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
吳英俊 周天平 三人行
編者按:中國的連環畫曾經滿載了幾代人的美好記憶,但到了今天的讀圖時代,連環畫創作卻沒能與時俱進,演變為收藏者小眾的專寵。連環畫是否就要退出歷史舞臺?連環畫獨特深厚的藝術傳統,難道就要銷聲匿跡了嗎?如果連環畫還要存在下去,又需要怎樣改進和發展,適應時代的要求,留住並贏回讀者的喜愛呢?
與連環畫的式微相比,兒童繪本卻有著巨大的市場。本報2014年9月13日的專題調查《插畫很美 問題很多》中曾報導,全國一共有560多家出版社(其中包括20多個專業的少年兒童出版社),有530多家涉及到兒童領域。也就是說,除了少年兒童出版社之外,美術出版社、文史哲出版社和一些社會科學類出版社,都成立了少兒圖書的編輯室。可以想見,全國每天生產的兒童讀物數量相當可觀。
那麼,中國繪本難道只能是模仿外國繪本這個樣子嗎?中國連環畫能否與現代繪本結合起來,煥發新的生命力呢?
5月12日上午,由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和四川美術學院主辦的「中國故事」當代中國繪本藝術拓展研討會在四川美術學院開幕。研討會提出了「中國繪本」的概念,圍繞「當代中國繪本語言的應用與拓展」、「繪本傳播推廣與文創產業發展」、「新時期繪本創作與教學改革」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希望讓廣大的讀者不但有「架上連環畫」可以去欣賞,還有繪本可以去品讀。
本期,我們聚焦中國繪本的創作與教學等方面的話題,探討在新的歷史時期下,如何讓連環畫這種曾經深受大眾喜愛的藝術形式能夠以更加多元的面貌「走入生活,貼近人民」。
宋夢寒 十送紅軍
讀圖時代,繪本怎麼變
——尚輝(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美術》雜誌主編)
今天處在一個讀圖時代,但是我們看到的連環畫和插圖恰恰淡出了讀圖的視野,這是一個尷尬的處境。我們對於圖像的閱讀,大於以往的歷史時期。但是讀圖時代的圖像,不是我們所指的連環畫和插圖的圖像,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我們讀圖更多的是一種由凸透鏡所形成的圖像和視頻。這種圖像有幾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真實性。就是說這個圖像在第一時間傳播了世界上發生的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這些事件我們不僅需要看到它的文字,我們更希望看到圖像,這個圖像是真實的。讀圖時代的特點,就是對真實性的一種理解。
第二個特點是虛擬性。虛擬的意思是,仿佛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畫面。這種創造虛擬世界的本事毫無疑問是現代科技的一種產物,所以讀圖時代這種虛擬性是非常重要的。這種虛擬性還夾雜著許多幻覺的成分,比如說遊戲裡面所出現的景象、故事都是虛擬的,甚至我們每個人可以進入遊戲裡成為一個角色,可以和古今中外的一些人進行對話,也可以改變自己的性別等等。這種虛擬性改變了我們對圖像的一些認識。
第三個特點是介入性。我們看一段視頻,突然會發現很多的形象是重新被設計師們改變的,加上了一些笑聲和對白,這種對白並不是真實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繪本。我們對繪本的理解,今天在網絡媒體裡面,實際上都重新發生了。所以我覺得讀圖時代的這種視覺經驗要進行分析,我們看手機為什麼會這麼被吸引?就是它並不是機械地把文字和新聞圖片合在一起,在文字和圖像之間會形成一種新的介入關係。
第四個特點是數字性。我們今天看到讀圖時代的圖像,大部分都不是由藝術家來繪製的,而是由電腦工人,通過電腦筆或者是通過三維動畫去設計的,數字性改變了我們連環畫原有的繪製方法。
所以在讀圖時代,我們對圖像的需求和消費遠遠大於任何時代,但是這些圖像都和我們所理解的連環畫和插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是我們遇到的一個尷尬的問題,就是一方面我們在培養連環畫家,但是在實際社會的閱讀量上很難上去。另一方面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去閱讀文字圖像之間的關係。可以簡單地得出一個結論,我們對圖像的需求比任何時代都強烈,但是我們如何把這樣的圖像變成繪本,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內容。
今天提出「中國繪本」的概念,很顯然並不是對歷史的回述,而是擴大連環畫的概念。中國繪本概念的提出,是連環畫和插圖界的再次變革,這個變革和原來傳統意義上的連環畫在藝術特徵上也有很多的區別,比如說我們看沈堯伊先生的《地球的紅腰帶》,首先是文字得琢磨一番,然後還要琢磨繪畫和文字之間的關係,所以讀這一本連環畫要用好長時間。如果要把它變成繪本的形式,首先是開本變大,第二是故事的篇幅變短,我稱之為自由活潑的讀本。在今天這樣快節奏的生活裡面,很少有人能夠在隨身攜帶的包裡面放一本連環畫,我們要的是一種繪本形式,故事比較短、圖片很大,敘事的方式比較活潑。
輕鬆愉悅的圖文關係,就是指畫面的繪畫形象和文字形象,並不局限在畫頁的底部和側面,而是在畫面任何部分,可以加上旁白,可以加上畫面人物的對話等等。使它的文圖關係發生一些新的變化,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語體上的改變。連環畫給人一種嚴肅敘述的感受,而繪本更多地夾雜著輕鬆幽默的成分,還有動漫藝術的語言。連環畫到今天再次提出中國繪本的概念,我相信這是比連環畫和插圖更加豐富、涵蓋力更加強的一個概念,它當然具有當代性。
索焱 黨費
青少年繪本少些成人態度
——趙明(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副教授)
我認為連環畫和繪本都是以出版傳播推廣為最終目的,在全國美展裡面僅有連環畫這個畫種,也是最後要以出版和傳播為最終結果的。所謂架上連環畫,架上是對創作的態度,而不是最終的目的,即便是架上連環畫,最終也要以出版傳播為最終目的。
既然要出版傳播,創作推廣過程中,就應該考慮受眾,瞄準主要人群。我們要重視青少年的閱讀習慣和心理(低幼的我先不說了)。青少年這塊我認為無論在連環畫還是繪本創作裡面,仍然放棄了一大塊陣地。在這個全民閱讀的時代,成年人的閱讀習慣已經年輕化了。目前出版物裡面有太多成年人的態度:教育人為目的的態度。簡單說就是青少年在學校在家裡,已經受了太多的教育,看個繪本,還要被教育,就很煩了。我覺得選題方面應該更多時代化、娛樂化,緊跟時代的選題,比如《人到中年》,當時的社會熱點,這種選題應該多一點。比如現在中國航母,這麼一個傳奇的經歷,足夠講一個很好的中國故事,很當代而且大家很喜歡,青少年也會喜歡。國內繪本裡面很少看到科幻、玄幻、推理,這些青少年真正感興趣的繪本。大部分是以成人的角度,成人年齡段去揣測青少年。對青少年來說,他們不會感興趣。我覺得應該有一個關於青少年選題的大概模板,這可能是出版社的事,或者藝委會能否有一個選題庫,一個可以隨時更改的選題庫,因為作者有的時候會發懵,不知道選什麼好。有時候作者和出版社的對接不是很順暢。
我覺得應該加強連環畫繪本的趣味性,只要青少年感興趣,根本不用推廣,他就會看。青少年也是繪本創作的一個重要的目標群體吧。
唐鼎華 紅軍長徵故事—女紅軍
繪本教學:傳統+實踐+應用
——張思林(四川美術學院繪本製作工作室主任)
隨著讀圖時代的到來,我們接受的都是圖形的元素,在我們生活當中不斷顯現,為什麼繪本受大家如此關注?如此歡迎?首先,由於它表現形式自由,表達語言豐富。它囊括了所有繪畫的形式,包括現代科技的一些手段,比如數字表現,手工製作,都可以是繪本創作的手段。其次,繪本不但在講故事學知識,還可以全面幫助孩子精神建構,培養多元智能。聯合國推薦的一個讀物就是繪本。第三,繪本市場迅猛發展,異常火爆。縱觀市場來看,我國繪本創作整體層次水平與國外還有一些差別。第四,根據四川美術學院在十三五發展規劃,我們工作室也是今年在學院思想指導下成立起來的。大概在傳統與實踐和應用三個方向。首先傳統繪本、連環畫是不會丟的。再傳達一個實驗性,由於繪本的表現形式多樣化,我們在教學中,都會體現實驗創作的課題。另外強調應用性,我們跟出版社、文化機構,有一些合作的機會,把學生的課題帶入到這當中。
我們的工作室以繪本為主,在傳統插畫的基礎上,研究繪本創作及繪本書籍形態設計,包括數字相關的一些衍生品的創意設計。現在學生生活體驗很少,從小都是家長包辦,我們在課程中安排了一些文本,要求他們在入校期間,有一個書目給他們閱讀,包括寫作、表演等。同時,要求他們接觸一些傳統的繪畫語言,表達方式。包括國畫、版畫、油畫,都讓他們去嘗試這些材料。當然,還有圖式和語言。因為繪本是一個綜合的藝術表現形式。我們見到最多的應該是印刷,印刷強調的是一種工藝。繪本不僅是繪畫本身,它是一個整體,印刷和工藝是分不開的。繪本與人接觸的比較多,在教學當中講究互動。還有一個就是書籍的形態,現在很多書,表現的語言非常豐富,不僅限於平面。另外就是衍生品的推廣,它會提高繪本自身的價值。
陳樹中 烽火長徵路
未來藝術教學方向:跨學科融合
——曹丹(湖北美術學院版畫系副主任)
我就繪本藝術的專業融合,與學科教學談談我們的實踐和思考。跨學科專業融合是一個好話題,在藝術高校裡面很少有做得比較明顯的舉措。現在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信息影響了我們的方方面面,同時我們必須得正視高速發達的信息,對高校教學的影響。比如學生錯位的語言,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應對?信息帶給我們很多便捷,但同時給教師帶來很大的壓力,因為學生已經越來越不滿足於我們傳統的言傳身教的教學方式,同時傳統的院系教學體制下的單一學科專業教學,也逐漸難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多樣化、複雜化的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所以面對這種背景,面對這種狀況,我們應該去正視。如何在教學中正視這種變化?跨學科交叉專業融合,應該是我們未來藝術教學的一個方向。
我們的繪本藝術剛好就符合了這種專業融合和跨學科的教學變革。繪本藝術在我看來最大的特性,就是沒有明顯的專業限制。我們現在高校的課堂,是培養當代藝術人才的課堂,早就應該擺脫傳統學科的束縛。這種配合反而推動了繪本專業的拓展和未來更廣泛的運用。
湖北美術學院版畫系的繪本教學,主要做專業融合。有三點很明確的要求:首先,要求繪本課程必須做好課程優化和專業提升,只有做好自己才能和別人融合。第二,明確提出插畫專業必須突出版畫特性,繪本課程是建立在版畫語言的研究基礎上,是不斷尋找版畫語言和繪本語言,不斷建立更多的可能性。只有這樣,我們才有特色才能發展。同時,專業的互補,版畫跟繪本有天生的融合性,傳統版畫小紙幅與繪本是不謀而合的,版畫思維有益於繪本語言的拓展。反之,繪本語言的主題性和連續性的創作思維,也有益於版畫創作教學。這是我們插畫工作室目前的教學狀況,我們版畫系有三個工作室,插畫工作室是我們第三工作室,繪本教學是裡面很主要的一個支撐課程。插畫的學生都必須經過一個很嚴格的版畫語言訓練過程。所有版畫課程全部向插畫學生開放。
「主題先行」嚴重阻礙學生創作思維
——譚秀江(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副教授)
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連環畫,圖畫,或者兒童讀物,從技術層面分析,它其實在傳播環節,跟當代的傳媒技術是有對應關係的。我從國外回來之後,在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開了一門課程叫做「圖像傳媒研究」,前年又新開設了「繪本藝術研究」 課程。在我的教學過程當中,有一些心得。
傳統的繪本通常是以圖解的方式進入到一些現行的敘事過程,我們通常把這類繪本看成是一種故事。在這個語境當中,時間線是一個特別重要的特徵。在我第一次提出「圖像敘事」概念時,應該說是涵蓋了連環畫、繪本等專業教育方面的學科知識,以及該學科發展的可能性。在這種現行敘事過程中,圖解變成了一個特別重要的形式,在人類學視野當中,通常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發蒙啟智的讀本或畫本。在傳統當中,我們現在看到的非常久遠的圖典,都是傳統意義上的「繪本」,如果把繪本從傳統的視覺當中抽取出來,並且在我們的創作當中跳脫出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把當代的視覺和傳統的語境進行適當的調節,那就變得很重要了。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採用的是一種「操作性」方法。強調的是學生一開始不能夠「主題先行」。「主題先行」在我看來是嚴重阻礙學生創作思維的一個極大的學院派毛病。因為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的思維很難形成發散的可能性。通常我會要求學生脫離對主題先天性的設置,在這個過程當中慢慢進入到你的直覺,能不能從古代圖典當中萃取到對你當下的直覺,進行一個情感情緒想像過程的培養。我通常有一個從母本進入到繪本的過程。在傳統的藝術中,包括在現代連環畫的傳承中,我們能有些什麼樣的東西?當代藝術最重要的特徵,不可複製、難以置換、無法取代的特質能否梳理出來。這才是在當代技術條件下,不會被現代當代傳媒技術取代的東西,也就是真正的繪畫性。
有一個學生在一開始作連環畫時有點找不著北,我就讓他看傳統的作品,進入到一種自然形態,文化形態,藝術形態的分析。在這三大形態分析中,讓他們找到自己的視覺偏愛。我們通常在創作和教學過程中,很容易是老師給學生設定主題,讓學生去發揮,這個時候學生實際上沒有任何發揮的可能性。這類作品,我通常就會讓他們進入到思維發散過程之後,形成自己的視覺偏愛,然後在他們隨手塗鴉時形成一些特別有意思的跡象。這個時候還不是一個或一系列封閉性的作品。我發現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當不給他預先設置一個主題時,往往他能夠興致勃勃,很輕鬆地走下去。在我看來,創作過程如果沒有一種愉悅感的話,這是難以為繼的事情。版畫專業有一個不成文的套路,喜歡做系列。在我們的畢業創作過程當中,通常是作為系列來完成,也就是說像我們說的跟繪本對接的這類方式進行。學生對圖典,對傳統元素的萃取過程中,有一個不清晰到慢慢清晰的過程,在他的創作過程中,他必須時刻體現出跟傳統元素錯落的對接關係。在這個發散過程中,他可以形成完全屬於自己個人的風格特質。班級十個人,每一個都不一樣。自主地發揮,瞬間性地體驗,變得特別重要。
讓連環畫回歸生活
——金江波(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
我從小受到連環畫的影響,在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我就把我爸爸收藏的連環畫拿到外面去擺地攤,租給老百姓看,那時候生意非常好。可以想見,那時候的連環畫其實就是我們生活記憶的全部,代表了我們對文化藝術的想像的捷徑。但現在,連環畫跟我們的生活關係越來越遙遠,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記憶。如何能夠讓連環畫回歸到我們生活裡面來?重新點燃像我們小時候對連環畫的那種熱愛,而且通過連環畫這樣的畫種來嫁接我們和生活之間、和公眾之間的聯繫,讓連環畫發散出新的生命力,能夠和當代的生活和時代的呼聲緊密相連,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思考這個話題。
一是藝術性。從整個世界的格局和政治經濟的變遷來看,中國繪本的聲音如何能夠成為表述中國當代性、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載體和媒介,這是至關重要的。現在所產生的很多新名詞、新段子,包括新文字和新的社會圖像,這些東西要和我們的藝術語言、藝術風格、藝術題材深度融合。這實際上是對我們這些繪畫創作工作者和美術教育工作者的挑戰。當今社會的變化如何成為我們的創作重點,成為我們表達時代精神的重要的藝術財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
二是回歸生活。中國繪本不僅僅是藝術,同樣也是我們重要的文化生活資源。如何把這些繪本的文化資源,變成文創創意,這些路徑和產業之間、和文化旅遊之間的結合,成為地方轉型發展和撬動社會變革的重要的資源。讓它成為一種比較良好的公共文化資產,讓所有人都願意去閱讀,去消費。它不僅僅表現在一種讀物上,可能會延伸出遊戲、交互、微信社交群等,它並不受媒介影響,傳遞的是繪本的語言風格。這些領域的拓展,以及產業化的運作,需要社會機制和社會力量的參與,是一大重要的領域,可以把中國故事講得更加豐滿,更加多元,更有可持續發展。
三是要面對未來人類社會進步的挑戰。不可避免地,人類社會和文明進程一直是受科技進步決定的,我們不一定僅僅局限於對紙和筆的理解,包括電子科技的運用,世界虛擬思維的運用,對社交圈的理解等,要讓繪本植入到這樣的基礎發展的領域當中去挑戰新的語言,產生新的藝術風格,甚至可能影響到遊戲,影響到電影,影響到我們的文化傳播。新技術的出現,讓繪本能夠在更廣泛的公共空間裡面成為文化體驗的讀物,這也是非常有價值的一件事。
繪本在本土人文精神下該如何創作
——劉智勇(四川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公共繪畫系主任)
在全球化和文化多樣的時代,優秀的文化藝術作品是展現一個國家當代人文精神的一種重要途徑。講中國故事,是中國當代繪本藝術在作品題材上應回歸到本土文化的表達,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我曾試圖在繪本創作當中融入國家民族的本土人文精神來作為繪本提升的一個途徑。我從三個方面談在繪本創作當中的體會。
一是民族人文精神的特徵。人文精神是一種人類的自我關懷,體現了對人的尊嚴、價值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文化的高度重視的優良精神表現。人文精神體現當時的時代精神,隨著新時代的變化,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體驗發生了一些改變。從早期到現在,中華民族在本土人文精神上面,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二是中國人文精神在繪本創新中的影射。繪本的敘事風格,取決於畫家的自身生活經驗和思想模式。表現形式取決於個人的精神思維方式,以及如何實現人文歷史的連續性。為什麼當時用那種表現形式呢?因為它能表現一段時空圖文的這種關係。我們在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必須要以事實出發,尊重史實。要在構思內容的同時,考慮到對史實藝術形式的處理。
三是中國人文精神繪本創新路徑的思考。一個是在思想上,現在繪本的經濟市場不是特別好,在創新上要從繪本的思想方面考慮,要貼近現代生活發展的故事,也就是今天說的講中國故事,繪美好生活。第二是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同學們有一個最大的體會就是除了展覽機會少,也沒有更多的教學獎勵機制,以後要就繪本推廣的問題在教學設計上做一些調整。第三是用繪畫手法和風格來強調主題並凸顯作品想要表達的本土人文精神。第四是堅持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基礎上的吸收和融合。繪本創作要儘可能地拓展視野,挖掘民族語言,回歸本位,探索創新具有中國本土人文精神的繪本作品,並將之推向世界。
(通訊員:周俊 配圖選自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第四屆架上連環畫重慶巡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