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滑脫」和「腰椎間盤突出」有啥區別?
很多人都聽說過腰椎滑脫這個名詞,但是很多人容易和間盤突出混淆。雖然二者都有腰疼的症狀,但是形成原因卻完全不同。
腰間盤突出症
是因為兩節椎體之間的腰間盤出現了突出,壓迫神經,導致的腿疼、腿麻等症狀。
腰椎滑脫
是指某節椎體向前或向後發生移位,從而出現一系列症狀。
這兩種病雖然引起的症狀相同,但病灶部位卻不一樣。
腰椎滑脫的特點
在我國,腰椎滑脫的發病年齡多在20-50歲之間,佔85%,發病男女比例為29:1,男性多於女性,腰椎滑脫常見的部位是在L4、L5、S1,其中L5發生率為82-90%。
腰椎滑脫的五大病因
目前,腰椎滑脫的病因還不是很明確,但已經確定的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先天發育缺陷,另外一個是慢性勞損或應力性損傷,一般認為以後者為主要原因。
1、創傷性原因
腰椎下部可因急性外傷,尤其是後伸性外傷產生急性骨折,多見於運動場或強體力的搬運工。
2、先天遺傳因素
腰椎在胎兒發育時,如果發育的不夠完善,則會形成先天性峽部崩裂,又稱為先天性峽部不連,局部會形成一個假關節。行走以後,由於站立可使上方的脊椎向前滑動,稱為腰椎滑脫,也可以因為骶骨上部或L5椎弓發育異常,而產生脊椎滑脫,其峽部並無崩裂。
3、疲勞骨折或慢性勞損
人在處於站立時,下腰承受的壓力較大。導致遷移的分力作用於骨質相對薄弱的峽部,長期反覆作用可導致疲勞性骨折及慢性勞損損傷。
4、退變性因素
由於長時間持續的下腰不穩或應力增加,使相應的小關節發生磨損,發生退行性改變,關節突變得水平,加之椎間盤退變,椎間不穩、前縱韌帶鬆弛,從而逐漸發生滑脫,但峽部仍保持完整,故又稱假性關節。
5、病理性骨折
這是全身或局部的病變,累及椎弓、峽部、上、下關節突,使椎體後結構穩定性喪失,發生病理性滑脫。這裡所說的局部病變是指腫瘤或炎症。
腰椎滑脫的症狀
1、腰部疼痛:大部分腰椎狀會臥床休息後,症狀減輕或消失,但勞累、扭傷後,站立、彎腰時,症狀持續或加重。
2、下肢疼痛、麻木:當滑脫的腰椎導致神經根受到牽拉時,腰椎滑脫患者出現下肢疼痛麻木症狀。
3、馬尾神經症狀:腰椎滑脫患者滑脫嚴重時,馬尾神經受到牽拉、壓迫,患者可能出現下肢乏力、鞍區麻木及大小便功能障礙等馬尾神經症狀。
4、間歇性跛行:當腰椎滑脫患者伴有腰椎管狹窄時,患者多出現間歇性跛行,表現為難以持續行走。
5、腰後部有臺階感,棘突壓痛:這個症狀主要是出現在棘突前移的患者身上。
上述症狀為腰椎滑脫患者最常見的症狀表現,滑脫的嚴重程度不一,患者症狀表現也不同。希望大家能再出現上述症狀時,及時就醫,因為腰椎滑脫危害巨大!
掃描 二維碼 關注 洪磊醫道 歡迎您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