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建議大家買硫酸羥氯喹片預防新冠,才30塊錢一盒。博士團隊朋友圈經常有最新研究進展介紹!
文末有猛料!加博士團隊私信,看朋友圈活得更明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環行星球(ID:huanxingxingqiu)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停住了全球人民的腳步,而這對於這個世界上最愛走路的一群人來說,想想也是很難受的。
在德國,有一個專門為喜歡走路的人設立的節日,每年節日期間數千人一齊擁入大自然的懷抱,一起走路數個小時。
這就是德國的「遠足日」,或者「徒步旅行節」。
這個節日由德國遠足協會舉辦,至今已經辦了119屆。其在每年夏天舉行,持續六天,在星期三開始,並在下一個星期一結束。
每年的節日都會先評選出一個適合遠足的城市,屆時數千人一齊遠足、聚會。節日的高潮則是一場盛大的遊行。
1948年,在斯圖加特的第47屆遠足日遊行(左)
2010年,在弗賴堡的第110屆遠足日活動(右)
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不過,本應今年7月舉行的第120屆遠足日活動,因為疫情的影響推遲了整整一年,叫人惋惜。
這一屆的遠足日口號是「狂野,多彩,健康」(Wild. Bunt. Gesund.),真是對遠足的特點總結得非常貼切。
2010年,弗賴堡第110屆遠足日遊行
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原定7月1日到6日舉行的這次節日,地點選在了黑森州北部的溫泉小鎮巴特維爾東根(Bad Wildungen)和埃德湖(Edersee)的冒險區。
正好我也住在黑森州,雖然不曾去過這個小鎮,但是之前遠足去過另一個溫泉小鎮巴特柯尼希(Bad König),這個「巴特」在德語裡就是洗澡、浴場的意思。
說來有趣,德國有很多溫泉小鎮,其旁邊往往也有一條美麗的遠足路線。看來過去的人,也都知道走完一天的路泡個溫泉是多麼享受的一件事情。
黑森州有一條歐登瓦德山脈(Odenwald),是很有名的遠足勝地。其中有很多可以選擇的遠足路徑。森林中也隨處可以見到各樣野生的漿果、蘑菇。有一次我甚至看見了野鹿和靈芝。
歌德曾經說過:「山是沉默的老師,並使她的學生沉默。」(Berge sind stille Meister und machen schweigsame Schüler.)看來歌德本人也是一個遠足愛好者。
德國遠足的網站信息建設十分完備。不僅有各個地點路線的介紹、圖片,還有不同的難度係數提醒,適合去的月份、路線圖、需要的時長和海拔變化等等也一應俱全。
一般難度係數低中等的路線,路途會比較平坦,即使有爬坡也不會有太多障礙,比較親民,時長也較短,全程大概十公裡左右。
難度係數高的,可能有十幾二十公裡,需要做好專業的準備,更要注意選擇時機,雨後大風或者冬天就不一定適合了。
網站上可以下載到所選路線的GPX數據,可以很方便的載入手機,提前計劃。有了這個高科技版指南針,就不用怕迷路了。
比如這條路線,為中等難度,預計耗時2小時20分鐘,全程8.12km,海拔變化200m。
這條路線就是高難度級別了,全程有19.1km,需要6小時16分鐘走完,海拔變化有780m。
而這一條路線,全程雖然只有4.03km,海拔變化也只有120m,但是卻定為了高等難度,那麼就說明道路會非常難走,從圖片中我們也能看出一二。這時候一雙好鞋和專業的徒步手杖就是不能少的。
不過別看網站信息建設完備,很多路線並不是經過開發的,完全是純天然的自然小徑,或是山間野路,所以也有一定的危險係數。選好季節和天氣就很重要了。
我最初之所以選擇了Bad König這個小鎮作為第一站,也是因為網上顯示難度係數不高,大概只需要兩三個小時便可走完,全程12千米左右。同時有山有水,比較符合自己對美景的想像。
就是這一次遠足初體驗讓我對自然和遠足的魅力嘆為觀止的。
當時去的時候是秋天,剛到達目的地,滿山的紅葉就給了我們一個下馬威。於是便迫不及待想要深入山間一探究竟。
山地遠足的魅力就在於,它不是只有平地的美景,它是有高度的,高度對人來說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欣賞到絕景的機會。
正好趕上當天天氣極好,晨間的清涼還沒有褪去,林子裡還有一些溼氣。而後陽光灑進來,把山林透射得如仙境一般。
那時萬籟俱寂,可突然又仿佛聽見了下雨的聲音。
駐足聆聽,發現原來不是下雨。是露珠從極高的樹冠落下,打在了下方的葉子上,葉子們又伴著陽光落下,互相碰觸發出了悄悄地窸窣聲。這是純粹來自自然的聲響,沒有一絲人工的痕跡。
毫不誇張,當時眼眶就溼潤了。儘管知道自然是美的,但是沒有想過誤打誤撞,見識到了如此禪意的景象。這一刻,我覺得遠足不僅是一項運動,它更像是一種對自然的朝聖。
據說最初的遠足就是起源於朝聖活動。
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納是第一位基督教的朝聖者。傳說她的兒子將基督教設為國教之後,她徒步赤腳從羅馬走到了巴勒斯坦,成為了朝聖者的榜樣。
1300年,為了拜訪教皇,曾有兩萬人前往羅馬朝聖。許多現在流行的長途遠足路線,比如西班牙著名的聖雅各之路,最初都是朝聖之路。
去往奧地利 Vierbergelauf的朝聖者
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不過,如今我們說的真正的遠足,必定是基於無目的的徒步活動。
德語遠足協會的一項2010年全德範圍內的調查表明,現在人們所認為的遠足,是一項基於無目的的深入大自然的休閒活動,行走持續一個小時以上,且配備專業的設備。
按照這個定義,歷史上真正的「運足」運動的發明者,應該是義大利的弗朗切斯科·佩特拉卡。
他和他的兄弟在1336年攀登了普羅旺斯地區海拔1900米的Mont Ventoux。他說,他唯一的動機就是「渴望用肉眼看到這片地球的異常高度」。
在他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關於人類遠足的記錄都很少。直到啟蒙運動後,詩人和畫家們擔當了遠足的傳播者。他們將自己所到之處的景色表現在作品上,讓人們發現了自然的魅力。
瑞士畫家卡斯帕爾·沃爾夫畫的阿爾卑斯山
瑞士最受歡迎的一些目的地還有哈茨、呂根和撒克遜
藝術家們的記錄讓這些地區廣為人知,有錢的紳士們想要自己親眼目睹一把美景。這也是德國旅遊業的開端。
到了19世紀,隨著鐵路交通網的建立,普通市民可以自己去探索深山。大眾旅遊業便在阿爾卑斯山地區逐漸興起,人們的運足興趣漸濃。
德國詩人威廉·穆勒寫過一首詩,其中第一行有「遠足是磨坊主的欲望」一句,後來有一首同名歌謠誕生,成為了德國最著名的遠足民歌。
現在在德勒斯登的Müllerbrunnen紀念碑上,還刻有該歌詞的開頭。
德勒斯登紀念碑
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德國人有多愛遠足,從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看出來。
單是再日常不過的上街,隨處可見的衝鋒衣且不說,還時常能見到中年,尤其老年的德國爺爺奶奶,不是拄著拐杖,而是拄著專業的徒步手杖行走在大街上。
大概為什麼這些八九十歲的白髮老人個個這麼硬朗,從這裡也能窺見一二了。
明鏡雜誌早在2008年就報導了「德國的遠足熱潮」。
根據一項來自德國遠足協會的研究,有57%的德國人稱自己為遠足者,55%的人表示他們從春季到秋季每月都要遠足幾次。甚至在冬季也有30%的人每個月都會遠足。自1980年代以來,德國的遠足人數一直穩定增長。
其實德國的多低山脈地形也為人們遠足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有數不勝數大大小小的遠足路線可供選擇。
黑森林和阿爾高低山脈的地區是熱門之選,反而阿爾卑斯山這樣的高山脈沒有那麼受歡迎。畢竟安全又優美,誰不愛呢。
如果不去,才真是浪費了這麼好的資源。
阿爾高地區
來源:aktivindenalpen.com
其實遠足在德國遠不止爬山這麼一種形式,他們是玩出了很多花樣的。
比如裸體遠足,一些自然主義者們會選擇比較少有人去的路線,進行一趟全裸遠足。
嗯…,大概是為了讓自己更充分地融入自然吧?
德國哈茨有一條專門的「裸體遠足路徑」,叫Harzer Naturistenstieg,是德國最古老的裸體遠足路線。
哈茨的裸體遠足
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裸體遠足者
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這條路徑在2008年被提出設立為專門的裸體遠足路線,並在2010年正式公布。為了更加適合遠足者,還專門拔除了路上的荊棘和蕁麻。
2017年,又有一條新的裸體遠足路線在Lüneburger Heide成立。
不過,既然男女裸體共浴的浴場在德國已經見怪不怪了,裸體的遠足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除此之外,還有夜間遠足、赤腳遠足等。在德國,奧地利和瑞士業有赤腳主題公園或赤腳遠足路線,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體驗赤腳遠足。因為人們相信,赤腳走路是有益於健康的。
夜間舉火炬遠足
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還有一種團隊的遠足遊戲,叫Geocaching,有點類似於定向越野。規則就是事先在目標範圍內藏有一些特定標誌的藏寶盒,根據GPS的定位,玩家去尋找寶物。
據說這個遊戲已經有了160年的歷史,而且有統一的被廣泛使用的符號👇🏼。
總而言之,對於這群最愛走路的人,形式可以是千千萬的,唯一不變的一條,就是一定要深入自然,感受自然。
最近看到一個好消息,中國的第一個國家公園即將在今年年底正式成立,大家到時也可以多多地出去 「狂野,多彩,健康」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