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保險機構已經成為健康產業的投資方、醫療服務的支付方、重大疾病預防管理的參與方。但我們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特別是與人民群眾的期望和保險保障的需求相比,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但只要積極努力,我國保險業在投資健康保險、服務健康事業、健康產業的融合發展方面,一定會實現跨越發展。
近年來我國商業健康保險保持了年均30%的高速增長,呈現出與醫療、健康管理、養老、長期護理等大健康產業和產業鏈上下遊機構融合發展的態勢。
總體來看,保險機構現在已經成為健康產業的投資方、醫療服務的支付方、重大疾病預防管理的參與方。儘管如此,我們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特別是與人民群眾的期望和保險保障的需求相比,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但只要我們積極努力,我國保險業在投資健康保險、服務健康事業、健康產業的融合發展方面,我相信會有一個跨越,儘管現在水平還不高,仍然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
目前,保險的規模在健康領域的業務增長速度還是很快的,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痛點和堵點也不少,特別是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需求相比,還有較大的距離。最近銀保監會也專門發文明確,要大力發展各類健康保險,推動保險機構提供覆蓋人民群眾生命周期,滿足不同收入群體需要的健康保險產品。
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新時期保險與大健康融合發展的要求也是非常具體的,為保險業下一步提供良好的產品和服務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體要求。
保險的投資保障、預防功能,有助於加快推進與大健康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保險通過發揮投資保障功能,特別是在預防保障等方面,對促進大健康事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保險的本質是提供保障、風險管理,特別是管理風險轉移和損失的分散,以減少廣大人民群眾以及相關企業在這方面的負擔,重點強調的是發揮保險的長期風險管理職能和經濟損失補償功能。如果說人人需要健康,那麼人人也得需要健康的保障,二者有著融合發展的內在需要。
從國際經驗來看,保險與大健康的產業融合發展是長期的、有經驗可總結的,因為它已經形成了以健康促進發展,特別是健康事業發展的一些組織結構。比如國際上的一個健康管理組織,英文縮寫是HMO,這些都是一些具備代表性的產業融合發展組織,其中都包括了保險業。從國際實踐中來看,運用保險的市場風險管理機制,推動多層次健康管理體系建設是當務之急,也是落實中央關於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群眾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
具體來看,保險在大健康產業發展、整合健康產業鏈過程當中,可以發揮投資支付和預防的功能。
一是保險是健康產業的重要投資者。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皮爾澤曾預言,健康產業可能將成為繼IT產業之後的全球財富第5波,可以看出健康產業在未來發展的勢頭是非常迅猛的。根據我國健康中國2030年的規劃綱要,到2030年,我國健康服務業規模將會達到16萬億,發展空間是相當巨大的。
但是大健康產業一般具有高投入、回溯期長和高收益的特徵,而現在保險資金的平均久期大約是13年,截至2020年6月,保險資金餘額超過20萬億。保險資金周期長、規模大、來源穩定等特點,可以有效地支撐健康養老等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銀保監會多次明確提出,要引導和支持保險資金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對健康、醫療、養老等上下遊產業投資和服務的力度,允許商業機構有序投資設立中西醫等醫療機構和康復照護醫養結合等健康服務機構,這既是廣大人民群眾對健康醫療的需求,也是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要求。
這樣可以發揮保險資管公司在大類資產配置上的能力與特長,參與養老金的第三支柱建設,這些都有具體政策措施,這些措施會對保險機構、特別是保險資管機構參與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提供一些政策鋪墊。因此,保險除了要講得益於政策的紅利外,更主要得益於大健康事業的發展。所以我們在這方面要成為重要的投資者。市場潛力是非常巨大的,發展的前景也是非常可期的。
二是商業保險是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參與者,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政府對個體醫療服務的補償比例必然會面臨收支平衡的壓力。長期來看,商業保險的補償比例會逐步上升,目前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補充。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制當中,保險業作為一個重要的補充,目前補充作用發揮的比較好,特別是這次疫情之後,商業保險發揮作用比較明顯,這得益於我國商業健康保險近年來規模的快速增長。
初步統計,從2013年到2019年,我國健康險的市場年均保費複合增長率達到35.9%,遠遠高於其他的保險險種。2019年健康險的規模已經達到7066億元,賠款和給付2351億元,同比增長34.8%。可以看到,在賠款給付方面,投保者、參與者和受益人是得到了好處的,積累了超過1萬億的責任準備金,支付的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作用也日益凸顯。
2020年1月23日,銀保監會聯合12個部委發布了關於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意見當中也特別提出,要力爭到2025年商業健康保險市場的規模超過2萬億,要為參保人積累6萬億養老保險、責任基金,這些醫養結合的養老長期護理,都是在基金的保障範圍之內,6萬億對保險業應該是一個重要任務。
三是保險機構是疾病預防管理者的重要推廣者。就我國來講,亞健康慢性病的患者人群日益龐大,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已經有確診的慢性病患者3億人,並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其中,半數慢性病患者不滿65歲,且慢性病死亡的人數佔總人數的比例越來越高,接近90%,慢性病一定要高度重視。中國的亞健康學術研討會組委會也發布了一份報告,報告當中也特別提出,中國的健康問題正在轉型,大量的慢性病正在取代傳染病等成為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的醫療衛生總診療人數達到87.2億人次,比上一年增加4.1億人次,增長4.9%。居民到醫療衛生機構平均就診6.2次,比2018年增加了0.24,這說明我國的醫療體系一直在跟著疾病跑,而未能有效地發揮攔截的作用。所以,健康中國2030年規劃綱要當中明確指出,到2030年,重大慢性疾病過早死亡率要比2015年下降30%,這對衛計委和相關部門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中國防治慢性病的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規劃中也特別強調,2017年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是30.9%,目標是到2025年要提高10%。大健康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而且不僅要強調醫療手段的建設,更要重視醫療手段的應用,需要動員全社會乃至個人自覺的參與。近年來,保險公司通過倡導推廣健康教育,充分發揮健康檢測,有效開展健康的幹預等措施,達到了治未病。如多家保險公司都鼓勵用戶通過走路來減免保費的這樣一個做法,倡導健康生活的方式,來降低保費,部分的保險產品保費最高減免可達30%。
數據孤島導致信息不暢通
目前,數據孤島導致信息流通不暢,已經成為了商業健康推進保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與大健康融合發展的痛點和堵點。商業健康保險是大健康產業的重要一環,如果這一塊沒有連接好,將極大地制約保險與大健康產業的融合發展。
目前,我國商業健康保險在服務大健康產業發展方面,存在著嚴重的短板和不足,突出的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商業健康在多層次醫療體系支出中佔比較低。健康中國2030年規劃綱要明確要求,要健全以基本醫保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保險和商業保險為補充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近年來,醫療衛生費用的增長很快,根據國家衛計委數據,2015年到2019年分別為4.06萬億、4.63萬億、5.16萬億、5.8萬億和6.52萬億,增速每年都超過10%。
醫療費用增長過快,主要原因一個是人口預期壽命增加,根據國家衛計委發布的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居民的預期壽命2018年為77歲,2019年已經提高到77.3歲,到2030年人均預期壽命將達到79歲,老齡化程度和預期壽命延長,是費用增加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老齡化加快,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底,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已經達到1.7億,較上一年新增大約945萬人。可以看出,我國是世界上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從佔比來看,2019年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按照聯合國老齡社會的標準來講(14%),我國現在已經超過了。我國老齡社會存在的問題,在一些省份表現的也比較突出,比如四川、江蘇、重慶等多個省(市)已經跨越了這條線。但是與國外相比,我國醫療支付體系資金來源當中,個人支出的佔比較大,2019年每年就按個人衛生支出是28.4%,比新一輪醫改之前下降了12個百分點。但相比WHO建議的15%~20%這個目標,差距還依然很明顯,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還是比較突出。
我國商業健康保險面臨著譜系狹窄、滲透率較低、規模窄小、結構失衡等一些問題。近年來,我國商業健康保險快速發展,產品種類日漸豐富,服務的範圍不斷拓展。2019年健康保險的保費收入7066億元,同比增長29.7%。為參保人積累了巨大風險保障,在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健康保險服務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同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來講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從規模上來看,我國健康險人均支付佔比仍然較低,對衛生費用的補償作用有限。2019年商業保險人均只有504.7元,這是保險密度,保險的深度(佔GDP比重)為0.7%。比較來看,例如一些德國商業保險做的比較好的,保險密度會更高一點,他們人均是3742元,保險深度為1.2%。
從產品結構上來看,雖然我國在售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有5000多款,但存在結構失衡同質化嚴重的問題,其中重疾險、醫療保險所佔比重達到9成,而失能保險、護理等其他險種不到10%。
從區域分布上來看,受人口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商業健康保險主要集中在北京及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中西部地區的居民購買力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偏弱的。
保險的對接方面,大健康產業的效率比較低,成本比較高,數據孤島的問題比較突出。多年來,大健康產業雖然一直被市場看好,但整體的發展速度低於預期。與歐美國家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出現「叫好難叫座」的現象。商業健康保險和健康產業的融合發展仍然處於低水平,尤其是在數據分享方面,醫療數據尤其是優質的數據,比較難以獲得,對保險公司研發產品風險定價、服務能力的提升都是一些壁壘。因此在這些方面,需要加強衛計委和國家醫保局去合作打通,解決痛點。
其實在這些方面,上海有一些比較成功的案例,有一些保險公司和上海的衛計委有關部門合作的比較好,研發了很多健康險的產品。另外還有一些成功的經驗,他們主要是在數據分享的做法上比較突出。建議全國地方政府都要和保險機構加強這方面的一些合作,打通數據共享的痛點,使這些數據信息能夠允許保險公司用於研發一些產品,加大這方面的一些投資,提供定價的基礎。
上海保交所的成功案例
上海保險交易所做健康保險的內循環、暢通保險與大健康產業雙循環方面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他們主要是借鑑了美國健康保險交易所一些做法,一些數據健康交易的平臺建設起來了,形成了交易框架,內容是非常豐富的。通過交易所將數據提供給相關機構,可以發揮保險定價的作用。另外在要素的聚集、供需的對接、降本增效、價格發現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優勢,所以打通了健康產業的鏈條,構建場內的健康交易生態圈,提供了保險產品創新的可能。另外他們在核保核賠交易的結算、健康管理等功能方面也助力推進保險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人民群眾對保險的獲得感、美譽度,主要目的是將來要服務於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
一是要打通循環梗阻,建設大平臺,推動商業健康保險豐富產品種類,完善產品的譜系,因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精算數據缺失、消費者的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和保險欺詐等一系列問題,也都會影響保險業在精準定價、防範風險的能力。在這方面,上海保交所和寧波、上海等地開展了線上數位化交易平臺,打通了保險業與衛計委等政府有關部門的數據,完成了與多家公立醫院的對接,這些對於核保、風控、快速理賠、案件核實、理賠調控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包括中國人壽、平安、太保、新華、泰康等40多家保險公司均參與其中,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從醫療、疾病、護理、失能、意外等不同領域,對老年人、兒童、慢性病人群提供了全民的普惠型需求的健康保險產品。
二是要拓展保險服務鏈,連結多方主體,建設保險交易平臺生態圈。
三是要重點運用金融科技打造行業性技術標準。因為現在我們進入數位化社會,伴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成長,大健康和保險消費者的偏好將來會越來越簡單,越來越高效,並且還是差異化需求,需要精準化服務。
為了順應數位化發展,我們要在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方面,依法運用一些數據推動保險和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合作。下一步重點在區塊鏈技術創新上線客戶身份識別、賠付結算等方面的功能,來提高對接效率,降低對接成本,也對參與主體起到規範和監督的作用。
(文章來源:清華金融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