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買隨吃,隨買隨烹飪,這種「不囤貨」的生活方式正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追捧。有廠家也瞄準了商機,把智能售貨櫃開到了社區當中,以此滿足用戶隨手消費的需要。在連鎖便利店、到家服務遍地開花的當下,智能售貨櫃還能有生存空間嗎?
隨買隨用手機支付 15秒貨就到手
上午10點,中關村科春社區50號樓樓下,三臺新安裝的智能售貨櫃引人注目。「這兒以前是個帆布棚子,賣點雜貨。」居民陳先生說,原先的棚子是違章搭建的,在社區整治的過程中被拆除了,直到一個月前,陳先生才偶然發現這裡變了樣。
走近一看,這三臺售貨櫃有著全封閉的外殼,每一臺都配有點擊下單的觸控螢幕。透過玻璃可以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牛奶、酸奶、水果、飲料……每一個柜子裡都有四五十種,儼然就是一個小雜貨鋪。「這和地鐵裡那種飲料售賣機挺像,但是出貨的方式不同。」陳先生已經在機器上消費過幾次,只見他在售貨屏幕上點選了一瓶水,手機掃碼支付後,柜子裡的水並非直接掉到出貨口,而是先由一個平臺式的機械臂升到商品層,將水接住後,機械臂再下降把水運到出貨口,整個過程需要15秒左右。「這樣更好,買汽水什麼的,也不用怕開瓶後汽水會噴出來了。」
售貨櫃的位置位於社區南北向的主幹道旁,一個小時內,有十幾名居民來購物,其中大部分是帶小孩遛彎的父母或老人,買的主要是零食和飲料。總體來說,居民對於社區能設置這樣的售貨櫃都比較滿意,一位孩子的媽媽表示,如果非要說有什麼不好,就是孩子每次路過都吵著要買東西。
在價格方面,記者隨機記錄了幾款飲料的售價,與社區別處的小賣部比較後發現,瓶裝冰紅茶、瓶裝可樂的價格基本持平;而罐裝可樂、雪碧等汽水,售貨櫃中的價格是兩塊,比小賣部還便宜五毛錢。
臨近中午,剛剛辦完事回到社區的蔡女士,在售貨櫃裡買了一盒鮮雞蛋,準備回家做菜用。在她看來,這種售貨櫃的出現滿足了年輕人順手消費的需要:「一般我都是隨買隨用,也不需要太多,去超市一趟也沒必要。」買了兩盒牛奶的張先生則比較認可售貨櫃的冷藏功能。以前,張先生家訂的是配送鮮奶,送奶工每天一早會把奶放在家門口。「如果晚取了兩小時,趕上天熱,這奶就不敢喝了。現在有了售貨櫃,我也不用每天惦記著取奶了,想什麼時候喝就出來買幾盒。」
佔地小又環保 想成為社區「公共冰箱」
科春社區的智能售貨櫃,是由北京在樓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生產與運營的,公司創始人兼CEO張贏表示,他很認可居民隨買隨用的消費習慣,公司也希望將智能售貨櫃定位成社區的「公共冰箱」,有什麼需要直接買,既保證了產品新鮮度,也避免了囤貨擠佔家庭空間。
以往,智能售貨櫃主要出現在高校、地鐵等場所,用戶主要通過學生卡、公交卡的方式進行消費。如今智能售貨櫃能夠走進社區,張贏認為主要是借了電子支付的東風。「如果用現金的方式交易,每天公司還得派人拿個袋子去取錢,運營成本會大大增加。萬一支付出了故障,給用戶退錢也很麻煩。」記者看到,在樓下公司的售貨櫃沒有設紙幣口,用戶都是用手機直接掃碼付款。對於老人可能不會用手機的問題,張贏表示公司正在研究增加儲值卡刷卡的支付方法。
在社區場所,相比起主要競爭對手——連鎖便利店,張贏認為智能售貨櫃最大的優勢在於佔地需求小。「我們一個大櫃佔地大概6平方米,貨品基本可以滿足社區的需求。即使在寸土寸金的老舊小區,至少也能找到6平方米的空地來擺我們的柜子,而如果是便利店,大概需要150到200平方米的空間,這就不太靈活。」
由於網購越來越發達,很多人還會選擇用「到家服務」下單進行購物。但在張贏看來,送貨到家雖然連門都不用出,但用戶需要支付運費,在人力成本逐漸增加的今天,可以預見未來的運費只會越來越貴。張贏曾在美國進行過考察,美國的到家服務每單要收取20%到25%的運費,這是一般消費者很難承受的。
除了高昂的運費,到家服務會用到很多的塑料泡沫、紙盒以及冰袋,配送車輛在路上行駛也會產生廢氣,這些都會對環境造成損害。「如果居民樓下就有智能售貨櫃,人們拎一個布袋子,在下班、遛彎的時候順手買一點兒,這是一種更加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
張贏認為,庫存的數據化是智能售貨櫃擁有的另外一項優勢。通過數據,運營人員可以看到每一件商品在貨架上待了多長時間,又是什麼時候被賣掉的。「一般商品的貨架期在三到五天,快到期的時候系統就會報警,我們的補貨人員會把到期的商品撤下來。」庫存的數據化也能夠為後期的貨品選擇提供參考依據。目前的做法是,第一次進入社區時先按照統一的基礎配置進行上貨,隨後根據後臺反映的用戶購買特徵,在補貨時對商品種類進行調整。「最後呈現出來的情況可能是『千店千面』,不同社區的機器售賣的貨品都是不一樣的。」
觀點
能否持久 首先考驗廠家技術能力
在科春社區,雖然居民對智能售貨櫃的印象普遍較好,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部分居民認為還是有一些不便。居民劉女士認為選取貨品的整個流程不夠人性化,她表示,自己在機器上買東西,一般都是先透過玻璃去看,看準哪個格子就買哪個。而在這些售貨櫃的屏幕上,沒法通過輸入格子的編號去選取貨品,用戶只能先去找貨品所在的大分類,再從中尋找對應的貨品名,很浪費時間。「萬一遇上兩個相似的東西,就根本不知道該選哪個了。」
對於用戶提出的問題,張贏表示,智能售貨櫃在作業系統上確實還有可改進的地方。另外在貨道設計上,現在一個貨道只能放一樣商品,公司未來希望通過算法改進,能夠在一個貨道放多樣商品,以滿足更多用戶的需要。
在中央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安賀新看來,智能售貨櫃進社區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在社區整治的大背景下,社區中一些違章開設的小賣部被關停,而智能售貨櫃則是滿足居民購買需要的一種較好替代品。
但安賀新也指出,智能售貨櫃能否成為一個長久發展的生意,首先要考驗廠家的技術能力,能否儘量降低機器出故障的情況。「另外,也要看機器能否在社區中達到足夠的密度。機器越多,廠家跟供應商的要貨能力才會越強,價格才會更加優惠,補貨的成本也能得到分攤。」
安賀新還認為,廠家在投放機器前和運營過程中,都應該對目標社區進行實地調研,收集用戶反饋。「一個是打廣告的作用,讓更多的居民知道社區裡有這個機器。另外也能讓用戶感覺受到重視,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以一個區域來說,售貨櫃需要達到多大的投放密度才能實現盈利?張贏用目前的運營狀況做了估算,以中關村地區為例,至少需要20到50個智能櫃。他表示,目前公司的機器規模化進社區才剛剛兩個多月,離這個目標數量還有一定差距。
「不能說我們做的嘗試一定都能成功,但我們認為這種降低人力耗損的無人零售,和用數據去管理貨品的方式是一種趨勢。我們也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創新的商業模式出現在社區中,社區會變得更加聰明和熱鬧。」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莫凡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