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在的人格》:依賴型人格,是孩子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2020-12-16 騰訊網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法國弗朗索瓦·勒洛爾,克裡斯託夫·安德烈在《無處不在的人格》中提到過一段關於依賴型人格的典型描述: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交際的人。這就是我的問題,從心底裡說,我需要別人的陪伴。很久很久以前就是這樣,我記得很清楚,剛上學那會兒,我特別害怕在玩遊戲的時候不能加入某一方,特別害怕在體育課上不能入選某支隊伍。」

「為此我願意接受最不受人待見的角色和位置,踢足球的時候擔任守門員或後衛,而所有人都爭著做前鋒;又或扮演叛徒,而其他人扮演英勇無畏的牛仔……我總是給人當配角。說到底,我就是個缺乏自信的跟屁蟲。」

「靜下心來想想,我意識到,其實做決定或採取主動的那個從來都不是我。我害怕遭到別人的否決和批評,連同我自己。有時候我甚至會因為有些事情沒份參加而感到焦慮。沒有邀請我的朋友聚會、沒有讓我參加的工作會議,都會讓我感到不安。就好像我總是害怕被人遺忘在路邊,就是那種童年時害怕落選,害怕自己漸漸落單的恐懼。」

這位作者在還是孩子的時候,表現出這種人格其實就是依賴型人格。這類型的孩子缺乏自信和主動權,生活的總是充滿了擔心和恐懼。這樣的孩子,並不快樂。

一、依賴型人格的典型特徵

1、總是吃一種食物

飯桌上的小孩子總致力於吃那些他不能吃的東西,就算是喜歡也不會只喜歡一種食物,除非孩子認為只有這一個食物是對他來說是安全的,孩子不會感到不舒服只依賴一種食物。

2、討厭去人多的地方玩耍

孩子們都對陌生人充滿了好奇,與生俱來的會有探索他人的本能,如果孩子表現出不願與陌生的小朋友玩或不愛湊熱鬧,那麼家長就要注意是不是孩子在與小朋友玩耍的時候出現了問題導致孩子不敢或者害怕與小朋友交流,從而過分依賴父母,依賴家庭,不出去玩耍。

3、孩子養成習慣碰到問題就撒嬌說:好累呀,好難呀,這一類的詞語

「媽媽,媽媽,我頭疼,這道題好難媽媽幫我看看好不好」孩子扶著頭用慘兮兮的目光注視著媽媽。「我只給你講思路」媽媽佯裝嚴肅的對著孩子說。然後媽媽就差把題給孩子寫在作業本上,這種依賴父母解決問題的現象很常見,但過分了,就不好了。

4、不善於和父母以外的人交流

媽媽一扯孩子的手說「來叫人」,孩子就羞澀的躲在媽媽的身後,緊緊抱著媽媽的腿,低著頭,直到媽媽和陌生人說完話,和媽媽兩個人的時候才敢說話。這種現象被大家稱為「認生」,其實這會孩子就有表現出依賴,這樣的孩子會心思重,多會不開朗。

5、常常對依賴的人態度不好

特別依賴父母的孩子總會有一種現象,特別能懟家長,什麼話都敢說,然後會跟父母說「我在外面又不這樣」。這個現象一般情況父母會說孩子窩裡橫,但往往在外面這樣的孩子總不太會表達自己。

其實孩子表現出這樣的行為,家長們或多或少都有注意到孩子的變化,有的家長會引導孩子去改變,有的卻因為其它事情太忙而不管等孩子一直沉浸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裡,一直以這樣的方式相處。

二、為什麼說依賴型人格是孩子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公園裡有很多孩子在一起玩躲貓貓,有的孩子說要當貓,有的孩子說要躲,在這群孩子的邊緣有一個小女孩沒有說話等著她們爭論,小女孩覺得她當什麼都好只要和大家一起玩就好。

過了一會孩子們選出當貓的小朋友,然後其它小朋友都藏了起來,小女孩也找了一個角落躲了起來,她等呀等等呀等,就是沒有等到貓來找到她,等她站起身的時候發現小朋友們都不見了,小女孩腿麻麻的走回了家。

過了幾天媽媽發現小女孩不出去玩了,在家看電視看書,媽媽很開心抱著小女孩親了親說「我家小棉襖真乖。」小女孩心裡很開心的粘著媽媽,小姑娘那顆在朋友那受到傷害的心得到了保護。

孩子在得到溫暖的地方總是特別留戀,輕易地依賴和信任別人,慢慢的就形成了依賴型人格,凡事靠他人總會出現問題,怎樣才能讓孩子相信自己勝過他人呢

三、如何才能讓孩子擺脫依賴型人格?

1、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做一個有能力、自信的人

只要父母做到讓孩子有自信面對任何問題,每天上學的書包需要孩子自己去整理,忘記帶水杯的時候需要對老師說「老師,我忘記帶水杯我需要一個一次性口杯,明天我一定記得帶,謝謝老師。」

一個擁有獨立能力生活的很好的孩子,孩子第一反應就是靠自己,不會想依賴。

2、父母積極的尋找原因進行糾正

這個是最有針對性的方法了,一般父母會從外部原因尋找起,畢竟大家都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所以關鍵就來了,不僅僅是要找到欺負孩子的小朋友,告誡他們不要欺負孩子,還要告訴自家孩子:「孩子,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和你年齡相近的小朋友,有很多小朋友都很可愛,你和別人一起玩對其它小朋友也很好。」孩子不能總是和父母玩,依賴父母與外界斷了聯繫。

其實我們都有保護自己的方式,有人可依總比無依無靠的好,但總有一天孩子們會獨自面對風雨,我們總希望自己能幫孩子遮風擋雨但我們往往總是孩子身後那一塊矮小的盾牌我們在昨天孩子們在明天。

今日話題互動:的孩子在成長中有沒有表現出依賴型人格?你對這樣的孩子有什看法關注孩子們的成長,歡迎大家多多留言評論。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依賴型人格(障礙)
    主要特徵依賴型人格是自主精神比較弱,獨立意識比較缺少的人格。表現為依戀他人,敏感多思,控制情緒的能力較差,偏向感性,不太注意自己參與決策的能力,社會參與程度較低,有一定程度的選擇障礙。依賴型人格對親近與歸屬有過分的渴求,這種渴求是強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與真實的感情無關。依賴型人格的人寧願放棄自己的個人趣味、人生觀,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別人對他的溫情就心滿意足了。依賴型人格的這種處世方式使得他越來越懶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
  • 迴避型依戀人格的自我剖析
    無論是在面對伴侶,還是在面對朋友、家人、同事,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總是會刻意跟周圍的人保持不同程度的距離,別人在向他表示親密的時候,心理和行為都是一個拒絕的態度。迴避型依戀的人,更注重自我空間,這個空間相當於一個秘密基地,不希望有任何人的侵犯和打擾。
  • ...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悲劇性人格:自我人格缺失,順從型人格...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這樣去做而減少焦慮,而如果其中任何一種行為過度的時候,就會產生神經症傾向。過度爭取關心和喜愛,無意識的服從他人就是典型的順從型人格傾向。順從型人格表現的態度和行為反映出個體接近他人的渴望:強烈的,持續性的,對喜愛和認可的需要,渴望被愛,被需要以及被保護。
  • 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有對自戀的過度要求,患者的基本特徵是對自我價值感的過度誇大和缺乏對他人的共情。自相矛盾的是,在這種自大之下,自戀者往往長期體驗著一種脆弱的低自尊,只是他們的自大總是無處不在,常表現為浮誇、渴望讚美、缺乏同情心、擁有特權感、妄自尊大、嫉妒、人際關係的疏遠和迴避;有些患者表現內心不安全感、脆弱、敏感、羞恥傾向(俗稱薄臉皮自戀)。
  • 五大人格特質分享丨看見自己的依賴型人格
    以下是我自己對依賴型人格的一個看見。或許上述的五種人格傾向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只是佔比例多少的問題。人生無意義的逃避型人格,抗壓能力弱,遇到困難就想躲,這個是我的一部分。自虐型人格,讓自己不自由,過去我住在父母家裡,我總覺得不自由,我總覺得是父母過於監管導致我的不自由。
  • 沒自我的「討好型人格」內心是敏感和痛苦的,如何應對才好呢?
    【 討好型人格的成因】①母親在孩子0~3歲的時期沒有給予孩子充分地溫柔以待,孩子不能得到安全感的滿足,這在成年後容易出現「口欲期」固結的情況。②父母有長期把孩子託管於隔代長輩,孩子心中有被拋棄的恐懼,失去安全感、甚至質疑自己不夠好所以被拋棄。
  • 孩子遇事總是膽小逃避?可能養成了「迴避型人格」,父母要警惕
    迴避型人格,是對全面的社交抑制、認為自己能力不足、無法產生自我認同感、對負面評價極為敏感的一種性格。這種人格多出現在童年時期,總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缺乏吸引力、什麼都做不好,因而敏感又自卑。擁有這種人格的人成年後在社交和職業上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 討好型人格?不,其實它叫依賴型人格.
    依賴型人格的依賴行為已成為一種習慣,治療首先必須破除這種不良習慣。清查一下自己的行為中哪些是習慣性地依賴別人去做,哪些是自己作決定的。你可以每天作記錄,記滿一個星期,然後將這些事件按自主意識強、中等、較差分為三等,每周一小結。  對自主意識強的事件,以後遇到同類情況應堅持自己做。
  • 對待小學生的態度要慎重,謹防造成依賴型人格
    一、一位無法獨立的大學生如果父母性格強勢、急躁、遇事不能忍耐,那麼很容易造成依賴型人格的。依賴型人格的終身都將無法獨立,小時候受父母態度影響,大了之後會不自覺尋找可以依附的人,就像藤蔓一樣,離開了大樹,它就無法生長。
  • 實用心理學:缺少關愛導致的依賴型人格和迴避型人格有哪些特徵?
    從小缺少愛的成長環境,會使她向依賴型人格或迴避型人格發展。依賴型人格與迴避型人格是心理學中的兩種障礙性人格體現。依賴型人格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童年時期強烈的「失落感」和「被遺忘感」。他們在生活中會表現出強烈的依賴性,經常感覺到無助,需要他人的鼓勵和承諾才能平復心中的焦慮感。
  • 迴避型依戀人格特質
    根據成人依戀專家 Phil Shaver 和 Mario Mikulincer 的說法,迴避型伴侶如果無法自我覺知,他們通常會對自己的看法過於積極,對其他人則保持著一種消極的、憤世嫉俗的態度。這是一種高自尊的狀態,在許多情況下,這種高度自尊的狀態其實是防禦性的,是為了保護脆弱的自我。 因為他們內心深處非常容易體會被輕視、被否認和被拋棄。
  • 孩子內向不可怕,怕的是養成「迴避型人格」,父母早知早受益
    在心理上曾經這樣描述迴避型人格,它仿佛是一直處於黑暗中,不敢直面太陽,對於日常所見的人或事,總是會通過自己的方式進行抵抗。2、經常喜歡迴避的人比較多的地方一些父母認為,孩子不喜歡與別人交往也沒事,可能是自己的性格原因,但父母千萬不能大意,如果孩子和誰都不能相處在一起,那就是一種孤僻迴避性的人格。
  • 依賴型人格 | 你來幫我做決定,沒有你我不行
    在以上9個問題中,如果你的回答有2個以上為「是」,那麼你可能有依賴型人格傾向;如果你的回答有5個以上為「是」,那麼你很有可能患有依賴型人格,建議到專業機構做一下鑑定。顧名思義,依賴型人格,對人強烈依賴。
  • 自我挫敗受虐型人格及治療|理解人格結構九
    受虐和人格並不總是並存的,有的人在性方面有受虐模式,但在生活其他方面沒有受虐自我挫敗的現象。從人格層面講,受虐有時確實也能成為一個人人格的組成部分,他會去尋求許多負性的體驗,以及被別人負性的非常不好的對待,以此去減輕他潛意識層面的內疚,他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去維持某種關係,以此來支撐他的自尊,也許他在尋求懲罰,他確信在未來或者即將到來某種懲罰。
  • 伴侶是 「高防禦型」 人格,該怎麼相處?| 實用人格手冊
    別人說你不好,你會保護自己,認為這個說你的人不對,否認 ta,歪曲 ta 的觀點,降低 ta 在你心中的地位。這其實就是自我防禦的一種方式。大量有關心理防禦的研究指出,每個人都有心理防禦。高防禦型人格的本質就是過度使用了原始本能的方式來保護自己,最終作繭自縛,卡在了非常高也非常脆弱的自尊之中,保護自己不受一些傷害的同時,也限制了自己擁有成長和突破的可能,最終還是會更容易收到生活的傷害。 02高防禦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 談談迴避型依戀人格
    科學專業的解釋是:1990年,Bartholomew從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出發,提出了成人的四種依戀類型  —— 他根據迴避的原因,將迴避型分為兩種:一種人既期待親密,又害怕被拒絕和欺騙,因此不願意與他人親近,稱為「恐懼型」(fearful);另一種人完全不願意與他人親密和相互依賴,稱為「疏離型」(dismissing)。迴避型依戀人格在人群中佔比20%。
  • 孩子挨批後的兩種表現,多是討好型人格,根源出在教育方式
    ,殊不知,這種「懂事」的背後承受著的心理壓力有多大,從心理學上來看,孩子受批評後有這兩種表現,可能正在養成討好型人格。2、包攬錯誤當孩子犯錯時,有的父母不分青紅皂白上來就是一頓批評,有的娃可能會反駁,為自己辯解,這屬於正常的表現,可要是原因並不是出在自己身上,他們還要不停地道歉,說明內心缺乏自信,害怕被否定,不停攬錯只是為了掐滅父母的怒火,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孩子便會養成討好型人格。
  • 「迴避型人格」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家長越早重視越好
    導致孩子形成「迴避型人格」常見原因我們都知道,孩子小的時候,大多都是「作天作地」,膽子比較大,陌生人逗他玩,他也很容易跟人親近。但是,為什麼孩子長大了,人格反而出現了問題,給人一種別彆扭扭的感覺呢。其實,孩子「迴避型人格」的形成,也是有原因的。①無法消除的自卑感積壓而成「迴避型人格」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導致的。
  • 《幸運的盧克:西部馬戲團》|如何療愈自戀型人格的孩子?
    這種期待本身沒有錯誤,但是如果引導不當,有可能讓孩子成為「自戀型人格」,即個體需要不斷從外部獲得認可來維持自信的一種人格特徵。表面看來,他們凡事都積極上進地爭取做到最好,其實內心非常脆弱,稍不如意就會崩潰。甚至為了奪得第一,採取不正當手段。
  • 心理學:孤僻型人格者特徵
    孤僻型人格的人遇到困難時,既不妥協也不抗爭;既不合作也不主導;既不熱情也不冷酷。因為他自有他的「象牙塔",在那兒,他自有他遺世而獨立的風範。每個人都有偶爾需要獨處的時候,因為獨處有助於個人價值仞實現。有意義的獨處是建設性創造的土壤。孤僻型人格的人的獨處有以下幾個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