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讀懂現在的年輕人並不容易,他們身上貼滿了各種標籤:佛系、貓奴、二次元,社畜、顏控、土味搖……
不過,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和網購達人,他們的生活方式、消費偏好都以數字的形式被記錄下來。想要窺探年輕人「又乖又野」的內心世界,他們的快遞信息就是最好的證明。
年輕人的小心思,全在快遞裡
1、吃土青年的那點錢,全花在形象上了
根據波士頓諮詢發布的《90後的快遞生活》報告,90後每個月平均要收6個快遞,相當於全年要收72件,而全國人均才45件。
在這麼多快遞裡,99% 以上的包裹都來源於網購。那麼,這些包裹裡到底都裝了些什麼呢?
畢竟還年輕,年輕人還是愛追趕潮流。各類商品中,美妝和服飾是年輕人所收最多的物件,在95后里佔44%,在初代90后里佔34%。
不過別忘了,初代90後已經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紀。95後還能半夜組局、放肆通宵,這些26-30歲的青年人已經開始被徹夜啼哭的人類幼崽摧殘得沒了脾氣。
承擔了更多生活責任的初代90後,消費重心正在從美妝、服飾逐步過渡到家居用品和食品母嬰。
2、查件,年輕人的基本修養
下單之後,明知道看或者不看,裝滿快遞的小貨車都在用盡全力地奔向你。但是,在正式收到取件碼之前,年輕人對於掌控快遞走向總有一股謎之執著。
一邊刷淘寶,一邊查看物流追蹤已經成了年輕人的習慣。其中95後用手機淘寶查件的比例超過了六成,佔比最高。
尤其是服飾、超過1000元的貴重商品、數碼手機等包裹,90後查件比例會更高。這些值錢的寶貝,都是狠下心才買來的,在路上可不能出一點差錯。
3、年輕人愛做夢,不信你看取件名
盼來了快遞,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不過,愛抖機靈的年輕人怎麼能放過取件的樂趣?
我們統計了微博 #快遞收貨名字大賞##讓快遞員尷尬的收件人名字#等話題下網友「自報」的取件名,佔比最大的一類就是帶上自己愛豆的取件名,例如「王俊凱的小嬌妻」「王一博老婆」「王耶啵的大摩託」等。
這些赤裸裸的白日夢,隨著快遞一起奔向四方,也成全了「女友粉」們向全天下官宣戀情的心願。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也取名自「名人」,例如總是要我們給他外國友人寫信的「李華」,在 B 站上和林黛玉組 CP 的「伏地魔」,開掛的「盧本偉」等。
既不追星,也不藉助「名人效應」,「悲傷的豬大腸」「小仙女」「別吻我臭流氓」「仙女是不拉屎的」,這類單純靠腦洞的也很多。
被快遞小哥喊出這些名字,尷不尷尬不知道,但他們肯定是滿足了。這屆年輕人有多野?看看他們的取件名就知道了。
超過一半的年輕人,每月都要寄件
1、用快遞來社交,這屆年輕人是認真的
如果你認為年輕人就只會買買買,那你可就錯了。在寄快遞這件事上,大家也一點都不生疏。
如果說十年前的社交禮儀,是拎著水果和茶葉上門拜訪,現在的社交潛規則,都是把快遞直接寄到對方家裡。
不管身處哪個興趣圈,年輕人寄快遞都更多地選擇寄給戀人、伴侶和朋友。好的戀情和友情,都需要經營。
疫情期間,有人收到男友送來的一箱口罩,有人給好友寄去半個月的生活物資,除了平時維持儀式感的紀念品,這些特殊時期的快遞讓人更加暖心。
而到了各種情人節、紀念日、朋友的生日,男青年們都很懂,美妝和服飾是最不容易出錯的禮物。
在菜鳥裹裹的男性用戶中,寄出美妝和服飾的比例,男性要高於女性,達到53.12%。
他們大概也都認識到,女生對口紅和衣服的熱衷,和他們對球鞋的瘋狂別無二致。
2、一言不合就退換貨,這屆年輕人有點飄
看到心動的商品就剁手,年輕人用行動傳達了他們有多果敢衝動。不過,拔草迅速的年輕人,退換貨也頻繁。
根據波士頓諮詢《90後的快遞生活》報告,67% 的90後寄出過退換貨。尤其是95後,對美妝、服飾及數碼手機的退換貨更多,寄件比例達到58%。
美妝服飾既是社交界的萬金油,也是面臨貨不對板情況最多的產品。畢竟,不是每個買家秀都能像評價區裡專職返圖的網紅一樣精緻無暇。
相比之下,家居家電類用品的退換貨比例就要低得多,只有6%。這類產品價格往往並不便宜,也有完善的維保制度,不會讓買家在短時間內就發現掉坑。
3、摳門的年輕人在窮滿足
除了寄件社交、退換貨,年輕人還會寄出閒置物品。
買買買的時候,全然忘了自己租來的不到20平米小房間哪裡塞得下這麼多東西,更忘了自己的餘額已經支撐不起欲望。
於是,二手平臺就成了年輕人新的戰場。二手平臺是個寶,不僅能淘到便宜的東西,還能出閒置收回一點錢,減少剁手後的心痛感。
菜鳥裹裹的數據顯示,年輕人寄換閒置已經成為潮流。19-30歲人群中寄出閒置品的比例為79.6%,遠高於其他年齡層次。
微薄的工資交完房租,除去吃飯、通勤已經剩不了多少。年輕人賣閒置的省錢小技巧,都是被緊巴巴的錢包逼出來的。
這屆年輕人,怎麼又懂事又懶
1、30歲,也要當貼心的小棉襖
還記得你憑藉自己的努力賺到第一筆生活費的時候,給家裡人買了什麼嗎?
十八歲離家求學,故鄉尚有冬夏。等到畢業了,留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才發現,家已經成了遠方。
根據菜鳥裹裹,19-30歲的年輕人裡,有26.56% 的人最近把快遞寄給了父母長輩。和寄給其他人的快遞相比,他們更多給家人寄去了食品快消、家電家居、蔬果生鮮、個護家清這四類物品。
長大以後,和父母的通話內容再也不是「下個月的生活費什麼時候轉給我」,而是「剛給你寄了個快遞,記得收」。
2、不靠譜的 Z 世代,開始在職場中獨當一面
離開了家人的庇護,90後也已經成長為能在工作中獨當一面的大人。而作為職場人,除了要會做 PPT,掌握列印、複印的技能,會寄快遞也很重要。
菜鳥裹裹的報告顯示,近14% 的年輕人把最近一次的快遞寄給了客戶。
不過,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年輕人的辦公區域不再局限於自己的工位。菜鳥裹裹的數據顯示,有將近七成的公司文件是從住宅區寄出的。
當然,這也和疫情密切相關。新冠病毒把大家阻隔在家中,工作溝通全靠線上輸出。不得不說,這項技能也是被逼出來的。
3、躺著寄件,這屆年輕人也太舒服了吧
在職場上已經是合格社畜的年輕人,骨子裡還是只想「到處癱」的小懶蟲。
一鍵預約,快遞員就能上門取件,實現了宅男宅女們「躺著寄快遞」的夢想。根據菜鳥裹裹,79.54% 的人群更喜歡用上門寄件的方式寄出快遞,其次才是去菜鳥驛站寄。
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懶,但並不意味著一代不如一代。因為他們在犯懶的同時,並沒有失去創造性,而是把「懶」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大動力。
到家經濟在這些「懶癌患者」的推動下,在疫情期間發展得更為壯大。年輕人的生活越來越方便,也讓他們可以投入更多時間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4、年輕人已經離不開菜鳥裹裹
從消費、辦公到人情往來,現代人離不開的除了手機,還有快遞。而這些離不開快遞的年輕人,也越來越離不開菜鳥裹裹了。
過去3個月,有31.38% 的用戶使用菜鳥裹裹的寄件頻次在3-5個,還有7.05% 的用戶寄件頻次超過了10次。
2億年輕人都在使用菜鳥裹裹寄快遞。選擇菜鳥裹裹,不論是禮物寄、閒置寄、開學寄、旅遊寄、商務寄、特產寄還是公益寄,菜鳥裹裹都能滿足。
最重要的是,你不需要出門,躺著就能有人來取件,省時又高效。隨著100城按需上門送、20萬寄件點、30城環保寄逐漸落地,菜鳥裹裹寄寄件將進化為全天候、全程服務。
選擇菜鳥裹裹,選擇年輕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