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於1037年出生在今四川省眉山鎮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親蘇洵,胞弟蘇轍皆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自幼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書。蘇軾六歲進學堂,因他聰明伶俐,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
有一次,母親教蘇軾《後漢書》中的文章《範滂傳》,範滂是東漢時的一位青年文人。東漢由於治理不當,政權落入宦官手中,以致全國貪汙、賄賂、斂財和濫捕盛行;正直忠貞的學者們一再進諫,卻招來殺身之禍,範滂就是其中之一。範滂臨死前與母親訣別,其母親深明大義,範滂 終於從容赴死。讀完這篇文章,小蘇軾說:「我如果做範滂,母親能允許嗎?」他母親說:「你能夠做範滂,我難道不能做範滂母親嗎?」簡短的對話中,蘇軾的志向與蘇軾母親的正直可見一斑。
11歲時,蘇軾開始大量閱讀經史子集,為進京趕考作準備。蘇洵按照傳統的方法教育兒子,經常讓蘇軾兄弟二人背誦古文給他聽。每次蘇軾都背誦得非常流利,而且還對所背誦的古文有著深刻的體會與理解。這樣蘇軾兄弟二人學識日漸淵博。到了大考之時,蘇洵父子便同去京城趕考。
仁宗元年(1056年)五月,蘇洵父子抵達京城,在京城住了幾個月之後,第二年,蘇軾兄弟參加禮部考試。當時科舉應試的文章中,割斷文辭、追求怪異的流弊佔了上風,主考官歐陽修看到蘇軾的《刑賞忠厚論》後,十分驚喜,想把他錄為第一名,可他懷疑這文章是他的門客曾鞏寫的,為了避嫌,歐陽修把他的文章放在了第二名;後來蘇軾又憑《春秋》得居第一,殿試中了乙科。第二年四月十四日,20歲的蘇軾被點為進士,從此他下定決心要有所作為。
按照慣例,蘇軾寫了名帖去拜見歐陽修,感激他的知遇之恩。歐陽修對同事梅聖俞說:「讀蘇軾的信,我歡喜之極,我應當設法退隱,給這個青年人出人頭地的機會。」歐陽修是當時的文學權威,他的一句褒貶就可以造就或毀了一個文人。據說歐陽修還曾對兒子說過:「記住我的話,30年後沒有人會談起我。」
不久,蘇軾舉家遷往京都,一家人沿著長江順流而下,於1060年二月抵達京都。
在京都定居以後,蘇軾兄弟又通過了兩次考試,一次考京師各部的任務;另一次更重要,考「制策」,公開批評朝政。仁宗皇帝求賢若渴,下令舉辦這個特殊的考試,以鼓勵公開批評的精神,一切文人都可以靠各部推薦或提出作品而報名。蘇軾兩兄弟在歐陽修推薦下報名,通過考試,蘇軾的制策列入三等。從宋初以來,制策列入三等的只有兩人,蘇軾即是其一。蘇軾還提出了25篇史論,其中幾篇至今仍是學校教材的範文。
蘇洵、蘇軾、蘇轍,在中國文學歷史上以「三蘇」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