一份遺囑,元老們自然是羞愧難當。原本按照凱撒的遺囑,他們都能成為羅馬帝國的封疆大吏,但現在,他們就連在憤怒的羅馬人民面前保住性命,都已經是難上加難了。有位支持刺殺凱撒的羅馬貴族,在看到這份遺囑後,不由掩面嘆息說:早知如此,當初何必殺凱撒?
公元前43年11月,凱撒的老部下安東尼、凱撒的養子屋大維,再加上凱撒忠實的追隨者,羅馬大祭司李必達,共同組成了羅馬帝國的「後三頭同盟」。三大巨頭坐到一起商量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凱撒報仇。
很快,三巨頭一起公布了一張通緝令。參與刺殺凱撒的兇手自然是要處死的,因此,布魯圖斯、卡西烏斯和德奇姆斯等人的名字赫然都出現在這份名單上。而西塞羅這個來回搖擺的牆頭草,也成了安東尼的眼中釘,直欲除之而後快。
最終,西塞羅被安東尼派來的搜查隊殺死,首級和右手被釘在元老院門前展示;德奇姆斯被安東尼斬首;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不甘束手就擒,起兵與安東尼、屋大維對決,最終死在腓立比戰場上;至於其他幾個刺殺者,也在羅馬城中的大屠殺中身亡。
凱撒死後被封為神,被羅馬人尊為「神聖的尤利烏斯」。我們今天還能看到凱撒神廟的廢墟,依然有人定期前往祭壇獻花,以緬懷羅馬的最後一任獨裁官。不過,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似乎對凱撒的功過有著不同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他這樣形容凱撒:「身後罵名不盡,功績屍骨同埋。」
是啊,凱撒的才華和功績確實值得後人銘記,但他為了維持獨裁統治,不惜踐踏羅馬的共和制,以及他在高盧的瘋狂殺戮,導致數百萬人死亡或被奴役的黑歷史,卻被人們選擇性地遺忘了。
不管怎樣,凱撒把自己用軍事獨裁控制元老院的方法傳給了屋大維,從此,再也沒有什麼力量能阻止羅馬由共和國向帝國轉變了。凱撒策劃了這一切,但他卻沒能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