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冬至了,有沒有嚇唬孩子不吃餃子,凍耳朵呢?
你以為是騙人的?
還真
不是
餃子其實是
醫聖張仲景妙手回春的
一劑藥
當年張仲景在長沙做官,準備告老還鄉。正趕上寒冬臘月,冽風刺骨,雪花紛飛。
行至白河邊,張仲景看到很多無家可歸的人,面黃肌瘦,衣不遮體。實在是太冷,有的人耳朵都凍爛了。
天冷
真的
凍耳朵~
醫者父母心,張仲景不禁心裡一揪。
一路忐忑,回到了南陽老家。雖然已經退休,但手藝還在。上門求醫的人絡繹不絕,門庭若市。[看樣子手藝比權財更靠譜~]
可當繁忙褪去,他依然掛念那些凍爛耳朵的人。
一有空閒就抓緊研究,終於研製了一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方子,叫「祛寒嬌耳湯」。
叫徒弟在南陽東關的一個空地搭了個棚子,支上大鍋,為窮人舍藥治病。
那天
就是兩千年前的
冬至
他們給每個窮人一碗湯,2個「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湯,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再也沒人把耳朵凍傷了。
其實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裡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麵皮煮熟。
麵皮包好後,樣子象耳朵,又因為功效是為了防止耳朵凍爛,所以張仲景給它取名叫「嬌耳」。
也就是我們今天的
餃子
啦~~
既然講到了醫聖,我們就看看少年成名的醫聖,是如何拜師的吧~
古時門第觀念封閉,學識只傳子孫,輕易不外傳。
南陽一名醫,沈槐,七十多了,還沒有傳人。終日抑鬱,吃不香、睡不著,終於積鬱成疾。
當地郎中誰也看不好老先生的病,張仲景得知消息,立馬奔赴沈先生家。
一番望聞問切,便確診為心病。心病還得心藥醫,馬上開了個藥方:
用五穀雜糧各一斤,做成丸,外塗硃砂,一頓食用。
就是說
請您每頓飯前
都要吃
排球
那麼大的一個麵團~
但沈槐還是十分配合地讓家人把那五穀雜糧面做成藥丸。
不過
並不是為了吃,而是掛在屋簷下。
逢人就指著這藥丸把張仲景奚落一番。
親戚來看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藥方。誰見過五穀雜糧能醫病?笑話!笑話!」
朋友來看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藥方,誰一頓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稽!」
同行的郎中來看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藥方。我看幾十年病,聽就沒聽說過,嘻嘻!嘻嘻!」
一時間,心心念念的都是張仲景的可笑,憂心多慮的事全拋腦後,不知不覺地病就好了。
這時,張仲景來拜訪他:「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學生鬥膽在魯班門前耍錛[bēn]了。」(斧子的一種)
沈槐一聽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慚愧。張仲景接著又說:「先生,我們做郎中的,就是為了給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無子女,我們這些年青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嗎?何愁後繼無人?」
沈槐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內心十分感動。
從此
就把自己的醫術全部傳授給了張仲景和其他年輕的郎中。張仲景就幸福地走在成為醫聖的道路上~
其實
換個方式,樂樂呵呵間,便能藥到病除。
新東方
給你不一樣的
歡樂
課堂
愉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