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海底撈首推精釀啤酒,正式闖入啤酒圈。
近日,有細心網友發現:在WeFood食品行業供需發布平臺上,海底撈啤酒發了招商需求,尋找區域經銷夥伴。看來海底撈啤酒並不滿足於在火鍋店內發光發熱,還想到更大的舞臺上去施展魅力。
海底撈啤酒要「單飛」?
現階段,海底撈打算如何擴寬啤酒售賣渠道,海底撈啤酒未來是否會徹底「單飛」,我們都還不清楚。
倒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海底撈對「精釀啤酒」寄予厚望。
部分吃瓜群眾可能會疑惑,海底撈不是一個賣火鍋的品牌嗎,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精力去做啤酒生意?精釀啤酒是否能成為海底撈新的業績增長點?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
此前有報告指出,海底撈數百家門店的啤酒年銷售額已經上億,相當於一家小型啤酒公司。
2019年海底撈實現營收266億元,其中啤酒業務佔比約為1.6%。CCBA數據顯示,我國精釀啤酒行業年增速達40%。
精釀啤酒行業發展前景廣闊,海底撈想要讓自家精釀啤酒走進更多消費場景,被更多人所看到,被更多人所品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而且,包括海底撈在內的諸多餐飲企業,今年受疫情影響,門店業績都不太理想。海底撈啤酒如若能成功突圍,在啤酒圈站穩腳,那對提振海底撈業績必定有極大益處。
當然,正如前文所說,精釀啤酒能不能成為海底撈全新的業績增長點,現階段品牌君還沒法給出確切答案。
畢竟目前我們都不知道海底撈到底在打什麼算盤,也不知道精釀啤酒最終發力情況如何。
有時候打敗你的未必是「同行」
大家看到海底撈精釀啤酒或將走進商超消息的瞬間,是什麼反應呢?品牌君第一時間為其他參與啤酒行業競爭的品牌捏了把汗。
海底撈作為數一數二的火鍋品牌,有著紮實的消費者基礎,品牌受眾覆蓋面較廣。
其精釀啤酒光是在門店售賣就已經取得不錯成績,如若後面真能走進更多消費場景,勢必會加劇啤酒領域的競爭壓力。
這件事再次印證了那句話:有時候,打敗你的未必是同行。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
2019年,星巴克出了款限量版「貓爪杯」,掀起搶購熱潮。這個以咖啡為主營業務的品牌,在賣杯子的路上越走越順。
部分人甚至成了星巴克的「杯迷」,每次星巴克一推出新款杯子,便會馬上get。
再比如,粽子行業。
這兩年越來越多品牌跨界推出各種新奇口味粽子,賺足噱頭:衛龍的辣條粽、喜茶的奶茶棕、元祖的冰淇淋粽……
可能那些真正以粽子為主營業務的品牌,做夢也想不到,上述那些品牌某天會成為它們的競爭對手。
在多領域、多業態布局產業鏈漸成趨勢的今天,企業想要長遠發展,打造現象級品牌,或許不僅需要在主營業務上積極發力,還需要嘗試探索在其他領域發散光熱的可能性。
各行各業的界限已經慢慢變得模糊,在這場看不見對手的競爭中,品牌唯有及時升級戰略、提前做好規劃,才可能突出重圍,站到最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