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出兵決策背後的考量

2020-12-17 華夏小康網

參考消息網10月12日報導(文/黃迎旭)

·中國把出兵援朝的目的,定義為「保家衛國」,是恰如其分的,是得到全中國人民認可的

·中國領導人充分估計到中國軍隊所處的不利境地以及最壞結果,但仍認為有勝算把握,而且把握還比較大

·美國把自己擺到了中國「頭號敵人」的位置上,迫使中國調整戰略重心和戰略方向

出兵決策,是抗美援朝戰略決策的首要決策,有了這個決策才有以後的一系列決策。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有必要對中國出兵援朝決策過程作進一步釐清,以正視聽。

「不能置之不理」

中國出兵抗美援朝,是維護自己的利益,還是替他人火中取慄,這是一個必須嚴肅對待的問題,實在有必要說清楚。

毛澤東是力主出兵的,他是怎麼思考這個問題的?根據現有材料,可以梳理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決策出兵所依據的理由,從中可以看出他們所堅持的原則立場。毛澤東把這些理由概括為六個字:「不能置之不理」。

如果置之不理,美國會得寸進尺,我們將非常被動。朝鮮和中國是唇亡齒寒的關係。美國如果在朝鮮得手,隨時可以找藉口侵略我們。美國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們頭上,從臺灣一把刀插在我們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們腳上,如果天下有變,它可以從這三個方面進攻,我們整天要過提心弔膽的日子。中國出兵援朝是不讓美國的如意算盤得逞。

如果置之不理,放任美國壓到鴨綠江邊,這將嚴重牽制我們的經濟建設。解放初期,東北有中國半數的重工業,而東北工業的半數在南部,如果美軍佔領朝鮮全境,東北南部就處於其直接武力威脅之下,不僅我們駐東北部隊被吸住了,而且整個東北不能安心搞建設,難以發揮帶動國家工業全局的作用,而這對於工業基礎薄弱的新中國來說是致命的威脅。所以毛澤東說:現在美帝的侵略矛頭直指我國的東北,假如它真把朝鮮搞垮了,縱不過鴨綠江,我們的東北也時常在它的威脅中過日子,要進行和平建設也有困難。中國出兵援朝,是塑造國家建設所必需的和平環境。

如果置之不理,我們的國際環境會嚴重惡化。美國佔領全朝鮮,打破二戰後世界格局的戰略平衡,氣焰將更加囂張,國際上的親美派會更加活躍,許多國家會跟著跑,我們的國際空間將被極度壓縮。毛澤東很看重這一點。他在1950年10月2日擬給史達林的電報中說:「因為如果讓整個朝鮮被美國人佔去了,朝鮮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敗,則美國侵略者將更為猖獗,於整個東方都是不利的。」我們進行和平建設所需要的國際環境,必須靠自己來爭取,只能果斷出兵打掉美國的氣焰,才能有效阻止國際力量對比向不利於我的方向傾斜。可以說,出兵援朝是在我們的和平手段都失效的情況下,為塑造有利國際環境的必要之舉。

這裡有必要討論一下中國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東方陣營履行國際主義義務問題。中國革命勝利使雅爾達體系發生了有利於東方陣營的傾斜,迫使美國不得不把力量退縮到西太平洋的所謂「第一島鏈」,依託日美同盟控制歐亞大陸東端。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充分估計到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新中國的敵視,不對它們抱任何幻想,而決心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東方陣營一邊。我國把社會主義陣營的鞏固和強大看作自己實現發展和安全的重要外部條件,任何破壞和削弱社會主義陣營的鞏固和強大的事情,都會殃及中國,更何況美國侵朝是發生在自己家大門口的事情,其危害之大可想而知。這也就是說,中國履行對東方陣營的義務和責任,歸根到底還是維護自己的利益。中國把出兵援朝的目的定義為「保家衛國」,是恰如其分的,是得到全中國人民認可的。

不打無把握之仗

當中國決策出兵援朝之時,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挾二戰勝利者之威,氣勢正盛。中國經過百年戰亂,積貧積弱,百廢待興。兩相比較,綜合實力相差甚遠,特別是軍力不在一個層級上。按照常人眼光,中國根本沒有勝算可能。美國也是這樣認為的,因而斷定中國不會出兵。然而,中國領導人卻作出了出兵決策,決心與美國在朝鮮戰場上一決高低。

不打無把握之仗,這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基本原則。中國領導人既然決心出兵,必然計算了勝負。毛澤東曾分析中國出兵的可能結果:中國到朝鮮與美軍作戰,一是要解決問題,即準備在朝鮮境內殲滅和驅逐美國軍隊及其他國家軍隊;二是要準備美國與中國進入戰爭狀態,準備美國使用其空軍轟炸中國許多大城市及工業基地,使用其海軍攻擊中國沿海地帶。這兩個問題中,首要問題是中國軍隊能否在朝鮮境內殲滅美國軍隊,只要做到這一點,雖然第二個問題的嚴重性依然存在,但形勢對東方陣營和中國就會是有利的。最不利的情況是,中國軍隊在朝鮮境內不能大量殲滅美國軍隊,兩軍相持成為僵局,而美國又已和中國公開進入戰爭狀態,使中國已經開始的經濟建設計劃歸於失敗,並引起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他一部分人民不滿。顯然,毛澤東充分估計到中國軍隊所處的不利境地以及最壞結果,但他仍認為中國軍隊有勝算的把握,而且把握還比較大。

首先,對自己的軍隊有信心。1970年10月10日毛澤東對來訪的金日成說:「過去我曾經同跟著你們軍隊到過南朝鮮的中國新聞記者談過話。我問他,究竟美國的炮火和空軍殺傷力哪個大?據他說,主要殺傷力還不是空軍,還是陸軍。我說這樣就好辦了,因為我們沒有空軍,有的只是陸軍。」抗美援朝的主戰場是陸地戰場,作戰主要靠陸軍,制空權、制海權重要,但不是決定性的,決定性的是地面作戰。毛澤東對自己的陸軍充滿信心,認為陸軍同陸軍較量,美軍不享有絕對優勢,志願軍並不處於下風。

第二,有辦法破解美軍優勢。集中優勢兵力,是我軍傳統戰法,在國內戰爭中屢試不爽,毛澤東堅信用這個戰法對付高度機械化的美國也是可行的。也就是說,志願軍在戰場上用規模優勢,再加上靈活的戰略戰術可以抵消自己的裝備劣勢。實戰證明,一下子全殲美軍一個軍做不到,但是用優勢兵力消滅它一個營、一個連還是做得到的。

第三,有充足的預備力量可用。中國與朝鮮接壤,戰場緊靠國土,便於發揮自己的戰爭潛力。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特別是兵員儲備充足,可以源源不斷地向朝鮮戰場輸送兵力,這是中國的優勢,而美國軍隊遠離本土,即使依託日本,也要跨越大海。後來的實戰證明,中國部署在二線、三線的預備隊及時入朝,以及在陣地防禦作戰階段實行的「輪番作戰」,保證了志願軍的戰場主動權。

再強調一點,中國領導人決策出兵,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礎之上的,而不是莽撞行事。韓戰一爆發,中國統帥部就開始密切關注戰局情況,跟進研究,預斷戰場變化,掌握美軍動態,同時了解它的作戰特點。因此,在作出兵決策之前,中國統帥部對美軍的優劣就已經有比較全面的了解,並且把自己的優劣方面加了上去,形成了清晰的作戰思想。毛澤東在部署第一次戰役時,針對麥克阿瑟對中國出兵一無所知、分兵冒進、急於結束戰爭的特點,要求志願軍隱蔽開進,並及時調整作戰方針,由預設地域防禦轉入運動進攻,抓住聯合國軍這個弱點打,等等,取得了第一次戰役的勝利。這些都表明,中國統帥部對美軍情況吃得比較透徹,對戰場情況也吃得比較透徹,做到了心中有數。

同時,中國領導人也做好出現最壞情況的準備。毛澤東說:「對戰爭打起來的時候,不是小打而是大打,不是短打而是長打,不是普通的打而是打原子彈,我們要有充分準備。」

被迫調整戰略重心

討論抗美援朝出兵,必然涉及臺灣問題,而如何認識這個問題,涉及抗美援朝出兵的價值判斷,即是不是得不償失。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美國不是因為中國出兵援朝而侵佔臺灣的。如果深入分析當時的中美關係,以及美國的中國及遠東政策,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論中國出兵與否,美國都會把著臺灣不放,阻止我們解放臺灣。

美國在1943年11月的開羅會議上同意臺灣歸還中國,其直接目的是「鼓勵」中國堅持抗日,長遠目的則是「培養」中國親美。這實際上意味著美國是把臺灣看作自己從日本人手裡奪過來的戰利品,如何處置要由它說了算。1950年4月麥卡錫主義在美國開始大行其道,美國國會、軍方以及國務院中的援助臺灣蔣介石集團的聲音開始居上位。5、6月份,時任國務院顧問的杜勒斯提交報告,從美蘇地緣戰略競爭和意識形態較量的層面強調控制臺灣的必要性。時任助理國務卿臘斯克在兩份報告中都強調,鑑於中蘇已結盟,必須使臺灣「中立化」,防止臺灣成為蘇聯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時任遠東協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也一改把臺灣劃在美國西太平洋防線以外的主張,先後向華盛頓遞交兩份備忘錄,強調臺灣對於美國全球戰略的價值,將之比喻為「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和潛艇基地」,表示決不能讓它落入共產黨手中,並明確提出:「臺灣的最終命運……取決於美國。」

這說明在韓戰爆發之前,美國決策層已經就插手臺灣達成廣泛共識,而且理由及利弊也想得很充分:臺灣是美國的戰利品,美國想給誰就給誰,中國既然站到蘇聯一邊,美國也就收回「歸還臺灣」的承諾;要防止共產主義擴散,必須加強西太平洋防線,而臺灣是這條防線上的重要一環;臺灣對於美國的軍事價值巨大,一旦發生戰爭,美國控制住臺灣,就「鎖閉」了共產主義國家的海上交通線,阻止它們從東亞和東南亞獲取戰略物資。韓戰爆發後,美國總統杜魯門立即下令「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侵佔中國臺灣,是蓄謀已久的行動。

美國在介入韓戰的同時,封鎖臺灣海峽,這樣做對於中國而言,一方面使解放臺灣的困難增大,原計劃不可再執行;另一方面,來自朝鮮半島的威脅陡增。兩相比較,蔣介石集團已是苟延殘喘,解放臺灣是早晚問題,而朝鮮半島則是燃起了熊熊大火,火燒到了門楣,孰輕孰重,任何人都可以掂量得出來。需要強調的是,美國同時在朝鮮半島、臺灣海峽兩個方向採取行動,並且增兵菲律賓和派軍隊進入越南,讓中國不能不對美國在朝鮮半島的行動作這樣的判斷:其劍鋒所指,決不僅僅是朝鮮北方政權,而且還有剛剛誕生的新中國。

美國自己把自己擺到了中國「頭號敵人」的位置上,而它是世界上頭號強國,從而迫使中國調整戰略重心和戰略方向,去應對美國帶來的更重大、更嚴峻威脅。不論美國有沒有把中國捲入戰爭的主觀企圖,但實際效果就是迫使中國不得不對朝鮮半島局勢作出反應。中國如果此時示弱,對朝鮮半島局勢置之不理,任美國侵佔全朝鮮,不僅東北不安全,臺灣也必然不保,及至全局也會岌岌可危。

歷史證明,中國出兵援朝,把美國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不僅穩定了朝鮮半島乃至東北亞局勢,而且樹立了言必信、行必果的戰略威信,贏得了至今仍在享受的巨大和平紅利,特別是讓美國得到了切實教訓,意識到威脅和挑戰中國不能不三思而行。正如毛澤東所說的,「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這個關於出兵援朝的價值判斷,是恰如其分的。(作者為軍事科學院原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所所長)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艱難決策背後的考量
    是否出兵援助朝鮮,是當時中國面臨的艱難決策。美軍機侵入中國東北邊境地區領空周恩來發出嚴正警告從1950年8月27日起,美國侵略朝鮮的飛機,就連續不斷侵入中國東北邊境地區領空,對中國東北邊境地區的城鎮、鄉村進行偵察、轟炸和掃射。
  • 實力懸殊,新中國為什麼出兵抗美援朝?不僅僅是抗美,也為抗蘇
    在實力懸殊、環境險惡的情況下,新中國最終決定出兵抗美援朝,有以下因素和理由: 第一,中國已經面臨緊迫的戰爭形勢,越過三八線的美軍很快會到達鴨綠江邊,美軍空軍的炸彈已經多次落到東北境內,中美必有一戰。 第二,既然必有一戰,就面臨戰場和時機的選擇問題。
  • 「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帶給我們的啟示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帶給我們的啟示作者:劉國新(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對於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告訴我們,用勝利昭示我們的決心和力量,才能挫敗侵略者,贏得真正的和平。從大戰略高度籌劃國家安全與發展抗美援朝的出兵決策「是毛澤東一生中最難作出的決策之一」。它難在一是和世界上頭號帝國主義國家決一雌雄,需要何等的膽略與氣魄;二是一旦和美國交手,戰火引到中國境內怎麼辦?
  • ...系列微課之「四史」小故事①——中國決定出兵抗美援朝的來龍去脈
    點擊欣賞精彩視頻中國決定出兵抗美援朝的來龍去脈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為了鞏固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所進行的一場愛國主義鬥爭。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政府之所以決定出兵朝鮮,一是因為中朝兩國在地理和歷史上的密切聯繫;二是為了打破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的打壓和封鎖;三是要禦敵於國門之外,為解決建國初期的國內問題與挑戰贏取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在戰爭中,英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鍛造了值得我們永續傳承和世代發揚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 抗美援朝:毛澤東打出來的中國自信
    抗美援朝告訴中國人不能沒有原子彈曾經擔任過第二炮兵司令員的李旭閣將軍,在2011年出版的《原子彈日記》一書中寫道:「在新中國60多年的歷史性大決策中,堪稱中國大決策有三:一曰出兵朝鮮;二曰『兩彈一星』;三曰改革開放。它對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的影響將會長達百年,甚至更遠。」
  • 重大決策前後的詩意唱和
    特別是1950年秋,毛澤東在作出抗美援朝決策之際,還曾與柳亞子有過兩次詩詞唱和。1950年9月下旬,朝鮮半島的戰火向北燃燒,侵略者越過三八線,直指鴨綠江。朝鮮危在旦夕,請求中國出兵。當時,新中國剛剛建立一年,百廢待興。我軍武器裝備落後,沒有制空權、制海權,而對手是二戰中稱雄世界、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圍繞是否出兵,中共中央書記處夜以繼日連續開會,反覆進行著討論。
  • 抗美援朝70周年|徐焰:抗美援朝戰爭為中國國防現代化奠基
    《參考消息》特別策劃:致敬最可愛的人——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專家縱橫談(8)  【原標題】抗美援朝戰爭為中國國防現代化奠基  文/徐焰  ●經過這場戰爭,中國陸軍有光榮傳統的步兵學會了打現代化戰爭
  • ...幹部參觀「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
    為深入學習弘揚抗美援朝精神,激勵廣大黨員幹部在新時代勇挑重擔、奮發圖強,2020年12月7日,監管中心黨支部組織中心30餘名黨員幹部前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集體參觀「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
  • ...參觀「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
    為銘記歷史,緬懷革命先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12月10日,順義區經管站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和積極分子參觀「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展覽內容以時間為脈絡,主要分為5個部分:「正義擔當 決策出兵」、「運動殲敵 穩定戰線」、「以打促談 越戰越強」、「實現停戰 勝利歸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和歷史貢獻」。同時還設置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思想政治工作、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保障工作、偉大的抗美援朝運動、最可愛的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等5個專題展示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偉大曆程。
  • 甌江時評 | 愛國主義是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的鮮亮底色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抗美援朝戰爭鍛造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必將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源自保家衛國的愛國情。70年前,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出兵幹涉,並將戰火燒到了中國鴨綠江邊,中國國家安全與人民利益受到嚴重威脅,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重大決策。廣大青年義憤填膺,踴躍報名參軍。街上到處是母親送兒子、妻子送丈夫、兄弟爭相入伍的感人情景。
  • ...支部參觀「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12月15日,信息傳播部黨支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
  • 美軍攻打朝鮮,我軍為何要抗美援朝?只因麥克阿瑟一句話
    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在不到一年的建設時間中,中國又面臨了一個新的難題,那就是抗美援朝。從1949年十月一日,新中國建立,到1950年10月19日抗美援朝志願軍進入朝鮮作戰。這種決定是要多大的勇氣,要知道這個是內戰還並未全部結束,全國各地未曾解放之地也還眾多。
  • 抗美援朝有五大意義,真正看懂後,才發現這場戰爭最終贏家是中國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美國和一些反對我國的政客散布謠言說,我國出兵朝鮮,發動抗美援朝戰爭是為了為蘇聯服務。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關於韓戰的一系列文件解密後,很多人單方面認為,中國在國力較弱的情況下參加韓戰,完全是損害本國利益。因此,很多人對抗美援朝戰爭的意義持否定態度。
  • 抗美援朝中國得到了什麼?美國14年後才明白,中國決策有多深遠
    而我國的人民志願軍在此時胸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對朝鮮進行支援,當時有很多人都非常好奇,為什麼中國要對朝鮮進行支援,畢竟美國攻擊的是朝鮮,而不是我們自己,那麼抗美援朝中國究竟得到了什麼呢?美國14年之後才明白中國決策有多深遠。其實之所以會對朝鮮進行支援,首要的原因自然就是因為朝鮮是我們的鄰國,當時美國的攻擊已經到了邊境地區,很有可能會給我國造成影響,一旦朝鮮戰敗,那麼到時候美國就會對中國下手。
  • 鎮江抗美援朝票據及背後的故事
    他介紹說:「這些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老鎮江票據,每一張都和抗美援朝有關,非常少見。」1950年11月底,鎮江市第一屆工人代表大會召開,大會審議通過關於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生產競賽等決議;12月12日,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鎮江分會成立,統一領導全市人民的抗美援朝運動。自此,一場波瀾壯闊、聲勢浩大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在全市迅速開展起來。
  • 彭德懷提三年大西北振興計劃,因抗美援朝戛然而止,現在全實現了
    1950年韓戰爆發,這場戰場讓彭德懷的西北夢戛然而止,因為他在我黨決定出兵援朝之後,將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統帥百萬志願軍踏上朝鮮戰場,抗美援朝,為新中國的未來贏得安心發展的時間。1950年10月4號這一天,彭德懷正與西北局幹部開會,討論接下來的西北經濟改革。正在大家熱烈討論之時,彭德懷的軍事秘書楊鳳安悄悄走進會議室,低聲在彭德懷耳邊說了幾句話。
  • 中國出兵入朝參戰,老大哥蘇聯和東歐八國,為何沒有出兵?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故事。從1950年10月開始,中國派遣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反推回三八線附近。一個問題出現了,在整個東方陣營中為何只有中國出兵,蘇聯和東歐八國為何都沒有出兵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關鍵還是蘇聯的態度。首先,我們聊聊朝鮮的歷史。
  • 李進良:我在抗美援朝戰場通信
    」 文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七研究所教授級高工 李進良 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年。70年前的10月剛剛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就面臨了美國轟炸我國東北邊境,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的危機,為了保家衛國, 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戰爭揭開序幕。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籤署。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
  • 抗美援朝我軍與美軍武器裝備差距有多大?
    抗美援朝是新中國建立一年後發生的戰役,由於剛建國我國百廢待興,各項事業都要發展,可是這時美軍不顧我國反對悍然越過三八線,如果朝鮮淪陷,我國東北岌岌可危。剛建立的國家有可能再次陷入戰火,於是我們決定出兵朝鮮,幫助朝鮮人民,捍衛正義。
  • 抗美援朝,蘇聯曾秘密出兵,絕不暴露身份,一旦被抓立即自殺
    10月8日,周恩來親自前往蘇聯,和史達林商議抗美援朝的問題,希望蘇聯為中國提供軍事裝備和武器彈藥,重點提到空軍支援,掩護13兵團進入朝鮮。面對中國的請求,史達林回復到,飛機、坦克、大炮等軍事裝備可以快速的提供給中國,但是掩護志願軍入朝恐怕沒有辦法實現,蘇聯的空軍還沒完全準備好,最快也需要兩個月之後,才能掩護志願軍入朝。