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源於美國教育專家簡·尼爾森1981年出版的著作,該書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父母在親子教育領域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正面管教」呢?正面管教的精髓究竟是什麼呢?小編採訪到第一位將《正面管教》介紹到中國的張宏武老師,聽聽她的看法。
實際上,正面管教是一門鼓勵的藝術。
在張宏武看來,正面管教所說的鼓勵分為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連接,是接納。
正面管教是要「看見孩子」:看見孩子的尊嚴,看見孩子內在的需求。
舉個例子。孩子考試沒有考好,通常爸爸媽媽會鼓勵他:「我相信你」,或者,「我信任你下次肯定可以」。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很多時候他還是會覺得考得好不好是家長的事情,跟他自己沒關係。
但是如果爸爸媽媽這個時候帶著接納他的心情跟他說:「你這次沒有考好,我理解你很難受」。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鼓勵,因為孩子感受到了他和爸爸媽媽是連接在一起的,他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尊重和理解。
再舉個例子。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父母應該這樣說:「我看到你上次遇到了一個困難,而且你有辦法自己把它解決了,那這一次你有什麼辦法幫它解決掉呢?」這些話會讓孩子在內心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給予孩子內在力量的可能性。
鼓勵當然並不僅僅是語言,有時候僅僅是一個眼神,拍一下肩膀,或者難過時的一個擁抱,都能夠起到出人意料的作用。鼓勵有時候並不需要帶著一定的目標性,而是真正去看到孩子的內在,去激發他自己的內在力量。
鼓勵的第二個層面是欣賞。
很多時候我們更多的看到孩子身上的缺點,於是會很自然地產生挑剔。如果爸爸媽媽總是關注這些不足的地方,把80%的精力都放在孩子的缺點上,就很難真心地去欣賞和看到孩子的好。
可是,如果我們把80%的精力放在觀察孩子的優點上,或許就會發現孩子身上更多從前一直處於視野盲點中的長處。
如果你總是對孩子說:「你做作業怎麼這麼慢啊?」「你怎麼不出去運動?」,即使你的出發點確實是為了他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肯定會抗拒,會把自己包裹起來。即使有的時候孩子因為家長這樣說了而產生改變,這種改變也只是為了讓家長開心,並不是孩子內心自己想做的事情。
正面管教所說的看見,是指家長看見了孩子付出的努力,看見了他在整個過程中內心的掙扎,看見了他過程中想法的轉變。
家長需要記住的是:不要嘗試去控制孩子,或改變孩子。
所有正面管教的出發點都是要告訴孩子: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要為自己活著,你應該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你是獨一無二的,你要走你自己的路,過你自己的人生。」
中國的家庭逃不開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很多時候家長並不追求或者說不知道滿足孩子的諸多個性需求。另一方面,家長並不會有太多耐心,去傾聽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訴求。
為什麼要開家庭會議?
在張宏武看來,家庭會議,是正面管教非常重要的一個方法。它在無形之中告訴孩子,每個人在家庭中都有發言權。定期開家庭會議,不僅可以幫助解決家裡大大小小問題,也是一個家庭難得的「甜蜜時光」。
如何科學、有效開展家庭會議?一個家庭會議的流程可以是:
每個成員之間先彼此感謝;
總結上一次家庭會議討論的事情。比如上次討論的是周末去哪玩,那這次可以總結上次活動,發表感想;
可以由任何人提出議題。議題可以從養一隻小狗行不行,到這個周末全家要去哪裡吃飯,都可以。
張宏武建議,家庭會議應以孩子的議題優先。在家庭會議中,可以準備一個「發言棒」,只有手持發言棒的人可以發言,這樣可以避免爭吵,也更有儀式感。如果有個問題沒有辦法達成決議,就放到下次再討論。
家庭會議的結果,不是投票來決定,而是一定要最後所有人達成統一。
張宏武以自己家庭最近舉行的一次家庭會議舉例。「我家老大說,本周末她想在家,不想出去。而我,老公,妹妹都想去看電影,所以我們就得探討到底出不出去。如果不出去的話在家可以做些什麼?大家還是需要達成一個最終每個人都能接受的結果。」
這個環節也叫做「開心一刻」,這個環節可以玩個小遊戲,或者吃點小甜品之類的,總之放鬆就行。
家庭會議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這是我和我的家庭的一個特別的時光,在孩子們長大之後,或許這樣的特別時間會成為他們一輩子的美好回憶。
很多時候父母不放心孩子自己做決定,那是因為我們很多時候低估了孩子。我們總說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其實更多的時候是我們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張宏武依然舉了自己孩子的例子。
「前陣,我家老二要在幼兒園裡上臺講故事大王,她非常害怕,回來跟我講她不要做這個事情。我知道,這個時候,她其實是非常有壓力的。雖然我希望她一定要邁過這個坎,但是我不能替代她把這件事做了。我於是問她:『我能夠幫你做些什麼?』『你需要我幫忙嗎?』她於是把這個故事跟我練習了一遍。
我看她講得還是不連貫,於是引導她,『你要不要再練一下,如果你要練一下,我願意做你的聽眾。』
她給我的回答很乾脆:不需要。我其實心裡特別希望她可以再練習幾次,但是因為她不需要,我就不能勉強。即便我知道,她這次上臺講故事很有可能不會很成功。
最後的結果確實也如我所料,她並沒有當上班裡的「故事大王」。
我告訴她,我欣賞她的勇敢,勇敢就是即使害怕仍然去做。我後面也問過女兒,從這次活動她學到什麼,她回答我說,下次可以多做練習,還可以多做些表情和動作。
成長,就是在錯誤和不完美中學習。
這是她的人生,我能做到的就是給到她好的建議,或者她需要的幫助,但她聽不聽或者需不需要是要她自己來定的。」
如果父母總是幫孩子做決定,那這件事就變成父母的事情,而不是孩子的事情了。父母不能總是把「猴子」背到自己身上來。
我們可以告訴他:「相信你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如果有需要我會和你一起面對。」但是,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孩子自己,我們只是給出建議。
孩子就像是一粒種子,他內在有自己的成長力量,這種力量是你擋都擋不住的。
孩子的成長有它的規律,張宏武老師推薦了一些在家庭中非常實用的話術和方法,送給各位~
1、給孩子價值感:「你是獨一無二的,你要走自己的路,做你自己!」
2、接納與鼓勵:「無論你做得好不好,你都是我最愛的孩子。」
3、肯定和欣賞:「我很高興你是我的孩子。」
4、自我負責:「也許你是對的,我只是給你建議,決定權在你,一切由你自己體驗並承擔。」
5、致謝:在冰箱上貼上空白的致謝表,讓每個人每天自由地寫下致謝他人的話語。
6、達成協議前讓每個人都能表達感受和想法,達成協議後用一些信號作小提醒。
7、給孩子一個計時器,讓他告訴你什麼時候可以離開遊樂場(任何TA沉迷的地方)。
8、一邊做家務,一邊和善地給孩子講解。隨後讓孩子也嘗試著做,你在旁邊監督。等孩子感覺準備好了,讓他獨立地做。
9、告訴孩子產生生氣的情緒沒有錯,但是他的行為不一定總是對的。
10、在孩子心情平靜的時候,請他一起討論表達憤怒的其他尊重性的替代方法。
11、當你自己犯錯的時候,向孩子道歉。
12、有自己的生活,不要依賴於從管理孩子的生活中產生對自己的認同。
13、慢慢放手,讓孩子自己走。相信孩子能夠從錯誤中得到學習。
14、如果孩子和你頂嘴,不要和他對著幹。試著認同他的感受,引導他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讓雙方都平靜下來。
15、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試著給他一個擁抱。
16、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表示理解,分享你的想法和感受。
17、避免把零用錢和家務活聯繫在一起。作為家庭成員之一,家務活是孩子應該做的事情,也是鍛鍊孩子基本能力的好方法。
18、允許孩子從花錢的錯誤中學習。
19、創建有趣的家務輪換工作,在家庭會議上討論問題並一起解決。
20、對孩子感到感到沮喪的時候,試試看把手放在心臟部位,表示「我愛你」。
21、限制年幼的孩子坐在屏幕前的時間,用其他有趣的替代活動讓家人更親密。
22、教孩子「輕拿輕放」,而不是「別摔碎了」。
23、讓孩子知道你什麼時候是認真的,什麼時候不是。當孩子違背約定好的協議,比如八點沒有上床睡覺,可以親切地指出時間,讓孩子上床,取消今晚的睡前故事,並且鼓勵孩子明天再試一試。
24、停下你正在做的事情,走進孩子,看著他的眼睛。你會發現當你做出尊重的努力,你說話也會變得溫柔。
如果孩子是一粒種子,他自然會按照長成它最原本的樣子。如何給孩子溫和而堅定的管教?需要我們一起嘗試,一起探索。
* 小編個人微信號:2432274540,對「第一教育」內容感興趣的朋友,歡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關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驚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